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释】
自相空故,遣除于色等法之分别;佛等作加持故,无上菩提之心坚固;成就大乘殊胜法故,心不背转声闻独觉二乘;以于诸法极简择力,正真永尽静虑、无色等至等之受生支分。此之四者,是苦行相。
巳三 释 分二 午一 广说 午二 断疑
初中分四 未一 苦谛刹那行相 未二 集谛四相
未三 灭四刹那 未四 道四刹那
今初,安住见道之中根菩萨,具足遣除于色等法谛实分别之分别种子,由已现证胜义自相空性性故。具足坚固胜义、世俗无上菩提之心,以由佛等加持令不退失彼二种心故。具足其心遮返声闻独觉二乘,由已成就大乘胜法,而能灭除但为自利希求解脱之心生起之位故。 虽已获得静虑、无色等至,然已正真永尽由彼业增上力受生色界等之因位功能支分,由以瑜伽现量而极简择诸法真实之力而尽除故。此之四者,是苦行相。
【释】
远离不善性故,身心轻利;以善调伏有情方便之力,无诸耽著受行诸欲;由见境过患故,常修梵行;诸胜士夫正命资具法尔正清净性。此之四者,是集行相。
未二 集谛四相
见道位中根菩萨,具足身心轻利殊胜轻安之乐,由以远离见断不善种子之性为差别故。
具足虽在居家,而于妙欲无亦贪爱恋著受行诸欲,以善调伏有情方便之力如是而住故。
具足常修梵行之性,由已现见五欲境界过患,安住净梵行故。
具足正命资具真正清净之性,自在恒不忘失菩提心之诸胜士夫,法尔已断所有邪命故。
此之四者,是集行相。
【释】
安住空性性故,不于蕴处界等而作加行、随行,如是各各破除安住加行、随行;净除相违品性故,而于能与证德作诸留难之法,如前各各破除安住加行、随行;遍知分别过失性故,而于施等菩提资粮,如前各各破除安住加行、随行之论;诸能所取所断性故,而于根及所依城邑等之战事,如前而随破除安住加行、随行。此之四者,是灭行相。
未三 灭四刹那
彼菩萨者,具足如经所说“不于蕴处界等而作加行、随行”,如是各各破除安住最初所起实执加行、及后随起实执之随加行,由以安住现证一切诸法空性性故。
具足于其能与灭法智之证德作诸留难之法,如前破除如是实执,由已净除彼相违品灭法忍之所断种子性故。
言“论”者,是已断除名言实执之义。具足于施等菩提资粮,如前破除初后实执,由遍现量了知能所二取实执分别过失性故。
具足于“村”言所显之眼等根、“城”言所显之根所依、“邑”言所显之根境界、与识之士夫等,此等境及有境实执之所断,与证彼等无有谛实之断治战事,如前各各破除安住初起实执加行、及后所起实执之随加行,由已断除分别所摄诸能所取实执种子所断性故。
此之四者,是灭行相。
经云:“不住斗战言论之加行及随加行,如是即由安住法性,任于何法真实不见随贪或瞋故。”及云:“不住村落言论之加行及随加行,不住城市言论之加行及随加行,不住镇邑言论之加行及随加行,不住我论之加行及随加行。”
【释】
证得施等殊胜性故,而于悭吝、恶律仪等各各破除安住加行、随行;一切诸法体性即是三解脱门故,所证之法尘许亦不可得;现得信解故,如实而于三种一切智性为体自之三地决定而住;纯一精勤性故,能为一切相智性等之法捐舍身命。此之四者,是道行相。
未四 道四刹那
具足于所断悭吝、恶律仪等,各各破除安住初起实执加行、后起实执之随加行,证得梦中亦复已断悭执、恶戒垢染等之施等殊胜性故。具足所证之法道及果位菩提,胜义成就尘许亦不可得,以现证体、因、果摄一切诸法谛实空者,体性即是三解脱门故。具足正使魔等谤令起疑,亦复如实而于三种一切智性为体,自所安住自所获得之自之三地,决定无疑而住,以于自所获得之智证现得信解故。具足能为一切相智性等之法捐舍身命,而亦纤毫不起悭惜疾苦,由已现证诸法真实,纯一精勤寻求相智性故。
【释】
如是若已获得此等忍智所摄十六刹那,具不耽著能所二取行相之世间清净,由后得心所摄者,能生自等流果遣返色等之想等故,是为住见道位菩萨之不退转相也。
为令了知诸瑜伽者之,除为教化有情须要,一切皆唯顺同智证故,假立而说。若不尔者,瑜伽行者相续中之各各自明之诸刹那,云何而是余作信解之相?
午二 断疑
如是此等忍智所摄十六刹那,是为住见道位菩萨之不退转相。
忍智诸刹那者,岂非根本智耶?云何而是其余补特伽罗心境比知为不退转之真正果相耶?此是于殊胜身语之相,假立忍智之名而说者也。如是而于中根见道菩萨之殊胜身语之相,假立忍智之名有其因相,依彼而生起故。应尔,若于根本定中已正获得此等根本忍智所摄十六刹那者,则于世间清净后得虽有能所二取显现,由后得心所摄具不耽著能所二取行相者,自等流果遣返实执色等之想等,能生殊胜身语相故。
于见道者殊胜身语之相立以根本智名者,有其所为,为令了知登地诸瑜伽者之身语相,除为教化有情须要,一切时中皆唯顺同根本智证故。
执为真实之妨难者,瑜伽行者相续所有之各各自明之根本智十六刹那,云何而是其余较自劣慧之补特伽罗,信解为不退转之真正果相?应不应理,以于较自劣慧之补特伽罗现量行境非如是故,因法已许。或为:此中正说之此等诸相,不容作为较自劣慧之补特伽罗心境比知为不退转之真正果相,以是见道根本智故。
【释】
其次为住修道位之不退转相。然以宗云“若未执取差别,则有差别之心不生”故,暂说修道差别。颂曰:修道谓甚深 甚深空性等 甚深离增益 及损减边际
于空性等中亦无有色,然空性等亦非离色而有故,如其次第于空性等远离增益、损减边际,此者甚深。以是空性等,具足甚深性故,修道甚深也。
卯三 修道不退转相 分二 辰一 广说大乘修道 辰二 说不退转相之差别
初中分三 巳一 修道别法 巳二 差别所依修道 巳三 修道差别种类
初中分三 午一 承接 午二 颂 午三 释
今初,已说见道者不退转相,其次理应宣说安住修道位之不退转相。然今暂先宣说修道差别者,有其因相,以于已得成就之大车瑜伽行者法称论师之宗,有云“若未执取差别,则有差别之心不生”故,作为通达差别所依之支分而宣说故。
午二 颂
大乘圣者之修道者,自之真实甚深,盖自甚深真实是以空性等为差别之真如性故。彼真实者,是为甚深,以是脱离增益及损减边际之法界故。
午三 释
如其次第,于空性等远离增益边际,以于空性等中胜义亦无有色故。远离损减边际,以空性等亦非离色异体而有故。
远离增减之真如性,此者甚深,以是空性等之界故。大乘修道者,是甚深也,具足现证甚深性故。若真如性为甚深者,现量证彼之智亦极甚深也。
【释】
如是宣说差别已,差别所依。颂曰:
于顺决择分 见道修道中 有数思称量 及观察修道
以闻思修所成等慧,或定加行、根本、后得所生之慧,如其次第而于抉择支等三种决定所见之义,数数思惟、称量、观察等者,即是相续修道。
巳二 差别所依修道 分三 午一 承接 午二 颂 午三 释
今初,如是等云云。
午二 颂
大乘圣者修道者,是相续转,以是于前大乘抉择支分、见道、修道所见三智之相,数数思惟、称量、观察之随现观故。此则尽摄根本后得,即于先前诸道所证彼等之义,数数而作串习也。
午三 释
大乘圣者修道,是相续者,以是于抉择支分等三种分位决定所见之义三智诸相,以闻思修所成等慧,或定加行、根本、后得所生之慧,如其次第而数数思惟、以量称量、细分观察随现观故。
【释】
彼之行相有几?颂曰:此常相续故 诸下中上品 由下下等别 许为九种相
巳三 修道差别种类 分二 午一 正说差别 午二 断诤
初中分二 未一 问 未二 答
今初,彼修道之行相有几?
未二 答 分二 申一 颂 申二 释
今初,许彼大乘圣者修道为九种相,由诸修道下中上品,一一皆由下下等差别相故。可分之为下中等九者,以此下中等九之门而成相续故。
【释】
说言“诸菩萨之烦恼者,即分别是”故,以“极大冥暗,以小光明遣之;小者则以大除”之喻,上中下品诸分别者,一一而以上中下品差别异故,彼等之下中上品诸对治者,一一亦以下中上品而异;如是则由胜义空性相之行相之门,分别对治差别种类如其数量,由欲界等而于九中,九种相续而生故,即是修道。
申二 释
大乘圣者修道,是相续生,如其数量由欲界等而于九中,九种修道相续而生故。应尔,以是胜义空性相之自性故,于胜义中虽无差别,然名言中由行相门,能所取之实执分别对治差别种类有九种故。应尔,上中下品能所取之实执分别,一一而以上中下品差别分而异故,及彼等之诸对治者下中上品大乘圣者修道,一一亦以下中上品差别分而异,如是则尔故。
所说断治上中下品之分类配法,应无不应理之过失,由以“极大暗冥,以小光明遣之;小者则以大除”之喻,而作上品修断以下品修道灭除,下品修断则以上品修道灭除者,应道理故。
大乘修道虽亦断烦恼障,然于此中以所知障对治差别而安立者有其所为,以顺大车宗说“诸菩萨之烦恼者,即分别是”,是就主要所断之对治而立故。言烦恼者,是须为断彼故而勤励力之义。
【释】
胜者佛母彼彼之中,依一一相而说“福德无数、无能称量、无量而生”故,岂非差别众多,云何说言九种耶?颂曰:经说无数等 非胜义可尔 佛许是世俗 大悲等流果
午二 断诤 分二 未一 于数量决定断诤 未二 于作用断诤
初中分二 申一 诤 申二 答
今初,云何说言大乘圣者修道唯有九种决定耶?应不应理,修道差别岂非差别多于九种,而为众多故。应尔,胜者佛母广中略彼彼之中,依于九种修道一一之相,而说“…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