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

  5.立誓造论

  [立誓]就是发愿。[立誓造论]就是作者发了愿要将这个书写成,并且下决心一定要将这个事做成。因为要写一本书,中间难免会有困难,都会有困难的,要有非做不可的信念才能战胜困难,这个书才写得成。所以在开始造论的时候作者要立誓造论,要发誓、发愿非做成不可。

  第二,立誓造论,这就是本论的开头第一颂:

  (一)“一切佛经心要意,是诸菩萨所赞道,

  有缘求解脱津梁,我今随力而宣说。”

  这是译者照藏文的直译,前两句从字面看起来就是:“一切佛经心要意是诸菩萨所赞扬的”。其实含义是这样的:[一切佛经心要意]是一层意思,[是诸菩萨所赞道]又是一层意思,每一句都各有一层意思。但由于第二句首用了一个“是”字,这样恰恰变成上句与下句像是联起来成为一个意思了。法尊法师所译的第一句是:[一切佛语心要意,]这里他用的是“佛语”而不是“佛经”,意思是佛说的。法尊法师译的第二句是[诸佛菩萨赞扬道],是说不仅只有菩萨赞扬,佛当然也要赞扬。这部书的译者将后句的诸佛菩萨中“佛”的意思译掉了,前面有加上一个“是”字,于是就容易理解这两句话是相关的意思。我们知道法尊法师的所译就是了。

  [有缘求解脱津梁,]这里所说的[有缘]不是指我们这样人,而是指菩萨,是指发了菩提心的修行者,不是我们这些初业有情。但是我们也不要气馁,未来我们也要成为菩萨的,所以我们也还是有缘的。

  [我今随力而宣说。]这个地方就是宗喀巴大师自己很客气,实际是尽他的力量而宣说的心要。

  下面是帕邦喀大师所作的解释:

  【一切佛经心要意】即一个补特伽罗修法的重点,是【三主要道】或【道次第】。唯有【菩提道次第】能将一切经论总集为一个道次第而使任何一个特定的补特伽罗都能修持。这种总集法在其他萨迦、噶举、宁玛等的零散显密教授中是找不到的,正如贡唐绛贝央所说【了不了义经无违】等那样。至尊一切智寄呈喇嘛邬玛巴的信中也说:“我已认识到只有大菩萨吉祥燃灯智的教诫【菩提道次第】——能无倒抉择显密乘道次第者最为希有,所以我现在引导弟子的次第也全部是依此而行。这一教诫似乎是将一切经论教授总集为一个道次第而作开示的,我因而感到如果听、讲双方能说能修的话,尽管教授相对简略,但能将一切佛经妥善编排而行,所以不必开示数量众多的引导。” 因此我们可以说,仅听讲一遍道次第也是取出瞻部洲所有经函的全圆心要来作听讲的。

  [补特伽罗]是指包括六道的一切有情,人当然也包扩在其中,但不单指人,所以称为补特伽罗。每一个补特伽罗修法的重点是什么呢?就是【三主要道】或者【道次第】。从广的来说就是【道次第】,从略的来说就是【三主要道】,这就是一切佛语的心要。

  [任何一个特定的]含义就是包括所有一切有情,简单地说就是连毛病多到极点的有情都可以修这个法,而且都能修得好,也就是说无论哪个有情都能修得好【菩提道次第】。

  像【菩提道次第】这样的教法,在萨迦、噶举、宁玛这三派的教授中也是有的,但都是零星的,不是圆满的。其他显、密教派中也都是有的,但同样是都不圆满。这就是告诉我们【菩提道次第】这样圆满的教法在其他的教派中是找不到的。

  [了不了义经无违]就是说虽然分出了义及不了义,但却是相互不违背的。那么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呢?依众生根基从权而说的是不了义,实实在在如实而说的是了义。

  我举个例子,譬如:“诸佛菩萨放光到我们身上来,我们放光去迎请诸佛菩萨。”这样的说法就是不了义的。为什么是不了义的呢?诸佛菩萨能放光到我们身上来,我们有什么本事放光到诸佛菩萨那里去?从了义的方面来说实实在在应该是:“诸佛菩萨的心意可以到我们的身上来,我们的心意可以到诸佛菩萨身上去。”就像我们现在住在成都可以想到北京去,我们的心意可以去,人却不能随时都可以去。尽管我们在修法时可以想着去兜率内院,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是不能去的,只有心意能去。诸佛菩萨的心意可以到我们的身上来,为什么说是光明呢?简单地说因为他们是有修证的,所以他的心量自然是明亮的。我们现在放出去的光是否干净呢?肯定不是干干净净的光,但是我们通过学与修,放出去的光里面那些混沌的颜色就减淡了,因为我们心里到底是有些东西了。一般普通人、不知道佛法的人心里放出去的光就是黑黢黢的,因为没有功德嘛!我们在修的时候心里缘念诸佛菩萨,我们的心意到诸佛菩萨那里去迎请的时候,不需做自我介绍,心意是什么成分诸佛菩萨自然知道,因为来了不是个黑黢黢的,他当然知道我们这些娃娃还不错,还来请他。众生的一切都显现在诸佛菩萨心识里,比如说我们的心放光到弥勒菩萨那里去,这是不了义的,实际上弥勒菩萨的光就在我们身上,我们都在他心识里,我们现在要迎请他,就可以在这里迎请,弥勒菩萨就来了。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功能,弥勒菩萨就是现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也不认识、看不到。

  这就像前次居士们去朝五台山时,看那个指路的好像就是文殊菩萨,但他们不认识嘛,没有功德怎么知道呢?但是哪个来给他们指路?他们在人迹罕见又找不到路的时候就会有人来指路,他不是文殊菩萨又是谁呢?五台山就是在文殊菩萨住锡的地方,他的心量当然管得到众生,你需要什么他都知道。海公上师就说过:“文殊菩萨跟你见面,你也不认识。”就是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只要我们用功,诸佛菩萨都在我们面前,只是我们的眼睛看不到。这其实并不稀奇,饿鬼在那个地方?它跟我们在同一个世界。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它?问题在于不同种,我们怎么看得到呢?真正有修证的人就能看得到,我们没有修证就看不到。我说这些就是说明只要我们认真学修,佛菩萨就会现在眼前;如果我们不修学,那就是在听故事。

  [至尊一切智]是宗喀巴大师;[喇嘛邬玛巴]是宗喀巴大师的上师;[吉祥燃灯智]是阿底峡尊者。

  这里我需要附带说一下:[教][诫]两者是有区别的,我们不要将[教][诫]混在一起。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这是[教];告诉我们这个地方的内容重要,说了又说,反复重复地说,这就是[诫]。我在编纂《菩提道次第略论释》时,因自己的笔记在文革中被焚毁,只有将康老居士的笔记拿来看,发现中间少了昂旺朗吉堪布上师当年反复叮咛的有关[诫]的内容,由于康老居士认为这些是重复的,就从他的笔记中略去了。当年昂旺朗吉堪布上师讲法时反复叮咛,说了又说,反复重复的内容都是他认为很重要的,是为了引起我们的注意,叫我们好好重视这个地方,可惜没有笔记留下来。大家看《菩提道次第略论释》前面讲道理的部分都是很对的,但是没有哪个地方是加重了的。当年昂旺朗吉堪布上师讲法的时候可不是这样的,在某些重要内容的地方他是要反复地说的,并且在第二天讲课时还会再度提出反复讲,这就是[诫]。大家要记住:教我们道理的是[教],反复叮咛、让大家重视的就是[诫]。因此我们学的时候要看上师的[教][诫]都是如何讲的,特别在[诫]的上面更是要仔细,因为那些地方是很重要的。

  《菩提道次第》原来是没有的,以前西藏就像现在的汉地这样,各样经、各样法都有,但是没有道次第。自从阿底峡尊者著了《菩提道灯论》之后才有了道次第,以后宗喀巴大师在三士道上特别标出了出离心、菩提心、空见这三样,这就不同于旧噶当派了,所以后人才称宗喀巴大师为新噶当派。新、旧噶当派都是讲三士道,不同的地方在于宗喀巴大师特别标出了出离心、菩提心、空见这三样。这就是新、旧噶当派的差别所在。从那以后,宗喀巴大师引导弟子都是依《菩提道次第》,也就是依阿底峡尊者的《菩提道灯论》。

  [这一教诫似乎是将一切经论教授总集为一个道次第而作开示的]这句话中所说的[似乎]的含意不是像,而是几乎,是几乎将所有的一切经论教授都集中在一个道次第中。换句话说,就是将几乎所有一切经论的精要、心要都集中在一起。他并不是将所有的经论原封原样地拿到一起,而是将其精要、心要汇总到了一起。

  [教授相对简单]是指将《菩提道次第》与三藏十二部相比,当然简略得多。

  [将一切经论妥善编排]就是区别哪些经论是在上士道修,哪些是在中士道修、哪些是在下士道修。佛所说的一切经和诸大菩萨所阐述的各种论都可以作为修行教授,但是修行是要分时间、分水平选择教授的,不要因为这些法很好,现在就忙着修这些,那样就生不起功能。比方说,下士道没修好,中士道就修不起;下士道、中士道没修好,上士道就修不起。尽管上中士道好,修密法更好,但连显教都没修通,密法怎么生得起功能呢?因此,[妥善编排]就是将先后次序搞好,这就是道次第。[道]就是方法,[次第]就是修行的先后次序。

  [引导]是用于修的,跟讲说不同,讲说是讲清楚其中的道理,《广论》和《略论》的区别就在这里。《广论》主要是讲说,是讲广大、说道理,《略论》主要是引导修行的,两者之间有不同的地方,是有区别的,可以拿来互相补充。昂旺朗吉堪布上师当年讲《略论》时是将《广论》的要义摄持进来讲的,并不是单讲《略论》的教授,这一点我们要清楚。如果要将道理讲清楚就需要广开,所以《广论》就是广说;如果要修得身心生起功能则需要略,否则没有那么多精力和时间,因此学《略论》,依《略论》来修就可以使我们费力少而成就快。这里我既不是说《广论》有缺点,也不能说学《略论》的比学《广论》的要好些,不能这么理解。…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5· 立誓造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