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P11

  ..续本文上一页若于下三, 部,则于有相无相之二种瑜伽以次修学,

  如于上部则于二种次第瑜伽依次而学焉。以上是唯名言略示转入密咒之方隅,广者

  须于真言道次第中而知也。若如是学,即是于摄一切显密扼要之圆满道体而修学,

  能于所得有暇具足义利,将佛圣教于自他之身心增广也。」

  ~P 1346

  兹当略说道之总义,(见广论))欲得最后果位,皆与前前有关。佛所说一切

  成佛法门,不外三士道所摄。上士道以发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然欲菩提心生起,

  须有出离心。欲生出离心,须先了知下士道。欲知下士道,须先依止善知识,故于

  依止善知识法,心中须相应生起。于依止功德、不依止过患,依教依理,善为抉择

  修习,以断疑虑。依止善知识者,以已得暇身为摄取心要故。故须先具真实(非假

  )取心要欲。吾人造无谓业,空过此生者,皆无取心要之欲故。此欲若真实生起,

  则不待他劝,自能内策。亦不致口头说修或推延后日再修。古德云:「暇满生起,

  离无义。」吾等于暇满大义,心中皆未生起。若生起时,则于一刹那时皆不令空过

  。必须取得代价,较惜万金或如意牟尼宝尤甚。人身万劫难得之理,稍有智者,本

  易了解,惟不易生起与此大义相应之心。古德云:若生起暇满大义之心,则于无义

  之事,必生追悔。如商人血本不能生息,彼即痛悔不堪矣。

  已修暇满大义,而生起取心要之欲乐,则应进修次一法门,即轻现世、重后世

  。取心要欲乐,乃入一切道次之门。吾人若为现世微少安乐所萦绕,则不仅关闭此

  ~P 1347

  入道之门,亦且如旅行在中途有所留恋,不复作再前往胜处之准备。为对治此,当

  修此生无常,决定是死。死后识性不灭,随业力流转,不得自在。而诸业中,吾等

  又以恶业为多,故修死无常及流转之苦,而取中士道心要。但此犹未为足,须取上

  士心要。上士心要,即发菩提心、六度、四摄,直至成佛等是。此若不能,则取中

  士解脱心要。再次则取下士人天增上果。然此三者,皆不限于此世,而在后生。故

  对治重现世之法门,惟一以念死无常及三恶趣苦为前提。藏中大德云:知此者虽多

  ,然能亲生感触者少,大都挂在口耳之间。一、若修决定死至合量时,必如凡夫真

  临死时,身心为之战栗。二、修死来无定期合量者,须如众多怨敌,以诸枪械将自

  围逼,命在须臾,无可幸免之情形。修临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至合量者,

  觉除佛法外,世间诸余一切皆味同嚼蜡。此三者为念死法切要根本。开之为九相。

  约之三决定。博多瓦格西云:「余能于暇满大义不致空过,稍得进益者,皆无常加

  持我之功德。」吾人平时每多浅易视此。先哲亦多了解此理,不待佛说。须知此门

  ,极关重要。地上菩萨,亦念死无常为一铁槛,不易越过,何况凡夫。金刚乘中,

  以髑髅为饰者,亦无非取触目惊心,提起行者念死无常之心,幸勿视同寻常。知死

  ~P 1348

  无常,随诸不善堕入恶趣之理;修此时,当修自己甚易堕入,生起决定心,不可如

  隔岸观火。如怖畏心真实生起,则必寝馈为之不安矣。藏谚有云:「怖畏愈甚,则

  求救愈切。」即此谓也。归依原文有:(一)一心归向,(二)诚信,(三)求救

  护三义。故怖畏求救,为归依之一种条件。应于三宝功德有决定知,生起诚信。于

  恶趣生起真实猛利怖畏。具此二者,方得归依之体,入于学佛者行列。今世多有妄

  称通达空性成就生圆二次者,若细观察,彼等是否已得归依,尚属疑问。应知佛为

  能求护者,法为正救护者,僧为救护助伴,故应信佛、修法、敬僧。法不外舍恶取

  善二种。然业果法门,最不易信解。故应依多门而修。依佛圣言,佛为不诳语者。

  须于贤愚因缘经等详观,再以现见因果为之参证。若生起坚固深忍胜解,虽于微细

  之善,亦令缘起不空而勤行之。虽于微细之恶,亦生怖畏而不取作。此为下士法之

  基础。然仅此亦不能解脱生死,故应于生死过患,若总若别,审谛思惟。如冤亲不

  定等诸苦,蕴萃于心。知贪著轮回,等于锢疾。应多方对治,乃能除去。如何对治

  ?当思无始轮回,无异辗转久羁牢狱,须生起一种刻不容缓急欲脱离之心。复思此

  苦,无非由烦恼业力所致。佛初说法,即示四谛,说此是苦谛,此是集谛。知生死

  ~P 1349

  剧苦,皆由烦恼业力而来,乃说灭苦断集之道,即戒定慧三学。而戒又为定慧之基

  础。以具戒然后定慧方能稳固。次当进修上士道,由知母、念恩、报恩方能生起慈

  悲。然此又不能无因而生,当思一一有情,不唯曾作我母,且屡作我母,如是方能

  将漠不相关之一切有情转成亲爱,生起爱乐之心。此心生起,再思彼等无不欲避苦

  趋乐,而彼等以颠倒故,不能识认,所求适得其反,如是取舍,诚为可悯。由是而

  生起慈心悲心,而为之拔苦予乐。亦如自己微苦亦不愿受,大乐亦不厌多之心,由

  是生起我愿为之负责之增上心,由是引生大菩提心。又当思我虽具有恳切负责之心

  ,然仅一种心愿,而无现实功能。且一己尚未得拔,何能救护他人,乃思惟具足此

  功能者唯佛、佛之三业功德、悲智功德、事业功德,皆具救护一切有情功能。由是

  生起为利有情自愿成佛之心,此即菩提心。一切善法,若无此心以为坚固地基,则

  无异于沙滩上建庄严楼阁,不旋踵即倾圯矣。故说菩提心为入大乘之门。又成佛最

  速方便,无过无上瑜伽。然若无菩提心,则以非大乘之人,而修大乘之法,如何能

  得成就。故菩提道次,乃宗喀大师令吾等速得成就之悲心教授;若吾人能视如衣食

  ~P 1350

  之不可缺,辛勤修学,自依止善知识至生起菩提心,亦不久即能成就。

  由七支教授,略能生起菩提心已,当如仪受勤行学处:(一)思惟发心胜利,

  (二)昼夜六时勤行发心,(三)不舍有情,(四)勤积二资粮。次当坚固愿心,

  令后世不退。远离四黑业,勤行四白业。次听闻菩萨广大行经论,如入行论、宝云

  经及诸方广。密乘戒,先受后学。菩萨戒,则先了知行止分际已,方受。行心律仪

  ,有十八重,四十六轻。具足四缠,则舍根本。云何四缠?即无惭愧、不观染过、

  不追悔(尚思更作))、嬉戏放逸(谓犯后尚自鸣得意)。四者之中,仅犯其一,

  尚不入于根本罪。守戒当如□牛护尾,虽舍命不渝(雪山□牛,极爱护其尾,一毛

  挂树,必解脱方行,虽猎者持枪在前,亦所不顾。)行者须当如是。初业有情,由

  不恭敬门及放逸门易犯诸戒,应勤还出。否则即成不观过失、无追悔、惭愧及嬉戏

  放逸而将轻罪转成根本罪。忏净有仪轨,用总忏悔文亦可。次当修最后二度,否则

  不能进修以完成菩萨功德。庄严经论、声闻地、解深密经、修次各篇,皆修定之重

  要典籍,已知道之概要,真实修时,修下欲得上,闻上欲修下,方入于道之切要。

  ~P 1351

  若修下不乐向上,或闻上法而思躐等,反以修下为迂回者即入道之切要。圆次由于

  生次,生次及大乘法,须由菩提心生。菩提心由慈悲生。慈悲由知母、念恩、报恩

  生。慈悲乃缘他有情苦而生,若尚不能缘自己生死之苦,如何能缘他有情之苦,而

  生起悲心,此入行论所说。故须先生起自己于轮回不能忍受之出离心。但三有轮回

  为微细苦,欲认识此苦,又须先认识下士道所说三途粗猛剧苦。欲生此三途剧苦怖

  畏,又须先观待念死无常及速取心要之心。中士道细分出离心,关系下士道远离恶

  趣之粗分出离心。念死无常不能久住之心,即缘念于后世,而后世以恶趣易集故,

  又多入于三恶道,由是即生起怖畏三途苦之心。又若无思惟暇满大义,速取心要之

  心,不能生起念死无常之心。而此诸义,又须由道之根本,依止善知识起。故知圆

  满双运身,穷究根源,皆从依止善知识而来。颇公讲授生圆二次第时,常开示应由

  最初根本法门修起。故欲得胜观,应郑重勤修正定。欲得正定,应郑重勤修菩提心

  ,乃至欲得中士道,应修下士道。所谓切要,如人身有病,于其窍六施以针灸者然

  。于诸次第法门用力应平均,不可强于此法而弱于彼法,应以聪慧观察于诸法门,

  皆能强力而修。修暇满时,若不能如修依止时之有力,则应励力勤修,令其力增上

  ~P 1352

  ,亦如前修依止时之量。此乃就已修之人而言,若尚未修者,则于一切法门力皆微

  细,更不待言。已修而未至者,须以聪慧观察,于何法门尚有弱,即于此点致力以

  补足之,总之凡不愿利他者,即为自利心太强之象徵。若著相布施,则当以理智破

  其执相心。入座观空,后得观如幻(此为上师所开示之要义。)菩萨行六度时,若

  犹执相,则如净饭掺毒。若于善缘,心不安住,此心为散乱所役使,则当修止。以

  上乃噶当格西所说者。最要之义,为从依止善知识起,乃至胜观诸法门,专修一种

  ,不能成佛。故说唯修空见,或唯修定,即能成佛者,皆不应理。以须有具一切断

  证功德,方能成就色法二身故。而一切道次,又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慧、三为津

  梁,就中又以菩提心为主。以前一切法门,皆为成熟菩提心之方便,不可或缺。乍

  视颇似繁难,此因未修之故。若勤串习,亦不甚难。例如一部机器,常人见之,茫

  无头绪,若在工程师,曾加串习者,则能得其枢纽,不难控制而得其用。如于前所

  说学行法之次第进修已,最后别于金刚乘修学法分三:一、堪学密乘法器。颇康二

  公皆云:密乘固为成佛大法,最堪赞叹。然如狮子乳,土钵不堪承受。惟丁此末世

  ,以劫浊见浊之故,一般学人欲修无上密乘,而忽略菩提心及空慧,一若其前生已

  ~P 1353

  修成者然。推…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