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4· 如何寻访上师▪P5

  ..续本文上一页怎么样,都是在造作菩提。由这种造作菩提心我们天天坚持修,修到熟极了的程度就变成真实菩提心了。

  我们将来要成就佛位就要朝成佛的方向努力,那么小乘道还要不要呢?小乘道自然会在我们的修学中生起,不是说学大乘的不要小乘,小乘的内容是大乘的支分,小乘的下士道、中士道和大乘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小乘认为中士道是终点站,大乘则认为不是。因此下士道、中士道只是大乘的支分,大乘最终的目标是成佛。小乘修得再好,只是在定中享受法乐,而且还要享受非常长的时间,只有在他心力渐渐弱的时候佛才能把他引得出来,在他的心力强的时候佛拿他也没办法。宗喀巴大师的教法殊胜之处在于叫我们不要走弯路,就像帕绷喀大师所说的:“渡河时要先将衣服扎好,不要渡一次河,扎两次衣。”在岸上扎好衣服比较容易,在水里扎衣服就困难了,因此渡河前要先将衣服扎好,不要让衣服被水打湿了。我们应该学自己最需要的,走大道才是最稳妥的,那就只有遵循宗喀巴大师的教义。

  我们开始的发心就是要成佛,虽然目标是成佛,但必须从低级的入手,要从最起码的基础修起。这就等于盖万丈高楼先要将地基打好,地基没打好房子就要跨。学佛法的道理和盖房子相同:前面法的基础没打好,后面的法就修不起;前面法的功德没生起,后面法的功德生不起;前面法的功德生得很小,后面法的功德想生得大也不可能。阿底峡尊者的教授就是:必须将前一个法修合量了(也就是本书上所说的合格了),才能修下一个法。如果前一个法修得不合量就忙着修下一个法,那么以后的法都会修得不合量,都不能修得圆满。因此我们修佛法时先不要求快、不要求多,对一个法就是要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天天修,修到法与自己的心合一了,这个基础就打好了,以后修其他任何法都容易达到这个水平。这时再修下一个法不是不需要鼓劲,而是不需要鼓那么大的劲就能生起功能了,因为修前一个功德已有力量,修后一个就容易一些。

  后面的法肯定比前面的法更好,如果我们修着前面法的同时又想修更好的,那么前面的法修得有多高的水平,后面的法无论怎么修都不会超过前者的水平,这个话是噶当派的教授。帕绷喀大师依止吞珠仁波切的时候,他和吞珠仁波切各住在一个山洞里。吞珠仁波切把一个法(比如死无常)教给他该怎样修,他就认真地如是修,修到自己觉得合量了,就到上师面前去汇报。上师听后觉得可以了就教他修下一个法,如果上师觉得他修得还不够如量,他就只能回去再修。这就是因为如果前一个法修得合量了,再修下一个法就容易些。现在开始修佛法的人最好不要求广的,免得把精力浪费了。先抓着一两个法门用功地修,修到身上生起了功德之后,自己身心上就有力量了,修后面的就那么不吃力,这个结果与广修比较起来要快些。

  如果我们前面的法修得不好,后面的法再怎么努力也修不好,始终修得不合量。等到以后岁数也大了,福报也没有了,这两样没有了,此生自己的寿命就结束了,到那时还是没有一个法修得合量。因此大家现在修法就是不要求多、求广,一定要选重要的法、学过的法去修。初学时学了哪个法就修哪个法;已经学过的法要权衡一下自己应先修哪一个,要把哪一个法先修好,然后就拿出全部的精神来修这个法,直到达到合量。

  修定虽不是求解脱方面的主要内容,但又是必须的。修定和外道是相共的,其本身不具备解脱的意义,也不具备永远不去三恶道的功能,但是我们有了定力,修学佛法的速度就可以快些。这就像我们做事应先将工具准备好,有句俗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你拿一把钝刀连小菜也切不好,换一把锋利的刀切什么都切得好。定就好比工具,虽不能令我们得解脱,但可以帮我们在修佛法时容易生起功能,因此大家应该鼓劲修定。前面我说过,把定修起了是我们的一个小有成就,把因果法掌握好、搞清楚了又是一个小有成就,我们现在头一步就要先努力修的就是这两样。这两样如果修成了,我们就不是现在的初业有情,而是小有成就的有情。现在大家都是初业有情,因为一样功能都还没有生起。我们大家在这里学习仅仅有点闻慧、思慧的效力。

  我要先声明,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菩萨。我们大家都算是初业有情,还算不上修行有成就的。修行要有成就起码要得定了或是把业果搞清楚了,这才只能说是小有成就。我们搞清楚了业果就等于关了去三恶道的门,《菩提道次第》就完成了下士道,这就是小有成就。假如我们把定修好了,就可以离开欲界。现在我们是欲界众生,离开欲界就没有了欲界中的痛苦,依此我们就可以修空性,就可以解脱生死。那些修外道的,认为修四禅八定就可以生什么天,于是就不断向上爬,到最后爬不动了,福报享尽了,定力消失了,还是掉头向后退。我们不要走他们的路,得定之后就一心一意地修空性。我说这些是没有离开出离心、菩提心的,修出离心是我们的正修,修定只是起帮助作用的。

  什么叫[观察修]呢?就是反复思维这些道理,最后得到确定的见解,这就是观察修。我们修佛法的人用观察修得出决定见只是完成了一半,还要依照修止的方法再将所得出的决定见和心两者合一修止,这个法才能在心上生得起,心才变得过来,否则就变不过来。

  单知道道理就像我们内地的说法那样:某处内学院了不起,某某大师了不起,对唯识很有阐发,他的唯识几乎超出了藏地所许,与中观几乎要合一了,很了不起啊。但是我听此人的弟子讲,他临终时死相还是不安宁,这是他的弟子所说的。死相不安宁就是临死的时候法不起作用,是业在起作用,什么解肢节苦,什么恐怖相都会现。

  把道理搞清楚了之后我们一定要实修。实修不要想:“一开始就修金刚大持的法,自己就成佛了!”不能这样想。我们一定要从基础抓起,先从下士道开始用功,把依师法修好,把死无常修好,把业果取舍修好,把三恶道的苦弄清楚,生起怖畏。修下士道为什么修死无常呢?如果不修死无常我们就会向后推:“现在我没时间,等以后我的孩子长大了再修”;“我现在这么大的生意摊子,如果我不管生意不是要垮?”可是等把这些事情做完,自己也成了白头老翁了,还又有什么精力、什么时间来修呢?就算有时间修,自己坐也坐不起,心力也摄持不住了。我本人就有这个体会:现在和过去的区别就是我修以前三个小时的内容,现在三天也修不完,心力也摄持不住了,并且人老了之后,多坐一会儿昏沉也要和自己亲热一下,掉举也简直是非来不可,自己接触过什么就会在脑子里现起。说老实话,大家修学佛法的时间就是在三十岁到五十岁这二十年最关键,这二十年的力量大,三十岁以前的大都是没弄清楚(你们三十岁以前学好的例外啊!), 三十岁以后社会的经验也有了,佛法的书也看多了,现世的因果法也看到了,和书上的也结合得起。在座的这些年轻小伙子现在就要准备好,将来你们真正生定见的时候,一定要有十来年的社会经验,你才知道当真是这样。不然你会说:“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未必会假?佛是这样说,老师也是这样说,我觉得也是很好!”佛所说的当然都是真的,你只能达到这个水平。真正将业果取舍在心里生起,需要自己有修学经验和社会经验,这两者合一之后自己才弄得清楚。

  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生智慧的最好办法,这是我的体会:遇事情想因果,智慧就会开。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就想因果,用世间法也好,用出世间法也好,只要学会找因果,就可以生智慧。什么是智慧?对一件事物的正确认识就是智慧。智慧不是一件东西,别人也不会给你智慧,而是你对于一件事情清清楚楚、圆圆满满地知道应该怎么样做,并且得出决定,这就是智慧。这个不经过思维、不经过修行,是不能生得起的。单听固然也好,但必须加以思维,这个东西才是你的;在你加以思维之前,这些都是书本上的。

  我们做观察修时就是要加以思维,反反复复地想这个道理,正面想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反面想不这么做有什么害处,最后得出个决定见,这就是观察修。得出决定见之后还要专注修,也就是天天将决定见放在心上修定,以这个决定见为所缘,天天缘念直到得定。这就好比将两个东西间刷上胶水才能粘和为一体,用定将法和心合到一起,这需要天天想、天天想,直到熟极了,才能生功能,没有达到熟极了的水平就不能生功能。

  为什么要[以教理成立之科判分摊而修]?这是个道次第,前前没有生起,后后就生不起。所谓科判就是目录,就是排列的次序,必须要这样。我们的目录只是说明有些什么内容,科判的不同在于不但有目录,同时具备的还有道次第的意义,这是科判和目录不同的地方。

  所谓[分摊而修]就是散分摊开,一个一个地修。修佛法不能囫囵吞枣,不能说因为这个法好,就想整体来修,整体修的结果就是将来生功能也是个笼统功能。分摊而修就比如是上面我给大家讲的,三种智慧属于一切智,你只知道总相,至于道种智以及各个的分别相,你如果不知道就必须一个一个地弄清楚,然后再合到一起,这时的含义就不同了。我们自学一门科学知识是这样的:先将教科书各个部分弄清楚,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知识,都有些什么内容,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这样才能学好。修学佛法也是同样的,除了两者的目的不同,用功的方法都是相同的。佛法是为了求解脱、为了成佛;世间法是为了世间圆满,含义不同,学习的方法都是一样的。

  这种观察修是不可或缺的,在西藏,能知观察修为修的只有宗喀巴大师。循文作观的是【速修】;回忆各节科判心想【这是某科,那是某科】的是【温习】。【观察修】则不同,它是把所修之法固定于心中,用许多教理来作观察。

  [不可或缺]就是少不了的意思。如果我们得到了法就修,…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一.序分 4· 如何寻访上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