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谓由内心无色想,观外色多。如第二说。
[4]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观境渐胜妙,虽观外色,而内心亦不存色想。以上四种为净不净杂观,为形色胜处。
[5]青胜处:观外诸色,转变自在,使少为多,使多为少,于所见之青相不起法爱。
[6]黄胜处:观黄色而不起法执,如青胜处中说。
[7]赤胜处:观赤色如青胜处说。
[8]白胜处:观白色如青胜处说。以上四色观,以为胜处,为显色胜处,此四为净观。凡观净色,必远离不净色。此与八背舍同,此二胜处,为使八解脱之观心,自在胜妙,对于所缘色境,不起执著染感,如人骑马能破前阵,故名胜处。如《现观庄严论略释》云:“由此形显诸胜处,发生奢摩他(止)胜知与毗钵舍那(观)胜见之定慧相应也,前四胜处从初二解脱因生,后四胜处从净解脱因生。”
“第七聚,谓无诤,由佛无诤三摩地力能令众生有拔除烦恼之功能”。此即安住解空与他无诤之定,此定声闻亦能证得。如《智度论》卷十一云:“舍利弗,佛弟子中智慧第一;须菩提,于弟子中无诤三昧最为第一。”如来无诤三摩地则胜出声闻,如《金刚经》中“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离欲阿罗汉。”无诤三昧定相,常观众生令心不恼,多行怜愍慈悲之念。
“第八聚,谓愿智”。及至生死未空随愿成办众生义利,乃至生死未空,安住三摩地的作用恒常而住。
“第九聚,谓六神通”。神者不测之义;通者无碍之义。即神妙莫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慧,是曰六神通。
[1]神境智证通,又名身如意通,又云身通、神足通。即变化不思议境界之通力,故云神足通,即自身能得变化自在之通力,故云身如意通。
[2]天眼智证通,得色界天眼根,能见微细色境,观照外境无碍。
[3]天耳智证通,得色界天耳根,听闻微细音声无碍。
[4]他心智证通,知他人心念而无碍。
[5]宿命智证通,又云宿命住随念智证通,知自己及六道众生宿世生涯而无碍。此五通有依有漏之禅定,或依药力咒力而得,故外道仙人亦能成就,但此五智证通者,是各依无漏智慧而证得之通力故。
[6]漏尽智证通,三乘之极至,诸漏断尽为无碍,成就此六通只限于三乘之圣者,故名无漏,唯佛乃能圆满究竟清净无碍。
“第十聚,谓四无碍解”。又名四无碍智、四无碍辩,意为解、为智、为辩。
[1]法无碍,于名句文能诠教法名为法,于教法无有滞碍,故名法无碍。
[2]义无碍,知教法所诠内容之义理而无滞碍。
[3]辞无碍,又云词无碍,于诸方言名辞通达自在无碍。
[4]乐说无碍,又云辩无碍。以上三种之智慧为众生乐说自在无碍。
“第十一聚,谓四一切种清净:所依身清净、所缘受用清净、心三摩地清净、智清净是为究竟四清净。”
“第十二聚,谓十自在:能住寿一劫名寿白在;于无数三摩地获得自在名心自在;已得虚空藏定名资具自在;开示一切工巧艺术等事业名事业自在;能随愿而受生名生自在;能现佛身充满一切世界名胜解自在;成就无数调伏众生大愿名愿自在;能于一切时顿现无量神变调伏众生名神通自在;获得殊胜四无碍解名智自在;如欲能演讲十二分教名法自在”。
“第十三聚,谓十力”。
[1]处非处智力,谓佛悉能了达一切法的因果。如《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云:“若彼果法定从此因法生,知者诸佛,即说此因为彼果之处,如从不善业生不可爱果,从圣有学道得涅槃次第等。若与上说相违,名为非处。”又云:“如是处非处境无量无边,佛智无碍著转,说名处非处智力。”
[2]业异熟智力,又云知三世业报智力,佛能如实了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处,是为业异熟智力。
[3]种种解智力,诸佛遍知一切众生贪等烦恼,等取信等诸法,所生种子,由彼种子之力,所发欲解,此有下、中、上殊胜极不相同之种种差别,然佛妙智遍三世转,了达一切众生欲解,名为种种解智力。
[4]种种界智力,《入中论善显密意疏》云:“诸佛善巧一切界之差别,谓眼根等,等摄耳至六根,色至法六尘,眼识至意识六识,说彼(根境识)之内空等本性名界,正等觉智,遍于一切界差别转,说明种种界智力。”
[5]知根胜劣智力,谓诸众生虚妄增益分别,于生贪等诸根有自在力,总摄有胜、中、劣根,眼等二十二根及诸根互能生果。佛一切种智于彼一一根性皆甚了达,无碍著转,说为诸根胜劣智力。见《俱舍论释》卷三云:二十二根:眼、耳、鼻、舌、身、意、女、男(男女身中起色欲之处)、命根,有情一生寿命;苦、乐、忧、喜、舍,上五为受根;信、精进、念、定、慧,上五根为信等之五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俱知根(即三元漏慧根)。
[6]知遍趣行智力,《入中论疏》云:“颇有行道能趣佛果,有行能趣独觉菩提,有行能趣声闻菩提,有行能趣天、人、饿鬼、畜生、地狱诸趣。正定邪定等种种诸行,于彼一切智无障碍,说为遍趣行智力。
[7]杂染清净智力,同上《疏》云:“无边世界中,行者各差别,如四静虑,八解脱,奢摩他等持,及九次第等至,与杂染清净无边差别,佛智于彼一切均无滞碍,说名杂染清净智力。”
[8]宿住随念智力,同上《疏》云:“始从愚痴展转传来,于过去世住三有中。随念他一一有情一切生事,尽有情数无有边际,并念其因,并念相貌,谓念自他如是色类。并念处所,谓念从彼处没来生此处,于彼一切随念境上,所有彼彼无障碍智,说为宿住随念智力。”
[9]生死智力,同上《疏》云:“尽虚空边际诸世界中,诸有情类,一一有情死时、生时,由种种业感种种果,佛清净智于彼众多境界,无障碍转,说名生死智力。”
[10]诸漏尽智力,同上《疏》云:“诸佛由一切种智之力,永断贪等一切烦恼及诸习气,佛智一刹那顷,最细种子,习气尽皆断除,声闻与独觉辈,以无漏慧灭诸烦恼,佛智于彼无障无碍,是名漏尽智力。”
“第十四聚,谓四无畏。”又名四无所畏。
[1]一切智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云:我为一切正智之人,无有怖畏心。如佛自云:我成正觉无能如法攻难,名智无所畏。
[2]说障道法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说障究竟佛道之法无有怖畏心。
[3]说苦尽道无所畏,佛于大众中作狮子吼,说尽苦道无有怖畏心,宣说一切智等道定能出生之菩提,无能如法攻难,名为说出离无所畏。
[4]说漏尽无所畏,佛于大众中说:我已断尽一切烦恼,无有怖畏心。自云:我已断尽一切漏,无能如法攻难,名为说自断德圆满无所畏。
“第十五聚,谓三不护”。如来身语意行,究意清净故,不恐他知三业邪行而护过失,如来三业纯净,远离诸过,不须防护故。阿罗汉三业虽净而常须防护,方能离过,如来与彼异。
“第十六聚,谓三念住”。佛说法时于善听者不起贪心、于不善听者不起瞋心、于间杂者不起二心,唯念住于舍。当佛说法时,念住法界平等之中,毕竟无有灭退之相,故众生虽不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忧,是为第一念住;又念住法界平等之中,增进之相,毕竟不可得,故于众生虽一心听法,亦不以为喜,是为第二念住;又念住法界平等之中,毕竟生死涅槃之相不可得,故常行舍心于一切时,利益众生,而无利益众生之念,是为第三念住。
“第十七聚,谓不忘失法,利益有情不越时”。佛不忘失所作事业及迟误时间等念不忘失。
“第十八聚,永离随眠,永断烦恼所知二障习气种子。”
“第十九聚,谓大悲心。昼夜六时以饶益心恒观一切众生谁已成熟,谁未成熟,谁成增上生器,谁成决定胜器。”
“第二十聚,谓佛十八不共法”。此十八种不共法,只限于佛之十八种功德法,唯佛具足,而不共同于其他声闻、缘觉和菩萨,故云不共。
[1]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以智慧慈悲而修其身,此等一切功德圆满具足,由于一切烦恼悉皆断尽,是名身无失。
[2]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之机宜而使皆得证悟,是名口无失。
[3]念无失。佛修甚深之禅定,心不散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义谛之安稳,故名念无失。
[4]无异想。佛于一切众生平等普度,心无间杂,是名无异想。
[5]无不定心。佛之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是名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已舍。佛于一切诸法皆悉照知而方舍,无有了知一法而不舍者,是名无不知已舍。此六种是名六不共行。
[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是名欲无减。
[8]精进无减。佛之身心,精进满足,常度一切众生,无有休息,是名精进无减。
[9]念无减。佛具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是名念无减。
[10]慧无减。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边不可尽,故名慧无减。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著,具二种解脱,一者有为解脱,谓无漏智慧相应之解脱;二者无为解脱,谓一切烦恼净尽而无余,是名解脱无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是名解脱知见无减。此六种是名六不共证。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示现一切殊胜妙相调伏众生,称于众生之智而演说诸法,各使证入解脱,是名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一切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之意业随智而转,入于众生之心,为说法而除灭众生无明痴惑之膜,是名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此三种是名三不共事业。
[16]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若者众生法,若者非众生法,悉能遍知而无所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略讲观修三宝功德及其意义 第二、别观佛法僧三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