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P2

  ..续本文上一页《广论》和《略论》都是引导我们断烦恼、证菩提成佛的,区别在于《广论》是广开,是对大多数有情说佛法的道理;《略论》则是对少量的人的:“你们要修就要照这样来。”我们现在既忙又没有时间,哪里可能广修呢?但是学佛法又非修不可,所以才摄成《略论》,方便我们好好修。

  [因此我们可以说,仅听讲一遍道次第也是取出瞻部洲所有经函的全圆心要来作听讲的。]大家一定要知道重视这句话,我们所听的是全圆道的心要,是真正要解脱生死、真正要成佛的教授,不是修什么“无上密”、和“大圆满胜慧”,修那些我们现在是生不起功能的。那些法都是殊胜的,可是我们不合根器就生不起功能。这就等于我们这些只有幼儿园的水平的人去学大学的、专科的知识,怎么读得进去呢?学大学的、专科的知识是很好,我们不仅要读大学,还要读研究生呢!但是只有幼儿园的水平怎么读得起呢?我们现在是幼儿园的小娃娃,只能扳着指头学一、二、三,写都写不起。假如老师说:“微积分好啊!”小娃娃就会问:“什么叫微积分啊?”甚至还可能问:“多少钱一斤啊?”老师该怎么回答呢?因为这些对他们来说没有用处。所以说,对机修行是很重要的。反过来说,我们要量自己的程度而取法,这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急需什么样的法呢?现在能够修得起的法就是我们急需的法,修这样的法就称为走近路,如果我们修现在修不起的法,那就是走远道。走远道有什么害处呢?那就是白费力而毫无成就,大家要懂得这个道理。法都是好的,都是殊胜的,可非要修现在修不起法,我们就白修了。耽误了一天时间,福报就短一节,寿命就少一天,我们又有多少福报、多少寿命可以用来浪费呢?结果自己是一无所得!等到了自己此生最后的日子,用藏语说叫“哈莫果”自己还是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们现在要紧的就是按照帕邦喀大师特别对我们这样根器的人所说的:“学得一两个法,就要好好修这一两个法。”千万不要贪多。

  以我的经验来说,修法要选自己精神最好、不容易打瞌睡的时间,修的时候要防止打瞌睡,要防止东想西想。这些毛病都是要来的,我们要做好准备将它们减轻,将它们减少。在修法的时候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堪忍性,根据自己会出哪样毛病来确定自己的修法时间和量。如果有容易打瞌睡的毛病,我建议你们在上座前先躺一会,睡不睡得着都不要紧。这不是我随便说的,是我自己晚年修法的办法。年龄大了,修法时昏沉掉举要来,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想出这个办法:先到床上去躺一会儿,睡得着更好,睡不着修法时也可以少一些妄念,少一些昏沉掉举。当然不是这样就没有昏沉掉举了,但总是要好一点。初上座修法时千万不可养成上座打瞌睡的习惯,这样的习惯不能有!有了这种习惯,只要一上座自然就会想睡觉,马上就睡着了。所以不管修法修得好不好,我们上座必须先将瞌睡止住,至于掉举可以慢慢来克服。掉举是自己的潜伏意识,它总是会来的。在座上只要打了瞌睡,就算没睡着也会想不起走,想了上句想不起下句,就算想得起也需要很慢地才想得起来。如果我们的精神好,上座就能一个接一个地想得起;如果精神不好,瞌睡就会障碍得自己想不起来,以后就会有这样的习惯:人倒是坐得端端正正的,就是心里想不起走。大家以后可以自己去体验,如果没有休息好,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在座上打瞌睡,这是最差的;好一点的就是想不起走,就算想得起也很慢。为什么会想不起走?是自己的心没有力量摄持,也就是心力摄持不住。这就好比自己想拿起一个东西,手上却没有使劲,半天都拿不起来;如果自己手上有劲,一下就拿起来了。修法的时候最忌讳打瞌睡,这样心就没有力量,就摄持不住,这样的习惯一旦养成,上座就成了自己的睡眠时间,一上座就睡着了。

  一切佛经摄为三藏,三藏又摄为道次第三士道,每一种简略的道次第都能总摄全部佛经。正如妙音怙主宗喀巴所说:“总摄佛经心藏义”等,及善知识仲敦巴所说的:“希有言教之三藏,三士教诫为庄严,噶当大宝金鬘者,众生拨数皆有益。” 所以这个道次第由【三差别】与【四殊胜】之门,远胜其他经教,像这样的殊胜处在《吉祥集密》与《现观庄严》等中都找不到。

  什么叫[三藏]呢?三藏就是经、律、论。经就是佛亲自说的或是加持哪个菩萨说的;律就是专门讲戒律的;论就是各位大德、诸大菩萨对佛经的阐述。论往往比经说得更详细、更明白、更和当时人的根器。佛法就是这三样。

  [三藏又摄为道次第三士道]我们所学的《菩提道次第》就是将经、律、论摄为三士道。为什么叫三士道呢?人的根器有上根、中根、下根。知道善恶取舍,知道好的要取、坏的不做,能够做到善恶如法取舍的才配称为士,这就是“士”字的意思。我们普通人如果连善恶取舍都不知道,连三士道的“士”字都不配。能被称为“士”的人有三种根器,即上根、中根、下根,配合这三种根器的人的三种修法,就称为三士道,也就是三士要修的方法,道就是方法。

  [每一种简略的道次第都能总摄全部佛经。]这就是说不管一个道次第再简单、再略,《广论》当然不必说了,《略论》也不说了,就以《摄颂》来说,都是总摄了全部佛经,乃至于我们每次修法最初的发心都是总摄了全部佛经。

  [正如妙音怙主宗喀巴所说:“总摄佛经心藏义”等,]大家可以看看,就是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把佛经里面的所有心要的意义都摄持进去了。

  [及善知识仲敦巴所说的:“希有言教之三藏,三士教诫为庄严,噶当大宝金者,众生拨数皆有益。”]这句话中的[希有言教之三藏]意思是所说的言教是稀有的,从前教授是零星的,是散的,归成三藏的都是很稀有的。[三士教诫为庄严]意思是以三士道的教授来教诫那些发菩提心的人。[噶当大宝金者]这句话简单说就是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就等于是大宝的金鬘,这个大宝不是指非常大的宝贝,而指得是如意宝。这种金色的鬘里什么宝都有,我们求什么就能给我们什么。[众生拨数皆有益]众生只要拨动了这个金鬘都能获益,比如我们就是将一把粮食、或是几粒石头什么的放进金鬘里都是培了福的,同时也生了慧,这都是有益的。

  [所以这个道次第由【三差别】与【四殊胜】之门,远胜其他经教,]这是说其他经教的殊胜程度都远远赶不上这个道次第。[三差别][四殊胜]在后面都要讲到。

  [像这样的殊胜处在《吉祥集密》与《现观庄严》等中都找不到。]《吉祥集密》就是密集金刚修法,吉祥的意思是说密集经很了不起,密集经是密续之王。《现观庄严》就是弥勒菩萨所作的《现观庄严论》。这句话是说在这些殊胜的经论中间都找不到《菩提道次第》这样的教授,所以我们要认识《菩提道次第》的殊胜。《菩提道次第》尽管是依弥勒菩萨所作的《现观庄严论》而来的,但是《菩提道次第》的殊胜教授在《现观庄严论》以及密学之王的《吉祥集密》中也是找不到的,这说明了《菩提道次第》之贵重,之稀有,之好,之利益有情,之能够究竟成佛。

  人们如果对此【道次第】能很好理解的话,便会懂得就连【杂康】(西藏建在路边的小龛,供存放残缺之佛像与经书所用)内的旧经文散页也能用作修持。它放出去就像是一把能开启佛经百门的神钥,收回来则将一切佛经总集于此【道次第】中。

  西藏人笃信佛,他们在路边建小佛龛,见到残缺的佛像和佛经就存放在里面,这就是[杂康]。只要我们懂得了《菩提道次第》,就连杂康里面供的残缺的经文都可以用来修行。《菩提道次第》的重要就在这里:懂得《菩提道次第》,全部佛经我们都可以拿来修行;不懂《菩提道次第》就啃不动哪些佛经,不知道该在什么地方修,该怎么修,光凭我们自己的本事是找不到方法的。懂得《菩提道次第》之后,我们就知道哪些经是上士道修的,哪些经是中士道修的,哪些经是下士道修的,知道该如何取用了。任何佛经不外乎这三个道次第,懂了《菩提道次第》以后,任何一部佛经都可以用来修行;不懂《菩提道次第》,看到佛经生不起决定心,于是这些经都与自己无缘,不知道该怎么修,万一修不起就会白费力。因此,只要懂了《菩提道次第》,全部佛经都活了,就等于书在书架上,要看那本取来看就是了,就这么方便。不懂的话就不知道该取哪本书。

  [它放出去就像是一把能开启佛经百门的神钥,收回来则将一切佛经总集于此【道次第】中。]这句话说得是《菩提道次第》的作用,有了它全部佛经都活了,《菩提道次第》的殊胜就在这个地方。

  顺便说一下,所谓【对全圆教法获得理解】应该是指具有上述这般的能力。所谓【全圆圣教之立】也不是指调和全部新旧宗派而修的人,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土观达麻班杂的话中知道,大师说:“把新旧一切教派混和为一,结果新旧二派哪一派都不是。”

  我们若想能够理解全圆道次第,就要懂得《菩提道次第》为什么能摄持所有佛经,为什么有了《菩提道次第》的基础任何一个教授都可以取用。懂得《菩提道次第》就等于满书架上的书知道该取哪一本来读。不能说我今天去买了一本什么书,还不知道哪天可以读。这里告诉我们要有学习与修持的选择能力。

  [所谓【全圆圣教之立】也不是指调和全部新旧宗派而修的人,]这里告诉我们【全圆圣教之立】不是将各宗各派混在一起就等于是全圆。土观达麻班杂大师说:将各宗各派混在一起,其结果各宗各派一宗都不是。各宗各派都有其殊胜的地方,因为各宗各派的传承师对某个方面特别有心得、觉得很重要,就会在这方面开得很详;他在这方面修得有心得,弟子照他的方法来修,就很容易生起功能。这样的教授虽然也能够…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