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4

  ..續本文上一頁在勞動中坐禅難度就大了。得定需要有很大的福報,佛法把關鍵告訴給我們,沒有定就沒有神通,沒有神通就不能實證叁世因果。但沒有福報就不能得定,不勞動就沒有福報,所以我們現在修行,還是要經勞動培福開始。現在有些人要丟掉工作修行,也是錯誤的。

  我們講這本書,用普光的注解。普光在玄奘法師的會下,是個老資格,名氣相當大。另外還有窺基法師的注解,窺基是玄奘法師的大徒弟。我講就用普光的注解。經題我們已經講過了,本書的名字上加大乘,說明這部書講的道理不是小乘,是大乘。大乘哪一宗呢?屬于唯識宗,唯識宗要講宇宙人生的根源。

  天地間我們稱爲宇宙萬有,萬就是極其多,數不清的多。世間數不清的東西,誰知道他存在呢?有生命的人和動物才知道他存在。我們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舌頭嘗、身體接觸。人就有這五種本事,有五官,眼耳鼻舌身都叫官。官管事,管什麼事,管認識外面的客觀世界存在的事。五種作用外還有思想的作用,能把五種作用結合起來,來認識周圍的境界。眼睛看見的叫色塵。塵就是灰塵,就是外境,就是你認識的對象。如果你的知見不正確就會起錯誤的認識,在佛法裏就叫塵。色還有另一個含義,凡是物質的東西都叫色,與心相對成爲兩個東西。心指精神,色指物質。

  佛教則認爲物質環境,由各人過去業力決定,業力善惡由心決定,心才是物的本源。佛教似乎有點唯心主義,其實它什麼都不唯,只不過它偏于說“心”而已。“心”對我們生命的作用很大。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又稱六賊,這六個賊要害你,所以大肚羅漢身上就有六個小羅漢,小羅漢摳大羅漢的眼睛、耳朵、鼻子,在戲弄他,這個像就叫六賊戲彌陀。這指我們人的眼睛、耳朵等六道門要接受外面的境界,接受外面的境界後,對愛的就起貪心,不愛的就起嗔心,這六個賊要你緣外頭的境界。我們沒有眼耳鼻舌身意又不行,沒眼睛就是瞎子,沒有耳朵就是聾子。眼耳鼻舌身,還有意,少不得一樣。眼耳鼻舌身意,對的境叫色聲香味觸法。意根所對的境就寬得很,他對的境有些與眼、耳、鼻、舌身是共同的,有些是單獨的,叫獨頭意識。這六個東西,成天與你打撕攪,修行的人,就是在這六個上頭用功夫。

  現在講哲學的講認識論,佛法只有唯識論。唯識論認爲這些外境,如果你不去認識它,它對你就不起作用。所以,人的識作用很大。佛法裏講十二處,即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耳鼻舌身分別管色聲香味觸,意什麼都管,無所不管。如果眼睛看到,不通過意,還把那個東西安不上名字。看到青的黃的,卻不知道什麼,要通過意才曉得這個叫青的,那個叫黃的,這種意識叫五俱意識,五識與意識同時生起。還有單獨生起的意識,同學們坐香,坐了下來覺得不坐還好點,一坐思想就多起來了。是的,不坐不會亂想,坐起才亂想,這個想叫獨頭意識。意識管的叫法,法把所有的東西都包完了。你想到的都叫法,一切物質的東西你都可以想,一切抽象的東西你也可以想。想入非非,想到非想非非想外,想得稀稀奇奇。不管那東西有沒有,只要你打得起妄想,都可以想,所以,惟獨這個意識包含的境界就寬無可寬。意識所對的境叫法,法就叫法塵。意根就是你能思想的那個器官,那個家夥在哪裏呢?有人說意是心,心只是肉團;有的說是腦,腦是物質,佛法則說意根不是物質而是精神,這等我們講到下文時再講。

  意能夠起抽象的作用,把根本的東西提取出來,形成概念,對象是法。法字就包得寬,有爲法,無爲法,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出世間法無所不包。法是佛法最大的名詞,有爲法,無爲法把法砍成兩半。有爲法又砍成兩半,一叫有漏法,一叫無漏法。漏就是煩惱,是我們流轉生死最微細的因。清淨能夠出離生死的,叫無漏法。使我們流轉生死的叫有漏法,無漏法使我們超出流轉生死的範圍。墮落叁界爲漏,比如你用有眼兒的口袋去打水,水就順著眼兒漏下來了。

  凡是我們認識的對象都叫法,你要認識它,它必須有它的特性。比如說地、水、火、風,它們中的自性就是堅、實、暖、動。佛法講構成物質世間的東西,很簡單,不講元素,只講四個方面。構成物質的成分是四大,地的特點是堅、硬。這個東西有實體,你一碰他,抵手的。爲什麼兩樣東西要相抵呢?各有各的實實在在的那一部分,不但地要相頂,水也要相頂,裝滿一杯水,再加一滴也不行,會溢出來。所以佛法把物質的性稱爲大,他遍于一切物質。地就是堅性,所謂堅性就是有一定的體積,凡是物質的東西都有它的體積,有體積就不會讓步,物體有多大就要占多大的空間,這就是堅,濕是水的特性,凡是物質的東西有濕的一方面,所謂濕,就是有粘性,不散,可以動,濕就以水爲代表。物質都有一定的溫度,這即是暖。風的特點是動,動是什麼?動是運動,物質都要運動,我們這個世界在不停的運動。凡是有常識的人都知道地球在運動,由于錯覺我們感受不出。物理學家發現最基本的物質,也不停的在運動,原子、電子一刻不停的轉動。所以運動是永恒的,宇宙是大,天體所有物質都不停的運動。動的力量叫風,風不一定是空間吹的風,空間的風是空氣流動。佛教講的風,相當于科學家講的運動。我們身上的運動自己不覺得,我們身上的細胞,那些物質都在不停的運動,我們自己毫無所知。人病了會覺得不舒服,是運動不合規律,有生命的物質都要運動。我們要感謝科學家,把天體的運動確實的告訴了我們。

  從前地球上的人不知道地球是圓的,中國人說天是圓的,地是方的。西方的人不知道地球圍著太陽轉,說太陽圍著地球轉。認爲科學家講地球繞著太陽轉是違背了上帝的旨意,把科學家燒死了。古人沒有科學,佛教講的道理同樣不爲人家接受。人類的進化是很慢的,地球形成好多萬年之後才有我們人類的存在,佛教對于天地間物質的構造說得很徹底,物質以現在的科學來講五花八門,複雜得很。但釋迦佛簡單的說,物質就是地火水風。不管分子、原子、電子,反正逃不出地火水風這四個方面。

  佛經裏對于物質的色法,還有兩個字作解釋,就叫質礙,質就是踏踏實實,有個東西,礙就是物質與物質之間相互阻礙,你擠我擠互不相讓,不象心,想多大就多大,要多小就多小。

  百法明門中的“法”字怎樣講,不是我們皈依佛、皈依法的“法”那個法是佛法的全體。我國新編的《漢語大字典》一共有十四條講“法”,百法這個“法”字呢,在第十四條,叫“能持自性,軌生物解”。不管什麼東西,要能夠保持他的自性才叫法。自性就是他的特性,他應該有的那些屬性。屬于這個東西的性能、性格,他保持得住,就叫“能持自性”。軌就象汽車軌道,跟著它可以去認識這個東西,車子的軌道老是那條路,不會改,屬性也不得改,順著屬性,你就對他能夠生起認識,這就叫“軌生物解”。“能持自性,軌生物解”這個定義就有點象現在說的範疇。一個東西就有一個規範,有一定形相,固定不移的。

  一切有爲法都有生、住、異、滅,物質也好,精神也好,都要生要變化、消滅,這些都是現象,也叫做法。佛說法就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我們今天現前所有的一切,都是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這是佛教的一個總原理。有些外道講宇宙人生都講不通,特別是最盛行的婆羅門教,他們說有大梵天造世界,造人。佛說世界也是因緣所生,人也是因緣所生。婆羅門教的說法,造成很大的迷信。那時印度絕大多數信這個,佛就對他們提了個問題,造成很大的迷信。那時印度絕大多數信這個,佛就對他們提了個問題,“梵天造世界,哪個又造梵天呢?”說梵天不要哪個造,那麼什麼都要人造,惟獨你不要人造,有這個道理嗎?所以佛一下就把這個觀點駁倒了。那時聰明人都在追求宇宙人生的真因在哪裏,什麼東西構造的宇宙人生,婆羅門教說梵天造世界,又說梵天就不要人造,佛說這不平等。人家要人造,你就不要人造,叫不平等因。佛說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人們之所以這樣說,因爲看得見的、聽得見的、摸得著的、包含我們自身在內的一切,我們閉著眼睛想一想,參一參,你看看有哪一樣東西不要因緣,是孤獨的、天上掉下來的、自然冒出來的。所以佛講一切有爲法都是因緣所生。這個話很聰明,很合實際,所以百法裏頭,他先講有爲。然後講無爲法。無爲法不是造起的。譬如虛空,虛空是哪個造起的呢?不要任何東西造嘛,只要裏頭沒有塞東西,就是虛空嘛。

  《瑜伽師地論》裏頭一共是六百六十法,百法只講一百個法。就象我們去遊園,要把一百個人認到。認了這一百個人,遊園的時候碰到的是熟朋友。所以凡是學法,要想懂得佛法理論的,初入門的時候,就學百法。佛法的智慧之門在這裏,鑰匙在這裏。

  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疏卷上

  唐大慈恩寺沙門大乘普光撰

  將欲造文。略以叁門分別。第一明造論意第二釋題目。第叁隨文解。第一明造論意者,尋夫叁界有請五趣漂溺循環不息輪回無替者。莫不以斷常空有紛糾於懷。所以菩薩降生垂範利物。爲除空有兩執故。開空有二門。前明百法有體爲譴執空後明人法二空爲除有見。所以有體世谛非無。所以言空真谛何有。隨病說藥病息藥亡。執藥成病悟病成藥。非空非有即有即空。既絕百非又亡四局。然因诠顯旨故假論以明。既不說而說亦聽無所聽。論之興也其在茲乎。此即第一明造論意。

  現在我們講的這個本子,題目長得很,叫《大乘百法明門論本地分中略錄名數疏》。帶上一個大乘,表示這是大乘法,不是小乘法,不是按照小乘法來講的。百法明門論是瑜伽師地論本地分裏提出來的,“略錄名數”就是簡單的把那一段抄錄下來,抄錄什麼呢?抄錄法裏的名詞,百法就是一百個名。名還有數,數就是佛法裏的科學,本地分這一段說…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