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5· 立誓造論▪P3

  ..續本文上一頁變心,也很殊勝,但不是全圓道次第。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大家知道,我們信奉的文殊菩薩開智慧,觀音菩薩生悲心,金剛手菩薩(即是普賢菩薩)修菩薩行,盡管他們的功德、恩德是一樣,他們度生應化是各偏重各自的圓滿。比方這個地方人需要悲心,觀音菩薩就來慈悲度化;這個地方人缺乏智慧,文殊菩薩就來教他們開智慧;這個地方人修法修得懶散,普賢菩薩就來引導:“你們應該鼓勁修啊!”他們是應衆生的根器、應衆生的需要來示現的。其實他們叁尊都具備了悲、智、力功能的,他們都有智慧、都有悲心、都有大力,只是要適應衆生的根器與需要而化現。比方說,我們知道文殊菩薩在五臺山,未必在兜率內院的不是文殊菩薩?以凡俗的說法就是他是今天住五臺,明天住兜率內院。可他老人家不是這樣的,他有無量的化身,可以同時出現在不同的地方。因此有人說清定上師是康薩仁波切再來,這是很有可能的,不一定要等康薩仁波切圓寂了才能再來。

  [這一點我們也可以從土觀達麻班雜的話中就知道,大師說:“把新舊一切教派混和爲一,結果新舊二派哪一派都不是。”]西藏各宗各派都有自己殊勝的之處,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各派注重的方面不同,先後的道次第也就有一點不同,不依本派的道次第,應生起的功能就生不起。比方有人對你介紹說到某個地方去有叁條路可走,你能將這些路合到一起嗎?合不起來嘛,沒有可能性嘛。因此想將各宗各派混和在一起也是不可能的。

  所謂一切佛經皆可攝入【道次第】者,意思是說略示叁藏所诠,總攝一切佛經扼要。

  [所诠]就是解釋,[诠]就是注解,將道理講清楚。佛經對我們說的都是能诠所诠,能诠就是佛的心,所诠就是他講出來的佛法。[叁藏所诠]是指經、律、論,這裏就是指道次第是略示叁藏所诠的,略示怎麼能說得完叁藏六部呢?說完了就是他們原來的樣子了。[總攝一切佛經扼要]就是將叁藏裏面所說的心要一下子都說出來,也就是將演繹法變成歸納法。開演的時候很廣、很廣,拿來總結則是扼要的。

  關于【道次第】之名,以前喇嘛绛曲沃向覺窩請賜一種能利益整體佛教的法時,覺窩爲他講了《菩提道炬》。從那時起開始有“道次第”之名並逐漸宏傳起來。這個教授決不是覺窩與宗喀巴大師的發明創造,而是叁世一切諸佛所共履的康莊大道。《攝般若波羅密多經》中說:“過未現在所住佛,此度共道而非余。”這就是【道次第】一名的本源出處。

  喇嘛绛曲沃是當時的國王,他請阿底峽尊者賜一個大家都需要修而且都能修的法,也就是能利益整體佛教的法,既對衆生有利,也對佛教有利。《菩提道炬》就是《菩提道燈論》,“炬”就是“燈”,不過是兩種不同的譯法而已。

  [逐漸宏傳]就是逐步擴大起來的意思,這不只是阿底峽尊者本人的功德,他的叁代弟子有很大、很大的功德。他的弟子是仲敦巴,仲敦巴的叁個弟子也都是阿底峽尊者的弟子。阿底峽尊者圓寂之後,仲敦巴繼續弘揚這個法,他的叁個弟子就尊仲敦巴爲師。結果不是仲敦巴一個人,他們叁代都是噶當派弘揚道次第的柱石,是他們一起弘揚起來的。

  [共履]就是共同走過的意思;[叁世一切諸佛所共履的康莊大道]就是說諸佛菩薩從凡夫走向成佛都走過這條道路。所謂[康莊大道]就是又寬、又直、又穩、又快的道路。

  [過未現在所住佛,此度共道而非余。]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去、現在、未來的成就者都要走這樣的道路,沒有其他的路可走。這段話是介紹《菩提道次第》是怎麼來的,是在阿底峽尊者造《菩提道燈論》之後,《菩提道次第》才逐步弘揚起來了。

  所以這個道次第教授是西藏共有之法,某些人以爲這是格魯派特有之法,而對此不作信受,這是自身福報不夠所致。

  這句話告訴我們《菩提道次第》的教授是西藏各宗各派所共有的,是西藏各宗各派都應該奉行的,那些認爲這是黃教所特有的想法是錯誤的,不能認爲是黃教自己所有的。要能夠聽到這麼殊勝的法是需要有福報的,不是你想來就能來,你雖心裏想來,但家裏出了事你就來不了,能夠來聽就是有福報的。

  不僅如此,事實上如能踏上這條一切佛陀共履的大道,最終定能抵獲一切佛已得之位;否則得到一些佛陀等先賢所不屑去得的奇異地道是毫無意義的。你我不需擔心會滑入這樣的歧途,因爲我們有【道次第】作爲我們的修持。這一切都歸功于覺窩與宗喀巴大師的大恩大德。

  [抵]是到達,[獲]是獲得。這裏告訴我們,只要走上這條諸佛菩薩都走過的成佛之路,我們一定能夠到達並獲取佛位,也就是成佛。說句玩笑話:你去修諸佛菩薩沒有證過的那些歪門邪道,怎麼可能證到諸佛菩薩的功德呢?一定證不到嘛!我們大家不必擔心會走錯路,因爲我們現在學修《菩提道次第》怎麼會走錯路呢?就好像走夜路時前面有一盞明燈,要走的路就被照得清清楚楚,我們就不會走錯了路。我們現在有了《菩提道次第》做標准,成佛的路上就不會走錯。

  [這一切都歸功于覺窩與宗喀巴大師的大恩大德。]我們確實要這樣想。這樣想有什麼好處呢?如果我們這樣想就會引發我們念恩、依止上師的心。上師是諸佛菩薩的總聚體,我們不是既要修持他老人家是佛又要念他老人家的恩嗎?我們這樣想就能生起念恩的心。不僅生起念恩的心而且我們還要發願:“以後我也要這樣做,也要弘揚宗喀聖教!”這樣就生了隨喜功德。不要說得上師的一半功德,就是得一分都不得了!我們修一輩子都修不到這一分的功德。這簡直是不費什麼氣力就能得到的,只要我們心念一發:“以後我也要弘揚宗喀聖教,也要照著這樣做,如果有機會我更要將其發揚得合衆生的根器!”有了這個心就生了隨喜功德,這可是坐在家裏得到大福報了。我們修一輩子的功德能有這隨喜功德大?不一定嘛!所以我們平時看到好的地方,看到殊勝的地方,就要趕緊修隨喜功德,這是最簡單不過的了,簡直不費什麼氣力,就是要自己的心念動一下。單是喜歡還不夠,還要發願自己將來也要這樣做。這樣發願我們就有了隨喜功德,而且有了這樣的願力,未來生中我們就可以繼續學、繼續做,我們能否成功要靠自己的願力,有了願力,一切事情都可以通過艱苦的努力而獲得成功。

  以世間之事來說:如果你想明天去朝石經寺,你才可能明天去;如果連想都沒想過,明天你就不可能去石經寺。“明天我想回去看我的婆婆。”這也是一種願心,假設如果沒有這份心,你就不會回去看你的婆婆。我們現在唯一的本錢就是發願、生信心、與天天的串習,這是我們最大的本錢,也是我們做得到的。“我們現在就這樣的水平,雖然現在是小娃娃,是幼兒園的水平,還在排排坐、吃果果,但是以後我要讀小學,再以後還要讀中學,將來我還要上大學!”這就是願心。我們現在一定要有願心,沒有願心就什麼也做不到。所以我們現在的本事就是發願心、生信心和天天不斷地思維正法,我們就是要做這叁樣,也是我們能夠做得到的。能做到的不去做,難道要自己去做那些做不到的嗎?我們一定要利用自己的優點,發揚自己的長處。真不敢說我們有多少長處,做自己能夠做得到的事就是我們的長處。我們能夠天天發好的願,比如天天念《值遇宗喀巴聖教願文》,就好比用極淡的墨水刷一筆在牆上看不出什麼痕迹,天天刷,天天刷,牆上就要刷出黑印子,這就是我們造業時的作和積中屬于積的方面。我們的心動了一次就有一次意業,它就要感果。天天想、天天想就屬于意業方面的積,不需要行、不需要動作就要感果。這樣感的果是憑意業,有意業活動同樣會感果。我們初學修行之人雖然在修的方面有困難,難道連好的方面都不敢想?未來自己要做什麼都不敢想?當然,想一次沒有多大用處,扳不動自己那顆頑固的心。但是天天想、天天想,心裏的種子就有了,這就是意業一天天地在加重。前面我曾舉例說過,按業力翻倍增長的概念,做一件事的業力過一個月後就會變成叁億多倍;每天都做的話,一個月下來要變成五億多倍!我們天天這樣培養意業,培養自己的積,怎麼會不感果呢?

  我說這些是告誡大家修行時該怎麼做,這可不是對大家講大道理,講大道理對自己變心沒有多大用處,關鍵是怎樣起行,包括自己的所作所爲都能夠得善果,這才是重要的。或許別人會說:“你們在學什麼?這些好淺呀,我都在學某某法了!”我們就應該回答說:“你學的是很高明,以後我學好了再跟你學,我現在要抓緊學這些。”不這樣的話,不知哪天就會有人跑來對你說:“大活佛來了,你都不去學?那裏去找這樣的大活佛啊!以後他走了你到那裏去學啊!” 你就會跟著跑了。如果被他拉去了,你自己今天要做的功課就被耽誤了,就算功課沒耽誤也是馬馬虎虎做的,是不會認真用功的,因爲沒有時間了嘛。“今天我要有事情要快些念!”請問念快些對變心有什麼作用?要好好思維才變得了心。嘴裏很快地念了過去,心又能有多大變動?充其量就是我們會背,法義我們想過沒有?哪還有時間想啊!與其我們去受什麼大灌頂,還不如自己在座上好好想,因爲這是馬上就能起效的。大灌頂是未來生效的,因爲我們今生修不起密法。那麼灌不灌頂有多了不起呢?因此要緊的是我們修學就要實際起功能,而不在于所修的法有多高深,一定要在實際能起功能的方面上用功。

  想要修法的人們應該學習這樣的無謬道。有法就修,像餓狗一樣饑不擇食是不對的。妙音怙主薩迦班智達說:“事關馬寶等,不大之買賣,問他善思量,于今生小事,尚如此勤苦,諸生長久事,雖觀待正法,遇法即信受,妙劣不觀察,如狗食不可。”這是說譬如現世雖有一些買賣,你都要想盡各種辦法——咨詢他人,自己思考等來認真處理,但錯誤再大對後世也不會有任何損益;如果你…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5· 立誓造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