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P7

  ..续本文上一页知道多少生都是畜生!”回家之后还自鸣得意地说:“今天我将他骂舒服了。”这样动机也有了,正行、结行也都有了,罪业就大。就是有这样的区别。

  业的里面分做和积,做和积是包括身、语、意三业。如果只是偶尔做一次,没有积聚就不一定感果;如果天天这么做就有积聚,业力就大了。反过来说,只是偶尔说要做,实际并没有做,就只有语业,没有意业、没有身业。如果天天这样想,天天这样做,就有积聚,就要感果。因为这样就是意业活动,意业活动就有因,就要感果。因此我们可以想到,既然有积聚就必然要受果,那么我们天天上座、发愿、修行,这就是积聚,是意业活动,就必然要感果。

  大家不要这样想:“我今天是迫不得已要上座念仪轨,因为上师说了要念的,今天不念就缺了,所以我还是要念。”这就是不知道积聚的道理。如果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会想:“我今天上座是在种因,未来要感果。”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再加深心力的强度,心里越想,心力就越强。

  我举个世间人的例子。当自己对某一个人有意见时通常心里会想:“我看这个人不顺眼。”这样念头的憎厌程度就很淡;如果经常想:“我看他实在不顺眼!”这样念头的憎厌程度就增加了一些;如果每天心里都想:“这个人我怎么看他都不顺眼!我简直把他讨厌透了!”这个憎厌的程度就更大了。善业也是如此,我们天天都发善愿,善业的程度就会加强。就如我们拿笔用极淡的墨水在墙上刷一笔,上面不会留下什么颜色;明天我们再刷一笔,墙上就会有些痕迹了;假如我们每天都刷,墙上的印记就会黑起来了,这就是积聚的作用。

  我们造善业同样要靠积聚。比如持戒,每天早上起来就要想自己应做哪些事情,这样持戒就不会变成心力低劣的情况,否则就会变成心力不强的持戒情况。世间通常的好人都是落在无记之中,所以善业就不大。我们自己心里没有想过要持戒,虽然一天没有犯戒,却没有念戒之功德;假如早上起来就想过要持戒的发心,如果一天都没有犯戒的话,我们就有了持戒与念戒两样功德,这是我们持戒时一定要注意的。不然的话,做了半天却无念戒之功德,就好比辛苦劳作之后却没有更多的酬报是一样的。这也就是说修菩萨行还要具有智慧,知道该怎么做才更好,这是很重要的。

  [另以杀虱子为例,如果以极强的心为动机,杀的时候先用手指挤压虱子,折磨它很长一段时间,然后再将其杀死,最后又沾沾自喜地想:“这下我感到好多了。”这样的不善业就会变得很有力量。]人们杀虱子时通常会想:“是它总是咬我,我才要弄死它。”这是从人的角度想。虱子也是有情,它咬人是因为它饿得没办法,要找吃的嘛。我们知道老虎残暴,它要吃人。可老虎会说:“我饿得没办法,不吃人怎么办呢?”人认为鸡鸭鱼肉是应该让自己吃的,同样老虎也可以认为:“你们人就是该让我吃的。”这又有什么区别呢?

  大家看看这个杀虱子的例子:他先是一边心里想着“你一晚上把我咬惨了,我现在要让你痛够!”同时用手指反复挤压那虱子,折磨很长时间之后才将其杀死,最后还要洋洋自得地想:“这只虱子把我咬惨了,我不仅杀了它,还让它死得很惨!” 从这样的过程可见,他不仅做了不善业,而且将这个不善业变成了有力的不善业。虱子也是有情,我们杀死它同样就犯了杀戒。虱子身体小,我们所犯的杀业虽轻,但是如果做圆满了还是很强的杀业,未来生中我们也会受这样的果报,同样受到反复挤、压,最后再被杀死,不然所造的业就消不了。如果我们作了不善业,心里就种下了一颗种子,当这颗种子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必须受到同等的果报才能消业。我们现在如何对待他人,未来自己就该同样受苦。以同样道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现在对他人好,未来也会感得他人同样对我好。这就是上面我所说的:变自己不能做主为能够自己做主;变随业往生为随愿往生;变不自在为自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断除恶业、断除痛苦,这就是我们学佛所要达到的境界。

  另一方面,我们总是感觉自己所作的善业力量很大,而实际上非常微弱。善业要成为大力,加行、动机、正行与结行回向等各方面都必须清净才行。我们作善时最初的动机,最上的菩提心和中等的出离心就不必说了,就是最下希求后世之心都很少见。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首先是希望能实现现世安乐的意愿,任何发愿想达到这些目的的全都是罪业。正行也多不清净,修法缺乏热忱,即便只念一圈“嘛呢”也难专心致志,不是瞌睡就是散乱。连好好地念一遍《喜足天众颂》都很困难;结行中的回向发愿也多半流于现世这一方面。所以,我们自以为很大的善实际上力量极弱。有些人加行不清净,有些人动机和结行不清净,也有人所有这些方面都不清净。

  [我们总是感觉自己所作的善业力量很大,而实际上非常微弱。]偶尔做一次善业的人总是爱向别人宣扬自己,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兴高采烈地向他人说自己做了怎样的善业,那就说明他是不常做善业的。因为他不常做,才会觉得自己所做的善业很了不起。天天在做善业的人,可能就不会向别人宣扬自己了,因为他会认为自己的善行都是应该做的,不值得向别人宣扬。这些都是很合人情的,善业的力量强弱是由对比而来的,与曾经做过的恶业相比,我们所做的善业力量就显得很弱了。

  举这样一个例子:同样是给了别人一顿饭,假如你能想:“他是我过去生中的母亲,为了报答他的恩情,为利益一切如母有情而成佛,我今天愿意解除他的饥饿。”这样善业的力量就很大。反之如果你想:“我是善人,我不给他吃的话,他就没得吃!”这样善业的力量就很弱了。其实很多人会这样,布施完了之后心里想:“不是我的布施他哪来吃的?”这样一来他所行善业的力量一下就被冲淡了。大家要知道,大善业是难得做的,如果把自己所做的一切善业都回向为众生成佛,这个福报就大了,而且这个福报一直到自己成佛都是存在的,要到真正成佛之后这个业力才感完的。这样好的事情我们为什么不做呢?应该做嘛。这样做才是我们真正爱自己,其他都是假的,都是充面子的,为了成就眼前的名把其他功德都丢了,真是可惜。我们若是为了成就众生而做的事,所培的福报就大得很。在座的各位若能都这样做,未来生中肯定比现在好。这是需要各人自己去做,他人是不能帮得了忙的。我们要真正的爱自己,就是要尽量做到止恶修善,并且把所做的善业回向成佛。简单地说大家就要记住一句话:止恶、修善、回向成佛。因都种在自己的识田中,别人是抢不走的。

  [善业要成为大力,加行、动机、正行与结行回向等各方面都必须清净才行。我们作善时最初的动机,最上的菩提心和中等的出离心就不必说了,就是最下希求后世之心都很少见。]我们所有的作善动机,都应该是无上菩提心,是为了未来为众生成佛,哪怕是再小的善业都要发这个心。看到一个老太婆要摔跤了,我们赶紧将她扶住,然后赶快将这个善业回向为利有情愿成佛;看到一个虫子落到水里快淹死了,我们把它救起来之后,也赶快将这个善业回向为利有情愿成佛。凡是我们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回向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样小善就可以变大善,可以永远受善果,不到成佛这个善果就不会感完。我们无论如何也要这样做,这才是真正爱自己。

  世间人哪一个为后世打算过呢?都是为现世打算,最起码也要将死时的棺材钱事先准备好。有些老太婆舍不得穿、舍不得吃,但棺材钱却是准备好了的,因为这就是她的最高打算。请问你:人都死了,钱还有什么用?有些人最大的希望就是想死后不火化,把自己的遗体入土埋葬才好。遗体入土埋葬还不是一堆骨头与肉,久而久之肉都会没有,只剩几根骨头,有什么用呢?可是他们就是要这样想,宁肯现在不吃也要准备死时的棺材钱,并且还得意地说:“我是有准备的。”这样的人多啊!生活稍微好一点就会这样想,因为他们不相信有后世。社会上最流行的话就是人死如灯灭,一般人会说:“管他呢,死了、死了,我死了就一切都了结了。”都是这样的论调,这样的思想。其实死是不能了结一切的,心续不能了结,无始以来哪一生能了结呢?不求解脱,今后过无量生还是不能了结,怎么能了结呢?

  [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首先是希望能实现现世安乐的意愿,任何发愿想达到这些目的的全都是罪业。]这句话非常重要。求现世的安乐不管怎么想,都是恶业。为什么都是恶业呢?因为要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可能会有害人的恶业。即使没有害人的成分,也助长了自己的贪心,助长了自己的瞋心,这都是恶业。就算我们不害任何人,自己还是增加了贪心、增加了瞋心,瞋心是我们未来受痛苦的因,贪心是我们未来生死流转的因。站在佛法的高度来说,这些都是恶业。不能够解脱烦恼,不能够解脱痛苦,不能带来真正的安乐,在佛法上来说都是恶业。以修道来说,用佛法来看其他的方法都是歪门邪道,不是说那些方法坏,而是因为那些方法不是我们真正求解脱的正道,所以才说它是邪道。不是说道家的道理坏,它毕竟还是能解除一些苦,只是不能最终解脱痛苦。再以练功来说,天天做广播操好不好?当然好,可哪里有打太极拳好呢?打太极拳哪有上座好呢?这就是说要看那一样对我们的利益大。不能说其他的方法不对,就是量不够,支分不够,也就是不圆满。我们应该找一个清净,圆满,支分又够,将来确实能够受益的方法来做,应该找这样的道路走。

  [正行也多不清净,修法缺乏热忱,即便只念一圈“嘛呢”也难专心致志,不是瞌睡就是散乱。]为什么说正行多不清净?只要不是为利有情愿成佛,也不能利益自己解脱痛苦、解脱生死,其他的动机在佛法来说都是不好的,是不清净圆满的,所以这里说是多不清净。自…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