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P9

  ..續本文上一頁薩不?」彼應答言:「是。」「發菩薩提願?」應答言:「已發。」作出二問,義謂令彼證知堪作菩薩種姓,複堅固彼所發願心。

  上師阿底峽謂:「先次弟問,令生勇悍。續更問言:『欲于我所,受諸菩薩戒否?』受者亦應答言:『願受。』如是答已,乃與授戒。」

  庚二正行軌法

  自此已後,應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憶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現在一切菩薩今學。妝能受不?」答言:「能受。」能授菩薩第二第叁亦如是說,能受菩薩第二第叁亦如是答。能授菩薩作如是問,乃至第叁授淨戒已,能受菩薩作如是答,乃至第叁受淨戒已。(《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正行軌法。先應開示軌法文義,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聽。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如是學處,如是淨戒,未來一切菩薩當具。如是學處,如是淨戒,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已具。如是學處,如是淨戒,未來一切菩薩當具。如是學處,如是淨戒,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如是菩薩一切學處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汝能受不?」答曰:「能受。」如是叁問,叁答能受。言學處者,謂諸菩薩所修學處。言淨戒者,謂是菩薩戒學處自性。

  上來開示叁世菩薩所共學處及學處相,總說名爲叁聚淨戒。如是菩薩,應當正受。

  庚叁終行軌法(此複有四辛一啓白請證辛二贊彼勝利,辛叁酬恩供養辛中不率宣示菩薩戒淨戒。)

  辛一啓白請證

  能受菩薩不起于座。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于十方現住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某名菩薩,今已于我某菩薩所,乃至叁說受菩薩戒,我某菩薩,已爲菩薩作證。唯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于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薩亦作證。」第二亦如是說。

  如是受戒羯畢竟,從此無問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現住宅區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由此表示如是菩薩所受淨戒。爾時十方諸菩薩,于是菩薩法爾之相,生起憶念故,正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名菩薩,某菩薩所正受菩薩所受淨戒。一切于此受戒菩薩戒,如子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倍複增長,無有退減。當知是受菩薩戒啓白請證。(《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一者啓白請證。能授菩薩,對佛像前,普于十方現在諸佛及諸菩薩,恭敬供養,頂禮雙足,合掌白言:「某名菩薩,今已于我某菩薩所,乃至叁說受菩薩戒。我某菩薩,已爲某名菩薩作證。唯願十方無邊無際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于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于此某名受戒菩薩,亦爲作證。」第二第叁,亦作是說。

  又傳承中弟子不起于座。唯自勝解頂禮十方佛菩薩足。于一一方叁頂禮,散花供養。然後起立合掌。先請存念雲:「十方一切諸佛菩薩于我存念。」次請作證。若當頂禮上下方者,即觀想上下方,向東西作禮。

  言不現者,謂于我等。若于佛菩薩,則無不現身,(藏論將下文列在贊彼勝利中)

  如是受戒羯磨畢竟,從此無間,普邊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諸佛,已入大地諸菩薩前,法爾相現,謂于座處,起震動相。由此表示如是菩薩已受菩薩所受淨戒。爾時十方諸佛菩薩,複于如是受戒處,能受菩薩,能受菩薩,生起憶念。由憶念故,智見轉。由正智見,如實覺知某世界中某各菩薩處,正受菩薩淨戒。諸佛視此受戒菩薩如子,菩薩視此受戒菩薩如弟。生親善意,眷念憐愍,願無災難,衆義成就。由佛菩薩眷念憐愍,令是菩薩,希求善法,于諸學處,無有問斷,倍複增長,無有退減。

  辛二 贊彼勝利

  如是菩薩所受律儀戒,于余一切所受律儀戒最勝無上,無最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對治于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不成及一,計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喻分不及一, 邬波尼殺壇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切德故》(《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本文在《菩薩地》中,原位于辛叁酬恩供養之後,今爲方便造論故,移在前機面)

  二者贊彼勝利。如是菩薩所受菩薩淨戒律儀,于余一切淨戒律儀,有四殊勝。何等爲四?

  一者無上,最勝無比故。二者無量邊大切德藏之所隨逐,堪能攝受無量大功德果故。

  叁者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利樂一切有情起增上意果故。

  四者普能對治一切有情叁門所造諸惡行故。

  受別解脫淨戒律儀,于此菩薩淨戒律藏儀所有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不及一,算分不及一,計分及一,喻不及一,邬波尼亦不及一。

  辛叁酬恩供養

  如是已作受菩薩戒羯等事,授菩薩具起供養。普于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頂禮雙足,恭敬而退。(《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叁者酬恩供養。爾時能授能菩薩,普向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如前供養,頂禮雙足,恭敬而退

  辛四不率宣示菩薩淨戒

  又諸菩薩,于受菩薩戒律儀法,雖已具足受持究竟,而于謗毀菩薩藏者無信有情,終于不率爾宣示開悟。所以者何?爲其聞已不能信解,大無知障之所覆敝,便生誹謗故,如住菩薩淨儀,得成無量大功德藏,彼誹謗者,亦與無量大罪業藏之所隨逐。乃至一切,現行邪想諸惡思惟,未永棄舍,終不免離。(《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四者不率宣示菩薩淨戒。謂諸菩薩,于受菩薩戒律儀法軌則文句,雖已具足受持究竟。然于憎背菩薩藏者無信有情,終于率爾擇于他是器非器,宣示文句,雖已具足受持究意。然于憎背菩薩藏者無信有情,終不率爾不擇于他是器非器,宣示文句令彼了知。所以者何?爲其聞已,不能信解,大無知障之所覆敝,便生誹謗。言菩薩不善無義,不應理。此如安住菩薩淨戒,得成無量大功德藏。彼誹謗者,口出惡言,意著惡見,現行邪想諸惡思惟,乃次酬恩供養。本論所示,亦複如之。令此與方便故,酬恩供養列于後。《菩薩戒二下頌》攝其義雲:「至心恭敬而禮供,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十方叁世中,一切菩薩所住戒,廣大無量福德藏。以此勝妙之意樂,從彼具有勝智力,具戒上師而受之。爾時一切佛菩薩,以彼受者所修善,恒時生起親善意,獲念眷愍如愛子。」謂初二語,示加行軌法。次六語中,說所受戒、能所受戒、能受意樂、能授上師。後四語中,贊彼勝利,示終行軌法。

  又諸菩薩,欲受菩薩淨戒律儀,若不會會遇具足功德補伽羅,爾時應對如來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應如是受: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者言:「我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淨衆。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第二第叁亦如是說。說已應起。所余一切如前應知。(《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本文在《菩薩地》中,原位于已叁犯已還淨方便之後,今爲方便造論故,移到前面)

  二無師法。若不會遇如前所說具功德補特伽羅,爾時應對如業像前,自受菩薩淨戒律儀。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或蹲跪坐,作如是言:「我如是名,仰啓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衆。我今欲于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于是學處,于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于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如是叁說,說已應起。所余一切,如前應知。謂所余軌法,悉皆同于有上師法。

  諸余疏中,雖不明說所余一切應行舍處。然于作次第問、啓白請證、不率宣示諸則,似可舍置。

  言有師無師者,又如《大乘寶要義論疏》雲:「若有生命淨行之疑,雖近于師,與無師等。若無生命淨行等疑,雖所在遠,亦應訪求。」又《新疏》雲:「于先所受失壞後還出還淨者,及不敬信而欲受者,謂雖有師,而不敬信,乃欲自受菩薩淨戒,即不應理。然于先所受失壞後還出還淨者,《舊疏》中謂:「若有師者,當依有師軌法而受。若無師者,即得依無師法而受。」此義出自《菩薩地》中無師之法,即是無著菩薩密意。以于律儀還出還淨時,說不會遇具足功德補特伽羅故。

  慨自今時正法衰微,于大小乘所受諸戒,各能修學而愛獲者,有若晨星。授戒之人所具功過,功德勝者,己屬希有。況雲具足經論所說一切性相。若別解脫,及密乘戒,于初受時,應依軌法。設或無師,即無軌法可受。至若欲受受菩薩戒時,先未能得性相具足補特伽羅,得自向于如來像前,依諸清淨軌法而受,即得生起圓滿性相。謂初受時,菩薩戒法,與前二異。由是一切具慧菩薩,應于此戒,清淨而受。以勝意樂,而正獲之。是故能受補特伽羅,隨自功能,應勤修學。

  寂天菩薩雲「我今于此生,善獲人身果,現在如來種,得住菩薩位。」

  謂受戒者,應如是念:今受是戒,則此生中,有大義利。所獲人身,即不虛獲。堪又受戒者,應如是念從今以往,我所處習,不令于戒,有所染垢。上來已釋受戒法竟。

  丁叁 防獲戒(此複有二戊一總說防獲戒戊二分別說防獲戒)

  戊一 總說訪獲戒

  又此菩薩,安住如是菩薩淨戒,先自數數專谛思惟:此是菩薩正所應作,此非菩薩正所應作。既思惟已,然後爲成正所…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