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法明门论》释
隆莲法师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开始了,我们的事情也开始了.什么事呢
就是许个愿,给各位菩萨供养一点佛法.说法要契机,契机就是要符合听法人的需要,释迦佛说法个个都需要,因为他老人家说法善巧,叫做“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今天我要给大家说点佛法,我只能尽我的力量,不一定就适合大家的趣味,也就是说不一定契机。我尽量说得浅些以便于大家理解。佛法叫做“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所谓深,也无所谓浅,深浅仅就各人的受用而言。
学佛就要学经,经是佛对我们的教训,是佛亲自说的,佛的教训多得很,三藏十二部,我们从何学起呢?我们现在要走一个近路。佛法里的捷路是“但念“阿弥陀佛”定生极乐国”,但这是说的修行。学佛法要讲道理,不讲道理有些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先要学佛法的道理。
佛法的内容有四个,第一是教,教就是佛的教训,学佛就要学佛的教训。佛的教训都是有道理的,不是迷信,所以第二,教里就有理。道理学了,第三就要去实践。佛说的道理不是空谈,要教你怎样做,这就叫行。照佛说的行,行了之后,第四才能得到结果。得什么结果呢?最大的结果就是成佛,二等是当菩萨,再下等当阿罗汉,再下等生天,再下等就变人,若再下等就不行了,就会堕三恶道了。所以学佛最简单就要学怎样才能生在人天善趣。
佛教导我们,最低限度,学佛要把我们今天的人身保住,生天更好,这叫修人天乘。如学得高些,就要了生脱死,了生脱死就不简单,就要发出离心,二辈子当皇帝我也不来了,当富翁我也不来了。生死海是一个危险的地方,二辈子不愿再来受生死,要了生脱死,成就阿罗汉。阿罗汉分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不简单,要持戒,要修定,要得到了脱生死的智慧,这才是小乘.还要发大心,成菩萨,成佛,这才是佛真正要我们走的道路.佛就是要众生都和他一样成佛,这才叫“畅佛本怀”,如果我们要当佛的好儿子,好学生,就一定要象佛一样。从前海公上师就常常讲这个道理,父亲最爱听什么话,爱听他儿子说:“我长大了要和你一样”,佛愿意听的是众生发心,要成佛,这就叫大乘。这就是佛法的三个阶段:人天乘,小乘,大乘。宗喀吧大师把人天乘就叫下士道,声闻乘就叫中士道,菩萨乘就叫上士道。“道”是什么?道就是佛给我们指的路。菩提道次第就是讲这三个阶段,先修人天乘,然后修小乘,小乘修好,才能修大乘。这是简单的佛教的道路,是学佛法,应该走的路。
人天路上培福为先,修人天乘就要培福。现在修行的人把这个丢开了,不晓得培福的重要,只知求智慧。不知培福是智慧的基础,人天乘这一步就没有踏稳。有些人学佛不想培福,想一步登天,不知培福是修行。出家人不知培福是修行,只希望当法师;在家人也不晓得培福叫修行,只想找一法门了生脱死。所以佛才告诉我们,第一要培福,培福才能保得住人天善趣。
有的学佛人培福的事情他不干,认为培福耽搁修行,这是个大错误。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培福,培福不只是捐钱,是能做的好事情,就去做。哪怕就是扫地,煮饭,为庙上做事,为别人做好事,都是培福。不懂培福,就是盲修。密宗更讲究培福,宗喀吧大师讲菩提道次第,第一要培人天路上的福,二才谈了生脱死。念阿弥陀佛的人要培福,念阿弥陀的人不培福,哪有那么大的福报往生极乐国呢?
修阿罗汉,要修戒定慧三学。光有戒,只能保人天善趣,要出生死轮回,就非修定不可。说修定,我们今天有多少人在修定呢?有多少人在教我们修定呢?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所以这一套学问,很不简单啊!
有些人想一步登天,要当大乘师。大乘有大乘的修法,大乘的修法有不可思议解脱,菩提心就是不可思议解脱。大乘要修菩提心,要发菩提心。什么叫菩提心?就是要证菩提果,就是成佛的果。要成佛发心是对,但要走的路不简单。老上师曾说,飞机快,但从地上飞上天,路还是要走那么长的。
有人想走捷路学密法,上能下海老法师,一皈依就教我们一本文殊法。文殊法是老上师自己在五台山亲见文殊,集的仪轨,里面就有菩提道次第的略颂。皈依他老人家,他就要给你一本文殊法,就让你照着修。文殊法就是全部的佛法,文殊法就是密法。文殊法法里显教多得很,要占三分之二,里面的菩提道次第略颂,是宗喀吧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十三种里最略的一种。老上师把他翻译来放在文殊法里让我们天天念。颂文谈到显教搞好了,才是学密法材料,就是“共同道熟,密器成就”这句颂。共同道就是显教,显教熟了,你才是个密器。密器就是够格的学密法的法器。宗喀吧大师一开始就给我们指出,学密法不是不要显教,把显教弄清楚了,才是学密法的密器。所以,学密法的人要先学显教。
今天我要先讲显教,因为在座的有些是初发心菩萨。显教给我们指的路是教、理、行、果。教就是释迦佛说的经、菩萨造的论,都是佛菩萨教育我们的言语。教就有道理,有真理。佛说的是真理,懂得真理就要照着做,要行,就实践。只讲教,只讲理论,就成一般的研究员。三藏十二部,都是佛的教,教很多,主要说的就是理。理懂得了,就要去实践叫做行。教就要讲道理,又要教你怎样实践,然后又告诉你这样实践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依下士道,可生人天善趣;依中士道,可了生脱死,成阿罗汉,成独觉;依上士道,即菩萨道可成佛,渡众生。光讲教理不修行,那叫说食数宝,吃的东西摆在那儿,只给你介绍不要你吃,有什么用?银行工作人员一天数很多票子,票子不是他的,他不能受用。所以讲教理,讲了以后没有受用就没有意义了。懂了理,还要懂得如何实践,要行动才有结果。
佛法的内容是教、理、行、果。对教理行果要信解行证。对于佛法先要信,比如你们有点信才来听经,听了之后,又能够接受,你就信了。如果你听了,简直接受不了,你二次再也不来了。第二要解,不解。就是迷信,而且容易动摇。今天偶尔高兴信,明天有点什么因缘又不信,所以信了之后就要求理解,钻研一下。第三要行,懂得了之后就要实践。老修行批评说法师、学法师,说法师只是说或者上黑板拿粉笔写,而学法的只是抄黑板,考的时候得壹百分,结果不能付诸实践,这样子搞,简直可惜时间。所以老上师不愿听人说研究佛法,研究佛法就不是信仰佛法。研究研究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而不晓得他是个宝,所以佛法首先要信,要知道这是个要紧东西,是个宝贝,然后才能解,不下点工夫不能解,除非上根利智,又遇到大善知识,否则非下决心来钻不可。解了之后,要行,行了之后经过实践才证实这个道理是对的。所以学佛的内容是教理行果。而我们自己呢,就要信解行证,先要有信心,然后要舍得动脑筋去学,学了要行,要用实践证明佛法真理的正确。许多学人,始终不晓得什么叫行深般若波罗密多。许多居士很虔诚,天不亮就去上殿,到底上殿念的什么?是显教?还是密宗?都没有弄清楚。显教的庙子为什么早晨念那么多咒?我们了解不了解呢?我们大家都念心经,心经中“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两句怎么讲?讲不得就没有解,得到的利益就不多。“色不异空”“色”字怎么讲,我们这里听经的人中恐怕一半以上的人讲不了。心经把佛的教理最要紧最要紧的精华提出来,我们天天念,天天念都讲不了,这就成盲修了。所以教理行果缺一不可。
现在我们从哪学起呢?我们先学《百法明门论》。有些居士说我们不想学《百法明门论》,我们要学心经,或者我们要学《金刚经》。《金刚经》是佛法里最尖端最尖端的,最深最深的;《心经》是佛法里最浓缩最浓缩,最扼要最扼要的。我们现在还是万丈高楼从地起,从基础学起。
我给大家讲的《百法明门论》这本书是讲教的,也就是讲理。书中有一百个题目,或者说一百个条目,讲一百样东西。汉语解释法字与佛教百法之法不同。百法之法,说俗一点,就近于我们说的东西。什么东西都叫法,物质的、精神的、外在的、内在的、具体的、抽象的都是法。有一百个东西,佛法就给它命了一百个名,看到这一百个字,就知道它倒底是说的什么。名与法是相应的,比如蒲团两个字就代表一个东西,蒲团就是一个法。说简单点,佛法里面有一百个名词,把这一百个名词弄清楚了,以后看经书时遇到这一百个名词就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了。因此《百法明门论》可以说是佛法的小词典,这个词典只有一百个词条。把这一百个词条懂得了,你就进入了智慧之门。“明”就是佛法的智慧,学佛法要想得智慧,就得找门进去,所以叫“明门”。这一百个名词是佛法里的特殊词汇,是入佛法之门的敲门砖。就与小学生读书先认方块字一样。你先把着一百个方块字认得,以后才好看佛法的书,才好听佛法的经。把这一百样东西领悟了,就可得到佛法的全部智慧,进佛法的智慧之门。我不能讲得太深,我的讲法老婆婆都要听得懂。我在老上师那里听经,老上师讲般若,大略就有十分之几的人打瞌睡,老上师讲经,推车的车夫都要来听。上师讲般若他打瞌睡,我一看,其中还有一些老资格,为啥呢?有点深是一个原因,有无往昔的善根才是主要原因。往昔跟般若无缘的人,一听到讲般若就要打瞌睡。讲到这最要紧、最要紧的时候,他就打瞌睡,所以我们第一个就要禁忌打瞌睡,为什么呢?《百法明门论》是论,论者就要议论,要讨论的嘛。这在佛法里叫慧学。这就有点专门,有些人钻不进去,钻不进去就打瞌睡。但是我们现在又想学佛法,要想学佛法,就要想法进门。有的善知识说先学经,后学论,是有一定道理的。现在很多人提倡把佛法翻译成白话文,翻译的不好,就要发生误解。
《百法明门论》不是一部独立的书。玄奘法师西天取经,…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