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

  《百法明門論》釋

  隆蓮法師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開始了,我們的事情也開始了.什麼事呢

  就是許個願,給各位菩薩供養一點佛法.說法要契機,契機就是要符合聽法人的需要,釋迦佛說法個個都需要,因爲他老人家說法善巧,叫做“佛以一音演說法,衆生隨類各得解”。今天我要給大家說點佛法,我只能盡我的力量,不一定就適合大家的趣味,也就是說不一定契機。我盡量說得淺些以便于大家理解。佛法叫做“是法平等,無有高下。”無所謂深,也無所謂淺,深淺僅就各人的受用而言。

  學佛就要學經,經是佛對我們的教訓,是佛親自說的,佛的教訓多得很,叁藏十二部,我們從何學起呢?我們現在要走一個近路。佛法裏的捷路是“但念“阿彌陀佛”定生極樂國”,但這是說的修行。學佛法要講道理,不講道理有些人就不能接受,所以先要學佛法的道理。

  佛法的內容有四個,第一是教,教就是佛的教訓,學佛就要學佛的教訓。佛的教訓都是有道理的,不是迷信,所以第二,教裏就有理。道理學了,第叁就要去實踐。佛說的道理不是空談,要教你怎樣做,這就叫行。照佛說的行,行了之後,第四才能得到結果。得什麼結果呢?最大的結果就是成佛,二等是當菩薩,再下等當阿羅漢,再下等生天,再下等就變人,若再下等就不行了,就會墮叁惡道了。所以學佛最簡單就要學怎樣才能生在人天善趣。

  佛教導我們,最低限度,學佛要把我們今天的人身保住,生天更好,這叫修人天乘。如學得高些,就要了生脫死,了生脫死就不簡單,就要發出離心,二輩子當皇帝我也不來了,當富翁我也不來了。生死海是一個危險的地方,二輩子不願再來受生死,要了生脫死,成就阿羅漢。阿羅漢分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不簡單,要持戒,要修定,要得到了脫生死的智慧,這才是小乘.還要發大心,成菩薩,成佛,這才是佛真正要我們走的道路.佛就是要衆生都和他一樣成佛,這才叫“暢佛本懷”,如果我們要當佛的好兒子,好學生,就一定要象佛一樣。從前海公上師就常常講這個道理,父親最愛聽什麼話,愛聽他兒子說:“我長大了要和你一樣”,佛願意聽的是衆生發心,要成佛,這就叫大乘。這就是佛法的叁個階段:人天乘,小乘,大乘。宗喀吧大師把人天乘就叫下士道,聲聞乘就叫中士道,菩薩乘就叫上士道。“道”是什麼?道就是佛給我們指的路。菩提道次第就是講這叁個階段,先修人天乘,然後修小乘,小乘修好,才能修大乘。這是簡單的佛教的道路,是學佛法,應該走的路。

  人天路上培福爲先,修人天乘就要培福。現在修行的人把這個丟開了,不曉得培福的重要,只知求智慧。不知培福是智慧的基礎,人天乘這一步就沒有踏穩。有些人學佛不想培福,想一步登天,不知培福是修行。出家人不知培福是修行,只希望當法師;在家人也不曉得培福叫修行,只想找一法門了生脫死。所以佛才告訴我們,第一要培福,培福才能保得住人天善趣。

  有的學佛人培福的事情他不幹,認爲培福耽擱修行,這是個大錯誤。修行的第一步就是培福,培福不只是捐錢,是能做的好事情,就去做。哪怕就是掃地,煮飯,爲廟上做事,爲別人做好事,都是培福。不懂培福,就是盲修。密宗更講究培福,宗喀吧大師講菩提道次第,第一要培人天路上的福,二才談了生脫死。念阿彌陀佛的人要培福,念阿彌陀的人不培福,哪有那麼大的福報往生極樂國呢?

  修阿羅漢,要修戒定慧叁學。光有戒,只能保人天善趣,要出生死輪回,就非修定不可。說修定,我們今天有多少人在修定呢?有多少人在教我們修定呢?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所以這一套學問,很不簡單啊!

  有些人想一步登天,要當大乘師。大乘有大乘的修法,大乘的修法有不可思議解脫,菩提心就是不可思議解脫。大乘要修菩提心,要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就是要證菩提果,就是成佛的果。要成佛發心是對,但要走的路不簡單。老上師曾說,飛機快,但從地上飛上天,路還是要走那麼長的。

  有人想走捷路學密法,上能下海老法師,一皈依就教我們一本文殊法。文殊法是老上師自己在五臺山親見文殊,集的儀軌,裏面就有菩提道次第的略頌。皈依他老人家,他就要給你一本文殊法,就讓你照著修。文殊法就是全部的佛法,文殊法就是密法。文殊法法裏顯教多得很,要占叁分之二,裏面的菩提道次第略頌,是宗喀吧大師的菩提道次第十叁種裏最略的一種。老上師把他翻譯來放在文殊法裏讓我們天天念。頌文談到顯教搞好了,才是學密法材料,就是“共同道熟,密器成就”這句頌。共同道就是顯教,顯教熟了,你才是個密器。密器就是夠格的學密法的法器。宗喀吧大師一開始就給我們指出,學密法不是不要顯教,把顯教弄清楚了,才是學密法的密器。所以,學密法的人要先學顯教。

  今天我要先講顯教,因爲在座的有些是初發心菩薩。顯教給我們指的路是教、理、行、果。教就是釋迦佛說的經、菩薩造的論,都是佛菩薩教育我們的言語。教就有道理,有真理。佛說的是真理,懂得真理就要照著做,要行,就實踐。只講教,只講理論,就成一般的研究員。叁藏十二部,都是佛的教,教很多,主要說的就是理。理懂得了,就要去實踐叫做行。教就要講道理,又要教你怎樣實踐,然後又告訴你這樣實踐可以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依下士道,可生人天善趣;依中士道,可了生脫死,成阿羅漢,成獨覺;依上士道,即菩薩道可成佛,渡衆生。光講教理不修行,那叫說食數寶,吃的東西擺在那兒,只給你介紹不要你吃,有什麼用?銀行工作人員一天數很多票子,票子不是他的,他不能受用。所以講教理,講了以後沒有受用就沒有意義了。懂了理,還要懂得如何實踐,要行動才有結果。

  佛法的內容是教、理、行、果。對教理行果要信解行證。對于佛法先要信,比如你們有點信才來聽經,聽了之後,又能夠接受,你就信了。如果你聽了,簡直接受不了,你二次再也不來了。第二要解,不解。就是迷信,而且容易動搖。今天偶爾高興信,明天有點什麼因緣又不信,所以信了之後就要求理解,鑽研一下。第叁要行,懂得了之後就要實踐。老修行批評說法師、學法師,說法師只是說或者上黑板拿粉筆寫,而學法的只是抄黑板,考的時候得壹百分,結果不能付諸實踐,這樣子搞,簡直可惜時間。所以老上師不願聽人說研究佛法,研究佛法就不是信仰佛法。研究研究這個東西到底是什麼,而不曉得他是個寶,所以佛法首先要信,要知道這是個要緊東西,是個寶貝,然後才能解,不下點工夫不能解,除非上根利智,又遇到大善知識,否則非下決心來鑽不可。解了之後,要行,行了之後經過實踐才證實這個道理是對的。所以學佛的內容是教理行果。而我們自己呢,就要信解行證,先要有信心,然後要舍得動腦筋去學,學了要行,要用實踐證明佛法真理的正確。許多學人,始終不曉得什麼叫行深般若波羅密多。許多居士很虔誠,天不亮就去上殿,到底上殿念的什麼?是顯教?還是密宗?都沒有弄清楚。顯教的廟子爲什麼早晨念那麼多咒?我們了解不了解呢?我們大家都念心經,心經中“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兩句怎麼講?講不得就沒有解,得到的利益就不多。“色不異空”“色”字怎麼講,我們這裏聽經的人中恐怕一半以上的人講不了。心經把佛的教理最要緊最要緊的精華提出來,我們天天念,天天念都講不了,這就成盲修了。所以教理行果缺一不可。

  現在我們從哪學起呢?我們先學《百法明門論》。有些居士說我們不想學《百法明門論》,我們要學心經,或者我們要學《金剛經》。《金剛經》是佛法裏最尖端最尖端的,最深最深的;《心經》是佛法裏最濃縮最濃縮,最扼要最扼要的。我們現在還是萬丈高樓從地起,從基礎學起。

  我給大家講的《百法明門論》這本書是講教的,也就是講理。書中有一百個題目,或者說一百個條目,講一百樣東西。漢語解釋法字與佛教百法之法不同。百法之法,說俗一點,就近于我們說的東西。什麼東西都叫法,物質的、精神的、外在的、內在的、具體的、抽象的都是法。有一百個東西,佛法就給它命了一百個名,看到這一百個字,就知道它倒底是說的什麼。名與法是相應的,比如蒲團兩個字就代表一個東西,蒲團就是一個法。說簡單點,佛法裏面有一百個名詞,把這一百個名詞弄清楚了,以後看經書時遇到這一百個名詞就知道它說的是什麼了。因此《百法明門論》可以說是佛法的小詞典,這個詞典只有一百個詞條。把這一百個詞條懂得了,你就進入了智慧之門。“明”就是佛法的智慧,學佛法要想得智慧,就得找門進去,所以叫“明門”。這一百個名詞是佛法裏的特殊詞彙,是入佛法之門的敲門磚。就與小學生讀書先認方塊字一樣。你先把著一百個方塊字認得,以後才好看佛法的書,才好聽佛法的經。把這一百樣東西領悟了,就可得到佛法的全部智慧,進佛法的智慧之門。我不能講得太深,我的講法老婆婆都要聽得懂。我在老上師那裏聽經,老上師講般若,大略就有十分之幾的人打瞌睡,老上師講經,推車的車夫都要來聽。上師講般若他打瞌睡,我一看,其中還有一些老資格,爲啥呢?有點深是一個原因,有無往昔的善根才是主要原因。往昔跟般若無緣的人,一聽到講般若就要打瞌睡。講到這最要緊、最要緊的時候,他就打瞌睡,所以我們第一個就要禁忌打瞌睡,爲什麼呢?《百法明門論》是論,論者就要議論,要討論的嘛。這在佛法裏叫慧學。這就有點專門,有些人鑽不進去,鑽不進去就打瞌睡。但是我們現在又想學佛法,要想學佛法,就要想法進門。有的善知識說先學經,後學論,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在很多人提倡把佛法翻譯成白話文,翻譯的不好,就要發生誤解。

  《百法明門論》不是一部獨立的書。玄奘法師西天取經,…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