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4· 如何寻访上师▪P6

  ..续本文上一页就好比拿到一个馒头,咬都不咬就一口吞进去了,连馒头是什么味道都不知道。用类似于观察修的方法才能使我们明白馒头是怎么做出来的。

  为什么说[能知观察修为修的只有宗喀巴大师]呢?过去的人们是不是知道修法呢?当然知道要修法。但是只有宗喀巴大师一个人才知道将详细思维的方法用于修法,其他人只会说:“今天得到的法好,今天得到的是无上密修本尊之法,将来我就可以成本尊了!”他们就知道这样地修,殊不知如果心念没有改变,还是贪著世间的安乐,这样修下去,就是修成大威德本尊的也有可能变成饿鬼,因为他们的内障没有改变。

  比如我们请来一尊很殊胜的佛像,外观看起来很了不起,里面如果是空的,这种佛像就一定不能供。我们必须在里面装东西,装什么呢?要装经书,经书是佛的语功德;还要装一些宝贝,说明是很殊胜的,是表示佛的殊胜功德的,我们在佛像里装上这些并进行供养,是希望我们将来能生这样的功能。所以我们请来佛像之后里面一定要装藏。

  我们这些学佛的,乃至各位出家的菩萨都要这样,不要只具相,肚子里面是空的就不得了,肚子里要有货啊!万不能肚子里面是空的,就如不能供空佛像一样,要好好地装藏,这样的佛像就是我们生功能的资粮田了。

  我们学修佛法,不管是取得大成就还是小有成就,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就,今生也要争取有。就算我们连小有成就都没获得,那么小有成就的样子总该有一点嘛!未得定以前不说别的,所缘总要有,要保持所缘现得起,宗喀巴大师天天都在自己的面前没有走,我们至少要有这个本事。就算业果没有全部弄清楚,至少我们要知道坏的不能做,要尽做好的。好坏怎么分呢?损人损己就是坏的,利人利己就是好的。做一件事情既不伤害别人、又不损害自己,这就是好的,就应该做。如果这件事情能够利人,自己受点影响也没关系,能够舍己度人,都是善业。因此,就算是造作的,我们也要创造点小有成就的样子,这样才能合得起佛的心。这就和小孩子一样,从小就要学规矩,将来长大就知道守规矩。从小就调皮,不知道守规矩,长大了就会在社会上乱来。在学佛方面我们的水平现在还只相当于小娃娃,但是要学点像有成就的样子,不说真正有了成就,总是要创造点成就的样子。我说这话也不是客气,这是真实的。

  我们在能够有成就之前的修习都属于创造菩提,属于创造菩提阶段。在创造菩提阶段都没有生起一些感受,真实的功能怎么来呢?就像天上不会落财宝一样,我们也不会凭空生起真实的功能,只有我们在创造菩提期间肯去坚持不懈地去做,真实的功能就一定能生起。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这样。若想这个事情能够成就,我们必须要用心、用身、乃至于用气力,这样才能最终成就。总不能说自己天天在屋里睡大觉,这个事就会成功了,肯定办不到嘛!当然我们也不要把自己看低了:我们毕竟不同于那些不知道学修佛法的人,虽然我们是在创造菩提,目标是为了最后得解脱,在断恶、修善、修圆满,求得究竟菩提。没有圆满之前就是暂时菩提,我们现在则是在创造菩提。尽管不是真实菩提,我们已经在创造菩提,修行人都是从创造菩提开始,这个是必经的阶段。虽然我们现在水平很低,但是我们找到了方法,找到了路,并且开始做了。大家一定要把这个心生起:不管成就大小,心里变一点儿总比不变强,总比不变高,总比不变殊胜!只要我们的心能够开始变就止住了倒退,假如不变就会倒退到三恶道去。这不是你愿不愿意去的问题,谁愿意去三恶道呢?是业力要让你去,是贪、瞋、痴要让你去!临终时现起来的对境就是你最喜欢的、最恨的,你就非扑过去不可,一旦扑过去你就会随业往生。我说这些就是给大家鼓劲:我们大家都来创造菩提。

  我们在创造菩提,简单地来说就是比只知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人成佛快得多。他们将来还是要成佛,就是时间上有长短的区别,我们这些修学宗喀巴大师教法的人是走在前面的。就算生于阿弥陀佛净土也有三品九级,我们总不会是生末品末级,起码自己身上有点底子,不说到上级,至少也该是在中级。就像看电影,你买的是楼堂票就只能到楼上看,你买了包厢票就可以到包厢里去看,大家当然都想要买个包厢座。

  [循文作观的是【速修】]怎么理解[速修]呢?我就此举个例子:将来大家要背“马车”科判就是速修,这种速修只能说不忘失道次第是些什么内容,需要具备什么条件,自己的心里要有个轮廓。修习时见到是这些内容就是我们应“急修”的,不是这些内容就不是我们应“急修”的,就是起这样的作用。我们所修的内容较“马车”科判不多一样,就不会白费气力;若是少了一样,就要赶紧补起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天天要念“马车”科判的道理,它比《菩提道次第》的科判还详。虽然是看起来念“马车”科判好似无关紧要,但等于自己每天过了一遍道次第,整个道次第在自己心里有了。帕绷喀大师说过:格鲁派里面随便修什么法,发心都需要缘念全圆道次第。大家可以去看嘛,上师每次讲法都是从人身义大难得、死无常说起,然后依次是如何修好下士道,如何修好中士道,最后发心修菩提心。发心修大乘法的人要生起菩提心,有了这样发心的人才能说自己现在是在修大乘法。是否殊胜从那里看?就是要从这里看:不管每次修什么法,都要叫你缘念全圆道次第,详与略就要看当时的情形。其他教派大都不重视这些:他们大都说:“今天修观音法,你们应该怎样怎样修。”他们认为修法就是修法,所以不会在未修之前缘念一下整个道次第。只有格鲁派才认为这是不可或缺的:你不修就算了,你不讲法算了,一切说法修习之前都必须缘念全圆道次第。

  我们现在简直没有办法再给大家在每次说法开始时都缘念一个全圆道次第,因为没有时间。但是我们开始时都要求大家作一个发心:【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这二十八个字就是一个全圆道次第,从皈依起,一直到完成六度、究竟成佛,这是不是一个全圆道次第?但仅是这样还不够,这只是提醒我们要这样做,如果认为这就是以菩提心在修法那就成笑话了。真正有修行的人在念这四句时的内心感受就不同,他的内心含义也不同。没有修学过佛法的人只是念这二十八个字,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内容。

  有过修学的人讲【诸佛正法贤圣僧】时会将这里面很深层的意思表达出来,它代表了上师的总聚体,虽没有说皈依上师,可上师就是三世诸佛的总聚体。【直至菩提我皈依】就是说我们从发心起一直到成佛都要皈依你老人家,有过修学的人对这里的含义的理解又变了。【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就是说我们修六度四摄的目的就是为报母恩,为利有情愿成佛。其实整个菩提道就是这些,开演出来就是三藏十二部,浓缩起来就是这二十八个字。如果你对佛法是有修学的,你曾经在哪个方面用了功,你在念这四句时领会的含义就不同。比方说【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们在字面上只看到这七个字,可是修菩提心的人念这句话的时候就会想到:“为利遍虚空一切如母有情,我自己要成佛。”这是需要有了修学,字里行间的内容才知道,如果不修,就只知道字面上的。

  同样的道理,大家在看《菩提道次第略论释》时,如果自己不修,里面隐含的很多内容就不知道。大家以后自己可以去试试:初修时去看感觉好得很啊!是好嘛!修久了以后自己再看,就会发现里面还有这么多东西啊!等自己进一步提高了再看,又会发现更多的内容。佛经都是扼要地提出来,很多教授都包含在里面。就拿《菩提道次第略论释》来说,随便提出里面的两行,可以说讲两个小时都讲不够。如果单是看一遍,你会觉得自己看懂了,看明白了。有的人想要自己修,里面隐含的内容你哪里看得到嘛!里面的黄金埋在哪里,你挖不到嘛!以现在人的智慧和理解能力,怎么能理解真正的佛义是什么?这就需要经过修。初学的时候我们的理解是这样,修过之后自己的理解就不是初学时的这个样子,再修之后自己的理解又会不同,反复地修后自己的理解就会一步步增高,逐步扩大。我们是在做取心要的事,福报也在扩大,福慧是连在一起的,并不是单一的。培福的时候不见得没有智慧,因为我们需要动思维;修慧的时候不能说没有生福,所以说福慧是相关联的:培福的时候就是在修慧;修慧的时候也连带在生福,两者是不分离的。只有佛法才这么善巧,其他的方法是找不到这样善巧的。

  按哲学来说,只有佛法才圆满,世间任何哲学都有局限性、片面性,都不圆满。一切哲学只有佛法才最圆满,它不会偏向哪一边,它对一切万事万物,乃至畜生都是没有偏爱的,因此它的道理才能成立。能遍一切境最宽,理才最正确,有偏向就有局限,就不圆满。就算你的道理很好,但也不是圆满的。

  举个例子说吧,我们对贪欲境数数作意,就是一种【观察修】,由此贪等烦恼愈来愈强烈,直至出生觉受。相反,如果你对【上师即佛是金刚持所许】等依次作观察修的话,证悟的觉受就会速速生起。

  帕绷喀大师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观察修。假设你喜欢上某件东西,如果你天天想“这个东西是可爱啊,真是可爱啊!”越想就会越爱得厉害,越想贪欲就越强烈,直到产生意乐的感觉为止,受用这样的境界,就是一个观察修。我们对佛法也要这样,我们越想:“这个道理好啊,这是我要学修的!”才能生得起修佛法的心念。不仅如此,我们能做观察修才能将正反两面的道理都搞清楚;正反两面的道理都思维清楚了,我们才能选一个好的,而不会选一个坏的,观察修就是起这个作用。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是观察修,观察修就是要大家肯去想,才会生起认识。

  比方我们天天想【上师即佛是金刚大持所许】,上师即行佛之一切事业者,现在…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4· 如何寻访上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