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戒。
又为求受净戒菩萨作依止故,于授菩萨菩萨戒前,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菩萨地》中菩萨学处及犯处相,令其听受。如所说言,令自观察,能受与否。应以慧观,自所意乐,堪能思译,受菩萨戒。非自不欲,为他所劝。亦非胜他,亦非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仪,以受戒法,如应正授。
如是与毗耶奈有别。此于未受净戒以前,令善听闻正知解了。若心坚固,能获学处,乃与授戒。
若能成就彼彼意乐,能生净戒。若未成就,不能生起。《摄决择分》云:『若有为令他了知故,随顺他故,由他劝道受菩萨戒。非自所起增上意乐,随观随察自生净信,于诸有情住怜愍心,爱乐善法受菩萨戒。当言此非真实防护,亦圆满修习善法,亦不能得彼果胜利。』
二辨授者,何等授者可从受戒?当审访求已发大愿同法菩萨。谓已发愿住戒菩萨。于大乘道,具有智力。于受戒时,启白语表,能持其交,开解其义。如是授者,可从受戒。
何等授者不可从受?谓诸菩萨不从一切唯听慧者,求受菩萨所受净戒。谓恐致有意乐损害及加行损害故。
所言意乐损害者,谓无净信。于所受戒,初无信解是为上品意乐损害。不能契入,是为中品意乐损害。不善思惟,或不精进,是为下品意乐损害。
所言加行损害。不善思惟,或不精进,是为下品意乐损害。
所言加行损害者,谓能损害六度加行。
一者谓于身财,有坚贫者。坚增上转,坚贫蔽者。于所未得,有大欲者。于已获得,无喜足者。取上诸事,名障布施。
二者谓犯他胜无余律仪,毁净戒者。现行恶行,犯有余残,于诸学处,无恭敬者。于戒律逆律仪,有缓慢者。
三者若值违逆因缘,不能忍受,起恼触心,生忿怒者。于他损害,数数恼触,有怨恨者。于他违犯少门四法所起四过,不堪耐者。
四者不乐善法,有懒惰者。随顺恶业,有懈怠者。所谓多分耽著日夜睡乐、倚乐、卧乐、好合徒侣,以猥杂言,虚度时日。
五者心不善住奢摩他等,心散乱者,乃至不能犟牛乳顷,善心一缘安住修习者。
六者恶慧。此复有二:
一者现行恶慧。谓自不能了知真实,有嗅昧者。虽复开示,犹不领解,愚疑类者。于广大处,自生怯劣,不能忍受。或性愚昧,极劣心者。
二者恶慧起因。谓诽谤菩萨素怛览藏摩怛履迦,谓其有误。
如是等类,不可从受菩萨净戒。
有疏说言:『上来诸过,多分具者,不可从受。非谓不从具少过者。』以是言之,若不具有重大过患,而仅具少分过者,亦行从变。
壬二 辨受法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唯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次辨受法。此复有二:
一辨受法。如前所说受戒菩萨,先向授者,双足顶礼。由不恭敬,不能生起菩萨戒故。又如胜怨、无畏生并云:『于此应先贡献曼达。次请白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故。唯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受。』』若不求受,戒不生故。又胜怨、菩提贤、阿底峡、无畏生皆云:『应当如是三返请白。』又无畏生、胜怨云:『尔时合掌蹲跪而坐,或右膝著地。』又如后文所说威仪,随取皆得。
二辨授者法。能授菩萨,于彼求受净戒菩萨,当为宣说菩萨净戒广大胜利。又为受净戒菩萨,宣说学处轻重诸罪,令发勇悍。作如是言:『善男子听,汝今愿乐于诸有情,未得度者令其得度,未解脱者令其解脱,未苏息者令其苏息,未涅槃者令般涅槃,绍隆佛种令不断否?汝当于此发坚固心,又当于此立坚固愿。』此由见彼求受戒者,不如实知求受戒类,令于受戒,发起勇悍,荷持所学,愿乐坚固。故作是说。获戒胜利,当说如后。
又如《学集论》言:『《寂静决定神变经》云:『复次,曼殊宝利,苦菩萨于 沙数诸佛,一一佛所,以充满 伽少数佛刹大自在摩尼宝王,而作供养,如是复经学于是正法。由彼如是乐修学故,从未修学,获福甚多。超过如前菩萨所有以大自在,摩尼宝王供养福德。』如是菩萨,见是功德,不应退转。此经又云:『曼殊室利,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极微尘数一切有情,一一有情,皆作阎浮提王,是诸王等并作是言:若有受持读诵如说解行大乘经者,我等日日当以爪甲割彼菩萨五两身肉,以如是苦令其舍命。曼殊室利,若此菩萨虽闻是语,不惊不怕,亦不恐畏,乃至不起一念惶怖,不怯不缩,亦不迟疑,持受正法,转更精进。曼殊室利,如是持诵解行菩萨,心勇猛故,布施勇猛、持戒勇猛、忍辱勇猛、精进勇猛、禅定勇猛、智慧勇猛、一切三摩地勇猛。曼殊室利,菩萨于彼来加害者,亦复不生忿心、厌心,及嗔恚心。曼殊室利,如是菩萨,如释梵王,等无所动。』
「若于今时敬持所学,便能获得殊胜果报。《月灯三昧经》云:『若于恒沙数劫,千亿那由他佛前,至心供养诸幡盖,亦供灯鬘及饭食。若于正法衰末世,如来圣教欲减时,于一日持所学,比前福报尤殊胜。』是故应当敬持所学。」
如是能授净戒菩萨,应当于彼能受菩萨,如论所言,广为宣说。所言学处轻重诸罪。谓当广为宣说根本诸罪,谓之际重罪;余诸违犯,谓之轻罪。
不获学所有过见。如《学集论》所言:「《正法念处经》云:『若于先时少起施念,后不施者,堕饿鬼趣,先已许施,后不施者,堕那落迦。何况许施无余有情无上菩提,而不修习!』《法集经》云:『善男子,菩萨应当尊重实谛。何以故?善男子,言实谛者,即谓正法。善男子,云何名实谛?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乃至弃舍身命,不舍是心,不舍是心,不舍诸众生故,是名菩萨实谛。若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已,复于后时,弃舍是心,及舍诸众生者,是菩萨为大妄语,实可呵厌。』《圣海意经》云:『海意,譬如世间若王臣,普召国中一切人民,欲饷美膳,悉令饱满,而不备辨所须饮食,虚诳国中一切人民。是诸人等,既误所食,各于异处,求以食之,心怀恚恨,呵责而出。海意,菩萨亦复如是。愿为一切有情,未度者令度,未解脱者得解脱,未安隐者令得安隐,未涅槃者令般涅槃。而又彼菩萨虽有是愿,而不勤修多闻,亦修多闻,亦不积集诸善、菩提分法,是名不能如说而行。彼菩萨者,则为虚诳诸天世人。往昔亲近如来诸天见其如是,呵毁厌弃。若先许施,后还实行,如是施主,甚为希有。海意是故当知,菩萨不应但以语言虚诳一切天人世问。』」
谓于学处,先所愿持,后不防获,如是过患,当堕恶趣。作大诳语,欺谎诸佛菩萨世人,亦为诸天之子所呵责。
由见如是所有胜利及过患故,乃能不舍于所发心,誓愿坚固受持净戒。
此在阿底峡所造论中,未说净戒胜利与轻重罪,唯于善男子听,至又当于此立坚因愿文后,复加问言:复加问言,『汝愿乐否?汝今欲受菩萨净戒,非为胜他否?非自意乐,唯他劝否?于诸菩萨素怛览藏、摩怛履迦,已听闻否?解否?信否?能少持否?』于如是问,即应答言:『唯然少闻。』如是一一如仪而答。
所言未度令度等,如有贤论师云:『声闻缘觉,于所知障未断除者,令其断除。释梵诸天,疑等二惑未解脱者,令其解脱。那落迦趣,诸有苦苦出离者,令其出离。诸有情类,未能得般无住涅槃,令般涅槃。』
辛二备具资粮
即作如是无倒请已,偏袒右肩,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行大神力诸菩萨众,现前专念彼诸功德。随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备具资粮。谓别解脱戒,唯于僧众恭敬承事,便得受学别解脱戒。此菩萨戒,最殊胜故。应先向诸佛菩萨,广作供养,次乃得受菩萨净戒。是故求受净戒菩萨,应袒右肩,对佛像前,如是祈请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智慧具大神力诸菩萨众,为作供处。现前专念:彼诸菩萨众所具不共功德,都是由成就如是净戒之获得。又如是净戒,要由第一最上善心意乐之所发起。故应至心,随其瑞精进之力及宿因力,生殷净心。或复由是因缘之力,生少净心,恭敬供养。要应先事净除坛地,而善庄严。中设佛像,于旁安设诸菩萨像。即自观想十方诸佛菩萨,如现在前。专念彼彼所有功德,启极信心。又复迎请上师,坐狮子座。如仪轨说,作如来想。广陈妙香花灯涂众多供具,先于三宝及上师前,分别礼赞供献曼达。上师复以胜言方便,道诸弟子而作供养。
辛三请速授戒
有智有力胜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或蹲跪从,对佛像前,作如是请:『唯愿大德(或言长老,或善男子)衰愍授我菩萨净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者请速授戒。次当俯伏,右膝著地,或蹲跪从坐,作如是请:「唯愿哀愍,授我菩萨净戒律仪。于彼上师,若是在家,称善男子。年轻有德,即称大德。年高有德,即称净戒。亦非唯从年高长者求受净戒。」吉祥智云:「显密二乘道,恭毕敬 求受戒,从智比丘受,不应从余受。」谓 求受二种胜戒,应从有 所求受,而不应从在家等受。然亦非谓从余者受,即不生起菩净戒。
辛四如是请已,专念一境,长养净心,我令不久当行无尽无量无上功德藏。即随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四者起胜观喜。谓当专念一境,长养净心。(自念我令不久当得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即随思维思维如是义事,恭敬合掌默然而住。)
辛五作次第问
尔时有智有力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以无乱心,若坐若立,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听(或法弟听)。汝是菩萨不?」彼应答言:「是。」「发菩萨愿未?一应答言:「已发。」(《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五者作次第问。尔时有善时有智有力菩萨,以无乱心若从若立,向受戒者,而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听(或法弟听),汝是菩…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