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七要
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注撰
谢思仁 中译
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到西藏之前,曾随三位上师学习这个心要法门。在西藏他的传承称为“噶当巴”,历史上是居宁玛之后的一个教派。密勒日巴的嫡传弟子冈波巴曾在卡当巴的寺庙出家。他常将卡当与噶举两派的传承融合在他的教法里,“修心七要”即是其中之一。我们今天采用的是第十九世纪最伟大的学者,第一世蒋贡康楚罗卓他耶所撰写的教本,由那旺赞波喇嘛撷录精要编写而成。
重要性
天道与人道的快乐都非恒久的,而“我执”之行者所证得的也非究竟涅般。我们生命最终的目标是要开悟成佛,其唯有籍著相对菩提心之修习与究竟菩提心的禅观始能达成。前者是慈悲与爱心的培养生起,后者则是安住不动,当下直了心性的禅定。
以下说明为何我们需由发展相对菩提心著手的原因:
一.大乘佛法根本教义在于发愿度众,开悟成佛。它的愿力本身即是一种慈悲。
二.成佛后,由于无缘、同体之大慈悲心,不住涅般,仍继续以利生度众为事业。
三.初学者虽无法真正了解究竟菩提心,但若认真修行,绝对可以体验到相对菩提心。一旦相对菩提心生起,自然就可了悟究竟菩提心。
因此,基于上述理由,我们要勤修相对菩提心。这个法门的精髓,我们称之为“自他交换”,或谓“以己换他”,此也即是本书要阐释的重点。有许多其它菩提心的训练法门均由本义阐衍而出。
第一篇 根本教法
本文共含七项重点:
一、前行法;
二、正行法;
三、转逆缘成法道资粮;
四、终生的行持;
五、修持的成果;
六、修心的戒律;
七、学习修心。
第一章 前行法
○ 前行准备
每段菩提心禅修开始前,我们应做如下观想──头顶莲花、月轮宝座上,根本上师端坐,庄严微笑、遍身放光,充满宇宙同体之大悲,是诸传承宝上师的总摄化现。我们虔诚向他祈求:“上师啊!我如实的精神导师,请您慈悲加持我,让殊胜的菩提悲心在我心底生起。”如是尽可能祈求多次后,观想上师由头顶下降至心轮,安住于光明网罩中。每段禅修前,这段类似“上师相应法”的前行是相当重要的。
○ 修法指导
蒋贡康楚仁波切在所有开示前,均以“将心转向佛法之四念处”开始。此四念,或曰“四共加行”即①人身难得②死亡无常③轮回过患④业报因果。仁波切尤强调初机者应多方面参考这类资料,这是最基本的教义,应根植于我们心中。
关于这四点,仁波切有一简短开示:“我们之所以有机会修行佛法,乃因拥有宝贵的人身与自由。这是缘于我们过去生的善行,但只有极少数的人有此善业功德,因此他的福报──自由与人身也是非常殊胜难得的。我们现在既已获有它,便不应将它虚掷。当我们仍拥有自由且能修行时,应努力勤修正法。生命长短不定,死亡之因亦有千百种,我们不能确定过了今天是否还有明天,因此,从今天开始要下定决心,认真修行。死亡时,万般皆带不去,唯有善恶业随身。此生拥有的美食、锦衣、金钱、财富、华屋、房产、声名、权势等,此时对我们一点都无助益。事实上,仔细分析,人的一生并非十分需要这些东西的。因果不昧,随善恶业得果报。死亡后,不管得生六道何处,总是痛苦等着我们,因此我们要深思熟虑,决不造作害人之恶行,甚以生命为赌。我们要勤修善业,积聚福德。”
本段的四念处以及每次的菩提心禅修之后,都要做普贤七支佛事供养 (请参考“四臂观音仪轨”)。平常要时刻不忘将菩提心的修行与其禅观的意义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体验中。
第二章 正行法
○ 究竟菩提心的禅修
修完前行法中第一项简易的上师相应法后,自然的将身体打直,籍著数息各二十一次,将心静虑下来。接著观世间万法,包括一切有情都似一场虚梦,纯由我心所幻,实无本体。慢慢加强这种如梦似幻的感觉,然后将注意力转至心的本质上。当我们检视心的特性,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等时,什么也没发现。心无来处,因此称为“无生”,当下找不出它住于身体之内或外,最后也看不出它终极于何处。心由何处生起?此刻住哪里?往何处去?我们应常检视心的本质,使在累积的禅修经验中渐有肯定的认识。当我们生病时,服药使它痊愈;当我们为烦恼业障所蔽,一如生病时,便应籍上述禅修恢复心理与精神的健康,此亦即我们本具之佛性。仁波切把几个在禅修中出现的体悟称为“心药”,例如:“身与心皆是空的”、“空性中无有好坏之别”等等。他说,将心放松,直观这些念头,任其来去,却又了然分明,这是一种禅修究竟菩提心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更直接:把心自然安住于佛性中,即诸法之真义本质,无一丝尘俗心识的纷扰。仁波切做了一个简短的诠释──将心自然安住,清明而不散慢,心无所缘,不为生起的念头所牵引,尽可能随时把心保持在简单、自然明晰的状态中。我们可选上述任何一法修习究竟菩提心,并在日常行住坐卧中,持续保持禅观中的觉受,观世间万法,包括自身、众生、一切外境等均为虚幻的显现,就象一场梦,看似清楚,实无实性。
○ 相对菩提心的禅修
简易的上师相应法祈愿文念完后,观想母亲在前,我们回想起她对我们的慈爱──自小费心照顾、抚育我们;忍受生病等诸种痛苦;辛苦喂食我们;为我们洗浴更衣;纠正我们不良行为;训练我们成材成器。由于她苦心付出,我们今天始能遇见并修习佛法。其实不止今生,累劫多世来她一直对我们如此无尽的付出,为了帮助我们,她一直在六道轮回,历经无数痛苦。仁波切要我们首先对母亲发出强烈真诚的慈悲心,渐渐加强它,直至普及于一切众生。此因多生多劫轮回中,无人不曾为我们母亲。我们先对易观的对象,例如:家人、朋友、受苦难折磨的恶趣众生、穷人、只有此生才有幸福的人等等,发出同等的慈悲心;接著对难施同情的对象,例如:恶徒、敌人、冤家债主、邪灵魔刹等等产生慈悲心。对所有众生做如是观想:“我的父母不愿受苦,但也只能在苦因及种种苦难中煎熬,多可怕!我该怎么办?我应带领他们脱离苦海,获得安乐,以回报亲恩。”我们应训练发展这种慈悲心,直到变得非常强烈深刻。想到母亲的痛苦、业障习气,我们修习以下相对菩提心的正行法──观想:“愿我承担他们一切的痛苦,以及永无止境的苦因”,次观欢喜的将其痛苦承受过来。我们必须观得非常清楚分明,并且发愿:“愿以我三世所积功德、财富、身体等,无分别的供养我父母,并普及一切众生”,见他们均满足喜悦地获得了我的供养。为使观想更清晰深刻起见,复观众生的恶业、灾难痛苦像一缕黑烟由我鼻孔吸入,融入心中,他们因此永远由痛苦与障碍中解脱。呼气时,观想自身的功德资粮像皎洁的月光由鼻孔出去,融入所有众生,让他们当下即刻开悟,我亦十分欢喜赞叹。这种“自他交换”的呼吸法是不分时地修练菩提心最根本重要的法门,我们须尽可能的经常练习,直到分秒不忘。平常禅修结束至下次再开始前,三毒会不断生起──对诱惑或利己之事起贪执;对厌烦或损己之事生嗔心;无明妄心亦不知不觉绵绵而起。三毒念头生起时,我们必须马上警觉认知。贪念现起时,观想“愿我承受一切众生的贪毒欲念,愿其因善业功德由贪执中解脱清净,直至开悟成佛。”嗔念与痴念产生时,亦以同样方式观想,籍此,三毒转为积聚无量福德资粮之根源。再者,每次的禅修之间要念诵或默祷下面的祈愿文,俾能使我们专注于菩提心上。“愿众生的恶业在我身上成熟,愿我的功德成就他们。”“愿将我的一切功德利益供养遍虚空众生;愿我承受一切众生的过失和痛苦。”“愿众生的罪业痛苦在我身上成熟,愿我的善行功德在众生身上结束。”发展与众拔苦的能力操之在我;现在训练我们的心,他日当可真正为众生离怖畏除苦。
第三章 转逆缘成法道资粮
大至世界乱局所引发的独裁战争与恐怖暴行,导致人民福祉、世间宝物全被摧毁无存;小至个人恶业成熟引致苦厄、灾难等,吾人均应将这些痛苦逆缘转为解脱道上的资粮。以下有三种方法可资修持。
○ 相对菩提心修法之应用
当我们受病苦所磨、遭他人恶意批评中伤、或为敌手所败以致愤恨不平时──简而言之,不论何时何地,自身、家小或亲朋好友遭遇任何不顺遂之事,都不应归罪于他人。这里面除了我们紧握不放的(我执)念头外,什么都不是真实实有的。它是多生多劫(我执)、(自私)不断带动造业所成熟的苦果,我们不应怪罪任何他人,而应找出问题的症结──(我执),所有佛法均针对消除此点而修习的。成佛无不依赖心识的转化,因此,祈欲开悟者,应了解佛与众生的慈悲是平等不二的。尤其,无人过去生不曾为我父母,依此看,他们实比我们慈悲。再者,伤害我们者实际上是来帮助我们净业消障、积聚福德的善友,因此他们更是最慈悲的。念及此点,我们更应修习(自他交换)呼吸法。对一切有生命的众生,低如昆虫、蚁虻,高如猫狗人类,我们不仅不能对他们起嗔厌心,更要尽力爱护、帮助他们。倘若能力不及,也要诚心祈愿:愿他(它,或此名歹徒)能早日离苦得乐,证悟成佛;愿我未来所行诸善,均为利益他们而成办。由于过去世我们曾造作无数恶业,伤害这些鬼神、冤亲,使得今生他们侵扰折磨我们。观想他们在前,我们以自身血肉供养,并祈求:请享用我的血和肉,请取走任何你所需!复如实观想他们食我肉、饮我血,十分畅快满足。以此,我们发展相对和究竟菩提心。我们亦可观想生活中损恼我们者是上师或佛菩萨的化身,遣来激励我们修习心法的。我们早已学到,只是疏于修持,因此这些人对我们其实是很慈悲,恩德很大的。我们若为病痛所苦,或精神遭受折磨,便应思维:“若非这些,我早因俗务把佛法抛诸脑后,…
《修心七要(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注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