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78
中论云:「有为法无故,何得有无为。」入中论云:「由通达俗谛方便而通达
胜义谛。」此言由通达诸法方便,可以引生通达法性理智。如先于柱认识决定,由
是可通达柱之空性。又若先于虚空认识决定,然后能通达虚空之法性。吾人举头见
苍苍茫茫,此非虚空,乃空之一显色,虚空非目所见故。虚空乃遮止著碍(无著无
碍),无为法摄。由内心了别各各观察诸法法性而灭烦恼,此分谓之择灭。因缘不
具,能违害生,谓之非择灭。(如于善趣生发生障碍,令其不能往生,此能障分即
非择灭。)真如即空性,亦属无为。「易成立之理,谓如前破有为法自性,虽无自
性,而能安立因果、系缚、解脱、能量、所量等一切作用。此既成立,则法性择灭
等无为法虽非实有,亦可安立道之所证,智之所量,众生所皈依之法宝等一切建立
,谁亦不欲攻难,谓此等若非实有,则彼建立皆不应理,故无许无为法实有之必要
也。」
自续派计灭谛非胜义谛摄。应成派说,就灭除染污分而言,亦是空性之一分,
故许灭谛胜义谛摄。觉朗巴许空性有自性成就,而彼等又不能于不许空性有自性成
就者所说之能立为道之所证所量等说,指出其过失。故彼等所许,实无意义。且彼
~P 1179
等复不能于空性有自性成就之理善为成立。故其所持实为勉强。即许无为法为实有
者,亦必应许能相所相,离系因果、能量所量,等一切建立。彼觉朗巴许空性有自
性成就,又恐堕断见,故复许有能量所量能相所相等。能得,即离系因,即道谛。
所得,即离系果,即灭谛。「如无为法与其能证能相能量无关系,则一切无关系法
,皆应成为能相所相,无理避免。若谓有关系,然实有自性法不应待他,故亦不能
立其关系。」如灭谛之择灭是有分,若许彼有自性成就,则应不观待其别别思择诸
烦恼,而灭除之之各支分。又若许空性有自性成就,则应不观待于法宝。(依法而
生之空慧为能量,空性为所量。)不观法宝,则三宝仅二宝,成大过失。此段显空
性等无为法亦依缘而有,依缘而生,因空性亦有其空分故。离种种垢,断种种染,
空性须与种种能量所量等支分相关。空性乃有分,有分须观待诸支分故。此科乃第
二,以此缘起之因,及前一异之理,成立无为法无自性。已说缘起之因竟,以下说
一异之理。
空分,乃空性之安立名处。谓抉择诸染别别灭分。观察有分之空性与空分成就
自性之一或异体,亦可如前观察补特伽罗与其安立名处之诸蕴一异之理,而破除之
~P 1180
。空性之支分甚多,如离垢分。又一切诸法各各皆有其法性,有情各各之心识,亦
各有其法性。若空性与离垢分成就自性之一体,则有染有情以有法性故,亦应具离
垢分。若空性与诸空分成就自性之异体,则应有分空性不待诸支分空分而有。「若
谓此理,不能破无为法实有者,亦应不能破有为法。是则全无实有可破。」「若谓
有为法自性空者,是说彼法无彼自性,故是断空。然真如有自性,故是实有。」此
觉朗派之所说。彼说有为法为自性空,以有为法为自性成就之本体空。无为法须观
待有为而空,故称他空。是许有为为空,无为为实之谬说。须知空性本以灭除谛实
,今于空性反执为谛实,空性乃成究竟所缘,此见极难成立,如水中起火,更无物
可灭此火,是犹观佛为魔,无药可救矣。其上句是抉择有为法自性空之最大歧途,
是毁谤有为缘起之断见。后句说真如有自性,是增益实有之常见,故是邪解真空之
义。上句指所说之断空,后句指所说空性实有之义。「若自体自性成就自空即是自
无者,(犹计柱之本体无柱者,即成自无。)则其立法实有之立者与成立彼宗教理
等,亦皆自性空,皆应非有,(引聚喇嘛究竟一乘宝性论,德写领波如来性论。)
则安立实有少法之宗派,纯属臆说也。「少法」二字,据康同生注,系法尊法师译
~P 1181
本,系指立一类法实有之宗(觉朗巴派)不免稍涉晦涩。若善知此理,则知印度佛
子凡说实有法者,则定说有为法实有,名实事师。此指说一切有部及唯识师,于有
为法事事物物,决定说为实有者,即称之为说实事师,此印度通例。「其说有为法
非实有者,亦必不许任何法为实有。实较藏地之任意谈说者,超胜多矣。」藏中如
觉朗派,说俗有真无,或说非有非无,虽亦自命中观应成派,而实不及印度之犊子
诸部,何况有部唯识诸宗。唯识师所据仍是佛说,不过非佛之不共密意而已。藏中
诸人则直是臆说。有部诸师所据教理,乃佛初转*轮所说。唯识所据,乃佛末转法
轮所说。虽各宗所许了义不同,然皆根据佛说,无谬无乱。且通达下部见,乃通达
上部之基础。至藏中自空他空,非有非无诸说,则于佛三时教中皆无根据。彼等虽
或引宝性论等教,然皆误解教义,不合佛意。此派起自藏中上北方,昔有成就者,
名娘摩瓦,在雪山修道,具足神通,后至藏中,倡导自空他空之说,觉朗巴执之以
为宗见。彼等亦自谓根据般若经,云不说色是空,不说色非空。不知经义,于色,
于世俗名言不说是空,于胜义谛不说非空,此二谛圆融之义。若谓色非空非不空,
则堕第三聚。龙树云:「若遮无自性,则成有自性。」不立第三非有非无,于名言
~P 1182
中有,不说色是空,于胜义谛中,不说色自性实有非空,此般若经之本义也。「真
实义虽有二说,然皆共许世俗法是自性空。次乃诤论胜义是否有。故以正理破除诸
法实有之后,不许有为法与一切为实有者,与倒解空性为断空者,说有为法与一切
皆非实有,毕竟不同也。」觉朗派说真如实有。有一派根据摩洛罗达瓦之说,计真
如非了别境,即说真如非实有。此段论文,乃针对当时谬说而发。事过境迁,诸家
解释微有出入。所云以正理破者,谓自宗已通达空性者,以正理智遮破实有,显无
实有。他宗则依断空而成立无实有。或说世俗胜义皆非了知境,任何亦无。或说世
俗名言量由内心颠倒显现,不能说无,即非无。胜义谛非了知境,不能说有,即非
有。或如觉朗派说自空他空。彼等亦俱说无谛实,无自性,然皆依断,不如理而建
立。与自宗由通达空性如理建立者不同。或问:若中论云;「有为法无故,何得有
无为。」果如上解者,则六十正理论所云:「若诸佛言说,唯涅槃真实,智者谁复
执,余法非虚妄。」此明明说涅槃真实,余法不实。法界赞亦云:「凡是佛所说,
宣说空义经,皆为灭烦恼,非灭此法界(寂灭安乐自性清净法界)。」此说空无自
~P 1183
性之经,是为灭烦恼而说,非说无此本性清净法界,宁不相违耶?曰:此乃倒解彼
二论义。前论之义,如世尊说:「诸□刍,胜义谛唯一,谓涅槃不欺诳法,一切诸
行,是虚妄欺诳法。」此经所谓之涅槃真实,诸行虚妄,其真实义,前句,经解作
不欺诳虚妄之义,后句,经作欺诳。复次,涅槃真实者,是如六十正理论释所说:
「谓不于现证之慧前,非有自性现有自性,故无欺诳,不是有漏。」自宗许涅槃真
实,乃是空性,胜义谛摄。自续以下,多将涅槃摄入俗谛,许证涅槃之心,即通达
空性之心,是无漏智,彼以尔时无实有显现故,尔时无虚妄显现故。二现隐没,证
涅槃智,与初地证空性智同,不能同时俱缘二谛,故无二显现,仅见涅槃无自性,
故谓之真实,以所见与真实义极相符顺故。涅槃法尔本无自性,为涅槃智亦见之为
无自性,故相符顺。所见与法性相符,故说无诳。缘有为法有自性显现,而彼法性
实无自性,故说为诳。不说不漏。「由佛观之,唯有涅槃胜义一法,其现观与法性
相符,故说为无谬,说为真实。余诸行等,则于现见之慧前,非有自性现有自性,
是欺诳法。」藏文「顿巴」,其义为实,谓现观与法性相符。「荡巴」,其义为真
,谓无漏圣智所行境。世尊经意如此。诸误解者,以为唯涅槃一法自性实有,余法
~P 1184
皆不然。「若以观察是否实有之理智而思择,则全无堪忍观察之实有。不审其义,
但著其名,此复何为耶!」大藏经中,亦有于空性假名为涅槃者,以一切空性皆自
性涅槃故,然非一切涅槃皆是空性。六十正理论又云:「三有与涅槃,此二俱非有
。若遍知三有,即说名涅槃。」此说生死与涅槃均无自性。了知三有无自性,即立
为涅槃。岂是说生死无实之空性为断空者哉。此所知境,乃三有无自性,即是三有
之法性。非是涅槃。假名安立为涅槃。余人疑难所据,乃误解六十正理论唯涅槃是
实一语。故兹仍引六十正理论以开悟之,非于生死无实空之断空方面而许之也。
法界赞义,亦是宣说空无自性之经。是为灭除余一切烦恼之根本实执,明无,
彼所执之境,非说破二我执境所显之本性清净,法界空性,亦无所有。一切有情及
一切有情心之法性,即是自性清净界,然非谓于瓶柱等器界。藏语「康」,汉译为
界,有●义,汉译为种,如铜出金,有本源义。谓众生本来清净法性,有成佛种性
,烦恼污染除去后,成佛时有四身,心之法性成自性身,心成智慧法身,有情成报
~P 1185
化二身。瓶柱法性不能成佛自性身,以瓶柱不能成佛故。法性赞义谓,破除烦恼,
须通达无自性之空性。此种空性不能遮破,故云:「虽有此空性,然非实有。」若
有自性实有之空性,则不须依遮破其应破分而显。如虚空须依止质碍而显,故空性
名言虽有,而非自性实有,以空性之有,系于遮破应破所显之空性,于名言有而实
无自性。或说,应破实有遮破后,所显空性非有非无。其意谓若有,则理智观察可
得,若可得,则是实有,即与佛说一切法无我之教相违,故说空性非有。然若说空
性无,则佛应于诸经不说空性,故又不可说空性无,而说非无。然非有即成无。若
说非有,则违赞法性赞所说:「非是能毁此法性界。」故由此句教理,则能破除说
遮破应破后之空性亦非有之谬论,亦兼破断除烦恼,不须通达胜义空性之说,或说
断尽一切烦恼,不须亲证空性真胜义谛,当知此论皆已破讫。藏中如虾却巴说:「
若如月称所说空性无自性,则成断空,应说别有能所取空之智慧,方是究竟空性。
」今为明自性实有空后之空,非是断空,特引龙树说,净心之法,以空自性实有,
最为殊胜。法界赞又云:「说无常苦空,为净心方便。最胜修心法,是为无自性。
」无常苦空三者,能令身心成熟。修无自性,于身心解脱,最为殊胜。又云:「诸
~P 1186
法无自性,是法界应修。」此谓诸法无自性成就,即所修之法性。修无自性,是最
胜之修心法。故最胜方便,即此究竟空性。有说诸法无自性空,名为断空,离此空
外别立实有空性(无能所取之空性),为所修之空者,彼如何能解此论耶?譬如东
方无蛇,有人妄执为有,今欲祛其怖畏之苦,乃谓东方无蛇,不能除苦,要说西方
有树,方能除苦。汝之所持,亦复如是。诸有情类,由执诸法实有而生痛苦,汝谓
令其通达,所执无实,不能对治其苦,要说余事实有,方能祛苦耳。无能所取之空
,不遍有情,须见道者方有故。
卷十七终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十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