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P3

  ..续本文上一页变心,也很殊胜,但不是全圆道次第。我举个例子来说明:大家知道,我们信奉的文殊菩萨开智慧,观音菩萨生悲心,金刚手菩萨(即是普贤菩萨)修菩萨行,尽管他们的功德、恩德是一样,他们度生应化是各偏重各自的圆满。比方这个地方人需要悲心,观音菩萨就来慈悲度化;这个地方人缺乏智慧,文殊菩萨就来教他们开智慧;这个地方人修法修得懒散,普贤菩萨就来引导:“你们应该鼓劲修啊!”他们是应众生的根器、应众生的需要来示现的。其实他们三尊都具备了悲、智、力功能的,他们都有智慧、都有悲心、都有大力,只是要适应众生的根器与需要而化现。比方说,我们知道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未必在兜率内院的不是文殊菩萨?以凡俗的说法就是他是今天住五台,明天住兜率内院。可他老人家不是这样的,他有无量的化身,可以同时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因此有人说清定上师是康萨仁波切再来,这是很有可能的,不一定要等康萨仁波切圆寂了才能再来。

  [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土观达麻班杂的话中就知道,大师说:“把新旧一切教派混和为一,结果新旧二派哪一派都不是。”]西藏各宗各派都有自己殊胜的之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各派注重的方面不同,先后的道次第也就有一点不同,不依本派的道次第,应生起的功能就生不起。比方有人对你介绍说到某个地方去有三条路可走,你能将这些路合到一起吗?合不起来嘛,没有可能性嘛。因此想将各宗各派混和在一起也是不可能的。

  所谓一切佛经皆可摄入【道次第】者,意思是说略示三藏所诠,总摄一切佛经扼要。

  [所诠]就是解释,[诠]就是注解,将道理讲清楚。佛经对我们说的都是能诠所诠,能诠就是佛的心,所诠就是他讲出来的佛法。[三藏所诠]是指经、律、论,这里就是指道次第是略示三藏所诠的,略示怎么能说得完三藏六部呢?说完了就是他们原来的样子了。[总摄一切佛经扼要]就是将三藏里面所说的心要一下子都说出来,也就是将演绎法变成归纳法。开演的时候很广、很广,拿来总结则是扼要的。

  关于【道次第】之名,以前喇嘛绛曲沃向觉窝请赐一种能利益整体佛教的法时,觉窝为他讲了《菩提道炬》。从那时起开始有“道次第”之名并逐渐宏传起来。这个教授决不是觉窝与宗喀巴大师的发明创造,而是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履的康庄大道。《摄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说:“过未现在所住佛,此度共道而非余。”这就是【道次第】一名的本源出处。

  喇嘛绛曲沃是当时的国王,他请阿底峡尊者赐一个大家都需要修而且都能修的法,也就是能利益整体佛教的法,既对众生有利,也对佛教有利。《菩提道炬》就是《菩提道灯论》,“炬”就是“灯”,不过是两种不同的译法而已。

  [逐渐宏传]就是逐步扩大起来的意思,这不只是阿底峡尊者本人的功德,他的三代弟子有很大、很大的功德。他的弟子是仲敦巴,仲敦巴的三个弟子也都是阿底峡尊者的弟子。阿底峡尊者圆寂之后,仲敦巴继续弘扬这个法,他的三个弟子就尊仲敦巴为师。结果不是仲敦巴一个人,他们三代都是噶当派弘扬道次第的柱石,是他们一起弘扬起来的。

  [共履]就是共同走过的意思;[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履的康庄大道]就是说诸佛菩萨从凡夫走向成佛都走过这条道路。所谓[康庄大道]就是又宽、又直、又稳、又快的道路。

  [过未现在所住佛,此度共道而非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去、现在、未来的成就者都要走这样的道路,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这段话是介绍《菩提道次第》是怎么来的,是在阿底峡尊者造《菩提道灯论》之后,《菩提道次第》才逐步弘扬起来了。

  所以这个道次第教授是西藏共有之法,某些人以为这是格鲁派特有之法,而对此不作信受,这是自身福报不够所致。

  这句话告诉我们《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西藏各宗各派所共有的,是西藏各宗各派都应该奉行的,那些认为这是黄教所特有的想法是错误的,不能认为是黄教自己所有的。要能够听到这么殊胜的法是需要有福报的,不是你想来就能来,你虽心里想来,但家里出了事你就来不了,能够来听就是有福报的。

  不仅如此,事实上如能踏上这条一切佛陀共履的大道,最终定能抵获一切佛已得之位;否则得到一些佛陀等先贤所不屑去得的奇异地道是毫无意义的。你我不需担心会滑入这样的歧途,因为我们有【道次第】作为我们的修持。这一切都归功于觉窝与宗喀巴大师的大恩大德。

  [抵]是到达,[获]是获得。这里告诉我们,只要走上这条诸佛菩萨都走过的成佛之路,我们一定能够到达并获取佛位,也就是成佛。说句玩笑话:你去修诸佛菩萨没有证过的那些歪门邪道,怎么可能证到诸佛菩萨的功德呢?一定证不到嘛!我们大家不必担心会走错路,因为我们现在学修《菩提道次第》怎么会走错路呢?就好像走夜路时前面有一盏明灯,要走的路就被照得清清楚楚,我们就不会走错了路。我们现在有了《菩提道次第》做标准,成佛的路上就不会走错。

  [这一切都归功于觉窝与宗喀巴大师的大恩大德。]我们确实要这样想。这样想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我们这样想就会引发我们念恩、依止上师的心。上师是诸佛菩萨的总聚体,我们不是既要修持他老人家是佛又要念他老人家的恩吗?我们这样想就能生起念恩的心。不仅生起念恩的心而且我们还要发愿:“以后我也要这样做,也要弘扬宗喀圣教!”这样就生了随喜功德。不要说得上师的一半功德,就是得一分都不得了!我们修一辈子都修不到这一分的功德。这简直是不费什么气力就能得到的,只要我们心念一发:“以后我也要弘扬宗喀圣教,也要照着这样做,如果有机会我更要将其发扬得合众生的根器!”有了这个心就生了随喜功德,这可是坐在家里得到大福报了。我们修一辈子的功德能有这随喜功德大?不一定嘛!所以我们平时看到好的地方,看到殊胜的地方,就要赶紧修随喜功德,这是最简单不过的了,简直不费什么气力,就是要自己的心念动一下。单是喜欢还不够,还要发愿自己将来也要这样做。这样发愿我们就有了随喜功德,而且有了这样的愿力,未来生中我们就可以继续学、继续做,我们能否成功要靠自己的愿力,有了愿力,一切事情都可以通过艰苦的努力而获得成功。

  以世间之事来说:如果你想明天去朝石经寺,你才可能明天去;如果连想都没想过,明天你就不可能去石经寺。“明天我想回去看我的婆婆。”这也是一种愿心,假设如果没有这份心,你就不会回去看你的婆婆。我们现在唯一的本钱就是发愿、生信心、与天天的串习,这是我们最大的本钱,也是我们做得到的。“我们现在就这样的水平,虽然现在是小娃娃,是幼儿园的水平,还在排排坐、吃果果,但是以后我要读小学,再以后还要读中学,将来我还要上大学!”这就是愿心。我们现在一定要有愿心,没有愿心就什么也做不到。所以我们现在的本事就是发愿心、生信心和天天不断地思维正法,我们就是要做这三样,也是我们能够做得到的。能做到的不去做,难道要自己去做那些做不到的吗?我们一定要利用自己的优点,发扬自己的长处。真不敢说我们有多少长处,做自己能够做得到的事就是我们的长处。我们能够天天发好的愿,比如天天念《值遇宗喀巴圣教愿文》,就好比用极淡的墨水刷一笔在墙上看不出什么痕迹,天天刷,天天刷,墙上就要刷出黑印子,这就是我们造业时的作和积中属于积的方面。我们的心动了一次就有一次意业,它就要感果。天天想、天天想就属于意业方面的积,不需要行、不需要动作就要感果。这样感的果是凭意业,有意业活动同样会感果。我们初学修行之人虽然在修的方面有困难,难道连好的方面都不敢想?未来自己要做什么都不敢想?当然,想一次没有多大用处,扳不动自己那颗顽固的心。但是天天想、天天想,心里的种子就有了,这就是意业一天天地在加重。前面我曾举例说过,按业力翻倍增长的概念,做一件事的业力过一个月后就会变成三亿多倍;每天都做的话,一个月下来要变成五亿多倍!我们天天这样培养意业,培养自己的积,怎么会不感果呢?

  我说这些是告诫大家修行时该怎么做,这可不是对大家讲大道理,讲大道理对自己变心没有多大用处,关键是怎样起行,包括自己的所作所为都能够得善果,这才是重要的。或许别人会说:“你们在学什么?这些好浅呀,我都在学某某法了!”我们就应该回答说:“你学的是很高明,以后我学好了再跟你学,我现在要抓紧学这些。”不这样的话,不知哪天就会有人跑来对你说:“大活佛来了,你都不去学?那里去找这样的大活佛啊!以后他走了你到那里去学啊!” 你就会跟着跑了。如果被他拉去了,你自己今天要做的功课就被耽误了,就算功课没耽误也是马马虎虎做的,是不会认真用功的,因为没有时间了嘛。“今天我要有事情要快些念!”请问念快些对变心有什么作用?要好好思维才变得了心。嘴里很快地念了过去,心又能有多大变动?充其量就是我们会背,法义我们想过没有?哪还有时间想啊!与其我们去受什么大灌顶,还不如自己在座上好好想,因为这是马上就能起效的。大灌顶是未来生效的,因为我们今生修不起密法。那么灌不灌顶有多了不起呢?因此要紧的是我们修学就要实际起功能,而不在于所修的法有多高深,一定要在实际能起功能的方面上用功。

  想要修法的人们应该学习这样的无谬道。有法就修,像饿狗一样饥不择食是不对的。妙音怙主萨迦班智达说:“事关马宝等,不大之买卖,问他善思量,于今生小事,尚如此勤苦,诸生长久事,虽观待正法,遇法即信受,妙劣不观察,如狗食不可。”这是说譬如现世虽有一些买卖,你都要想尽各种办法——咨询他人,自己思考等来认真处理,但错误再大对后世也不会有任何损益;如果你…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