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以能所二取分别之所缘、行相差别而为开示者,则彼所断为是谁之种子亦复不解,故如是说。最极究竟者,仅说是顶加行,说成唯是第十地之智者,非是正义。
癸三 由此而说于相续中生起殊胜现观之次第 分二
子一 说于无上菩提不退转之相
子二 说能成就三身之殊胜道
初中分二 丑一 总义 丑二 支分义
初中分三 寅一 不退转补特伽罗差别 寅二 不退转之义 寅三 由相比度之理
今初,虽有一类差别补特伽罗种姓不定,从于大乘资粮道起,亦于余道绝不趣往,亦定不退大乘发心,决定能得无上菩提,然不立为具不退相。如是如云:“于起加行前,具悲忍信解,正行诸善法,是为种姓相。”谓于修习加行之前,先具缘念有情之大悲心、广大之忍、信解广大大乘正法、具足行持施等广大善法者,虽是具足大乘种姓,然不立为已得不退转相。
是故具足如下所说彼等之相,方安立为得不退转。其中诸利根者从加行道暖、中根见道、及其根性再如何钝亦于八地获得,如是安立。
寅二 不退转之义
由意乐门,灭除但为自利而求解脱之心现行生起时位;由加行门,则是具足殊胜方便智慧证德。
寅三 由相比度之理
由具圆满宣说空性等大乘道类之殊胜语相,比度可知有殊胜慧。由具于有情苦极大不忍,身毛竖立,眼泪流注等之殊胜身相,比度可知具彼补特伽罗具有大乘殊胜方便。由具彼等殊胜方便智慧之相,则由灭除前说意乐现行生起时位之门,比知以其具力功能之因堪生圆满菩提也。
于经中说“当知具足彼等行相、状貌与性相之菩萨者,即是不退转也”,《大疏》云:“言当知者,谓以“功能因生果,如是作比度,不待余义故,说彼为自性”之理而作比度。”所余诸义余处当说。
【释】
于不退转菩萨僧众,当生所说顺抉择分故,菩萨不退僧之性相。颂曰:
从顺抉择分 见修诸道中 所住诸菩萨 是此不退众
谓诸勇士,于当说之四种顺抉择分、见道、修道,住彼及以证彼之理而安住者,彼等即是有学菩萨不退转僧。
丑二 支分义 分三 寅一 略标 寅二 广说 寅三 摄义
初中分三 卯一 总承接 卯二 颂 卯三 释
今初,于具不退转相之菩萨僧众相续之中,当生所说顺抉择分故,当说菩萨不退僧之性相也。
卯二 颂
不退转之僧众有三,谓有利根相续所摄,安住抉择等之三种故。
卯三 释
谓诸能胜有寂怨仇之勇士,于当说之等云云,住于彼相及以证得彼等之理而安住者,彼等即是有学菩萨不退转僧,以是获得彼等所说之相之菩萨故。
【释】
卷第四
彼等无杂之相云何?暂以此中一颂而说诸住顺抉择分者之性相。颂曰:
由说于色等 转等二十相 即住决择分 所有不退相
由退转于色等、无诸疑惑等二十种相,当知即是诸安住于顺抉择分者之不退转相。
寅二 广说 分三 卯一 加行道不退转相 卯二 见道不退转相 卯三 修道不退转相
初中分二 辰一 略标 辰二 广说
初中分三 巳一 承接 巳二 颂 巳三 释
今初,总问彼等无杂等云云,别答暂以此中等云云。
巳二 颂
当知安住顺抉择分之利根菩萨,彼于圆满菩提不退转相之性相者,即是此也,由说退转于色等之实执等二十种相而当了知故。
巳三 释
当知即是诸安住于顺抉择分之利根菩萨不退转相,应由退转于色等之实执、于正归依处所无诸疑惑等二十种相而了知故。
【释】
又彼等退转等之性相为何?为显彼等,此中六颂,颂曰:
由于色等转 尽疑惑无暇 自安住善法 亦令他安住
于他行施等 深义无犹豫 身等修慈行 不共五盖住
摧伏诸随眠 具正念正知 衣等恒洁净 身不生诸虫
心无曲杜多 及无悭吝等 成就法性行 利他求地狱
非他能牵引 魔开显似道 了知彼是魔 诸佛欢喜行
由此二十相 诸住暖顶忍 世第一法众 不退大菩提
辰二 广说 分三 巳一 承接 巳二 颂 巳三 释
今初,又等云云。
巳二 颂
当知是住暖顶忍及世第一法之利根菩萨,于大菩提不退之相,以由此等二十种相而了知故。应尔,以从退转于色等之谛实执,乃至佛欢喜行而了知故。
经云:“须菩提请问世尊:齐何行相、状貌、性相,当言菩萨摩诃萨不退转于圆满菩提?答: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何时遮退于色,乃至若不退于无上正等菩提者,当知彼则更不退转。”及云:“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作如是念,当如如来所教而作修学,与彼正行不离,及以般若波罗蜜多相应作意而作修行者,彼等即不退失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说云:“而念乃至相智遍不退失,及念若谁菩萨摩诃萨见为魔业,彼则遍不退失无上正等菩提。须菩提,当知具足彼等行相、状貌、性相之菩萨摩诃萨,是不退转。”
【释】
以无自性性故,退转色等诸法;由知而得信故,尽诸疑惑;愿成就故,断尽邪见、受生地狱、饿鬼、畜生、不闻佛教、生于边地、诸根不具愚痴聋哑、生长寿天等八种无暇;悲故自他皆令安住善法;自他相换性故,于他有情之境遍作回向行布施等;正真通达法故,于甚深义心亦无疑;已入于他饶益性故,身口意业恒修慈行;加行圆满故,不共欲求、害心、昏沉睡眠、掉悔、疑等五盖为伴;善修对治性故,摧伏无明等一切随眠;常住等持性故,具足正念正知;行仪洁净性故,衣等恒行洁净,为十一种。
善根胜出世间性故,身中不生八万户虫;善根清净故,心无曲戾;性不顾恋利养恭敬等故,正真受持粪扫、冢间等之杜多功德;成就施等增胜故,无有彼等相违之悭吝、恶律仪等;正能摄持一切法故,具足不违法性之般若波罗蜜多而行;众生作自所属性故,为利他而寻求地狱,是为六种。
信解所证故,法尔不为他所牵引;善巧成佛之方便智慧性故,于开显相似谬道之魔,了知彼性是魔,是为二种。
三轮清净故,一切所行佛皆欢喜为一。由此等之二十种相,如其次第当知安住暖、顶、忍、世第一法之诸菩萨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
巳三 释
由此等之二十种相,当知即是利根加行道者之不退转相,由以住暖位之十一种相、住顶位之六种、住忍位之二种、及住世第一法之一种,如其次第当知即是安住暖、顶、忍、世第一法之利根诸菩萨众,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之相故。
住于暖位之十一相者:安住暖之利根菩萨,不退转于无上菩提,以证一切诸法胜义无自性性故,获得随类遮退色等诸法实执现行之相故。具足于正归处已尽是非疑惑现行,以缘空性修所成力而于三宝由知获得正信故。具足断尽诽谤业果之邪见、业力受生地狱、饿鬼、畜生、不闻佛教、生于四众不往游行之边地、由意根与舌根过失而根不全具故愚痴聋哑、生长寿之无想天等八种无暇,以悲增上随欲受生之愿得成就故。具足自他皆令安住善法,以是由领受力所得悲心激动心意之菩萨故。具足愿果于他有情之境成熟而遍作回向之布施等,以自他相换而行施等故。具足于甚深义心亦无疑,以修所成慧正真通达诸法真实故。具足慈心等起之身口意业,以不退失唯欲一切有情具足安乐之心,已入于他饶益性故。不共欲求等五盖为伴,已得一味利他而行精进之加行圆满故。具足摧伏无明、恶见等一切随眠,由善以证空性之修所成力,修习彼等对治性故。一切威仪具足正念正知,任何时中皆由心不流散颠倒境门,恒常安住等持性故。具足卧具、衣等恒常所行不为正士所诃故名洁净,以行仪中无倒洁净已成串习性故。
顶之六相者:安住加行道顶之利根菩萨者,具足身中不生八万户虫,为作无住涅槃因之善根,已得胜出安住世间顶位之中根以下菩萨性故。具足心无谄诳等起作意自利之曲戾,以菩萨行之善根清净故。具足正真受持粪扫、冢间等之杜多功德,由极修习贪爱衣食等之利敬对治,性不顾恋利养恭敬等故。具足无有彼等六度相违之悭吝、恶律仪等,由已成就施等六度之正行增胜故。具足由谛实空不违法性之般若波罗蜜多瑜伽而行,以证空性之修所成慧正能摄持一切诸法为谛实空故。为利他而寻求地狱,由极串习自他平等与自他相换,而于一切有情众生犹如独子,而作自之所属性故。
住于忍位之二相者:安住忍之利根菩萨者,具足不为开示余道之他人之所牵引,由信解所证真实之义,法尔具足彼作用故。于为开显断食、事五火等相似谬道之魔,了知彼性是魔,以其善巧能令成佛之方便智慧性故。
安住世第一法之一相者:安住于彼之利根菩萨,已获三门一切所行佛皆欢喜功德,由以三轮清净大而修六度胜行故。
【释】
于顺抉择分之不退转相之后,以此一颂而说见道不退转相。颂曰:
见道中忍智 十六刹那心 当知此即是 菩萨不退相
谓由苦等谛门,法、类智忍及智之十六刹那者,即是安住见道之诸菩萨不退转相。
卯二 见道不退转相 分二 辰一 略标 辰二 广说
初中分三 巳一 承接 巳二 颂 巳三 释
今初,于顺抉择分等云云。
巳二 颂
中根菩萨相续中之见道忍智十六刹那所摄殊胜方便智慧,及彼所引殊胜身语之相,当知此即是彼菩萨之不退转相,以是彼之正能成就之因故。
巳三 释
谓由苦等云云,如颂而配。
【释】
刹那行相其相云何?以此五颂说诸行相。颂曰:
遣除色等想 心坚退小乘 永尽静虑等 所有诸支分
身心轻利性 巧便行诸欲 常修净梵行 善清净正命
蕴等诸留难 资粮及根等 战事悭吝等 加行及随行
破彼所依处 不得尘许法 安住三地中 于自地决定
为法舍身命 此十六刹那 是住见道位 智者不退相
辰二 广说 分三 巳一 承接 巳二 颂 巳三 释
今初,刹那行相等云云。
巳二 颂
如是之此十六刹那所摄殊胜方便智慧,及彼所引殊胜身语之相,是住见道位之中根具慧智者不退转相,具足成立彼之三相故。彼等为何?谓“遣除色等”云云。
…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