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法明門論》釋▪P19

  ..續本文上一頁知見,就是要自己認識自己。有些阿羅漢成了阿羅漢,它自己都不覺得成了阿羅漢。要認識到什麼是解脫,知道我現在已經解脫了,所以小乘把這個叫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是小乘人的五分法身。怎樣得到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這就是佛講的四谛的簡單內容,對這四谛要信。

  有些人還是在信,但受了迷惑就信錯了,把一些根本不可靠的東西信得很實在,那就受騙了。佛說世間上好多東西都是不可靠的。地位、財富、眷屬、自己能幹,這些都是不可靠的。你再能幹,再有本事,一場病你做得啥子?簡單的講信,我們爲什麼要信?信什麼?信四谛、信佛、信法、信僧。“心不生謗”心裏對這些不謗,不是口頭不謗。信是信心,心裏對叁寶四谛不謗,謗是誹謗,說是假的。要心裏都說這個是真的,這個是對的,這就是信“名之爲信”。嘴巴不謗,心裏不信,心裏認爲是錯的,就叫謗。從前我那個朋友黃雅荃是個文學大家,他信了佛法,我問他:“你到底信佛沒有?”他說:“我有時候信,有時候不信。”有時候不信心裏就要生謗,最後我再問他,他說他真心信了。心裏不信,就叫不信,要心裏都不謗,就叫信,第一個善法是信。

  第二個是精進,“心勇不退,精勤策勵,求諸善法名爲精進。”一句話追求一切的善法,不追求那些與善法相違背的東西,就叫精進。善法包得寬,自己行動是不是善?語言是不是善?心裏頭的思想是不是善?隨時都要檢查自己。檢查之後要精勤,勤就是勤奮,做事要鼓勁,要拿出氣力來。精勤是說只做好事不做壞事,精就是不要在好事裏夾雜些壞事,不要做好好事下來又退轉去做些壞事。精就是單純,純一。我這個人學了佛就是善人,善人就要做好事,盡做好事,不能說今天松懈一下,今天拿叁分之一來做壞事,那就不行,那就不精勤,要盡做好事。策勵,如果自己還鼓不起勁,心裏頭要自己鼓勵自己,象拿鞭子打馬一樣,策就是打馬的鞭子。馬不跑要拿鞭子打,自己不跑,要自己鼓勵自己這叫策。勵就是鼓勵,哪個鼓勵呢?人家鼓勵靠不住,要自己鼓勵自己。自己喊自己勤奮,這就叫精進。“求諸善法”,善法寬得很,只能概括說諸善法。有些人還是鼓勁,追求的是壞事情,賭哥就追求賭博,那兒有賭場他就要去,那不叫精進。從前有吃鴉片煙的,看到煙燈他就去了,這不是精進。要求諸善法,是一天到晚做好事,追求是好事,不追求做好事,就不叫精進,精進要求要找好事來做,不是說好事擺在面前才做。事情擺在面前,先要認得到,那是個好事,那個是壞事,只要是壞事我就不做,我專做好事,才叫“精”勤。要心勇不退,要有勇氣,做好事要鼓得起勁,不怕累不拍吃虧,這是對精進的解釋。精進就對做好事要有勇氣,不懈怠。

  第叁個善心所叫慚,第四個叫愧。釋迦佛獎勵他的弟子,說這個是好弟子,就說這個比丘有慚有愧。如果釋迦佛要批評他的弟子,最重的話就是說他愚癡,無慚無愧。愚癡,無慚無愧是最大的責罵,所以我們就要有慚有愧。什麼叫慚呢?“造諸過惡,自羞名慚”我們難免不遇到能夠造過惡的事情,機會擺在當面,境擺在面前自羞名慚,自己都不好意思。喊我去進賭場,那個地方我能去嗎?我是啥子人啊!我是善人,是叁寶弟子嘛,幹壞事的地方走都不能走那裏去,去會把我汙染了。自己有個自尊心,看到做壞事的地方我來都不來這叫慚。還有呢?“造諸過惡羞他名愧”,羞他就是對著別人,不好意思見人,你喊我偷東西,偷了東西我怎麼好意思見人呢?做對不起人的事,在人前擡不起頭的事,做衆人都要唾罵的事,你叫我去做,我才不幹呢!這就是自羞,就是自尊心。我是好人,我是善良的公民,我是叁寶弟子,喊我做壞事,做了咋個擡得起頭,別人就是不曉得我也不做,慚愧就是不做壞事。對自己就是慚,對別人就叫愧。慚、愧是兩個善心所,凡是善心所,一定有這兩個心所在裏頭。

  無貪、無嗔、無癡叫叁善根。“于世榮利財色等法,心不耽著,名曰無貪。”貪的利對象是什麼呢,就是世間的榮利財色。榮就是榮華,人們說的榮華富貴。漂亮出風頭的事,就是榮。榮是貴,利就是富,富貴是世人所希望的,榮利就是富貴。有經濟價值的東西,如金子、銀子、鑽石、珍珠等,都叫財。自然災害時,米比金子還值錢,所以也不一定錢才叫財,財也指物質方面的東西。色就是世間上的男女關系、對象,這些是世間凡夫所追求的。修行的人心不貪著,耽就是眼睛盯著,如虎視眈眈,老虎要吃東西,眼睛把它盯著。耽也是心裏頭想著,巴不得馬上就拿來。著就是附在上面取不脫,想錢不曉得回頭就是著,貪著就是貪。世間的榮利財色,世間五欲,財色名食睡,人沈在裏面,就像掉進水裏,被水淹著一樣出來不了。著就是爬在上頭離不開,其他的都不想,只想這個。世間的人貪財利的光想錢,貪色的光想色,有些五欲都貪。不貪不著,就叫無貪。貪就是心裏想著很愛這個東西,一定要取得,如蠅附膻,就像蒼蠅爬在臭肉上舍不得走。把這個東西擺脫了叫無貪。

  “于諸有情心無損害,慈愍在懷名曰無嗔”人的嗔心,對有情可以起,有時對無情也要起。比如今天我要出門,天就下雨了,對雨就會起嗔心。這裏說的無嗔,主要是對有情不要起嗔心,天下雨起嗔心,你也不可能把天老爺打一頓。所以不要對有情、有生命的東西,特別是人起嗔心。不要使人家受損、吃虧,不要想著去害人家,反過來要對有情慈愍在懷,愍就是悲,就是同情心。就是說要有慈悲心,對人要有同情心,總不要想整人害人,這就是無嗔。嗔就是害人,下面講不善法時還要講到嗔,善法的無嗔就是嗔的反面。

  “于諸善法心無迷惑如實了知,名曰無癡。”無癡對什麼而言呢?這裏沒有說惡法,只說于善法心裏要認識,心裏不要起迷惑,對好事就相信是好事,並能如實了知,你能清清楚楚的知道實相,這就是無癡。

  “身心調暢,遠離粗重,適悅安樂名爲輕安。”這個心所對修定的人很重要,作善法的人也要有這個心所。這就是說你做起好事來心安理得,心裏調和舒暢,身體裏也調和舒暢。我們有些老年人七八十歲了,很遠的走來拜佛,她們都走得很有勁,這是身調暢。本來人老了走不動,往佛堂裏走他的勁就來了,身子就調和舒暢,心裏同樣調和舒暢。粗重就是好像有個重東西把自己壓著,要做好事做不起來,壓自己的那個東西就叫粗重。做好事的時候,心裏頭輕松,適悅安樂做起來很舒適,磕頭要費力嘛,那些信徒磕了頭很舒服,我給佛磕了頭,我覺得全身都得到加持,他很遠都要來磕頭。悅就是舒服,做起事來很安然、很快樂,就叫輕安。我們修行、打坐、禮佛,做一切好事,有了輕安這個心所,做起來心裏安安然然,沒有這個心所做起來就覺得很煩惱,所以修行要有輕安,入定更要有輕安。

  下面講不放逸,什麼東西叫放逸呢?就是那些牲口,貓啊、狗啊,你不把它栓到,把繩子解了它就跑了,沒有系馬樁就管不住馬。修行的人,心裏要有個寄托才栓得到心,栓在哪裏,栓在佛法裏,栓在自己的修行上。譬如念佛的人,一心緊緊抓住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心就不會往別處跑。所以念就是個系馬樁,你心就要栓在這個念頭上,沒有念頭了,心就要亂跑,思想就要轉移。什麼叫放逸呢?簡單說“耽著五欲名爲放逸”,你把牛拴不住它就要跑,看到那邊有草它就要跑。我們修行時心要跑,就是因爲有財色名食睡,這些機會來了心就去貪,去貪那個心就不在佛法上了。就像脫了系馬樁,馬就栓不到了,所以先說什麼叫放逸,貪著五欲就叫放逸。修行的人首先要呵五欲,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比如錢財是不是取之有道,用之有道,錢拿來自己享受,就是財欲。佛呵五欲,指出五欲的過患和害處,凡夫不曉得它的害處就會貪財,想錢,鑽錢眼眼。貪色就是要找對象,找不好,就去自殺,就去害人,把自己的情敵殺了。貪名就想出風頭,老上師說和尚對財、色、名還容易控製,吃就管不到了。老上師說,有的和尚在吃這一關就打不過,有的叢林夥食好,有的夥食不好,禅和子就跑到夥食好的叢林去了。吃是營養身體的,吃得不好,總覺得對身體不好,哪個叢林齋菜好,禅和子牽著線線去,哪個叢林齋菜不好,慢慢的就沒有人了。最後是貪睡,這不光指睡瞌睡,圖舒服就叫貪睡,出家人、修行的人不能睡得太多。五欲裏的睡指安逸,哪樣安逸我就想哪樣,就叫貪睡。貪著五欲名爲放逸,鑽錢眼、找對象、出風頭、吃得好,吃火鍋,耍得好,想睡就睡,想不幹活就不幹活。這就叫放逸。先把放逸講了,才說不放逸。

  “遠離彼塵名不放逸”,上面說的五樣東西,是髒東西,塵是灰塵,撲在修行人的身上,使你昏沈,使你不明白,不清淨,所以要遠離。對這五樣東西要戒嚴,隨時心頭警惕起,不要看到錢就跑,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對財、色、名、食、睡五欲要離遠點,不要沾,就叫不放逸。貪著五欲,自己掌握不到自己。就不能使自己在善法裏安住,所以不放逸是善心所,放逸就是煩惱。

  下面一個善心所叫作舍,這個舍心所不是施舍的舍,這個舍是平等心。“離沈離掉,處于中庸,其心平等,名之爲舍。”我們修定的時候,有時候心要昏沈,念南無阿彌陀佛,念著念著就忘記了,就像瞌睡一樣,自己不曉得在做什麼,心就沈落下去,這叫沈。掉就是心就往外跑了,想到外面的境,或曾經做過的事,心就掉了。修定的人常常都在這兩種狀態之中,心不是沈就是掉,心力輕一點,沒有力量就要打瞌睡,這是修定的障礙。修定的人隨時都要與這兩個東西鬥爭,把這兩樣東西鬥爭掉了,就處于中庸。庸就是平等,心既不沈也不掉,名之爲舍,這個舍,不是施舍的舍,也不是苦樂憂喜舍的那個舍,這個舍叫行舍,不是舍愛。行舍就是修行時,心裏要平等。不要心一下高舉,一下沈落,掉就使心高舉,沈就…

《《百法明門論》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心經》淺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