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諸菩薩衆爲其同分。五者現法後法,當得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四者方苣勝利。此複有二:
一者究竟勝利。謂是菩薩大屍羅藏,謂是廣大福資糧。亦名廣大無量圓滿淨戒。
二者現法勝利。謂諸菩薩依此屍羅正勤修習,乃至未證無上菩提,亦能護得五種勝利:
一者如前所說常諸佛護念。
二者將舍命時,住大歡喜。
叁者身壞已後,在在所生,常與淨戒若等若增諸菩薩衆,爲其同分,爲同法侶,爲善知識。
四者於現法中成就無量大功行藏,能滿淨戒波羅密多。
五者於後法中,常行成就自性淨戒,戒成其性。
此中第二勝利,如最勝子等到釋雲:「由自思惟,後世以遇諸佛菩薩,超脫死畏,住大歡喜。」又薩穆劄《疏》雲:「由二因緣,住大歡喜。一如前說。二謂成就無量善根,離惡趣畏。」
五種勝利,如其次第,如德光《疏》謂是五果,即增上果、離系果、異熟果、士用果、等到流果。離系果者,謂由下正願,伏除惡行,離優惱系。寂天菩薩意謂,初一勝利,是通現後二世所有勝利。謂住院戒時,諸佛菩薩便念彼如子如弟,令彼善法增長不足。二四兩種,是現法勝利。謂住戒時,見能生起勝善妙趣,離惡趣畏,住大歡喜。此亦如《入菩薩行論》雲:「應持菩提心,度盡有情界。正持彼心故,假令於爾時,眠睡或放逸。然彼福德力,恒廣如虛空。」
謂於如是一一時中,恒以增長無量功德資糧聚故。叁五兩種,是後法勝利。謂善于知識之所攝影受,在在所生,不失淨戒。
雲何在在所生不失淨戒?如《叁摩地大教王經》雲:
「如人數觀察,於彼覺知礦,能令心於彼,發是如是住。」
若能數數作意思惟,由是自心乃能專注。由見如是無上勝利,諸有智者,應當從受菩薩淨戒,精勤修學。
丙五 攝集戒相
如是如上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屍羅,當知叁種淨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五者攝集戒相。如是如上所說一切自性戒等九種屍羅,當知叁種淨戒所攝。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故。最勝子、薩穆紮《疏》並雲:「如是九種,一一屍羅,當知皆是叁種淨戒所攝。」
丙六 說戒行業
如是叁種菩薩淨戒,以要言之,能爲菩薩叁所作事。謂律儀戒,能安住其心。攝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饒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總攝一切菩薩所應作事。所謂欲令現法樂住其心,身心無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唯有爾所淨戒勝利,唯有爾所淨戒所作。除此無有若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令於中學。(《瑜珈師地論·菩薩地·戒品》)
六者說戒行業。
雲何菩薩淨戒定爲叁種?
答:菩薩所作,以要言之,略有叁事。謂於現法無染樂住其心,自身無倦成熟佛法,及能成熟一切有情。如其次第,是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之所作事。是故由能止息惡作,勤修儀戒,便能攝心緣住善法。若或未能攝心緣善,則除二戒便失所依。故如前引《攝決譯分》所雲,於律儀戒,應先愛戒,應先愛護。此律儀戒,即是七種別解脫戒,即是佛教根本別解本別解脫戒。故諸菩薩,於自所受淨律儀戒,應勤修學。二大法轍,同一密意。複次,馀二戒中,先應勤修攝善法戒,以自成熟。自未成熟能成熟他,無有是處。
如是菩薩唯有爾所菩薩淨戒,謂有九種,或有叁種。唯有爾所淨戒勝利,謂有六種。唯有爾所淨戒所作,謂有叁種:一者現法樂安住其心;二者身心無倦成熟佛法;叁者成熟有情。除此自性淨戒,淨戒所作叁事,更無有上亦無有增。謂無不於此中攝故。
過去菩薩求大菩提已於中學,未來菩薩求大菩提當於中學,普於十方無旁無際諸世界中現在菩薩求大菩提今於中學。是謂叁世一切菩薩悉於是學。非謂有諸菩薩應於是學,或馀菩薩不於是學。是名菩薩如理修習於諸佛道一之道。於此道中不應遲疑,應勤修學。
甲叁 後分
當知此是戒波羅密修學方便。又諸菩薩複應於馀五波羅蜜,及四攝修學之法,悉當了知,至心修學。縱於現時於馀學處,不能處學,不名爲失。然爲護持自持自所學處,於馀學處一切時中不應棄舍。
(以下一文,爲法尊法師所擇)
如是於初發業菩薩,最初切要《菩薩戒品》,若引全論照文解釋,誠恐太繁。故取少義,依《菩薩地》兩部注釋,及此《戒品》二種注釋,並依其馀所注義,同《集學》《入行》本釋等清淨之論,及諸契經。廣爲決譯受護還淨關要難處。
隨入何大乘,成佛所心須,大乘道棟梁,謂願行二心。
受已不如誓,學習菩薩行,非佛菩薩說,更有種智道。
愚者見顯密,開遮少有殊,錯解增上慢,減大乘淨道。
故趣金剛道,依彌勒龍猛,無著釋經義,發心受律儀。
學六度爲基,次加金剛道。愚夫棄圓美,大乘受馀道。
佛菩薩共道,淨菩薩戒法,除至教正理,未染臆造垢。
能如佛密意,以顯言訓釋,由敬文殊力。故我常敬禮。
我愚大乘深,定有失文義,當對聖智悔。悲者糾其非。
佛教尤大乘,道命多隱沒。爲令聖教住,精勤所集福。
唯願諸衆生,不著相似路,見真圓滿道,精進所集福,
願我一切生,文殊尊攝受,解大乘度生,弘揚諸佛教。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終)
附錄
一、 菩薩種性
(一) 種性
雲何種性?謂略有二種:一本性住種性,二習所成種性。
本性住種性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縱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是名本性住種性。
習所成種性者,謂先串習善根所得。是名習所成種性。
此中義意,二種皆取。
此中義意,二種皆取。
又此種性,亦名種子。亦名爲界。亦名爲性。又此種性,未習成果,說名爲細。未有果故。已習成果,說我爲 與果俱故。
(二) 六波羅蜜多種性相
又諸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性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謂施波羅蜜多種性相,戒、忍、精進、靜慮、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1、 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雲何菩薩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謂諸菩薩本性樂施。於諸現在堪所施物,恒常無間,性能於他平等分布。心喜施,意無追悔。施物雖少,而能均布。惠施廣大,而非狹小。無所惠施,深懷慚恥。常好爲他,贊施勸施。見能施者,心懷喜悅。於諸尊重耆宿福應供養者,縱座而起,恭敬奉施。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無罪利益事中,若請不請,如理爲說。若諸有情怖於王賊及水火等,施以無畏。能於種種常極怖中,隨力濟撥。受他寄物,未嘗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诳。於共財所,亦無欺罔。於其種種末尼真珠、琉璃螺貝、璧玉珊瑚、金銀等寶資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開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況當自爲!其性好樂廣大財位。於彼一切廣大資財,心好受用。樂大事業,非狹小門。於諸世間酒色博戲,歌舞倡妓,種種變現,耽著事中,速疾厭舍,深生慚愧。得大財寶尚不貪著,何況小利!
雲何等類,當知名爲菩薩施波羅蜜多種性相。
2.戒波羅蜜多相性相
雲何菩薩戒多種性相
謂諸菩薩,本性成就 品不善,身語意業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不以刀杖手塊等事,惱害有情。於諸衆生,性常慈愛。於所應敬,時起奉迎,合掌問訊,現前禮拜,修和敬業。所作機捷,非爲愚鈍。善順他心,常先含笑。舒顔平視,遠離頻 ,先言問訊。於恩有情,知恩知報。於來求者常行質直,不以谄诳而推謝之。如法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樂修諸福業。於他修福,尚未能獎助,況不自爲!若見若聞他所受苦,所謂煞縛、割截、捶打、诃毀、迫 ,於是等苦,過於自受。重於法受,及生後世。於少罪中,尚深見怖,何況多罪於他種種所應作事,所謂商農放牧事王、書印算數、善和诤訟、追求財寶、守護儲積、方便出息,及以舍施、及以舍施、婚姻集會。於是一切如法事中,悉與同事。於他種種關於诤竟,或馀所有互相惱害,能令自他無義無益,受諸苦惱。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與同事。
善能製止所不應作,謂十種惡不善業道。不違他命,善順於他。同忍向戒。於他事業隨彼所欲,廢已所作而爲成辨。其心溫潤,其心純淨。恚心害心,不久相續。隨生隨舍,起賢善心。尊重實語,不诳惑他。不離他親,亦不好樂。不輕爾說無義無利不相應語。言常柔 ,無有 犷。於已僮僕尚無苦言,況於他所!敬愛有德,如實贊彼。
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
3.忍波羅蜜多種性相
雲何菩薩忍波羅蜜多種性相?
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心,亦不反報。若他谏謝,速能納受,終于結恨,不久懷怨。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忍波羅蜜多種性相。
4.精進波羅蜜多種性相
雲何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性相?
謂諸菩薩,性自翅勤,夙與晚 ,不深耽樂睡眠倚樂。於所作事,勇決樂爲,不生懈怠。思擇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爲一切事業,堅固決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終不中間懈廢退屈,於諸廣大第一義中,心無怯弱,不自輕蔑,發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證於彼。或入大衆,或與他人共相系論,或馀種種難行事業,皆無畏憚。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何況小事!
如是等類,當知名爲菩薩精進波羅蜜多種性相。
5.靜慮波羅蜜多種性相
雲何菩薩彼多種性相?
謂諸菩薩,性於法主能審思惟,無多散亂。若見若聞阿 若處,山嶺林薮際臥具,人不狎習。離惡衆生,隨順宴默。便生是念:是處安樂,出離遠離。常於出離及遠離所,深生愛慕。性薄煩惱,諸 輕微, 重贏弱。至遠離處,思量自義。心不極爲諸諸惡尋思之所纏擾。於其怨品,尚能速安住慈心,況於…
《菩提正道菩薩戒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