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地·戒品》)
次说一切门戒。当知此戒略有四种:
一者正受戒。当知此戒略有四种:
一者正受戒。谓正如行,受先所受三种菩萨净戒律仪。即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二者本性戒。谓诸菩萨,不待思察正愿正行,便能觉知自具六种波罗蜜相,住种姓位,本性仁贤,於相续中身语二业恒清净转。
三者串习戒。谓诸菩萨,昔馀生中,曾串修习如先所说三种净戒。由宿因力所住持故,於现在世一切恶法,不乐现行,深心厌离。乐修善行,於善行中深心欣慕。
四者方便相应戒。谓诸菩萨,依四摄事调伏方便,於诸有情身语善业,恒相续转,
如是四戒,是能趣入一切戒门,故名一切门戒。
言四摄者:一者布施。谓是财摄。二者爱语。谓摄受已,於取舍处施以教授。三者利行。於所说义劝令修行。四者同事。如劝他行,自亦如是共彼安住。
丁三 善士戒
云何菩萨善士戒?当知此戒略有五种。谓诸菩萨,自具尸罗;劝他受戒;赞戒功德;见同法者深心欢喜;设有毁犯,如法悔除。(《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三说善士戒。当知此戒略有五种:
一者自具尸罗。
二者於恒常人(不憎不喜者)劝他受戒。
三者於憎戒者赞戒功德,息他嫌恨。
四者见同法者於戒正行,深心欢喜,离诸嫉妒。
五者设有毁犯如法悔除。
初后二戒,能引自利。馀三种戒,能引利他。
丁四 一切种戒
云何菩萨一切种戒: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种七种,总十三种。
言六种者:一迥向大菩提故。二广博戒,广摄一切所学处故。
<, font >三无罪欢喜处戒,远离耽著欲乐自苦二旁行故。四恒常戒,虽尽寿命亦不弃所学处故。五坚固戒,一切利养恭敬他论本随烦恼,不能不伏故不能夺故。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具足一切戒庄严故。尸罗庄严,如《声问地》应知其用。
言七种者:一止息戒,远离一切杀生等作戒。二转作戒,摄一切善故,饶益有情故。在防护戒,随护止息转作戒故。四大士相异熟戒。五增上心异熟戒。六可爱趣异熟戒。七利有情异熟戒。
(《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四说一切种戒。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六种七种,总十三种。
言一种者:(六种开含,藏论和汉论不同)
一广博戒。依处圆满,广摄一切所学处故。得果圆满,回向大菩提故。
二无罪戒。远离耽著欲行边故,离染行乐。
三随顺欢喜处戒。远离自苦疲劳边故,离无义苦。
四恒常戒。虽尽寿命,亦不弃所学处故,离无义苦。
五坚固戒。由不顺诸利养恭敬 ,一切利养恭敬不能伏故,不复夺故。由自修道已得坚固,他来论者不能伏故,不能夺故。由能安住悉断所断,本随烦恼不能伏故,不能夺故。诸疏有云:「不舍自学,精研外道。故他来论,不能伏夺。」不舍所学,具如恒常驻戒中所说,非此戒义。
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如《声闻地》所说沙门庄严十七种,应知其用。
《声闻地》 柁南曰:
「正信而无谄、少病精进慧、具少欲喜足、易养及易满、
杜多德端严、知量善士法、具聪慧者相、忍柔和贤善。」
言七种者:一止息作戒。谓应正受远离一切不应作事,如杀生等诸恶行故。
二转作戒。一向修学所应作事,摄诸善法故,饶益有情故。
三防护戒。恒不放逸,随护止息、转作戒故。
如是三戒,由性分别。
四大士相异熟戒。谓能成就於诸地中所起妙相。
五增上心异熟戒,谓能成就菩萨无量胜三摩地。
六可爱趣异戒。谓能成就人天之身。
七利有情异熟戒。谓能成就有情果。
如是四戒,由果分别。
德光论师云:「此四戒中,初一是揶善法戒,二三两戒是律仪戒,后是饶益有情戒。」
德光论师又云:「言六种者,由德分别。言七种者,由性分别及果分别。」
丁五 遂求戒
云何菩萨遂求戒?当知此戒,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自谛思惟:「如我希求,勿於我,现行断命、不与而取、秽欲邪行、虚妄、离间、 恶、绮语、手块杖等诸非爱触加害於我。我求是已,他若相违而现行者,我求不遂,我意不悦。如我希求,他亦如是。勿我於彼现行断命,广说乃至恶触加害。彼求是已,我若相违而现行者,彼求不遂,彼意不悦。我之所作,若有令他所求不悦者。何现行为?」菩萨如是审思惟已,命难因缘,亦不於他现生八种所求不悦意事。如是八种,说名菩萨遂求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五说遂求戒。当知此戒略有八种。谓诸菩萨自谛思维,自不希求现行断命等八加害。若离彼八,是所希求。他若相违,而现行者,我求不悦。如我希求,他亦如是。菩萨如是审思惟已,乃至命难,亦不於他现行八种所不遂求不悦。如我希求,他亦如是。菩萨如是审思惟已,乃至命难,亦不於他现行八种所不遂求不悦意事。
云何八种所不遂求悦意事?谓现行断命、不与而取、秽欲邪行、虚妄、离间、粗好、闻优美言、有义利语、是名八种所遂坟事所悦意事。如是遣除八不遂求,引发八种所遂求事,说名菩萨遂求戒。
丁六 此世他世乐戒
云何菩萨此世他世乐戒?当知此戒,略有九种。
谓诸菩萨,为诸有情,於应遮处而正遮止,於应开处而开许。是诸有情,应摄受者正摄受之,应调伏者正调伏之。菩萨於中身语二业清净转。是则名为四种净戒。复有所馀施、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密多俱行净戒,则为五种。总说名为九种净戒。
如是菩萨所有净戒,能令自他现法后法皆得安乐。是故说名菩萨此世他世乐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六说此世他世乐戒。当知此戒,以要言之,四种五种,总九种。
言四种者:
一者於诸有情造作苦因应遮止处,而正遮止。
二者於诸有情未作因应开许处,而正开许,令诸有情造彼乐因。
三者有情诸有情,於开遮处作颠倒行,应调伏者,正调伏之。
四者有诸有情,於开遮作颠倒行,应调伏者,正调伏之。
如是菩自身於此,身语二业常清净转。
言五种者:谓除尸罗,所馀施、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俱行净戒。
如是菩萨所有净戒,难令自他现法后法皆得安乐。是故说名菩萨此世他世乐戒。
丁七 清净戒
云何菩萨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一者初善受戒,唯为沙门、三菩提故,非为命故。二者不太沈戒,於违犯时,远离微薄生悔愧故。及不太举戒,远离非处生悔愧故。三者离懈怠戒,於睡眠乐倚乐卧乐不耽著故,画夜勤修诸善品故。四者离诸放逸所摄受戒,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故。五者正愿戒,远离利养恭敬贫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六者轨则具足所摄受戒,於诸威仪所作众事,善品加行妙善圆满,如法身语正现行故。七者净命具足所摄受戒,离娇诈等一切邪命过失法故。八者离二边戒,远离受用欲乐自苦二边法故。九者永出离戒,远离一切外道见故。如是十种,是名菩萨清净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七说清净戒。当知此戒,略有十种。
谓诸菩萨,唯为修道沙门之果,及为究竟三菩提果而受净戒。非为避脱王等逼迫,非为活命而受尸罗。是名初善受戒。
又诸菩萨,於诸学处有违犯时,远离所有微薄悔愧,是名不太沉戒。微薄悔愧,即是太沉。远离彼者,生大悔愧。《声闻地》云:「云何名为太极沉下?谓如有一,性无羞耻,恶作作赢劣,为性慢缓,於诸学处所作缓慢,如是名为太极沉下。」是故远离微薄悔愧,当知即生极大惭愧。有说:「若无微薄悔愧,是不太沉。」当知此是颠倒之说。
又诸菩萨,於佛非制非可悔处,远离悔愧。是名不太举戒。谓於非处生悔愧者,是太举故。故应远离。
又诸菩萨,於睡眠乐、倚乐、卧乐、不生耽著,画夜间勤修善品。是名离懈怠戒。
又诸菩萨,修习如前所说五支不放逸故。是名离诸放逸摄受戒。
又诸菩萨,远离利养恭敬贫故,不愿生天,而自要期修梵行故。是名正愿戒。
又诸菩萨,於行住等所有威仪,於披法衣所用众事,修念诵等善品加行,不违世法毗奈耶法,妙善圆满,如法身语正现行故。是名轨则具足所摄受戒。
又诸菩萨,离娇诈五种邪命所有过失。是名净命具足所摄受戒。
又诸菩萨,如应远离贫著受用,以法非法从他求取衣服、饮食、诸卧具等,所有一切不见过患欲乐楚,所有一切自苦边际。是名离二边戒。
又诸菩萨,远离一切处道见故,是名永出离戒。
又诸菩萨,於一切时有惭愧心,於先受举佛所制虑无缺减故。於诸根本无破坏故是名於先所受无损戒。
如是广说有十一戒。当知略说,唯十种戒。
最胜子云:「远离如是二种过故,如佛所制正修学故,便得清净。」谓於所学不勤修学,太沉之过;及非制处而生悔故,太举之过,同应远离。故合不太沉举为一。又德光云:「於意乐中,有二种过:一受戒时恶受意乐;二守护太沉太举。」亦合彼二以为一戒。(汉译亦尔)萨穆扎《疏》云:「於先所受无损失戒,当是总结前十前而说。」
上来诸说皆不应理。
无著菩萨於《声闻地》宣说十种污损因缘,合说放逸懈怠所摄,摄二为一。与彼相违,故不放逸与无懈怠,亦应合一。当知此是本论密意。谓如《声闻地》云:「云何十处污损因缘?一者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二者太极沉下。三者太极浮散。四才放逸懈怠所摄。五者发起邪愿。六者轨则污损所摄。七者净命污损所摄。八者随在二边。九者不能出离。十者所受失坏。若由远离如是十种污损因缘,当知说名尸罗圆满尸体罗清净。」
丙四 言戒胜利
如是菩萨大尸罗藏,能起当来大菩提果。谓依此故,菩萨净戒波罗密多得圆满已,现证无上正等菩萨。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依此无上菩提,依此无量菩萨戒藏正勤修习,常能护得五种胜利。一者常为十方诸佛护念。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阋戒若等到若增…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