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就好比拿到一個饅頭,咬都不咬就一口吞進去了,連饅頭是什麼味道都不知道。用類似于觀察修的方法才能使我們明白饅頭是怎麼做出來的。
爲什麼說[能知觀察修爲修的只有宗喀巴大師]呢?過去的人們是不是知道修法呢?當然知道要修法。但是只有宗喀巴大師一個人才知道將詳細思維的方法用于修法,其他人只會說:“今天得到的法好,今天得到的是無上密修本尊之法,將來我就可以成本尊了!”他們就知道這樣地修,殊不知如果心念沒有改變,還是貪著世間的安樂,這樣修下去,就是修成大威德本尊的也有可能變成餓鬼,因爲他們的內障沒有改變。
比如我們請來一尊很殊勝的佛像,外觀看起來很了不起,裏面如果是空的,這種佛像就一定不能供。我們必須在裏面裝東西,裝什麼呢?要裝經書,經書是佛的語功德;還要裝一些寶貝,說明是很殊勝的,是表示佛的殊勝功德的,我們在佛像裏裝上這些並進行供養,是希望我們將來能生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請來佛像之後裏面一定要裝藏。
我們這些學佛的,乃至各位出家的菩薩都要這樣,不要只具相,肚子裏面是空的就不得了,肚子裏要有貨啊!萬不能肚子裏面是空的,就如不能供空佛像一樣,要好好地裝藏,這樣的佛像就是我們生功能的資糧田了。
我們學修佛法,不管是取得大成就還是小有成就,哪怕是一丁點兒的成就,今生也要爭取有。就算我們連小有成就都沒獲得,那麼小有成就的樣子總該有一點嘛!未得定以前不說別的,所緣總要有,要保持所緣現得起,宗喀巴大師天天都在自己的面前沒有走,我們至少要有這個本事。就算業果沒有全部弄清楚,至少我們要知道壞的不能做,要盡做好的。好壞怎麼分呢?損人損己就是壞的,利人利己就是好的。做一件事情既不傷害別人、又不損害自己,這就是好的,就應該做。如果這件事情能夠利人,自己受點影響也沒關系,能夠舍己度人,都是善業。因此,就算是造作的,我們也要創造點小有成就的樣子,這樣才能合得起佛的心。這就和小孩子一樣,從小就要學規矩,將來長大就知道守規矩。從小就調皮,不知道守規矩,長大了就會在社會上亂來。在學佛方面我們的水平現在還只相當于小娃娃,但是要學點像有成就的樣子,不說真正有了成就,總是要創造點成就的樣子。我說這話也不是客氣,這是真實的。
我們在能夠有成就之前的修習都屬于創造菩提,屬于創造菩提階段。在創造菩提階段都沒有生起一些感受,真實的功能怎麼來呢?就像天上不會落財寶一樣,我們也不會憑空生起真實的功能,只有我們在創造菩提期間肯去堅持不懈地去做,真實的功能就一定能生起。世間法、出世間法都是這樣。若想這個事情能夠成就,我們必須要用心、用身、乃至于用氣力,這樣才能最終成就。總不能說自己天天在屋裏睡大覺,這個事就會成功了,肯定辦不到嘛!當然我們也不要把自己看低了:我們畢竟不同于那些不知道學修佛法的人,雖然我們是在創造菩提,目標是爲了最後得解脫,在斷惡、修善、修圓滿,求得究竟菩提。沒有圓滿之前就是暫時菩提,我們現在則是在創造菩提。盡管不是真實菩提,我們已經在創造菩提,修行人都是從創造菩提開始,這個是必經的階段。雖然我們現在水平很低,但是我們找到了方法,找到了路,並且開始做了。大家一定要把這個心生起:不管成就大小,心裏變一點兒總比不變強,總比不變高,總比不變殊勝!只要我們的心能夠開始變就止住了倒退,假如不變就會倒退到叁惡道去。這不是你願不願意去的問題,誰願意去叁惡道呢?是業力要讓你去,是貪、瞋、癡要讓你去!臨終時現起來的對境就是你最喜歡的、最恨的,你就非撲過去不可,一旦撲過去你就會隨業往生。我說這些就是給大家鼓勁:我們大家都來創造菩提。
我們在創造菩提,簡單地來說就是比只知道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人成佛快得多。他們將來還是要成佛,就是時間上有長短的區別,我們這些修學宗喀巴大師教法的人是走在前面的。就算生于阿彌陀佛淨土也有叁品九級,我們總不會是生末品末級,起碼自己身上有點底子,不說到上級,至少也該是在中級。就像看電影,你買的是樓堂票就只能到樓上看,你買了包廂票就可以到包廂裏去看,大家當然都想要買個包廂座。
[循文作觀的是【速修】]怎麼理解[速修]呢?我就此舉個例子:將來大家要背“馬車”科判就是速修,這種速修只能說不忘失道次第是些什麼內容,需要具備什麼條件,自己的心裏要有個輪廓。修習時見到是這些內容就是我們應“急修”的,不是這些內容就不是我們應“急修”的,就是起這樣的作用。我們所修的內容較“馬車”科判不多一樣,就不會白費氣力;若是少了一樣,就要趕緊補起來,這就是我們爲什麼天天要念“馬車”科判的道理,它比《菩提道次第》的科判還詳。雖然是看起來念“馬車”科判好似無關緊要,但等于自己每天過了一遍道次第,整個道次第在自己心裏有了。帕繃喀大師說過:格魯派裏面隨便修什麼法,發心都需要緣念全圓道次第。大家可以去看嘛,上師每次講法都是從人身義大難得、死無常說起,然後依次是如何修好下士道,如何修好中士道,最後發心修菩提心。發心修大乘法的人要生起菩提心,有了這樣發心的人才能說自己現在是在修大乘法。是否殊勝從那裏看?就是要從這裏看:不管每次修什麼法,都要叫你緣念全圓道次第,詳與略就要看當時的情形。其他教派大都不重視這些:他們大都說:“今天修觀音法,你們應該怎樣怎樣修。”他們認爲修法就是修法,所以不會在未修之前緣念一下整個道次第。只有格魯派才認爲這是不可或缺的:你不修就算了,你不講法算了,一切說法修習之前都必須緣念全圓道次第。
我們現在簡直沒有辦法再給大家在每次說法開始時都緣念一個全圓道次第,因爲沒有時間。但是我們開始時都要求大家作一個發心:【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這二十八個字就是一個全圓道次第,從皈依起,一直到完成六度、究竟成佛,這是不是一個全圓道次第?但僅是這樣還不夠,這只是提醒我們要這樣做,如果認爲這就是以菩提心在修法那就成笑話了。真正有修行的人在念這四句時的內心感受就不同,他的內心含義也不同。沒有修學過佛法的人只是念這二十八個字,根本不知道其中的內容。
有過修學的人講【諸佛正法賢聖僧】時會將這裏面很深層的意思表達出來,它代表了上師的總聚體,雖沒有說皈依上師,可上師就是叁世諸佛的總聚體。【直至菩提我皈依】就是說我們從發心起一直到成佛都要皈依你老人家,有過修學的人對這裏的含義的理解又變了。【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就是說我們修六度四攝的目的就是爲報母恩,爲利有情願成佛。其實整個菩提道就是這些,開演出來就是叁藏十二部,濃縮起來就是這二十八個字。如果你對佛法是有修學的,你曾經在哪個方面用了功,你在念這四句時領會的含義就不同。比方說【爲利有情願成佛】,我們在字面上只看到這七個字,可是修菩提心的人念這句話的時候就會想到:“爲利遍虛空一切如母有情,我自己要成佛。”這是需要有了修學,字裏行間的內容才知道,如果不修,就只知道字面上的。
同樣的道理,大家在看《菩提道次第略論釋》時,如果自己不修,裏面隱含的很多內容就不知道。大家以後自己可以去試試:初修時去看感覺好得很啊!是好嘛!修久了以後自己再看,就會發現裏面還有這麼多東西啊!等自己進一步提高了再看,又會發現更多的內容。佛經都是扼要地提出來,很多教授都包含在裏面。就拿《菩提道次第略論釋》來說,隨便提出裏面的兩行,可以說講兩個小時都講不夠。如果單是看一遍,你會覺得自己看懂了,看明白了。有的人想要自己修,裏面隱含的內容你哪裏看得到嘛!裏面的黃金埋在哪裏,你挖不到嘛!以現在人的智慧和理解能力,怎麼能理解真正的佛義是什麼?這就需要經過修。初學的時候我們的理解是這樣,修過之後自己的理解就不是初學時的這個樣子,再修之後自己的理解又會不同,反複地修後自己的理解就會一步步增高,逐步擴大。我們是在做取心要的事,福報也在擴大,福慧是連在一起的,並不是單一的。培福的時候不見得沒有智慧,因爲我們需要動思維;修慧的時候不能說沒有生福,所以說福慧是相關聯的:培福的時候就是在修慧;修慧的時候也連帶在生福,兩者是不分離的。只有佛法才這麼善巧,其他的方法是找不到這樣善巧的。
按哲學來說,只有佛法才圓滿,世間任何哲學都有局限性、片面性,都不圓滿。一切哲學只有佛法才最圓滿,它不會偏向哪一邊,它對一切萬事萬物,乃至畜生都是沒有偏愛的,因此它的道理才能成立。能遍一切境最寬,理才最正確,有偏向就有局限,就不圓滿。就算你的道理很好,但也不是圓滿的。
舉個例子說吧,我們對貪欲境數數作意,就是一種【觀察修】,由此貪等煩惱愈來愈強烈,直至出生覺受。相反,如果你對【上師即佛是金剛持所許】等依次作觀察修的話,證悟的覺受就會速速生起。
帕繃喀大師舉了一個例子說明觀察修。假設你喜歡上某件東西,如果你天天想“這個東西是可愛啊,真是可愛啊!”越想就會越愛得厲害,越想貪欲就越強烈,直到産生意樂的感覺爲止,受用這樣的境界,就是一個觀察修。我們對佛法也要這樣,我們越想:“這個道理好啊,這是我要學修的!”才能生得起修佛法的心念。不僅如此,我們能做觀察修才能將正反兩面的道理都搞清楚;正反兩面的道理都思維清楚了,我們才能選一個好的,而不會選一個壞的,觀察修就是起這個作用。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是觀察修,觀察修就是要大家肯去想,才會生起認識。
比方我們天天想【上師即佛是金剛大持所許】,上師即行佛之一切事業者,現在…
《叁主要道甚深引導筆記·開妙道門 一.序分 4· 如何尋訪上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