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是白法依于戒,悲水浸潤能生起。佛于毗奈耶藏中,宣說別解脫淨戒。在家密乘除儀則,自余一切悉應持。』
謂在家密乘者,除出家行儀作業軌則不共製戒,凡毗柰耶中所說諸取舍處,亦當受持。何況出家密乘具菩薩律儀者!
伽濕彌羅。善逝寶頂吉祥智友尊者,亦複于其下劣倒見,力駁廣釋,引申正義。謂如《不違淨戒律儀本誓》雲:『引有出家者,先住顯密戒。後以愚 故,于所住律中,聲聞之戒學,別解脫問年,所說諸學處,多不能守獲。複聞之戒學,別解脫問年,所說諸學處,多不能守獲。複謂聲聞律,違異菩薩戒。乃取菩薩戒,而舍出家律。』
又雲『棄舍出家律,即于顯密戒,亦不堪受持。』
又去『具勝慧聖者,大菩薩 ,方便而善巧,夢中念無失。』
諸契經中,亦廣說諸轉輪聖王在家菩薩,久遠修習菩薩之行,尚複舍家,希求出家,受具足戒,是故住大乘者,應于一切別解脫戒,尤應于彼出家律儀,愛獲受持。
己二 攝善法戒(此複有叁:庚一略攝 庚二廣說庚叁攝義)
庚一 略攝
攝善法戒者:謂諸菩薩受律儀戒後,所有一切爲大菩薩提,由身語意積集諸善,總說爲攝善法戒。(《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一者略攝。謂諸菩薩受攝菩薩戒後,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諸身語意積集諸善,總部名爲攝善法戒。
諸論承上啓下謂此菩薩戒後一語,應改受律儀戒後。其發有叁:
一者時。謂正受後,事經中雲:『住于戒中積集諸善。』謂住于戒,乃能生起善法、安住善法、增長善法故。此由正受菩薩律儀,便能攝集一切善。故應先堅固律儀淨戒。
二者所緣。謂所有一切爲大菩提,由自成熟一切佛法。此由攝善法者,是自成熟。饒益有情,是成熟他。是名二戒所緣分別。
叁者自相,或雲自性,謂由身語,積集諸善。
不言意者,如余疏雲:『攝善法戒時,唯身口戒故。』然《廣疏》中,數說意善。德光《疏》中,亦說意善。謂由語中,自有意力,故未說意。此說可據。又《菩薩戒二十頌難釋》,與《道炬疏》,則謂在論中,當有意字。
如是身語意叁各別所作,或複身語二門所作,或複叁門所作善業,是名攝善法戒。
庚二 廣說
此複雲何?謂諸菩薩依戒住宅區戒,于聞于思于修止觀,于樂獨處精勤修學。如是時時諸尊長,精勤修習合掌、起迎、問迅、恭敬之業,即于尊長勤修敬事。于疾病者,悲憫殷重瞻侍供給,于諸妙說,施以善哉。于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贊美。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勝意樂起淨信心,發言隨喜,于他所作一切違犯,思擇安忍。以身語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迥向無上正等菩提。時時發起種種正願,經一切種上妙供具,供佛法僧。于諸善品,恒常勇猛精進修習。于身語意,住不放逸。于諸學處,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護根門。于食知量。初夜後夜常修覺悟。親近善士,依止善士,依止善友。于自愆犯,審批權谛了知,深見過失。即審了知深見過已,其未犯者,專意護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薩同法者所,至心發露,如法悔除。(《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廣說。此複有八
一者生起叁慧。謂菩薩依止安住律儀淨戒,應除散亂,聽取經法,尋求聞慧。積聞資糧,覺起思慧。次修止觀,即入修慧。複應于樂獨處,精勤修學。身離 鬧。心離不善、諸惡尋思。《戒二十頌難釋》于此亦雲:『當樂獨處』此中修止,是爲定學。其聞思慧,及修觀學。由戒學處,生起二故。
二者積集福田資糧。若見親尊長,應離驕慢,悅豫歡慶,贊言善來,問訊禮拜,侍立獻座。若于座中,即從座起,恭敬起立;或疾起立。見至面前,合掌敬禮。或供給使,恭敬承事。又于病者,悲憫殷重瞻侍供給。如是總有叁田:謂恩者、尊長、疾苦,叁種福田。初是父母,次是師長,後是病人。以是出家人、在家二衆菩薩,生起福德之處,故福田。故名爲田。
叁者隨喜功德與有德者。于演正法、贊歎叁寶、諸妙說等,施以善哉。于彼具足聞等功德補特伽羅,真誠贊美。于諸有情一切福業,經勝意樂,發言隨喜。又善知他是應供處,心讓歡悅,遠離嫉妒。雖非自作,所獲功德,與自作等,又複隨喜于他善業,視如已作,深生歡悅。
四者安忍。他來損惱,方便軸譯,視作夙業,起悲憫心,亦不還報。
五者回向發願,謂令所作不壞失故,生起廣大諸福故,應以叁門已作今作種種善業,回向無上正等菩提。又爲成熟無量功德,于時時中,如《十地經》,或如《行願品》所說,發起十種大願。
六者供養供養。于叁寶前,以一切種財物,行持二分供事,而作上妙廣大供養。
七者住不放逸。恒常勇猛精進,修習六波羅密一切善品。
八者修習資糧道中諸中諸善。于諸學處,身語正行而篇防守,又密護根門,不令隨逐諸可意境、不可意境,生起貪嗔。爲護根故,應當護心,又或過飽,或過饑者,即便不能精勤修習。故當如量,不有二過。調適其身,政教分離其身,于食知足。複以夜中,分作叁分,中夜睡眠,初夜後夜,及與永畫,或勤讀誦,或修瑜伽。又複親近修行善舍惡諸勝善友,依止授法諸善知識,更以自心,作自知識。于自衍犯,深谛觀察。即當向彼啓白忏露,如是悔除。若不會遇,當于十方諸佛菩薩像前,或同法者所,啓白忏露,如法悔除。
庚叁 攝義
如是等類,所有引攝、獲持,增長諸善法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叁者攝義。謂所有能引攝、護持、增長如是等類諸善法的戒,是名菩薩攝善法戒。
言引攝者,謂能生起。如生叁慧,言護持者,謂即生起已,令不壞故,如修安忍,若不減嗔,便能摧毀所集善故,言增長者,謂即護持已,複令增長廣大圓滿。如修回向、發廣大願。
己叁 饒益有情戒
雲何菩薩饒益有情戒?當知此戒略有十一相。
何等十一?謂諸菩薩,于諸有情能引義利彼彼事業,與作助伴。于諸有情隨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又諸菩薩,依世出世種種義利,能爲有情說諸法要。先方便說先如理說,後令獲得彼彼義利。
又諸菩薩,于先有恩諸有情所,善守知恩,隨其所應現前酬報。
又諸菩薩,于隨種種師子虎狼鬼魅王賊水火等畏諸有情類,皆能救獲,令離如是諸怖畏處。
又諸菩薩,于諸喪失財寶親屬計有情類,善爲開解,令離愁憂。
又諸菩薩,于有匮乏資生衆具諸情類,施與一切資生衆具。
又諸菩薩,隨順道理,正與依止,如法禦衆。
又諸菩薩,隨喃世間事務方說,呼召去來,談論慶慰,隨時往赴,從他受取飲食等事,經要言之,遠離一切能引無義違意現行,于所余事心皆隨轉。
又諸菩薩,若隱若露,顯示所有真實功德,令諸有情歡喜進學。
又諸菩薩,于有過者,內懷親昵利益安增上意樂,調伏诃責治罰驅擯。爲欲令其不善處,安置善處
又諸菩薩,發神通力,方便示現那落迦等諸趣等相,令諸有情厭離不善。方便引令佛聖教,歡喜信樂,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叁者饒益有情戒。雲何菩薩戒饒益有情戒?當知此戒,略有十一相,謂于應助伴者、于愚疑者、于有恩者、遭怖畏者、于憂苦身、乏資具者、求依止者、于應隨順于他意者、應正入者、應逆轉者、應以神通調伏之者、如其所應,爲作義利。
戊叁 因緣具足(此有叁種已一律戒因緣具足已二攝善法戒因緣具足已叁饒益有情戒因緣具足)
雲何菩薩住律儀戒、住攝善法戒、住饒益有情戒,善護攝善法戒、善行一切種饒益有情戒?(《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己一律儀戒因緣具足(此有十種)
一者律儀戒因緣具足。謂諸菩薩住律儀戒,雲何善護律戒?此有十支。
庚一 不顧過去諸欲
謂諸菩薩住別解脫律儀戒時,舍轉輪王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棄草稭。如有貧庶爲活命故,棄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顧劣欲,不如菩薩清淨意樂,舍輪王位而出家已,不顧一切人中最勝轉輪王位,(《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不顧過去諸欲,謂諸菩薩舍轉輪王人中勝欲而出家已,不顧王位,如充草稭。是所欲故,說名爲欲。謂諸物欲,即所受用,由此欲故,說名爲欲。謂煩惱欲,即內貧愛。是則名爲根本諸欲,言不顧者,于彼物欲,作掃除想。如舍塵草,不複返顧。菩薩舍欲,亦不複顧。菩薩舍欲,亦複如是。于內煩惱,視作腐穢,亦舍不顧。于先舍棄在家受用而出已,若複重顧,便于律儀,不獲清淨。應舍貧愛,作二種想,如前二喻,堅固憶持。
庚二不樂未來諸欲
又諸菩薩住律儀戒,于未來世天魔宮所有妙欲,不生喜樂,亦不願求彼諸妙欲,修行梵行。于彼妙欲,尚如實觀由如趣入廣大種種恐畏稠林,況余諸欲!(《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二者不樂未來諸欲。謂于未來世,天魔王宮、他化天中,所受用欲,亦不願求,而修梵行。何況余欲!
言不樂者,謂當如實觀念彼欲,由如充滿虎豹稠林,不樂趣入。
上說不願過去欲者,唯說人欲,未言天欲。以律儀戒,重在出家,天中無有出家者故。此說不樂未來欲者,唯心淨土說天欲,未言人欲。以天魔王宮所受用欲,最增上故,于未來時,尚不希求,何況人欲!
取要言之,世家律低度,應極清淨,應善護持,不爲希求未來諸欲而修梵行。非唯不顧過去諸欲。
庚叁 不身耽現在諸欲
又諸菩薩即出家已,于現在世尊貴有有情種種上妙利養恭敬,正慧尚如變吐會不味著,何況于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利養恭敬。(《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叁者不耽現在諸欲。謂于國王長者尊貴有情上妙利養恭敬諸欲,尚不味著,何況于余卑賤有情所有下劣得養恭敬!應爲正慧,如實審觀。如食反吐,不複味嘗。
此應專注,若爲願求未來諸欲而修梵行,僅是善願,若在出家,應當絕對棄舍彼欲。若複不能回轉其心,如前觀想叁界輪回…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