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清,又问“问曰。等略何故不略余数”,说同样都是略,为什么不略其他的法数,只把一个不和合略了呢?“解云。已说在所说中”,解释说在我所说的话里头,已经把不和合说了,“所以但偏略不和合性也”,既然已经说了,所以就单独把不和合性略了。那么倒底是在哪儿说过呢?“言说在所说中者”“ 谓异生性是见道烦恼。假建立。望圣道有不得义故。即是不和合义。不和合中略举一隅。余不和合类亦可知。所以偏略不和合性。”这一段话说不和合已经说过了。前头说了异生性,什么叫异生性呢?见道所断的烦恼就叫异生性,见了道就把烦恼断完了,就不是凡夫,就是圣人。所以异生性实际上是指的见道所断的烦恼。“见道烦恼”,要说成见道所断的烦恼才对,见道烦恼,这个话是连把子话,见道不是烦恼,见道烦恼是说的见道所断的烦恼。“望圣道有不得义故”,把异生性拿来对照圣道,圣道就是成圣人所见的道,就是见道所见的道。为什么不得这个圣道呢?就是烦恼没有断异生性还在,就是没有得到圣道,所以“望圣道有不得义故。”没有得到圣道,“即是不和合义”,不和合就是他跟见道没有在一起。异生性就是一种不和合。“不和合中略举一隅”所有的不和合法当中,只给你举一样,就是儒家的书上说的,“举一隅,不以三偶反,则不服也。”有四个角,告诉你一个角了,那三个角角你就该都晓得了。如果你还没有懂,就太笨了,我就不再给你说话了。说给你说这一样,那些同类的你就晓得了,这就叫略举一隅,“余不和合类亦可知”。其余还有许多的不和合,你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了。“所以偏略不和合性。”不和合不讲了,因为异生性就是一种不和合。
下面进一步作解释,“瑜伽显扬此论并有二十四者”。《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和这个《百法明门论》都说有二十四个不相应行,为什么这些论又要说二十四个呢?“此据异生外别有不和合名”。这些论的根据是异生性只是一种不和合,异生性以外还有许许多多不和合,所以应该举出。瑜伽显扬和百法都要说二十四个,是因为光说一个异生性,把不和合代替不完。
下面又有问题“诸论或言二十四数。或言二十三数。已如上解”,各论中有些说二十四个,有些说二十三个,都有个道理,你上面已作了解释,问题是“何故五蕴论中,唯有十四无流转等十”?五蕴里二十四个只说了十四个,流转以下的十个都没有说,这个理由又何在呢?“解云”解答这个疑问说:“所以五蕴论不说流转等十也”,“ 彼论云。如是等类者则解彼论云。当知如是等类之言亦等流转等十也。”彼论就是五蕴论,五蕴论说得很略,他只说了十四,十四个说完了。概括说一句,“如是等类”。等类就是与已讲的这十四个同等同类。“则解彼论云”,你要解五蕴论这个说法“当知如是等类之言,亦等流转等十也”,如是等类这个话也就包括了流转等十个。“此中唯略故不别列名也”,五蕴论就把其他十个略了,没有一个一个的单独的把名字开出来。
第三辨其假相者。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并是色心心所有法分位假立。问曰。二十四不相应行既并是色心心所有法分位假立者。未知几是色上假。几是心上假。几是心所有法上假。几是通色心心所有法上假。解云。若依对法论。总摄为八位。依八种位建立故。论云。如是等心不相应行法。唯依分位差别而建立故。当知皆是假有。一谓于善、不善等增减分位建立一种者。解云。此则是得通于三性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二于心心所法分位差别建立三种者。解云。当知是则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三种也。谓无想定、灭尽定。于厌心种子上。分分功能增长边,假立为二定体。无想异熟。当知于无想报心种子上。望心不相应行义边。于报心种子上。假立无想异熟。此三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三于性分位差别建立一种者。解云。此是命根。谓依阿赖耶识能持众同分。四大诸根不坏。则于阿赖耶识相应心心所法上假立命根。此则通心心所有法上假。若在欲色二界通色上假。若在无色界。唯心心所有法上假。
“第三辨其假相者”,心不相应行法是假的,他怎么是假的呢?“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并是色心心所有法分位假立”,二十四个不相应行,都是色心心所三个部分的东西,是由于他们地位不同而它立的名字,名字就是个假的,并不是实际有个东西。如象有为四相,生、住、异、灭,就是在有为法分为不同上安立的。它们是假设立的,实际上并没有这四个东西。“问曰。二十四不相应行既并是色心心所有法分位假立者。”“者”就是果然如此的话,这是个假设的语气。你说二十四个不相应行,都是心心所有法在它的地位不同上假立的。那么“未知几是色上假。几是心上假。几是心所有法上假?”这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哪几个是色上头假立的,哪几个又是心上头假立的,哪几个又是心所有法上头假立的?还有“几是通色心心所有法上假”,哪几个是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的?
“解云”答复这个问,依不同的书,讲法就不同。“若依对法论”,对法论的讲法呢,“总摄为八位。依八种位建立故。”说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归纳成八个分位,依这八种分位,就建立了这二十四个不相应行。接着引这本书里的话来证明。“论云。如是等心不相应行法。唯依分位差别而建立故。当知皆是假有。”二十四个心不相应行法都是假的,是依色心心所在不同的地位的不同的形象来安立的一些名字。譬如生、住、异、灭就是在有为法的不同的地位,建立的名词。所谓假立,就是给他安名字,假的一定要靠一个实在的东西来安名,所以解释一个名词,如果说他是假的,那么要说明他就是在什么东西上安的这个名字。
“一谓于善、不善等增减分位建立一种者。”这是第一个分位,说对于善、不善,增减上假立了一种心所。善、不善有增减,善法有增上的时候,有减退的时候,不善法也有增长的时候,有减退的时候。其上要建一种心所,建立一种什么,“解云。此则是得”,建立这一种就是“得”。“ 通于三性色心心所有法上假立”,说这个“得”就是通于善、不善、无记。修善就得了善,你作恶就得了不善,通于物质,也通于心,也通于心所法,所以它是假立。
“二于心心所法分位差别建立三种者”,第二种分位还有三种心不相应行,建立在心心所法上。这三种东西是什么呢?“解云。当知是则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异熟三种也”无想定是修的定,灭尽定还是修的定,无想异熟就是修无想定,感的果。这三样东西是有情的心和心所,地位不同而产生的。他与一般人的心和心所不同,有差别,他修无想定就把想灭了,修灭尽定就把受都一起灭了。无想异熟是修无想定得的果,也是因为无想的关系,才有的。这时他的心心所的地位,跟一般的有情不同,这三样东西都是无想心心所不起。“谓无想定、灭尽定。于厌心种子上。分分功能增长边,假立为二定体。”无想定、灭尽定,都没有想,想都灭完了。厌心就厌无想,修定的人,不爱想,想够了。凡夫就一天到晚都在想。修定的人不要想,要把想去干净。灭尽定呢,不但要把想去完,还要把受去完,这就是厌。这个厌的心就成了种子,厌心就是厌这个想的心,灭这个想受的心。定的人,厌心的种子一点一点,功能就要增长,就在厌的功能增长上,假安立无想定和灭尽定的体。“无想异熟”,就是修无想定的人,到后来定成就了,就感得异熟果报,就要生在无想天。“当知于无想报心种子上”,这是说你应该晓得,就是这个修无想定的人的心感得这个报,这个报在哪儿呢,报就在他的心头上。“望心不相应行义边”这是说把他用来放在心不相应行的解释上。“于报心种子上。假立无想异熟”,并不是真正有个异熟,要感这个报,报还没有发生现行,只是个种子。“望”就是对,对心不相应行的解释,这一方面在这个报的心的种子上,受报吗就在这人感得的报的身心上头,无想报的他,没得身,就只说心,他得这个报在他那心的种子上,就在这个种子上命个名叫无想异熟。这个无想心的种子就是他感的报,“此三通心心所有法上假立”。此三就讲的无想定、灭尽定和无想异熟,这三个东西,就是在心和心所有法上假立的。
“三于性分位差别建立一种者”,这是第种分位,一种指的是命根,命根又是在哪里安立的呢?“谓依阿赖耶识能持众同分。四大诸根不坏”命根就是阿赖耶识的作用。人活着的时候,阿赖耶识就能执持,保持着你这个人,众同分是指的有情,狗有狗的众同分,猪有猪的众同分。阿赖耶识在这个有情没有死的时候,就能执持它的四大,如果是人,就执持人的四大,如果是畜生,就执持畜生的四大。阿赖耶识有力量保持人的物质身体不坏,所以命根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内持根身,内里他要保持有情的六根。外面的环境,山河大地,国土,阿赖耶识也要保持。阿赖耶识管外头暂时不说,现在说的是管里头,要保持人的身体。佛法里说这个人死,就是阿赖耶识走了,死了他就不管了,他就不执持这个众同分。就要坏阿赖耶识有心心所法,内执根身,外执器界,还要含藏种子,管的事情多得很。所谓命根,就指的是阿赖耶识在起作用,命根是在阿赖耶相应的心心所法,能够保持人的四大不坏,这个作用上假立的,没有另外一个东西。“此则通心心所有法上假”,命根就是在阿赖耶识的心和心理作用上假立的。心是指的阿赖耶识,心所就指的阿赖耶识的作用。“若在欲色二界通色上假”,如果在欲界和色界呢,命根还要包含物质,阿赖耶识与物质有关,它内执根身,保持人的身体,外执器界,还要保持人周围的山河大地,物质的环境,所以命根不但与心心所有关系,还通于物质。阿赖耶识称为命根还通于物质上假立。“若在无色界。唯心心所有法上假。”如果在无色界,无色界没有物质了,无色界的有情,就只有…
《《百法明门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