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2

  ..續本文上一頁取回來一部大書,名字叫《瑜伽師地論》。瑜伽翻譯成漢文就是“相應”,相應就是符合,心與境要符合。實際解釋,瑜伽就是修定,瑜伽師就是修定人。所以瑜伽焰口不簡單,放焰口的金剛上師要有定力才行。瑜伽與密法是一家人,密法主要就講修定,修定要觀想,觀想就是心與境相應。這部大經有一百卷,把修行的教理行果都包含了,它教修行人如何依次從人天善趣修到聲聞乘,然後最後如何修成佛,也是一個菩提道次第。百法是從那本大書裏把最要緊、最重要的一段提出來的。玄奘法師翻譯瑜伽師地論,然後又在瑜伽師論這個系統下翻了十部論,叫一本十支。

  《百法明門論》有很多注解。玄奘法師之後,他的一些弟子給這本書著了許多注解。我們今天在座的朋友,有些學得很多,這本書不學也可以,但是也有許多是新學佛法的菩薩,所以我們決定選這本書作爲每個星期天講的課程。

  “瑜伽師地論”是玄奘法師唐太宗時在長安譯出的。百法明門是世親菩薩著,世親菩薩是大乘菩薩是有宗,有宗就稱爲瑜伽系。從瑜伽這個名字來看,有宗講人生要有實際的修行。“瑜伽師地論”是世親菩薩的哥無著菩薩寫的,據說這部論是彌勒菩薩造的。彌勒菩薩與文殊菩薩是佛法的兩支翅膀、車子的兩個輪子。文殊菩薩講空宗,主要講甚深的空理;“瑜伽師地論”中彌勒菩薩側重講修行的次第。有些人說,文殊菩薩是空宗,彌勒菩薩是有宗,實際不能夠這樣分。不過是文殊菩薩專門講甚深的般若,而彌勒菩薩側重講如何修行。無著菩薩是彌勒菩薩的弟子,古代學問的繼承關系,不大弄得清楚。照佛經上說,彌勒菩薩在天上,無著菩薩是晚上入定去彌勒菩薩處學的。總而言之,這是佛法很要緊的一套學問,是成佛的學問,所以要實實在在的修行。“瑜伽”就是要認真修定。修定經過些什麼階段,就是地一地,一地的有層次,所以叫瑜伽師地論

  世親菩薩著的“百法”是從“瑜伽師地論”裏錄出來的。世親菩薩著的論很多,被稱爲千部論師,譯成中文的大約卅部。百法明門論是不是卅部中的一部。從瑜伽師地論分出,還有十部重要的論,稱爲一本十支,百法是十支之一。瑜伽師地論共分爲五個部分,其中有一部分叫“本事分”,本事就是根本的事情,基本事情,要緊事情。百法是本事分的“略陳名數分”。佛法有很多名詞,名詞有數目,只作簡單的陳述。

  百法這本書是把天地間一切大歸類,歸納成一百件事物,研究這一百件事物,就把天地間的東西研究完了。這一百樣事物又分成五類。第一類講精神,精神分爲兩部分,一是精神本體,另一是精神的作用。佛法重點講精神,精神叫心法。精神的活動叫心所,心所是第二類。佛法是心理學的老師,講心理學的要學佛法。佛法也講物質,物質叫色法,色法就是第叁類。色不是顔色的色,有些人念心經念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把色字講成好色的色,這也不對。色字有兩個講法,一指我們眼睛看到的,二指物質。“色法”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身上的器官,就是五官,另一方面是外界的物質。物質就是看到、聽到、聞到、嘗到、皮膚接觸到的東西。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要說那個東西存在,就難以讓人信服。佛法講物質,從色講起,物質就是有色、聲、香、味、觸。只要具有眼耳鼻舌身,你就能認識外界的色身香味觸。佛談到物質時不講原子、電子,而講色身香味觸,講眼耳鼻舌身。眼耳鼻舌身也是物質,我們叫器官。“器”就是器具,“官”就是能管事情,五官管的事情就是色身香味觸。對物質,佛法用十個字就說完了。不管再大的科學家,離開眼耳鼻舌身,也無法認識宇宙,認識萬物。佛法不強調什麼儀器不儀器,儀器看到的還是色身香味觸。除以上叁類,還有心不相應行法和無爲法兩類,以後會詳細介紹。佛法把世間上很複雜的現象,歸納得這樣簡單,歸納成五大類一百個法。

  佛法強調意識,意識到底在哪裏,佛法明確指出就是大腦,意識就可以把色身香味觸都統起來,有意識幫助才能給事物命名。“心”究竟對記憶,認識有沒有作用,醫學家還不能肯定。眼耳鼻舌身,怎麼認識外界呢?能真正起作用的叫“根”,周圍那些零件叫“扶根塵”。“扶”就是扶助。能夠看的叫“眼根”,相當于視神經。眼睛能看有視覺神經,耳朵能聽有聽覺神經,鼻子能聞有嗅覺神經,舌頭嘗味有味覺神經,全身有觸覺神經,這些叫淨色根,淨的意思,表示不是粗糙的、平凡的,是高級的物質。根是物質與精神聯系的樞紐。所以佛法講宇宙講人生,從這裏講起來,講百法先講“色”;講“五蘊”先講“色蘊”。

  一百樣東西又可分爲兩大類,一叫有爲法,一叫無爲法。心經裏五蘊皆空的五蘊,都是講有爲法,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爲”就是造作,有條件才生,不是無因而生。

  我們講百法就要講心。講精神就是講心,心就有心理作用,心理活動,叫做“心所”。所以佛法也可以說是心理學,佛學又叫心學,就是研究人的心,研究心理作用,只不過從前沒有這個名字而已。

  學百法以前先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名叫《中國佛教》,這是五十年代在中國佛教協會的組織之下編寫的。當時斯裏蘭卡的總理馬拉拉色喀拉提議編一部佛教的百科全書。中國的佛教中,漢地叫漢傳佛教,西藏的叫藏傳佛教。南洋國家的佛教叫南傳佛教,或者叫巴利語佛教。這是世界上佛教的叁大語系,全世界佛教簡單分爲叁大派。一般說法,漢語系偏于大乘,巴利語系偏于小乘,藏語系偏于密宗。用中國文字寫的就叫漢語系,用藏文寫的就叫藏語系,用巴利文寫的就叫巴利語系。斯裏蘭卡的總理發起時,周總理還在。中國是一個佛教大國,漢語系的根在中國,藏語系的根還是在中國,南傳佛教中國還是有,所以周總理支持他們,答應幫助他們。關于我們中國佛教的這一部分的內容都由我們中國人來寫,那時侯就把我們中國所有的佛教學者請到北京來寫這本書。這本書寫出來之後,還把它翻譯成英文才送到斯裏蘭卡。後來又把我們寫好的這部分編成《中國佛教》一書,原計劃出六厚本,現在只出了四本。這部書就是中國佛教很好的百科全書。這部書裏有一篇介紹百法明門論的文章,今天我給大家介紹百法明門論,就是根據這本書。《中國佛教》這本書中介紹《大乘百法明門論》這篇文章,作者叫虞愚,是中國著名的因明學家,已經圓寂了。

  《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造,唐玄奘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在長安北阙弘法院譯出。

  作者世親爲印度大乘佛教瑜伽系學者,著述弘富,有千部論師之稱。其所造論譯成漢文的約叁十部,此《百法明門論》即其一種,被稱爲瑜伽十支論之一。本論是據《瑜伽》五分中本事分、略陳名數的著作。內容略以叁門分別:一、引經標宗,即“如世尊言”等;二、尋經起問,即“何等一切法”等;叁、依問次第作答:先明“百法”以解答“何等一切法”問題,複明“二無我”以解答“雲何爲無我”問題。

  大乘百法明門論,是玄奘法師于貞觀二十二年在長安北阙弘法院譯出的。北阙是宮殿的北門。作者世親,是印度大乘瑜伽系學者。印度的佛教分成兩大派,一大派叫中觀派,一大派叫瑜伽派。中觀就是我們常說的空宗,專講一切法空的道理,瑜伽系偏重于講修行。

  “瑜伽”是梵語,翻譯成中國話叫“相應”。“相應”二字解釋相當多,兩樣東西相適應叫相應,瑜伽系講相應,是說修行要相應。簡單講瑜伽就是修定,所以密宗就愛講瑜伽,瑜伽就是修定的別名,瑜伽派主要講修行。中觀講見,就是說認識要正確,中觀派要得中觀的見,中道的見,不偏于空,也不偏于有,對于一切法得中正的認識。瑜伽系指有宗,中觀系指空宗。這就是印度大乘的兩大分枝,在西藏就叫二大車,是說如車子的二大輪。

  瑜伽系後來傳到中國就叫唯識宗。密宗也講四部瑜伽,指《瑜伽師地論》這本書一共有一百卷,是瑜伽宗主要經典。這本書分了五個部分也叫五個地,其中有個部分叫本事分。本事分中有一段題爲“略陳名數”,是作者簡單陳述那些重要*輪名稱。學佛法有一個難點,就是對名詞不懂,有兩句話是:“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世間一切法都有名,我們講話,說出來的都是名。學佛法從梵文翻譯過來的也是名詞,你根本不知道它講的是什麼,怎麼理解它呢?學法先就要學佛法的名。

  梵文的法(羯磨)與中文的法含義有差距,所以瑜伽師地論就要“略陳名數”,先簡略地陳述一下佛法裏有些什麼重要的名詞,每個名詞有很多數目。如叁寶有“叁”字,六道有“六”字,五蘊有“五”字,都要講數,講法相和法數。法相是名詞代表的東西,這個名下分出多少項目,就是數,合稱名數。

  這部百法明門論分成叁大段:把經文一段一段分出來,叫分科。分成叁大科,就是分成叁大段。頭一段叫“引經標宗”,就是引經中的文字,標示出這部論的宗旨。引經標宗是哪一段呢?就是論文中的“如世尊言”,以下的文字。“如世尊言”就是引證(佛說的話)。第二大段“尋經起問,”是依著這經發問。問什麼呢?世尊說:“一切法無我”,這五個字不好講,所以要依經發問,問“何等一切法?雲何無我?”第叁才依次作答。佛說一切法無我,什麼是一切法?回答佛說的一切法到底是什麼東西?就叫依問次第作答。先答“何等一切法”,所以一個接一個的講,就講了一百個東西。

  關于一切法的部分,分五大類,共有百法:第一類心有八法;第二類心所有,有五十一法,又分爲六位:一、遍行有五法,二、別境有五法,叁、善有十一法,四、煩惱有六法,五、隨煩惱有二十法,六、不定有四法;第叁類色有十一法;第四類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法;第五類無爲有六法。在說明無我方面:初明人無我;後明法無我。本論對于一切法與無我法,都作了簡要的分析,並各舉了實例,極易了解。

  法字怎樣…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