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修心七要(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注撰)▪P2

  ..续本文上一页所幸病苦和灾难使我仍记得佛法。”我们应视其为上师和三宝的成道事业。

  总之,任何只谋己利者,乃凡夫;愿成就他人德业者,始是真修行人。诚如一位喇嘛所言:“请谛听此甚深法教!将一切缺憾过失归诸自己,将所有圆满福德供养他人;把成就利益分享他人,将逆损挫折留己承担。”

  ○ 究竟菩提心修法之应用

  宇宙万法,尤其诸种逆缘和苦难,一如在梦中为火所焚、被水所冲的痛楚,是由妄心所现,却为我们错误的执以为真。就如在梦里所显,他其实无一丝真实性。深刻体会这点,不执诸相,把心安住── 其本质即“法身”; 色相为“化身”;两者合一是“报身”;三身一体是为“法界体性身”。依此禅修,无执心之来去所住,即是了悟佛之四身的方法。它是觉观的盔甲,空性的护围,劈斩无明痴暗无可比拟的最胜法门。

  ○ 特别的修法

  ㈠ 积聚福德、智慧二资粮

  众生皆希求快乐,但总活在痛苦中,为此,我们要下定决心消除苦因,即恶业,并造乐因,也就是积聚福慧二资粮。我们要供养上师三宝、承事僧众、向地方鬼神供食子、燃灯供佛、绕佛塔寺庙……等以助我们积聚功德,尤要诵“七支佛事供养文”以及献曼达,并向上师如是祈求:“如果生病对我较好,请加持让我生病;如果痊愈对我较好,请加持让我恢复健康;如果死掉对我较好,请加持助我往生。”这样,我们无所求亦无所惧。

  ㈡ 忏悔

  依据上项,我们可依四种方法来做。

  ──忏悔过去所造恶业,甚以生命做代价亦誓愿不再重犯。

  ──归依三宝,培养菩提心。

  ──禅修空性,念诵本尊咒,例如,金刚萨埵百字明咒。

  ──念祷上项免于期待与恐惧的祈祷文。

  ㈢ 向冤亲债主供养食子

  能力所及,我们供养食子并祈求:“您很慈悲,来帮我取走我负您的业债。请摧毁我,愿一切众生的痛苦、疾病、恐惧在我身上成熟应报,愿他们从此由痛苦中解脱。”如果无法如是虔诚祈求,我们供养食子并修禅观,让慈悲心生起,并做“自他交换”呼吸,虔诚祈求:“从今起至尽形寿,我当尽力助你,亦请您慈悲,勿障我修习佛法。”

  ㈣ 向护法供养食子

  向护法供养食子,祈求消业除障,并愿他们的佛行事业,成就一切善妙功德,尤助我们消除贪执与恐惧。平常或生病,或精神沮丧、诸事不顺,或见他人受苦生起恻隐之心时,都可修“自他交换”法。如果我们心怀慈悲,就算能力莫及,也会祈愿希望能帮助众生学习更深的佛法;如果我们幸福快乐,也希望与他人分享,同样如果发觉己心不净,或无意造了不善,更要祈愿众生的邪见与恶业都在我身上成熟。简而言之,不论我们做什么──行、住、坐、卧,一切都要以众生的利益为考量,利用周遭环境的助缘趋入修心道上。

  第四章 终生的行持

  ○ 本项可由五种力量概括之──

  ㈠ 意志力

  要下定决心,坚持修习菩提心的意志力。“从此刻开悟成佛,尤其到此生尽形寿,更尤其到今年此月,今天至明天为止,我决不舍离相对、究竟二菩提心。”

  ㈡ 修持力

  平常不论行作何事──善、恶、不记名等业,都要时刻保持对菩提心的觉醒,念念在心,并融入日常生活当中,籍此培养佛法修行中最重要的菩提心。

  ㈢ 善种子力

  籍著善业功德,增长我们的菩提心,无有满足之时,并以完全的身、口、意全心投入这个修行。

  ㈣ 省思力

  对一贯“我执”、“自私”的念头采取精进反省的态度,认清它即是造成我们长久在轮回世间受苦的原因,并让我们此生继续造业,倍尝苦果。想及“自私”、“我执”就似损友,我们要远离它,想办法除掉、抛弃它。

  ㈤ 祈求力

  任何修法结束后,要祈求:“愿以我力带领众生至解脱境,以至开悟成佛,甚在梦中也决不舍忘二菩提心,并且日日增胜。愿我能善用任何障碍与逆缘成为此修心的工具。”

  就这一世修习菩提心的我们而言,死亡是个不变的事实。

  ○ 死亡时刻来临时,我们可再利用下述五种力量修行。

  ㈠ 意志力

  我们在临终、中阴、甚至未来生生世世决不忘失二种宝贵的菩提心。

  ㈡ 修持力

  过去曾修习过的菩提心法门,此刻更要紧记在心。

  ㈢ 善种子力

  临终时,将全部财物供养上师三宝,或给予此生对我们有恩者。此时,必须心生欢喜,无一丝执著不舍。

  ㈣ 省思力

  我们因“我执”、“自私”致多生劫来不断轮回受苦,此刻又因它再次感受到死亡的痛苦。但究竟上而论,无“我”亦无“他”,也无“死亡”。我们要做的只是摧毁那个想“我生病了,我快死了”的“我执”观念。

  ㈤ 祈求力

  能力许可,我们念诵“七支佛事供养文”,如果不允,我们便一心专注祈求:“愿我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所积诸功德,回向生生世世不忘菩提心,并随时光流转常增胜。愿我常遇明师指点教导珍贵佛法。”除此外,我们可兼修下法:如果能力许可,采跏趺坐;否则以吉祥卧,用小指堵住右鼻孔,利用左鼻孔呼吸,观想慈悲与爱心,修“自他交换”法。续观轮回、涅般、生死──一切只是唯识所观,心本身亦空无一物。将心安住,不论内外均无所缘执,保持这种状态,自然平稳的护膝呼吸。蒋贡仁波切说,也许有些其他临终的修习法门更为人所悉知,但无一较此更佳。

  第五章 修持的成果

  无论小乘或大乘的佛法修行法门,都是减少“我执”的有效方法,其成果也是唯一可资评估我们修行是否进步的依据。如果籍著禅修,我们的“我执”、“自私”仍无稍减,则这样子的修行并无实质意义。有时他人会客气的赞美我们修持不错,但他们并无法透视我们的心,因此不要为他人的恭维自喜,自己小心谨慎的评估才是重要。如果我们能时刻保持觉醒,心里清明无碍,就是修持菩提心成就的徵兆。如果我们内心无有恐惧或压力,再大的事都能处之泰然,这也是一个进步的表徵。一旦我们能以乐观的心情去面对任何环境外缘时,便可训练己心去承担他人的痛苦、困难,一如自己的切肤之痛。最后一个修行成就的表徵,可由下例解释之:一个经验老到的骑士,也有可能失手的时候,但在最坏的情况下,也不会摔落马背。同理,假使我们能了悟二菩提心,就算平时对周遭的一切──幸与不幸、快乐与痛苦的事物不刻意去留意,坚定清明的菩提心也会自然流露。

  第六章 修心的戒律

  当我们一开始修习菩提心时,便要持守小乘、大乘、金刚乘的戒律,同时,不要误解教义,例如:为消除“我执”,做出自毁或无意义的举动。我们应以古来过清修生活的男女行者为榜样。修行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仅容忍自家人的伤害,而无法接受邪灵冤亲的干扰;反之亦然。对待敌人无法像宽待自己的朋友是不对的;同样的,对上述两者采宽容态度,却无法忍受自己的痛苦,例如病痛,也是不正确的。或许有时我们可以忍受痛苦,籍它修行,但在顺境安乐时也不应放松它。修行应平等无别,不应只取片断,这就是修习菩提心的戒律,我们必须继续朝这个方向训练自己。修习菩提心要将过去“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身上”的习气改正过来。一般说,修习菩提心必须十分严谨审慎,但其成果也是斐然的。我们应像其他法友,清净无忧、小心谨慎的修行,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日臻圆满。平常勿谈人之长短这种不快的话题,例如修行者犯错破戒等。我们应常面带微笑,心平气和的说些愉快的事。我们不应道人过失,不论他是一位普通人或是修行人。见他人错误,应视其为自己的,并想:“这位尊贵的人并非我想像的那样,以前不是也有人认为佛陀有缺失吗?”以此认定错误的是我们的心。谈到我们的心,应常检视它,确定五毒哪项最顽强,然后尽全力修行克服它。我们不应期待修习菩提心会得任何利益。例如:我们也许会想籍它来降伏邪灵魔刹,或征服歹徒、恶人以博得他人尊敬赏识。我们必须放弃这种错误的修行,以及期盼此生会获得幸福、名声等的想法;或希望来世生于富贵人家,甚至得个人解脱等等。我们必须体认修行时执假为真,把持“我执”的心态就像吃下有毒的食物,必须排斥它,训练自己观一切都是虚幻的。凡夫无时不顾及自己,不论何时何地,只考虑到本身的利益;如果有人损恼了他,便耿耿于怀,永不遗忘。因此当我们修行菩提心时,更须常关心伤害我们的人。我们不要有幸灾乐祸的心理,尤对批评我们者不应反唇相讥,而应本著良心道其长处。我们很可能对伤害我们的人、事记忆历久不忘,并伺机反击。但事实是我们应尽可能帮助对方,甚为邪灵所扰,亦应待以慈悲与爱心。不论在评论他人过失,或持猛咒驱除神鬼邪灵时,都不应使用任何造成他人精神伤害、痛苦的话语。我们不应使用欺骗的伎俩把自己艰困的工作或障碍加诸别人,而使一个弱者无法承担。赛马时,大家全神注意跑最快得奖的马匹,但在佛法修行上,则不应期盼名利,得更多好处,或利用各种方法去获得财物。我们不应在乎是否有这些利益。接受失败、挫折是为了将来得到更佳的因缘;修习菩提心是希望减轻自己的病痛、灾难等──这些都是错误的修行。不管快乐或病痛到来,我们都不应陷入期待或恐惧的罗网中。除了错误的修行外,还有,错误的知见──有神论与无神论。错误的禅修──执其为最高,认为除此无它。错误的行为──破三乘戒律。任何人不管位高或位低,都可能因犯此过,永无出轮回之日,甚堕恶道。领受教法时,佛陀教导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例如,金子的真伪在于它本身的品质而非贩卖的人。修习菩提心时,我们要避免变得骄傲自大,修任何法门都要按部就班,调服己心。我们应使自己成为所有众生最谦卑的仆人。“如果功德主往生,我便有食物吃、有供养拿;如果朋友死了,我便可以获得他的藏书和法物;如果同僚走了,我便可以独占好处;如果我的冤家、敌人死光光,我就松一口气了!”类…

《修心七要(第一世蒋贡康楚仁波切 注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