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P3

  ..续本文上一页如是白法依于戒,悲水浸润能生起。佛于毗奈耶藏中,宣说别解脱净戒。在家密乘除仪则,自余一切悉应持。』

  谓在家密乘者,除出家行仪作业轨则不共制戒,凡毗柰耶中所说诸取舍处,亦当受持。何况出家密乘具菩萨律仪者!

  伽湿弥罗。善逝宝顶吉祥智友尊者,亦复于其下劣倒见,力驳广释,引申正义。谓如《不违净戒律仪本誓》云:『引有出家者,先住显密戒。后以愚 故,于所住律中,声闻之戒学,别解脱问年,所说诸学处,多不能守获。复闻之戒学,别解脱问年,所说诸学处,多不能守获。复谓声闻律,违异菩萨戒。乃取菩萨戒,而舍出家律。』

  又云『弃舍出家律,即于显密戒,亦不堪受持。』

  又去『具胜慧圣者,大菩萨 ,方便而善巧,梦中念无失。』

  诸契经中,亦广说诸转轮圣王在家菩萨,久远修习菩萨之行,尚复舍家,希求出家,受具足戒,是故住大乘者,应于一切别解脱戒,尤应于彼出家律仪,爱获受持。

  己二 摄善法戒(此复有三:庚一略摄 庚二广说庚三摄义)

  庚一 略摄

  摄善法戒者:谓诸菩萨受律仪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萨提,由身语意积集诸善,总说为摄善法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一者略摄。谓诸菩萨受摄菩萨戒后,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诸身语意积集诸善,总部名为摄善法戒。

  诸论承上启下谓此菩萨戒后一语,应改受律仪戒后。其发有三:

  一者时。谓正受后,事经中云:『住于戒中积集诸善。』谓住于戒,乃能生起善法、安住善法、增长善法故。此由正受菩萨律仪,便能摄集一切善。故应先坚固律仪净戒。

  二者所缘。谓所有一切为大菩提,由自成熟一切佛法。此由摄善法者,是自成熟。饶益有情,是成熟他。是名二戒所缘分别。

  三者自相,或云自性,谓由身语,积集诸善。

  不言意者,如余疏云:『摄善法戒时,唯身口戒故。』然《广疏》中,数说意善。德光《疏》中,亦说意善。谓由语中,自有意力,故未说意。此说可据。又《菩萨戒二十颂难释》,与《道炬疏》,则谓在论中,当有意字。

  如是身语意三各别所作,或复身语二门所作,或复三门所作善业,是名摄善法戒。

  庚二 广说

  此复云何?谓诸菩萨依戒住宅区戒,于闻于思于修止观,于乐独处精勤修学。如是时时诸尊长,精勤修习合掌、起迎、问迅、恭敬之业,即于尊长勤修敬事。于疾病者,悲悯殷重瞻侍供给,于诸妙说,施以善哉。于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于十方界一切有情一切福胜意乐起净信心,发言随喜,于他所作一切违犯,思择安忍。以身语意已作未作一切善根,迥向无上正等菩提。时时发起种种正愿,经一切种上妙供具,供佛法僧。于诸善品,恒常勇猛精进修习。于身语意,住不放逸。于诸学处,正念正知,正行防守。密护根门。于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修觉悟。亲近善士,依止善士,依止善友。于自愆犯,审批权谛了知,深见过失。即审了知深见过已,其未犯者,专意护持。其已犯者,于佛菩萨同法者所,至心发露,如法悔除。(《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广说。此复有八

  一者生起三慧。谓菩萨依止安住律仪净戒,应除散乱,听取经法,寻求闻慧。积闻资粮,觉起思慧。次修止观,即入修慧。复应于乐独处,精勤修学。身离 闹。心离不善、诸恶寻思。《戒二十颂难释》于此亦云:『当乐独处』此中修止,是为定学。其闻思慧,及修观学。由戒学处,生起二故。

  二者积集福田资粮。若见亲尊长,应离骄慢,悦豫欢庆,赞言善来,问讯礼拜,侍立献座。若于座中,即从座起,恭敬起立;或疾起立。见至面前,合掌敬礼。或供给使,恭敬承事。又于病者,悲悯殷重瞻侍供给。如是总有三田:谓恩者、尊长、疾苦,三种福田。初是父母,次是师长,后是病人。以是出家人、在家二众菩萨,生起福德之处,故福田。故名为田。

  三者随喜功德与有德者。于演正法、赞叹三宝、诸妙说等,施以善哉。于彼具足闻等功德补特伽罗,真诚赞美。于诸有情一切福业,经胜意乐,发言随喜。又善知他是应供处,心让欢悦,远离嫉妒。虽非自作,所获功德,与自作等,又复随喜于他善业,视如已作,深生欢悦。

  四者安忍。他来损恼,方便轴译,视作夙业,起悲悯心,亦不还报。

  五者回向发愿,谓令所作不坏失故,生起广大诸福故,应以三门已作今作种种善业,回向无上正等菩提。又为成熟无量功德,于时时中,如《十地经》,或如《行愿品》所说,发起十种大愿。

  六者供养供养。于三宝前,以一切种财物,行持二分供事,而作上妙广大供养。

  七者住不放逸。恒常勇猛精进,修习六波罗密一切善品。

  八者修习资粮道中诸中诸善。于诸学处,身语正行而篇防守,又密护根门,不令随逐诸可意境、不可意境,生起贪嗔。为护根故,应当护心,又或过饱,或过饥者,即便不能精勤修习。故当如量,不有二过。调适其身,政教分离其身,于食知足。复以夜中,分作三分,中夜睡眠,初夜后夜,及与永画,或勤读诵,或修瑜伽。又复亲近修行善舍恶诸胜善友,依止授法诸善知识,更以自心,作自知识。于自衍犯,深谛观察。即当向彼启白忏露,如是悔除。若不会遇,当于十方诸佛菩萨像前,或同法者所,启白忏露,如法悔除。

  庚三 摄义

  如是等类,所有引摄、获持,增长诸善法戒,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者摄义。谓所有能引摄、护持、增长如是等类诸善法的戒,是名菩萨摄善法戒。

  言引摄者,谓能生起。如生三慧,言护持者,谓即生起已,令不坏故,如修安忍,若不减嗔,便能摧毁所集善故,言增长者,谓即护持已,复令增长广大圆满。如修回向、发广大愿。

  己三 饶益有情戒

  云何菩萨饶益有情戒?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

  何等十一?谓诸菩萨,于诸有情能引义利彼彼事业,与作助伴。于诸有情随所生起疾病等苦,瞻侍病等,亦作助伴。

  又诸菩萨,依世出世种种义利,能为有情说诸法要。先方便说先如理说,后令获得彼彼义利。

  又诸菩萨,于先有恩诸有情所,善守知恩,随其所应现前酬报。

  又诸菩萨,于随种种师子虎狼鬼魅王贼水火等畏诸有情类,皆能救获,令离如是诸怖畏处。

  又诸菩萨,于诸丧失财宝亲属计有情类,善为开解,令离愁忧。

  又诸菩萨,于有匮乏资生众具诸情类,施与一切资生众具。

  又诸菩萨,随顺道理,正与依止,如法御众。

  又诸菩萨,随喃世间事务方说,呼召去来,谈论庆慰,随时往赴,从他受取饮食等事,经要言之,远离一切能引无义违意现行,于所余事心皆随转。

  又诸菩萨,若隐若露,显示所有真实功德,令诸有情欢喜进学。

  又诸菩萨,于有过者,内怀亲昵利益安增上意乐,调伏诃责治罚驱摈。为欲令其不善处,安置善处

  又诸菩萨,发神通力,方便示现那落迦等诸趣等相,令诸有情厌离不善。方便引令佛圣教,欢喜信乐,生希有心,勤修正行。

  (《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者饶益有情戒。云何菩萨戒饶益有情戒?当知此戒,略有十一相,谓于应助伴者、于愚疑者、于有恩者、遭怖畏者、于忧苦身、乏资具者、求依止者、于应随顺于他意者、应正入者、应逆转者、应以神通调伏之者、如其所应,为作义利。

  戊三 因缘具足(此有三种已一律戒因缘具足已二摄善法戒因缘具足已三饶益有情戒因缘具足)

  云何菩萨住律仪戒、住摄善法戒、住饶益有情戒,善护摄善法戒、善行一切种饶益有情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己一律仪戒因缘具足(此有十种)

  一者律仪戒因缘具足。谓诸菩萨住律仪戒,云何善护律戒?此有十支。

  庚一 不顾过去诸欲

  谓诸菩萨住别解脱律仪戒时,舍转轮王而出家已,不顾王位,如弃草秸。如有贫庶为活命故,弃下劣欲而出家已,不顾劣欲,不如菩萨清净意乐,舍轮王位而出家已,不顾一切人中最胜转轮王位,(《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不顾过去诸欲,谓诸菩萨舍转轮王人中胜欲而出家已,不顾王位,如充草秸。是所欲故,说名为欲。谓诸物欲,即所受用,由此欲故,说名为欲。谓烦恼欲,即内贫爱。是则名为根本诸欲,言不顾者,于彼物欲,作扫除想。如舍尘草,不复返顾。菩萨舍欲,亦不复顾。菩萨舍欲,亦复如是。于内烦恼,视作腐秽,亦舍不顾。于先舍弃在家受用而出已,若复重顾,便于律仪,不获清净。应舍贫爱,作二种想,如前二喻,坚固忆持。

  庚二不乐未来诸欲

  又诸菩萨住律仪戒,于未来世天魔宫所有妙欲,不生喜乐,亦不愿求彼诸妙欲,修行梵行。于彼妙欲,尚如实观由如趣入广大种种恐畏稠林,况余诸欲!(《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二者不乐未来诸欲。谓于未来世,天魔王宫、他化天中,所受用欲,亦不愿求,而修梵行。何况余欲!

  言不乐者,谓当如实观念彼欲,由如充满虎豹稠林,不乐趣入。

  上说不愿过去欲者,唯说人欲,未言天欲。以律仪戒,重在出家,天中无有出家者故。此说不乐未来欲者,唯心净土说天欲,未言人欲。以天魔王宫所受用欲,最增上故,于未来时,尚不希求,何况人欲!

  取要言之,世家律低度,应极清净,应善护持,不为希求未来诸欲而修梵行。非唯不顾过去诸欲。

  庚三 不身耽现在诸欲

  又诸菩萨即出家已,于现在世尊贵有有情种种上妙利养恭敬,正慧尚如变吐会不味著,何况于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利养恭敬。(《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者不耽现在诸欲。谓于国王长者尊贵有情上妙利养恭敬诸欲,尚不味著,何况于余卑贱有情所有下劣得养恭敬!应为正慧,如实审观。如食反吐,不复味尝。

  此应专注,若为愿求未来诸欲而修梵行,仅是善愿,若在出家,应当绝对弃舍彼欲。若复不能回转其心,如前观想三界轮回…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