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佛在世上做,只有上师在做,上师不是佛吗?佛从不舍众生,他仍然在度有情,哪个在这世间度有情呢?只有上师在度,如果上师不是佛,他怎么会度有情呢?这样的事情只有佛才能做,而现在是上师在做,上师是否就是佛呢?还有一条:我们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有时可能会把上师的功德看成过失,会有这种情形的。这些道理我们通过反复地修,才能认识到上师就是佛的道理,就能生起上师是佛的心。如果我们知道上师是佛的道理,却没有反复地想,知道道理和心里生起是两回事。这就像修定一样:上师告诉我们该怎样找所缘,该怎样修,这些道理我们都知道了,可是如果自己不去实修,所缘就不能现得起;所缘修得现起了,后面还有九住心呢!每一住心都有修的方法,都需要自己去实修才能生起功能。
一切修法都先要进行观察修,整个修法中大约百分之七十都是观察修,这个数字恐怕我还说小了,应该说几乎全是观察修。比方说修定是否只是专注修?修定用不用思维?只要用思维就是观察修。自己不作观察,一会儿昏沉来了,一会儿掉举来了,那该怎么办?自己总要想:“昏沉来了是我用功没有用好,心力太放松了,对于所缘没有抓紧,我要赶紧抓紧。”所缘抓紧之后掉举又来了,自己心里还是要清楚:“掉举之所以来是心过于用劲,所以要缘念其他的东西,需要将心念放松一点让所缘回来。”心力放得太松昏沉又要来了,就要再抓紧,这时就要用正知。正知是用来观察自己的心力用得如何,这些都离不开思维。不能像有些人所说的:修个什么也不想。如果你什么也不想,昏沉来了怎么办?掉举来了怎么办?要么昏沉来了就随它去,昏沉太大了就干脆睡个觉!有些人说:“我什么也不想就是在修空性。”这其实是自己骗在自己,什么都不想的所缘就是什么也不想,心里就要想着什么也不想,这不是所缘吗?没有所缘就不能起思维,用世间法来说无论想什么都有一个对境,没有对境就起不到思维。
有人来问我什么叫闷绝位?,闷绝位就是将遍行风全部收回,遍行风与心是相连的,心无所缘,心看不到任何东西,这就是闷绝位。但是闷绝位不等于睡着了。我们修法到了最后的某一个阶段的时候是要把遍行风全部收回,是要经过闷绝位的,但不是现在的修法,而是修到最后的某一个阶段的时候才需要通过这个闷绝位。如果我们把经过闷绝位的情形都修得有把握了,等到自己死的时候就有了保险,就不会出问题了,因为死的时候还是要经过闷绝位的。
我们要知道:学修佛法与我们的现在有关,与我们的死有关,与我们未来成佛有关。一切修法之间都是相关联的,不是某些人错解《金刚经》中关于过渡船的说法,认为任何修法都是起过渡的作用,过后就不需要了,那是错误的。《金刚经》中前面说有,后面说没有,是为了让大家对法不要执实。
我们从凡夫修成圣者,一切都是有为法,有为法是有造作心的,按现在说法就是有出生、成长、衰落、灭亡,必然有这样的阶段。有人问:佛为什么现在还在?从世俗方面讲,这个问题很好解答:因为他是从凡夫修成佛的,是有为法造作心而修成的。有造作心就有生、住、异、灭,成佛之后他不出定,还在在定中不断地修,他的功能就能不断地出生,由于他的功能不断出生,永远都在出生怎么会灭亡呢?所以佛现在还在。
我们现在的修学水平要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可能,但只要我们坚持不停地修学,生功能的东西天天都不丢,也就是不断地出生,就能继续修下去。今生可以修,来世可以修,未来生还是能不断地修,一定能修到成佛的那一天。我们只要修到入定了,就是在修出生、成长。佛度生不是用他的报身而是用他的大悲心,他的大悲心不舍一切有情,当初他要成佛度生就是这样的心,成佛是为了实现他的愿力,无论哪个有情缘念他,他就能现在其面前。
人们传说清定上师是康萨仁波切再来,康萨仁波切是四十年代圆寂的,清定上师现在九十几岁了,在康萨仁波切圆寂的时候清定上师早就出生很长时间了,反过来说,清定上师出生时康萨仁波切还没圆寂,怎么能说清定上师是康萨仁波切再来呢?从世间法的道理上这个说法是讲不通的,但是从佛有无量数化身的道理上就能讲得通。佛只要一动念就有一个化身,他只要觉得需要就可以来一个化身,他觉得因缘该到内地来,他的化身就可以来了。虽然在世间法上是说不通的,但是从佛的化身上说,我们现在的清定上师就可以是西藏的康萨仁波切,不存在是否转世这个问题。我们这些凡人在这里受生就不能在那里受生,根本不能用同一种说法来解释。
一般说天天想就叫做修,天天思维就是修,从道理上来说,思维就可以得出决定见,但是有些内容不结合自身修就得不到决定见。比如我们只是从道理上知道三恶道苦,堕三恶道恼火,自己心里就生不起。这如同隔岸观火一样,看到别人家里失火,远远地看那里的火烧得好厉害,虽然也会感叹火烧得这么凶怎么得了!但是和自己亲临火场的感觉就是不同。我们在修断三恶道时务必要结合自己:“三恶道如此的苦,我堕了三恶道怎么得了?”这样才能生得起害怕三恶道苦的心,隔岸观火是生不起这样的心的。修法必须要结合自身,只有将自己结合进去才不会隔岸观火,如果不将自己联系起来想,就会认为这是不是真的?和自己没有关系吧?其实如果不断恶、不忏罪,我们就肯定会去三恶道。什么时候会去呢?当自己的呼吸只有出没有进了的时候就会去了,用不了很久的时间!如果我们天天这么想,就会生起害怕三恶道苦的心。
有人会这样想:“管他的哟,我的寿命至少还有二三十年,或许还有三四十年,甚至四五十年,慢慢地修就是了,未必我就要死了?”但他不想想:假如自己明天出门遇到车祸该怎么办?这是谁也保不了险的,就是有再好的身体,被汽车一撞,生命就完结了,这样的事情是防不胜防的。学修佛法为什么要念死无常?我们念死无常才能生起马上修佛法的心。有人说:“管他的,自己才二十多岁,以后起码还有几十年时间。” 如果这样想你还肯鼓劲修佛法吗?也有人说:“慢慢来嘛,现在我的生意还没做好,等过了这阵子再来修。”如果你的生意永远做不好怎么办?死会等你将生意做好吗?还有人说:“等我的孩子长大了,把家里的担子交给他以后我再来修。”实际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万一孩子调皮不听你的话,你一天到晚为他操碎了心,家里的担子还能交得过去吗?所以修佛法不能等条件完备了才开始修,要在现有的时间里挤出时间来修,这是很重要的!
初修佛法先不要求多,不要什么都学,学多了会修不起。开始修的东西越简单越好,生起功能之后再增加。就像我们感觉自己有挑起一百多斤的能力,就挑一百斤;以后感觉自己有挑起一百二十多斤的能力了,再挑一百二十斤,一定要量力而行。如果我们的能力只能挑起一百斤,都不要用尽一百斤的气力,气力用满了就不能坚持。这时如果只挑八九十斤,那么天天都会轻松愉快。如果自己只能有挑一百斤的气力,天天都要挑一百斤累不累啊?万一哪天自己休息得不好或是感冒了,还挑得动吗?帕绷喀大师的教授是要我们培养堪忍性,有了堪忍性还要适量地用,总是要留点余地。举个小例子:吃饭时你吃得太饱了能舒服吗?如果吃个九成饱是不是觉得舒舒服服的?如果吃得快胀到喉咙了,你就会感到很不好受。修佛法的时候障碍很多,修过量了,自身的疲劳和堪忍性不够就是我们的障碍:“哎哟,修不起了,今天我太累了,管他有没人看见,我休息一下再说!”这就是来自自身的障碍,而不是来自外界障碍。
《三主要道颂》中,依止善知识法是以【敬礼诸至尊上师】这句话来表示的,随便说一下,这里所说的【主】、【尊】(汉文合译为【至尊】)、【上师】三者可分别配合下中上三士。
这是帕绷喀大师给我们解释的[依止善知识法],这里的[敬礼]可不是仅仅是行礼,其中包含着要依止善知识。历代的上师有亲传、有疏传,亲传是免受教授给你的上师,疏传就是历代的传承上师所传教授。比如说昂旺朗吉堪布上师教我的《菩提道次第略论》就是亲传,帕绷喀大师的教授就是疏传,中间是由昂旺朗吉堪布上师传过来的,这就是这部书里分为亲传上师和历代传承师的含义。
这里的[主]、[尊]、[上师],帕绷喀大师给我们讲的是: [主]指我们要把上师看成金刚大持。[尊]指我们要把上师看成佛,[上师]就是指亲传上师。这在我们修《上师供养法》、修《六加行》里面都有:宗喀巴大师现的是上师的像,他的心里是释迦佛,释迦佛的心里是金刚大持。黄教不共的是在这三尊的背后,还有文殊菩萨(这在《六加行》里面也有),这三尊都是文殊菩萨的化现,因为文殊菩萨是诸佛父,多少佛都示现上师,当其成佛后又示现弟子像,当其护持圣教时又现护法像。黄教之所以殊胜就在于上师、本尊、护法,都是文殊菩萨三合一的化现。现在我们修的就是亲见上师,当修到有一定水平我们就可以亲见释迦佛,再修到有一定水平我们就能亲见金刚大持。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4· 如何寻访上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