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取回来一部大书,名字叫《瑜伽师地论》。瑜伽翻译成汉文就是“相应”,相应就是符合,心与境要符合。实际解释,瑜伽就是修定,瑜伽师就是修定人。所以瑜伽焰口不简单,放焰口的金刚上师要有定力才行。瑜伽与密法是一家人,密法主要就讲修定,修定要观想,观想就是心与境相应。这部大经有一百卷,把修行的教理行果都包含了,它教修行人如何依次从人天善趣修到声闻乘,然后最后如何修成佛,也是一个菩提道次第。百法是从那本大书里把最要紧、最重要的一段提出来的。玄奘法师翻译瑜伽师地论,然后又在瑜伽师论这个系统下翻了十部论,叫一本十支。
《百法明门论》有很多注解。玄奘法师之后,他的一些弟子给这本书著了许多注解。我们今天在座的朋友,有些学得很多,这本书不学也可以,但是也有许多是新学佛法的菩萨,所以我们决定选这本书作为每个星期天讲的课程。
“瑜伽师地论”是玄奘法师唐太宗时在长安译出的。百法明门是世亲菩萨著,世亲菩萨是大乘菩萨是有宗,有宗就称为瑜伽系。从瑜伽这个名字来看,有宗讲人生要有实际的修行。“瑜伽师地论”是世亲菩萨的哥无著菩萨写的,据说这部论是弥勒菩萨造的。弥勒菩萨与文殊菩萨是佛法的两支翅膀、车子的两个轮子。文殊菩萨讲空宗,主要讲甚深的空理;“瑜伽师地论”中弥勒菩萨侧重讲修行的次第。有些人说,文殊菩萨是空宗,弥勒菩萨是有宗,实际不能够这样分。不过是文殊菩萨专门讲甚深的般若,而弥勒菩萨侧重讲如何修行。无著菩萨是弥勒菩萨的弟子,古代学问的继承关系,不大弄得清楚。照佛经上说,弥勒菩萨在天上,无著菩萨是晚上入定去弥勒菩萨处学的。总而言之,这是佛法很要紧的一套学问,是成佛的学问,所以要实实在在的修行。“瑜伽”就是要认真修定。修定经过些什么阶段,就是地一地,一地的有层次,所以叫瑜伽师地论
世亲菩萨著的“百法”是从“瑜伽师地论”里录出来的。世亲菩萨著的论很多,被称为千部论师,译成中文的大约卅部。百法明门论是不是卅部中的一部。从瑜伽师地论分出,还有十部重要的论,称为一本十支,百法是十支之一。瑜伽师地论共分为五个部分,其中有一部分叫“本事分”,本事就是根本的事情,基本事情,要紧事情。百法是本事分的“略陈名数分”。佛法有很多名词,名词有数目,只作简单的陈述。
百法这本书是把天地间一切大归类,归纳成一百件事物,研究这一百件事物,就把天地间的东西研究完了。这一百样事物又分成五类。第一类讲精神,精神分为两部分,一是精神本体,另一是精神的作用。佛法重点讲精神,精神叫心法。精神的活动叫心所,心所是第二类。佛法是心理学的老师,讲心理学的要学佛法。佛法也讲物质,物质叫色法,色法就是第三类。色不是颜色的色,有些人念心经念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把色字讲成好色的色,这也不对。色字有两个讲法,一指我们眼睛看到的,二指物质。“色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身上的器官,就是五官,另一方面是外界的物质。物质就是看到、听到、闻到、尝到、皮肤接触到的东西。看不到,听不到,摸不到,要说那个东西存在,就难以让人信服。佛法讲物质,从色讲起,物质就是有色、声、香、味、触。只要具有眼耳鼻舌身,你就能认识外界的色身香味触。佛谈到物质时不讲原子、电子,而讲色身香味触,讲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也是物质,我们叫器官。“器”就是器具,“官”就是能管事情,五官管的事情就是色身香味触。对物质,佛法用十个字就说完了。不管再大的科学家,离开眼耳鼻舌身,也无法认识宇宙,认识万物。佛法不强调什么仪器不仪器,仪器看到的还是色身香味触。除以上三类,还有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两类,以后会详细介绍。佛法把世间上很复杂的现象,归纳得这样简单,归纳成五大类一百个法。
佛法强调意识,意识到底在哪里,佛法明确指出就是大脑,意识就可以把色身香味触都统起来,有意识帮助才能给事物命名。“心”究竟对记忆,认识有没有作用,医学家还不能肯定。眼耳鼻舌身,怎么认识外界呢?能真正起作用的叫“根”,周围那些零件叫“扶根尘”。“扶”就是扶助。能够看的叫“眼根”,相当于视神经。眼睛能看有视觉神经,耳朵能听有听觉神经,鼻子能闻有嗅觉神经,舌头尝味有味觉神经,全身有触觉神经,这些叫净色根,净的意思,表示不是粗糙的、平凡的,是高级的物质。根是物质与精神联系的枢纽。所以佛法讲宇宙讲人生,从这里讲起来,讲百法先讲“色”;讲“五蕴”先讲“色蕴”。
一百样东西又可分为两大类,一叫有为法,一叫无为法。心经里五蕴皆空的五蕴,都是讲有为法,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为”就是造作,有条件才生,不是无因而生。
我们讲百法就要讲心。讲精神就是讲心,心就有心理作用,心理活动,叫做“心所”。所以佛法也可以说是心理学,佛学又叫心学,就是研究人的心,研究心理作用,只不过从前没有这个名字而已。
学百法以前先给大家介绍一本书,名叫《中国佛教》,这是五十年代在中国佛教协会的组织之下编写的。当时斯里兰卡的总理马拉拉色喀拉提议编一部佛教的百科全书。中国的佛教中,汉地叫汉传佛教,西藏的叫藏传佛教。南洋国家的佛教叫南传佛教,或者叫巴利语佛教。这是世界上佛教的三大语系,全世界佛教简单分为三大派。一般说法,汉语系偏于大乘,巴利语系偏于小乘,藏语系偏于密宗。用中国文字写的就叫汉语系,用藏文写的就叫藏语系,用巴利文写的就叫巴利语系。斯里兰卡的总理发起时,周总理还在。中国是一个佛教大国,汉语系的根在中国,藏语系的根还是在中国,南传佛教中国还是有,所以周总理支持他们,答应帮助他们。关于我们中国佛教的这一部分的内容都由我们中国人来写,那时侯就把我们中国所有的佛教学者请到北京来写这本书。这本书写出来之后,还把它翻译成英文才送到斯里兰卡。后来又把我们写好的这部分编成《中国佛教》一书,原计划出六厚本,现在只出了四本。这部书就是中国佛教很好的百科全书。这部书里有一篇介绍百法明门论的文章,今天我给大家介绍百法明门论,就是根据这本书。《中国佛教》这本书中介绍《大乘百法明门论》这篇文章,作者叫虞愚,是中国著名的因明学家,已经圆寂了。
《大乘百法明门论》,世亲造,唐玄奘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
作者世亲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系学者,著述弘富,有千部论师之称。其所造论译成汉文的约三十部,此《百法明门论》即其一种,被称为瑜伽十支论之一。本论是据《瑜伽》五分中本事分、略陈名数的著作。内容略以三门分别:一、引经标宗,即“如世尊言”等;二、寻经起问,即“何等一切法”等;三、依问次第作答:先明“百法”以解答“何等一切法”问题,复明“二无我”以解答“云何为无我”问题。
大乘百法明门论,是玄奘法师于贞观二十二年在长安北阙弘法院译出的。北阙是宫殿的北门。作者世亲,是印度大乘瑜伽系学者。印度的佛教分成两大派,一大派叫中观派,一大派叫瑜伽派。中观就是我们常说的空宗,专讲一切法空的道理,瑜伽系偏重于讲修行。
“瑜伽”是梵语,翻译成中国话叫“相应”。“相应”二字解释相当多,两样东西相适应叫相应,瑜伽系讲相应,是说修行要相应。简单讲瑜伽就是修定,所以密宗就爱讲瑜伽,瑜伽就是修定的别名,瑜伽派主要讲修行。中观讲见,就是说认识要正确,中观派要得中观的见,中道的见,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对于一切法得中正的认识。瑜伽系指有宗,中观系指空宗。这就是印度大乘的两大分枝,在西藏就叫二大车,是说如车子的二大轮。
瑜伽系后来传到中国就叫唯识宗。密宗也讲四部瑜伽,指《瑜伽师地论》这本书一共有一百卷,是瑜伽宗主要经典。这本书分了五个部分也叫五个地,其中有个部分叫本事分。本事分中有一段题为“略陈名数”,是作者简单陈述那些重要*轮名称。学佛法有一个难点,就是对名词不懂,有两句话是:“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世间一切法都有名,我们讲话,说出来的都是名。学佛法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也是名词,你根本不知道它讲的是什么,怎么理解它呢?学法先就要学佛法的名。
梵文的法(羯磨)与中文的法含义有差距,所以瑜伽师地论就要“略陈名数”,先简略地陈述一下佛法里有些什么重要的名词,每个名词有很多数目。如三宝有“三”字,六道有“六”字,五蕴有“五”字,都要讲数,讲法相和法数。法相是名词代表的东西,这个名下分出多少项目,就是数,合称名数。
这部百法明门论分成三大段:把经文一段一段分出来,叫分科。分成三大科,就是分成三大段。头一段叫“引经标宗”,就是引经中的文字,标示出这部论的宗旨。引经标宗是哪一段呢?就是论文中的“如世尊言”,以下的文字。“如世尊言”就是引证(佛说的话)。第二大段“寻经起问,”是依着这经发问。问什么呢?世尊说:“一切法无我”,这五个字不好讲,所以要依经发问,问“何等一切法?云何无我?”第三才依次作答。佛说一切法无我,什么是一切法?回答佛说的一切法到底是什么东西?就叫依问次第作答。先答“何等一切法”,所以一个接一个的讲,就讲了一百个东西。
关于一切法的部分,分五大类,共有百法:第一类心有八法;第二类心所有,有五十一法,又分为六位:一、遍行有五法,二、别境有五法,三、善有十一法,四、烦恼有六法,五、随烦恼有二十法,六、不定有四法;第三类色有十一法;第四类心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法;第五类无为有六法。在说明无我方面:初明人无我;后明法无我。本论对于一切法与无我法,都作了简要的分析,并各举了实例,极易了解。
法字怎样…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