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薩地·戒品》)
次說一切門戒。當知此戒略有四種:
一者正受戒。當知此戒略有四種:
一者正受戒。謂正如行,受先所受叁種菩薩淨戒律儀。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二者本性戒。謂諸菩薩,不待思察正願正行,便能覺知自具六種波羅蜜相,住種姓位,本性仁賢,於相續中身語二業恒清淨轉。
叁者串習戒。謂諸菩薩,昔馀生中,曾串修習如先所說叁種淨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於現在世一切惡法,不樂現行,深心厭離。樂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
四者方便相應戒。謂諸菩薩,依四攝事調伏方便,於諸有情身語善業,恒相續轉,
如是四戒,是能趣入一切戒門,故名一切門戒。
言四攝者:一者布施。謂是財攝。二者愛語。謂攝受已,於取舍處施以教授。叁者利行。於所說義勸令修行。四者同事。如勸他行,自亦如是共彼安住。
丁叁 善士戒
雲何菩薩善士戒?當知此戒略有五種。謂諸菩薩,自具屍羅;勸他受戒;贊戒功德;見同法者深心歡喜;設有毀犯,如法悔除。(《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叁說善士戒。當知此戒略有五種:
一者自具屍羅。
二者於恒常人(不憎不喜者)勸他受戒。
叁者於憎戒者贊戒功德,息他嫌恨。
四者見同法者於戒正行,深心歡喜,離諸嫉妒。
五者設有毀犯如法悔除。
初後二戒,能引自利。馀叁種戒,能引利他。
丁四 一切種戒
雲何菩薩一切種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叁種。
言六種者:一迥向大菩提故。二廣博戒,廣攝一切所學處故。
<, font >叁無罪歡喜處戒,遠離耽著欲樂自苦二旁行故。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所學處故。五堅固戒,一切利養恭敬他論本隨煩惱,不能不伏故不能奪故。六屍羅莊嚴具相應戒,具足一切戒莊嚴故。屍羅莊嚴,如《聲問地》應知其用。
言七種者:一止息戒,遠離一切殺生等作戒。二轉作戒,攝一切善故,饒益有情故。在防護戒,隨護止息轉作戒故。四大士相異熟戒。五增上心異熟戒。六可愛趣異熟戒。七利有情異熟戒。
(《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四說一切種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種七種,總十叁種。
言一種者:(六種開含,藏論和漢論不同)
一廣博戒。依處圓滿,廣攝一切所學處故。得果圓滿,回向大菩提故。
二無罪戒。遠離耽著欲行邊故,離染行樂。
叁隨順歡喜處戒。遠離自苦疲勞邊故,離無義苦。
四恒常戒。雖盡壽命,亦不棄所學處故,離無義苦。
五堅固戒。由不順諸利養恭敬 ,一切利養恭敬不能伏故,不複奪故。由自修道已得堅固,他來論者不能伏故,不能奪故。由能安住悉斷所斷,本隨煩惱不能伏故,不能奪故。諸疏有雲:「不舍自學,精研外道。故他來論,不能伏奪。」不舍所學,具如恒常駐戒中所說,非此戒義。
六屍羅莊嚴具相應戒。如《聲聞地》所說沙門莊嚴十七種,應知其用。
《聲聞地》 柁南曰:
「正信而無谄、少病精進慧、具少欲喜足、易養及易滿、
杜多德端嚴、知量善士法、具聰慧者相、忍柔和賢善。」
言七種者:一止息作戒。謂應正受遠離一切不應作事,如殺生等諸惡行故。
二轉作戒。一向修學所應作事,攝諸善法故,饒益有情故。
叁防護戒。恒不放逸,隨護止息、轉作戒故。
如是叁戒,由性分別。
四大士相異熟戒。謂能成就於諸地中所起妙相。
五增上心異熟戒,謂能成就菩薩無量勝叁摩地。
六可愛趣異戒。謂能成就人天之身。
七利有情異熟戒。謂能成就有情果。
如是四戒,由果分別。
德光論師雲:「此四戒中,初一是揶善法戒,二叁兩戒是律儀戒,後是饒益有情戒。」
德光論師又雲:「言六種者,由德分別。言七種者,由性分別及果分別。」
丁五 遂求戒
雲何菩薩遂求戒?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谛思惟:「如我希求,勿於我,現行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 惡、绮語、手塊杖等諸非愛觸加害於我。我求是已,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悅。如我希求,他亦如是。勿我於彼現行斷命,廣說乃至惡觸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違而現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悅。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悅者。何現行爲?」菩薩如是審思惟已,命難因緣,亦不於他現生八種所求不悅意事。如是八種,說名菩薩遂求戒。(《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五說遂求戒。當知此戒略有八種。謂諸菩薩自谛思維,自不希求現行斷命等八加害。若離彼八,是所希求。他若相違,而現行者,我求不悅。如我希求,他亦如是。菩薩如是審思惟已,乃至命難,亦不於他現行八種所不遂求不悅。如我希求,他亦如是。菩薩如是審思惟已,乃至命難,亦不於他現行八種所不遂求不悅意事。
雲何八種所不遂求悅意事?謂現行斷命、不與而取、穢欲邪行、虛妄、離間、粗好、聞優美言、有義利語、是名八種所遂墳事所悅意事。如是遣除八不遂求,引發八種所遂求事,說名菩薩遂求戒。
丁六 此世他世樂戒
雲何菩薩此世他世樂戒?當知此戒,略有九種。
謂諸菩薩,爲諸有情,於應遮處而正遮止,於應開處而開許。是諸有情,應攝受者正攝受之,應調伏者正調伏之。菩薩於中身語二業清淨轉。是則名爲四種淨戒。複有所馀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密多俱行淨戒,則爲五種。總說名爲九種淨戒。
如是菩薩所有淨戒,能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樂戒。(《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六說此世他世樂戒。當知此戒,以要言之,四種五種,總九種。
言四種者:
一者於諸有情造作苦因應遮止處,而正遮止。
二者於諸有情未作因應開許處,而正開許,令諸有情造彼樂因。
叁者有情諸有情,於開遮處作顛倒行,應調伏者,正調伏之。
四者有諸有情,於開遮作顛倒行,應調伏者,正調伏之。
如是菩自身於此,身語二業常清淨轉。
言五種者:謂除屍羅,所馀施、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俱行淨戒。
如是菩薩所有淨戒,難令自他現法後法皆得安樂。是故說名菩薩此世他世樂戒。
丁七 清淨戒
雲何菩薩清淨戒?當知此戒,略有十種。一者初善受戒,唯爲沙門、叁菩提故,非爲命故。二者不太沈戒,於違犯時,遠離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舉戒,遠離非處生悔愧故。叁者離懈怠戒,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耽著故,畫夜勤修諸善品故。四者離諸放逸所攝受戒,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願戒,遠離利養恭敬貧故,不願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軌則具足所攝受戒,於諸威儀所作衆事,善品加行妙善圓滿,如法身語正現行故。七者淨命具足所攝受戒,離嬌詐等一切邪命過失法故。八者離二邊戒,遠離受用欲樂自苦二邊法故。九者永出離戒,遠離一切外道見故。如是十種,是名菩薩清淨戒。(《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七說清淨戒。當知此戒,略有十種。
謂諸菩薩,唯爲修道沙門之果,及爲究竟叁菩提果而受淨戒。非爲避脫王等逼迫,非爲活命而受屍羅。是名初善受戒。
又諸菩薩,於諸學處有違犯時,遠離所有微薄悔愧,是名不太沈戒。微薄悔愧,即是太沈。遠離彼者,生大悔愧。《聲聞地》雲:「雲何名爲太極沈下?謂如有一,性無羞恥,惡作作贏劣,爲性慢緩,於諸學處所作緩慢,如是名爲太極沈下。」是故遠離微薄悔愧,當知即生極大慚愧。有說:「若無微薄悔愧,是不太沈。」當知此是顛倒之說。
又諸菩薩,於佛非製非可悔處,遠離悔愧。是名不太舉戒。謂於非處生悔愧者,是太舉故。故應遠離。
又諸菩薩,於睡眠樂、倚樂、臥樂、不生耽著,畫夜間勤修善品。是名離懈怠戒。
又諸菩薩,修習如前所說五支不放逸故。是名離諸放逸攝受戒。
又諸菩薩,遠離利養恭敬貧故,不願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是名正願戒。
又諸菩薩,於行住等所有威儀,於披法衣所用衆事,修念誦等善品加行,不違世法毗奈耶法,妙善圓滿,如法身語正現行故。是名軌則具足所攝受戒。
又諸菩薩,離嬌詐五種邪命所有過失。是名淨命具足所攝受戒。
又諸菩薩,如應遠離貧著受用,以法非法從他求取衣服、飲食、諸臥具等,所有一切不見過患欲樂楚,所有一切自苦邊際。是名離二邊戒。
又諸菩薩,遠離一切處道見故,是名永出離戒。
又諸菩薩,於一切時有慚愧心,於先受舉佛所製慮無缺減故。於諸根本無破壞故是名於先所受無損戒。
如是廣說有十一戒。當知略說,唯十種戒。
最勝子雲:「遠離如是二種過故,如佛所製正修學故,便得清淨。」謂於所學不勤修學,太沈之過;及非製處而生悔故,太舉之過,同應遠離。故合不太沈舉爲一。又德光雲:「於意樂中,有二種過:一受戒時惡受意樂;二守護太沈太舉。」亦合彼二以爲一戒。(漢譯亦爾)薩穆紮《疏》雲:「於先所受無損失戒,當是總結前十前而說。」
上來諸說皆不應理。
無著菩薩於《聲聞地》宣說十種汙損因緣,合說放逸懈怠所攝,攝二爲一。與彼相違,故不放逸與無懈怠,亦應合一。當知此是本論密意。謂如《聲聞地》雲:「雲何十處汙損因緣?一者最初惡受屍羅律儀。二者太極沈下。叁者太極浮散。四才放逸懈怠所攝。五者發起邪願。六者軌則汙損所攝。七者淨命汙損所攝。八者隨在二邊。九者不能出離。十者所受失壞。若由遠離如是十種汙損因緣,當知說名屍羅圓滿屍體羅清淨。」
丙四 言戒勝利
如是菩薩大屍羅藏,能起當來大菩提果。謂依此故,菩薩淨戒波羅密多得圓滿已,現證無上正等菩薩。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依此無上菩提,依此無量菩薩戒藏正勤修習,常能護得五種勝利。一者常爲十方諸佛護念。二者將舍命時,住大歡喜。叁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與阋戒若等到若增…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