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第八品释。
己三 结品名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释心要庄严疏》第八品释。
【释】
已为饶益乐广有情,如是而由八事之门作讲说竟。复次更说余者,颂曰:
相及彼加行 彼极彼渐次 彼竟彼异熟 余六种略义
初其一切相智性等三种一切智性者,是所标示处故为相。其次为得自在之故,由此于修三种一切智性作加行故,圆满一切相现观者,是三种一切智性之加行。其次由极串习而趣极超胜故,顶现观者,是三种一切智性之最极位。其次为于所通达事得决定故,守护各各及与一切所修正义故,渐次现观者,是三种一切智性之次第位。其次更无趣胜进故,真正一刹那之现等菩提者,是三种一切智性之究竟位。其次是彼果故,法身及其事业者,是三种一切智性之异熟也。如是则摄一切佛母之义为余六种,唯应如前而说。
丙三 说余略义 分二 丁一 摄为六事 丁二 摄为三事
初中分三 戊一 承接 戊二 颂 戊三 释
今初,已为饶益信乐广演法义之有情故,如是而由八事门所摄之义作讲说竟。复次此外为乐中之补特伽罗,更摄为六说余略义者。
戊二 颂
于《现观》义摄为八种之余,当知为六,谓三智体性之相,及修彼三智之圆满加行,彼加行到极究竟之顶,修彼三智之次第之渐次,彼三智加行到究竟之刹那,与彼三智之异熟法身六者,当知是《现观》之中略义故。
戊三 释 分二 己一 各说其义 己二 摄其义已于义推广寓前
今初,初其一切相智性等三种一切智性者,加行之所修为何初即必须于量境中作标示故,于此而作标示者,故是相也。由三智相门是所标示处故,理虽应说是三十法所标示处,而于论体建立时,则非如前所说。若依圣者释论文辞,是以能表为相。
其次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者,是修三种一切智性相之加行,以此菩萨之止观双运瑜伽,由彼于修三种一切智性之相而作加行,亦即修之加行故。修之所为者,为于三智之相得自在故。其次顶现观者,是修习三种一切智性相之最极位,以是由昔已于圆满加行极修串习,而由证空性之修所成慧摄持之门趣及已趣极超胜之加行故。其次渐次现观者,是于三种一切智性之相具足次第顿然而修之次第位,以是于初三品中所说三智各各之相,及于一切种所说之一切相所修之义,顿然依次正作守护而修之加行故。如是而修之所为者,为于先所通达之事,于一刹那得决定故。其次真正一刹那之现等菩提加行者,是三种一切智性加行究竟之位,更无较彼趣上胜进之学道证德,故是究竟之加行故。 其次法身及其事业者,是三种一切智性证德异熟之位,以是彼加行之究竟果故。
己二 摄其义已于义推广寓前
略摄一切三种佛母之义为八而说之外,如前所说如是则为余六种也。彼略义之文义亦当了知,以文义者唯应如前八事之时而说故。
【释】
已为饶益乐中有情,如是而由六种略义之门作讲说竟。复为饶益乐略有情,更说余者,颂曰:初境有三种 因四加行性 法身事业果 余三种略表
初则一切相智性等三种一切智性之体性者,是所趣境之因。于彼云何而作加行耶?其次圆满一切相现观等四种现观者,即加行也。与如是加行相应之因,彼果为何?其次法身并事业者,果也。故此是摄三种佛母之义为余三种,唯应如彼而说。
丁二 摄为三事 分三 戊一 承接 戊二 颂 戊三 释
今初,已为饶益乐中说义之有情故,如是而由六种略义之门作讲说竟。复为饶益乐略说义之有情故,更摄为三而说前者之余。
戊二 颂
三智相者,乃是加行所修之境,以是彼之所修习故。如于令心生起为悲体性说名“修悲”,是将三智之相生起为加行体而修,非如眼识观色也。喇嘛大译师说,将闻思所了知境摄为三种故境有三。此中则以加行所修主要之境摄于三故,名境三种。四加行之体性者,是彼究竟三智之因,以是能得彼之方便故。法身及其事业者,是三智加行之果,是由彼力之究竟所得故。是于前二之余,略摄三种佛母之义,即是境、因、果之三种也。
戊三 释
初则一切相智性等三种一切智性之体性者,是修加行所转趣境之因,以是将彼作为加行之所知、所修与所得已,而趣加行修习故。于彼三智之加行修与加行境,云何而作加行耶?其次圆满一切相现观等四种现观者,即修三智相之加行,以是修习彼之菩萨相续中之止观双运瑜伽故。与如是之三智加行相应之因加行,彼果为何?其次法身并事业者,即是三智加行之果,以是彼之究竟果故。
摄义者,故此是摄三种佛母之义,于前二种之外,余三种也。彼之文义亦当了知,唯应如彼八中所说而说故。
若曰:云何?若于各各信乐三种略义之补特伽罗,不定须为圆满开示支分广大之文义讲说者,则与前示所说相违;若于一切皆须广说者,则广中略三种差别即不应理。任何若经若论皆可,如无差别定须圆满说者,则别别分乐广中略补特伽罗即不相宜。抑或是由根有利钝差别故耶?复次,所立法同,以说三种佛母一一皆作三种略义故,则须决定承许九种根性利钝次第也。诚然。此义显是极难通达之处,而诸智者未见有谁作过辨析。一类则谓是于现观体性决定、数量决定、次第决定差别者,亦难安立,以于必须广显文义无差别故。
又谓广中略三之般若波罗蜜多者,是为乐略广文之利中钝根三种所化而说;而于一一佛母皆作三种者,虽非根之利钝差别,是依乐广中略说义之所化而作。此于根之利钝次第之外,亦难别作安立。若仅是其略义体建立之文辞多少差别者,则又何故不摄为“道般若与果般若”之二种略义耶?
是故窃思当如是解:如于经《八千颂》之三种所化,须为圆满讲说文义皆无差别,此复是为令于所有文义以理断除增益而生定解。而说三种不同略义者,当知是于初说如是略义时,有能不能以伺察意,引生广说支分概义之定解差别。譬如在家中时未见因缘即想彼老井中有水,与以量知有水之差别也。如是于论亦当了知,非是建立体之文辞多少差别,于广说支分皆无差别。
若尔,摄为二种体之过失,此亦同有。此不相同。若唯以彼即能引生于广说支分文义大概之伺察意者,则即不须观待如此论之广说、略说故。于如是义,诸慧辨者当由详思得知。
此等颂、释,未细配经及广宣说问答之理者,是为令诸欲展足立而入般若波罗蜜多者亦能通达故作也。如何修习广略现观道次之理者,当于余处所立而知。
【释】
有依义依文 余由诸异门 当知诸智者 摄母义如是
否则非善摄 彼一切次第 唯分略等故 于彼有差别
乙三 释论究竟之理 分三 丙一 能说所说差别
丙二 回向造论善根 丙三 自谦及乐造释之因
初中分二 戊一 所说差别 戊二 依何如何讲说
今初,于经论义善巧之诸智者,尽摄一切佛母所诠之义,当知唯有如是八、六、三种。此复有依《圣八千颂》,直接间接具足其义;余则依《中般若》,具足直显彼义之文;亦有余者由《广般若》,于一一义亦以众多异门之名,以于一一之义,亦以多名异门而说故。唯是文有差别,于义非有别耶?一切三种佛母所诠之义三种次第,此论以无差别之理应非善摄,以三佛母所诠并非如是相同故。若尔,所诠皆同是一,何以说为不同三种耶?三种佛母无重复过,唯是于彼文分为略中广等而有差别故。此等即由“能成一切妙庄严”等而作广说。
【释】
由圣解脱军 威力见义门 易解故文辞 彼等未结合
顶礼贤善师 亲教正毗卢 明了释偈颂 狮子贤所作
戊二 依何如何讲说
明了解释《现观庄严》偈颂义者,此是佛子狮子贤所作。依何而作耶?非无先师教授而作,以是由善思择圣解脱军释论之力而得见义之门而作,及先顶礼已善通达所有论义之贤善师长亲教正毗卢师,亲从请获听许而作故。如何作耶?此释非作广演而说,以未将彼等经文与论辞等直接结合,仅是明了而说其义故。或作未能结合经文、结合问难答辞、结合援引其余教证等而略作之义。未广结合经文,唯摄其义而作之因者,为易解故。
【释】
造彼所生善 凡我获得者 愿一切众生 皆得善逝慧
丙二 回向造论善根
造彼《明义释》所生之善,凡我狮子贤所获得者,以彼惟愿一切众生皆得善逝之慧一切智位也!
【释】
我由慧不明 一切论在外 此大士圣慧 行境诸论义
虽非所行境 然为利自他 我励力过咎 智者祈容愍
丙三 自谦及乐造释之因 分三 丁一 自谦 丁二 请恕过咎 丁三 意乐造释之因
初中分二 戊一 自慧下劣 戊二 论义难以通达
今初,一切论义岂是我之现量行境,以我由慧不明而于诠说论时是以总相转故,及诸论义是在我之现量境外故。或可说为“是外自性故”。
戊二 论义难以通达
所有论义岂是我之现量行境,以彼须为大士圣慧现量之所行境,极难通达故。
丁二 请恕过咎
虽非现量之境,然我于非现量行境者励力造释,若有过咎者,愿祈具正法眼之智者正士于彼垂慈容愍!励力而作之所为者,是为利益自他而作故。此以“一切种非我行境”等广说。
【释】
呜呼多宗论 疲苦我安息 般若彼岸宗 时久乃得见
丁三 意乐造释之因
“呜呼”有表诃毁、咒愿、退怯、称奇四种,此属后者。完全善习上下宗派,由观众多宗论而极疲苦之果,成我心意安息处所之殊胜通达,即是得见并通达此般若波罗蜜多之宗,是故造释应理。此复是先长时承事诸善知识,及曾历多艰辛而经时久乃得见之也。此以“此所有论深要义”等广说。
【释】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释》,狮子贤论师造论圆满。
印度堪布比达雅嘎(日阿)扎巴,与缁衣大校刊白泽译师翻译并作校正抉择。后由班智达具德阔米琪美等,与比丘罗丹喜饶译师善为抉择也。
甲三 结义 分二 乙一 本论造者 乙二 由谁翻译之理
今初,《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释》,已达自他宗海彼岸,特于波罗蜜多之道次第,圆满具足从于至尊慈氏以来师承未断之教授者,狮子贤论师造论,及彼之《心要庄严疏》圆满。
乙二 由谁翻译之理
印度堪布比达雅(日阿)扎巴,或比达雅嘎(日阿)扎巴瓦,义为慧光明或慧生源。彼与缁衣大校刊白泽译师翻译并作校正,以讲闻抉择。后由印度堪布具德阔米琪美等,与比丘罗丹喜饶译师翻译并以讲闻善为抉择也。
复次,《八千颂大疏》初由印度堪布苏卜滴喜与大译师二人翻译,及由觉窝阿底峡诵大译师译,又由彼班智达诵种敦巴译。于后时之所有新译,皆当善观,细辨其义而作了知。
三世诸佛唯一道 补处正士所许义
智中智者佛子宗 易解无杂明了释
一切佛语心要义 大乘道次胜教授
圆满具足燃灯智 师师相承所传来
已入此理众士夫 亦堕利敬谄曲心
修佛母义入歧途 于此胜论唯存信
说言此即此颂释 一类唯此亦骄矜
余则自赞更毁他 未见稍达此宗义
道体数量次第等 由正理路善成立
相违重复无系属 舍已师恩作善说
断除贪瞋偏党意 虽非最胜悲意增
持佛一切真净法 于彼上师我顶礼
此中所有白净善 愿系有狱苦痛者
截断于境贪爱索 速入遍智大觉城
今后生生任何时 我亦不离此妙道
承事胜乘善知识 无余佛法愿能持
此《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颂及释之心要庄严疏》者,乃依从大佛宗者至尊正士古玛(日阿)玛底、持四难者仁钦多杰等之座前多次听闻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之理;后从杰仁波切,与至尊文殊无异者,一切智善慧名称吉祥贤之座前再再祈祷,多返听受波罗蜜多圆满教授之力,由多善知识之激劝,安住胜乘禁行者达玛仁钦,于旷野大山具善尊胜洲著作圆满吉祥。
释迦教下比丘 释宗根
公元2007年7月6日,于甘南合作寺初稿译竟。
《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观庄严论 显明义释心要庄严疏(贾曹达玛仁钦 著)》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