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P7

  ..续本文上一页(语),

  或效牛行(身),或然指臂,或满身挂灯,谓可以除罪,亦属戒禁取。彼之作牛犬

  形,由其定中,或见前生为牛为犬,以为牛犬行,是得人身正因。戒禁取之过患,

  ~P 546

  能障一切善行,以所作无意议故。

  「十、邪见者,谓执无前后世,及业果等之损减,及执自在自性等为众生因之

  增益,具染污慧也。此等乃就上下宗所共许之烦恼而言。中论佛护派者,于下当说

  。」

  邪见分二种:有而谓无,为损减邪见,如邪宗之驳无前后世是。无而谓有,为

  增益邪见,如邪宗之执自性为一切情器之生因者是。俱舍谓,一切世间皆为业道,

  而彼谓自在天等所造,是以无而谓有也。前讲下士道中,谓邪见所依,定为有境;

  此处谓执自在天等为邪见,是依无境;前后理似相违。须知下士道重在说十不善,

  故谓邪见依于有境。此处依中士道,明邪见能坏善根之过患,故范围稍宽。但增益

  执非邪见之重者,邪见过患,重在能障正见。上述十种乃就唯识中观共者而言也

  正月二十六日讲

  烦恼甚多,依广论说:六根本烦恼,为一切烦恼之根本,能识六根本烦恼,即

  能识一切烦恼。依俱舍说,则有二十种随烦恼:一、忿。由镇心增胜,起而执持刀

  ~P 547

  杖,即是其相。二、恨。亦由镇心增胜,久执不舍,思作损害,即是其相。三、覆

  。对于己过,不欲人知,作诸掩饰,即是其相。四、恼。亦由镇心,由闻粗恶言,

  心起不安,即是其相。五、忌。于胜己者,心起妒嫉,即是其相。六、悭。吝不肯

  舍,即是其相。七、诳。分二:实有功德,恐无人知,极力夸耀;与实无功德,矫

  令人知,故作矜持,即是其相。八、谄。欲覆己短,不惜谀人,即是其相。随烦恼

  在广略朗忍皆未特释,兹特撮举数种,以例其余,详可阅诸经论。

  癸二、烦恼生起之次第

  「若许坏见与无明为各别者,譬之稍暗之中有绳,以绳之本体不明,遂于彼起

  执蛇心。由于蕴之本体不明,而为无明之暗所覆,于蕴误执为我。而其余诸惑从彼

  生焉。」

  唯识派中有一派如是主张,彼依瑜伽及阿□达摩论,认无明与坏聚见为二,此

  派称依论唯识派。彼所举喻,谓如暗处见盘绳(或作花绳),因暗故,遂于绳误起

  蛇想。凡夫由无明暗,于蕴之本体,误执为我,是坏聚见,由此遂生诸惑。故无明

  ~P 548

  为生死根本。

  「若许彼二为一者,则坏见即烦恼之根本也。彼复由坏见执以为我,遂判别自

  他。如是判已,于自则贪,对他起镇。缘我则高举亦生,于我执有常断,而见有我

  等,并于后相续之恶行,起胜执也。如是于宣示无我之大师,及彼所说之业果、四

  谛、三宝等,谓无彼等之邪见,或复思量彼等为有为无,或是或非之疑惑亦生焉。

  」

  唯识中又一派,如法称论师即如是许,彼依释量论,认无明与坏聚是一,与应

  成同。不过应成派许于蕴执有实有自性为我,法称则仅认于蕴执实为我,此稍异耳

  。彼认坏聚见即是无明,故壤聚见为生死根本。唯识二派,前者为依论唯识,后者

  为依理唯识,二说虽略有不同,然皆谓无我,始能破除无明,详待讲止观时再说。

  由于坏聚见取蕴为实我,由有我故,遂生他见。因此于我生贪,于他生镇。又缘有

  我,遂生高举。又缘有我,遂生常断二见。又于我执为殊胜,因此于宣示无我大师

  ,乃至三宝四谛、三世业果等,遂生为是为非,为有为无,一切邪见。盖由其执我

  是常是一,遂不知因缘法。以不知无我法,因而不信三宝,业果、四谛等法,远于

  ~P 549

  圣道。又由其偏分别惑,遂执常执断,又生见取、戒禁取等种种邪见。凡夫于此,

  由俱生惑故,起我我所见,生诸烦恼。外道所起诸见,虽由分别惑,而实亦由俱生

  惑。俱生惑,起于执我之坏聚见,故坏聚见为一切烦恼及生死之根本。如:

  「释量(论)云:『有我知有他,我他分爱憎,由此等和合,一切过当生。』

  」

  烦恼非无因而生,其生因,俱舍谓有二十种,此处略说为六种:(一)所依(

  属内者)。即为种子,平常未遇缘时,烦恼随眠潜伏,遇缘则动。(二)所缘(属

  外者)。即是境界,顺境生贪,违境生镇。故初修行人,以离境为首,以对治为次

  。修持较固者,不必离境,或反须境,但以对治法为第一。(三)猥杂。即由恶友

  渐次引入□闹之境,使本来可以避免之烦恼,卒致不能自拔。喻之如遇醉象,仅害

  一生,遇恶友则害及多生。故菩萨亦畏恶友。颇公云:「现世之人,大抵属于恶友

  ,以现世人多务世间法,对出世间法,必思破坏。譬如饮狂泉者,见不狂者反以为

  狂,故与现世人处,往往为其所误。」(四)言教。如邪书邪说,乃至程度未至者

  ,为说深法等,往往引生烦恼。又如一类师长,未得双运功德,而自谓能外受五欲

  ~P 550

  ,内用三毒,譬如恶疮,尤易使人传染。(五)串习。如数数习贪,则不待贪境,

  贪心自炽,余惑亦然。(六)作意。如见所爱境。作意思惟,贪必益甚。见可憎境

  ,作意思惟,镇必加猛。如是六种,不需等待,应予立除。如不能除,再用对治法

  。

  正月二十七日讲

  烦恼过患,无量无边,略举如上。但不知过患,则不起厌离,不起厌离,即不

  求对治。传承诸圣,皆说应先求知:一、烦恼之相,二、烦恼之因,三,烦恼过患

  。如不认识烦恼相,则遇烦恼至而不能知;如不认识烦恼因,则无从拔除烦恼;如

  不认识烦恼过患,则不肯断除烦恼。此三者最为紧要,前二已如上述,下当明烦恼

  之过患

  癸三、烦恼之过患

  烦恼为生死根本,诸天至三有顶,仍复堕落者,皆由此之过。藏文名「凝蒙」

  ,有黑暗意,其过患:一、障心使不自主,二、坏善法,三、生颠倒见。

  「庄严经论云:『烦恼坏自坏他亦坏戒,衰退失利护及大师呵,斗诤恶名余世

  生无暇,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

  ~P 551

  坏自者,因烦恼令今生后生受苦。坏他者,如使他镇怒,烧其善根,他遂受苦

  。坏戒者,如因贪镇等不能持戒。云衰退失利护法大师呵者:衰退,谓使一切受用

  退减;失利谓使从前有利于我者失去信用;护法指善神诸天等;大师指佛教中大师

  。云斗争恶名,他世生恶处,失得未得,意获大忧苦,如:

  「入行(论)亦云:『镇爱等怨雠,非有手足等,亦非有勇智,以我作奴仆。

  住于我心中,爱乐犹损我,此非可忍处,忍受反成呵。设诸天非天,一切皆雠我,

  然彼等不能,投入无间火。具力烦恼雠,若离遇须弥,摧毁亦无余,刹那能掷我。

  如此烦恼雠,常时无始末,其余诸怨雠,不如是长久。若随顺承事,皆为作利乐,

  顺诸烦恼者,后反作衰损。』如是所说过患,当思惟之。兰若(噶当大德吉祥兰若

  )者云:『欲断烦恼,须知烦恼之过患、性相、对治及生起之因等。』知过患已,

  则认为雠敌而执之。若不知其过患,则于雠敌不识也。当如庄严经论及入行所说而

  思焉。又若欲知烦恼之相,须听对法,下至亦须听闻五蕴论。知根本及随烦恼已,

  随贪镇等生时,则认识此是彼耶,彼已生耶。如是念之,与烦恼而斗也。如其所说

  ,须当了知。

  ~P 552

  对法即俱舍。多闻对法及五蕴论,即善能分别根本烦恼及随烦恼等。于其生起

  时,即能认识,知其为敌,而与之斗争。故与烦恼斗争,最为重要。古谚谓,善威

  仪,为闻慧生起之相。烦恼减,为修慧生起之相。昔噶当大德白贡几,居一室,生

  一恶念,自称己名而执其右手以自责;生一善念,则称己名而抚其左以自励。此即

  与烦恼斗争之相状也。颇公有高足弟子扎拉苍把,内证甚深,有大圆派喇嘛谓之曰

  :我能授汝以风脉明点之法,答曰:我有二子,一名智慧,力小;一名金刚,力大

  。大恒欺小,我方抑大护小,而未能,俟此成办,再行求教。意盖谓,正与烦恼斗

  也。故脉明点等,虽是甚深密法,若烦恼未除,如童孩骑烈马,如之何能驾驭耶?

  修法二字,在藏文义为改制,即改过制心之义,须从对治烦恼,为改制下手处。

  正月二十八日讲

  壬二、业积集增长之相分二 癸初、所作业积集增长之认识 癸二、此积集增

  长法如何。

  ~P 553

  癸初、所作业积集增长之认识

  「业分二类:一、思业。谓自相应思(心所)于心造作,意业为礼,于诸境中

  (于五遍境)役心为业。」

  此谓自之相应心,于诸境构思,使心随境转,如磁吸铁,所造善不善及无记等

  意业。

  「二、思已业。由心等起身语之业。毗婆沙师许为表无表二惟有色。世亲菩萨

  破之,由许为身语有表俱转之思,释二业为思也。」

  总上所说,再明言之,最初由心所所发为思业;思经决定,临到身语将发起时

  ,则为思已业。思业,大小乘所许皆同。惟思已业,婆沙师谓必身语已经表示者始

  许。如心先起恭敬,因而合掌问讯,是为有表。又如比丘受戒,第二刹那身语未动

  ,然已领受戒体,是为无表。而在婆沙师必以有表色为思已业。世亲于俱舍自释破

  之云:如人礼拜,本无记体,而业是善。如必以身所表色为业,则无记体又作善业

  ,他不成二体乎。若有二体,不应同时在一位置,否则彼此相压矣。故主张与身语

  表俱转之思为思已业。(大乘所许同俱舍,而应成反似婆沙。─刘衡如记,有此二

  ~P 554

  语,但无详释。姑录此,以待研讨。)

  「此中不善业者,非福业是。福业者,欲界所摄之善业是。不动业者,色无色

  界所摄之有漏善业是。」

  业,分有漏无漏,有漏,谓凡与烦恼相应之业;其不与烦恼相应之业,为无漏

  业,由烦恼习气不假功用所造之业,仍通无漏,如何罗汉及菩萨,仍有烦恼习气,

  然所造业属于无漏。若烦恼习气已尽。并无漏业亦不造,则为佛境界。业,又分福

  与非福及动与不动各二种。凡欲所摄善属于福业;不善为非福业;能生色无色之业

  ,为不动业;以缘念初禅所生之业,定生初禅,是不动业,欲界缘念何境所造之业

  ,异熟成后,不定生于所缘之境,是为动业。所谓动与不动业,指于异熟有无变动

  而言。又善不善无记业之分:凡使异熟成后,如欲者为善业;不如欲者为不善业;

  使异熟成后,非欲非不欲者,为无记业。

  癸二、此积集增长法如何

  「增长法如何者,若已现证无我者,虽犹有以惑业增上于世间生,然不新集能

  引之业,故积集世间之引业者,谓住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下之一切异生也。又

  以彼身之三门,作杀生等不善者,是集非福业。若行欲界善,布施、持戒等者,是

  ~P 555

  福业。若修静虑及无色界所摄之止等者,即集不动业也。」

  集业通于凡圣,而以业引后有,则惟凡夫为然。如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

  诸果,因已证空性,虽尚有不善业,然其力已微,不复能引后有,盖如是圣者于十

  二有支之第二行业,已不造故。但若尚有有支业者,则尚须受后有以酬前。如虽证

  空性,而已造有生天取有二业者,则须生天酬前一次。行业由于坏聚见,证空性者

  ,已转坏聚见,坏聚见既转,故虽复造业,力微不能生。凡大乘加行道及世第一法

  以下异生,皆有引业。若已见空性者,离爱取,即不受后有。从前纵有引业,已为

  空性所压伏故。加行以下,仅能了达空性,不过缘空性为行境,而未现证空性,故

  尚有引业,以于世俗相,如山河大地等,尚未破除故坏聚见执实心即未尽。加行以

  上,证入空性,于世俗相全破,如以水注水,全无分别。加行以下,执实力强,达

  空力弱不免随执实力而转。加行已上,执实力弱达空力强,随达空力而转,故世俗

  相可破除。加行以下异生,由随染污无明坏聚见而转,三门作杀业等不善,是集非

  福业;若行施持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业;若修静虑无色地摄之奢摩他等,是集不

  ~P 556

  动业。再详言之,由异生执我我所,由有我与我所,与之相顺则生贪,违则生镇,

  贪则欲其合,镇则欲其离,遂尔造业,故造业完全由于坏聚见。凡为现世除苦引乐

  而造之业,多属非福业。为后世除苦而作之业,多属福业。不以现世后世之乐为足

  ,而造之等持业,求禅定乐,多属不动业。不贪禅乐而求止息,三禅以上,亦属不

  动业。如是诸业属集谛摄。若以出离心,菩提心而造之业,虽属集谛,然为对治法

  ,不引后有。

  卷八终

  

  

  

《菩提道次地略论释 卷之八》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