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五者现法后法,当得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四者方苣胜利。此复有二:
一者究竟胜利。谓是菩萨大尸罗藏,谓是广大福资粮。亦名广大无量圆满净戒。
二者现法胜利。谓诸菩萨依此尸罗正勤修习,乃至未证无上菩提,亦能护得五种胜利:
一者如前所说常诸佛护念。
二者将舍命时,住大欢喜。
三者身坏已后,在在所生,常与净戒若等若增诸菩萨众,为其同分,为同法侣,为善知识。
四者於现法中成就无量大功行藏,能满净戒波罗密多。
五者於后法中,常行成就自性净戒,戒成其性。
此中第二胜利,如最胜子等到释云:「由自思惟,后世以遇诸佛菩萨,超脱死畏,住大欢喜。」又萨穆札《疏》云:「由二因缘,住大欢喜。一如前说。二谓成就无量善根,离恶趣畏。」
五种胜利,如其次第,如德光《疏》谓是五果,即增上果、离系果、异熟果、士用果、等到流果。离系果者,谓由下正愿,伏除恶行,离优恼系。寂天菩萨意谓,初一胜利,是通现后二世所有胜利。谓住院戒时,诸佛菩萨便念彼如子如弟,令彼善法增长不足。二四两种,是现法胜利。谓住戒时,见能生起胜善妙趣,离恶趣畏,住大欢喜。此亦如《入菩萨行论》云:「应持菩提心,度尽有情界。正持彼心故,假令於尔时,眠睡或放逸。然彼福德力,恒广如虚空。」
谓於如是一一时中,恒以增长无量功德资粮聚故。三五两种,是后法胜利。谓善于知识之所摄影受,在在所生,不失净戒。
云何在在所生不失净戒?如《三摩地大教王经》云:
「如人数观察,於彼觉知矿,能令心於彼,发是如是住。」
若能数数作意思惟,由是自心乃能专注。由见如是无上胜利,诸有智者,应当从受菩萨净戒,精勤修学。
丙五 摄集戒相
如是如上所说一切自性戒等九种尸罗,当知三种净戒所摄。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五者摄集戒相。如是如上所说一切自性戒等九种尸罗,当知三种净戒所摄。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故。最胜子、萨穆扎《疏》并云:「如是九种,一一尸罗,当知皆是三种净戒所摄。」
丙六 说戒行业
如是三种菩萨净戒,以要言之,能为菩萨三所作事。谓律仪戒,能安住其心。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如是总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所谓欲令现法乐住其心,身心无倦,成熟佛法,成熟有情。如是菩萨,唯有尔所菩萨净戒,唯有尔所净戒胜利,唯有尔所净戒所作。除此无有若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於中学,未来菩萨求大菩提当於中学,普於十方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菩萨求大菩提令於中学。(《瑜珈师地论·菩萨地·戒品》)
六者说戒行业。
云何菩萨净戒定为三种?
答:菩萨所作,以要言之,略有三事。谓於现法无染乐住其心,自身无倦成熟佛法,及能成熟一切有情。如其次第,是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所作事。是故由能止息恶作,勤修仪戒,便能摄心缘住善法。若或未能摄心缘善,则除二戒便失所依。故如前引《摄决译分》所云,於律仪戒,应先爱戒,应先爱护。此律仪戒,即是七种别解脱戒,即是佛教根本别解本别解脱戒。故诸菩萨,於自所受净律仪戒,应勤修学。二大法辙,同一密意。复次,馀二戒中,先应勤修摄善法戒,以自成熟。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如是菩萨唯有尔所菩萨净戒,谓有九种,或有三种。唯有尔所净戒胜利,谓有六种。唯有尔所净戒所作,谓有三种:一者现法乐安住其心;二者身心无倦成熟佛法;三者成熟有情。除此自性净戒,净戒所作三事,更无有上亦无有增。谓无不於此中摄故。
过去菩萨求大菩提已於中学,未来菩萨求大菩提当於中学,普於十方无旁无际诸世界中现在菩萨求大菩提今於中学。是谓三世一切菩萨悉於是学。非谓有诸菩萨应於是学,或馀菩萨不於是学。是名菩萨如理修习於诸佛道一之道。於此道中不应迟疑,应勤修学。
甲三 后分
当知此是戒波罗密修学方便。又诸菩萨复应於馀五波罗蜜,及四摄修学之法,悉当了知,至心修学。纵於现时於馀学处,不能处学,不名为失。然为护持自持自所学处,於馀学处一切时中不应弃舍。
(以下一文,为法尊法师所择)
如是於初发业菩萨,最初切要《菩萨戒品》,若引全论照文解释,诚恐太繁。故取少义,依《菩萨地》两部注释,及此《戒品》二种注释,并依其馀所注义,同《集学》《入行》本释等清净之论,及诸契经。广为决译受护还净关要难处。
随入何大乘,成佛所心须,大乘道栋梁,谓愿行二心。
受已不如誓,学习菩萨行,非佛菩萨说,更有种智道。
愚者见显密,开遮少有殊,错解增上慢,减大乘净道。
故趣金刚道,依弥勒龙猛,无著释经义,发心受律仪。
学六度为基,次加金刚道。愚夫弃圆美,大乘受馀道。
佛菩萨共道,净菩萨戒法,除至教正理,未染臆造垢。
能如佛密意,以显言训释,由敬文殊力。故我常敬礼。
我愚大乘深,定有失文义,当对圣智悔。悲者纠其非。
佛教尤大乘,道命多隐没。为令圣教住,精勤所集福。
唯愿诸众生,不著相似路,见真圆满道,精进所集福,
愿我一切生,文殊尊摄受,解大乘度生,弘扬诸佛教。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终)
附录
一、 菩萨种性
(一) 种性
云何种性?谓略有二种:一本性住种性,二习所成种性。
本性住种性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纵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是名本性住种性。
习所成种性者,谓先串习善根所得。是名习所成种性。
此中义意,二种皆取。
此中义意,二种皆取。
又此种性,亦名种子。亦名为界。亦名为性。又此种性,未习成果,说名为细。未有果故。已习成果,说我为 与果俱故。
(二) 六波罗蜜多种性相
又诸菩萨,有六波罗蜜多种性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萨。谓施波罗蜜多种性相,戒、忍、精进、静虑、慧波罗蜜多种性相。
1、 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本性乐施。於诸现在堪所施物,恒常无间,性能於他平等分布。心喜施,意无追悔。施物虽少,而能均布。惠施广大,而非狭小。无所惠施,深怀惭耻。常好为他,赞施劝施。见能施者,心怀喜悦。於诸尊重耆宿福应供养者,纵座而起,恭敬奉施。於其彼彼此世他世有情无罪利益事中,若请不请,如理为说。若诸有情怖於王贼及水火等,施以无畏。能於种种常极怖中,随力济拨。受他寄物,未尝差违。若负他债,终不抵诳。於共财所,亦无欺罔。於其种种末尼真珠、琉璃螺贝、璧玉珊瑚、金银等宝资生具中,心迷倒者,能正开悟。尚不令他欺罔於彼,况当自为!其性好乐广大财位。於彼一切广大资财,心好受用。乐大事业,非狭小门。於诸世间酒色博戏,歌舞倡妓,种种变现,耽著事中,速疾厌舍,深生惭愧。得大财宝尚不贪著,何况小利!
云何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施波罗蜜多种性相。
2.戒波罗蜜多相性相
云何菩萨戒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本性成就 品不善,身语意业不极暴恶。於诸有情,不极损恼。虽作恶业,速疾能悔。常行耻愧,不生欢喜。不以刀杖手块等事,恼害有情。於诸众生,性常慈爱。於所应敬,时起奉迎,合掌问讯,现前礼拜,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善顺他心,常先含笑。舒颜平视,远离频 ,先言问讯。於恩有情,知恩知报。於来求者常行质直,不以谄诳而推谢之。如法求财,不以非法,不以卒暴。性常喜乐修诸福业。於他修福,尚未能奖助,况不自为!若见若闻他所受苦,所谓煞缚、割截、捶打、诃毁、迫 ,於是等苦,过於自受。重於法受,及生后世。於少罪中,尚深见怖,何况多罪於他种种所应作事,所谓商农放牧事王、书印算数、善和诤讼、追求财宝、守护储积、方便出息,及以舍施、及以舍施、婚姻集会。於是一切如法事中,悉与同事。於他种种关於诤竟,或馀所有互相恼害,能令自他无义无益,受诸苦恼。如是一切非法事中,不与同事。
善能制止所不应作,谓十种恶不善业道。不违他命,善顺於他。同忍向戒。於他事业随彼所欲,废已所作而为成辨。其心温润,其心纯净。恚心害心,不久相续。随生随舍,起贤善心。尊重实语,不诳惑他。不离他亲,亦不好乐。不轻尔说无义无利不相应语。言常柔 ,无有 犷。於已僮僕尚无苦言,况於他所!敬爱有德,如实赞彼。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戒波罗蜜多种性相。
3.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性於他所遭不饶益,无恚害心,亦不反报。若他谏谢,速能纳受,终于结恨,不久怀怨。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忍波罗蜜多种性相。
4.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性自翅勤,夙与晚 ,不深耽乐睡眠倚乐。於所作事,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思择方便,要令究竟。凡所施为一切事业,坚固决定。若未皆作,未皆究竟,终不中间懈废退屈,於诸广大第一义中,心无怯弱,不自轻蔑,发勇猛心,我今有力能证於彼。或入大众,或与他人共相系论,或馀种种难行事业,皆无畏惮。能引义利大事务中,尚无深倦,何况小事!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菩萨精进波罗蜜多种性相。
5.静虑波罗蜜多种性相
云何菩萨彼多种性相?
谓诸菩萨,性於法主能审思惟,无多散乱。若见若闻阿 若处,山岭林薮际卧具,人不狎习。离恶众生,随顺宴默。便生是念:是处安乐,出离远离。常於出离及远离所,深生爱慕。性薄烦恼,诸 轻微, 重赢弱。至远离处,思量自义。心不极为诸诸恶寻思之所缠扰。於其怨品,尚能速安住慈心,况於…
《菩提正道菩萨戒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