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般若法门▪P2

  ..续本文上一页蛇,为蛇所伤也。色等法谓色声香味触法,本如幻化,增益之以为实有。空花妄认为实,是坏胜义谛也。

  堕无,则执断见,堕有,则执常见,此二为恶趣之因,故应远离也。

  (2)、应学。

  颂云:

  人生实难得,正法尤难遇,此身如聚沫,无常大鬼吞,

  日夜众苦逼,相续恒无尽,坏井毒蛇泉,智者善思之,

  分别热渴想,求水饮盐海,由盐转增渴,由渴饮更多,

  盐海水可涸,此渴莫能已,求五欲自娱,痴人亦如是,

  涅槃界清凉,无诸渴热恼,寻求善知识,随行般若教。

  相续无尽,谓生死相续,应观行苦。坏井毒蛇泉,喻世人贪世间名利,慧命即为所伤,如贪饮毒蛇泉之水,生命即坏也。人生实难得,至智者善思之,此二颂观苦谛。

  烦恼由分别热渴而起,热渴喻瞋痴。热渴者不知寻涅槃甘露,而求五欲毒泉,故愈欲止渴,愈不能止渴,如渴饮盐海水然。分别热渴想下二颂,是集谛涅槃界。清凉半颂,是灭谛。寻求善知识半颂,是道谛。

  (3)、闻。

  颂云:

  不骄慢障盖,恭敬不怯弱,不贪应时请,依义不求过,

  佛如大医王,般若阿伽药,我如待死人,得法药以生。

  谓闻法无骄慢盖障,自思如待死之病人,求佛大医王而治以般若之阿伽陀药,阿伽陀药能治百病,喻般若能断一切烦恼也。

  (4)、思。

  颂云:

  于法乐正思,善称量观察,摄持精密义,诸默说大说,

  秘密深隐义,勿以世智忖,于诸离言境,不加邪思议,

  未知义求知,已知无忘失,甚深理不达,仰推如来境。

  谓于诸法性、相、显、密,如理思惟,不加邪思及邪义也。

  (5)、修。

  颂云:

  如所求所受,三业无倒转,佛止不造作,令行勤精进。

  谓于善知识前,所求所受之法,凡关于身口意三业者,皆依次而修,绝不倒转。佛所令止者不作,佛所令行精进。

  (6)、生善。

  颂云:

  能依此善学,无错不倒反,行空不住空,了空不作证,

  由正空见生,亦不坏余义,欲学修不断,转起勤施与,

  于戒能正受,受已能住持,复相续而转,解空性大悲,

  发生大忍持,圣者诸所作,能学能修行,恒常力精进,

  静处解脱生,乃至究竟边,般若悲皆具,皆回向有情。

  依此善学,谓依此般若而善学。无错不倒反(即次第,次第最重要。),谓依菩提道次第修习,不错不倒。由三士前导亲近善知识起、渐次修至大士,于其中无越级而修,则菩提心之轮,自易动转六波罗蜜亦易行修矣。

  行空不住空,谓菩萨行空为用,住于因果而不住恶空。此行空不住空,禅宗处处注意者在此。

  了空不作证,所谓此是学时,不是证时,如果大地平沉,此际仍当作观,不可证空也。

  由正空见生者,谓由般若见而生。亦不坏余义者,谓不坏前五度波罗蜜。欲学修不断者,谓已得正空见,还要时时修学而不间断。转起勤施与者,谓证般若后起用;质言之,即得般若后,重行五度等以增福也。有施之因,则于人道享福报,有福报之凭藉,方易修行。但修行必依戒律,而不致堕恶趣。于戒能正受者,即于师前正受戒律。受已能住持者,即受戒已能住于净戒,持而不犯,设或有犯,忏悔复原,故相续而转。解空性大悲二句,谓解空性及大悲,方能得大忍持。圣者诸所作,谓诸佛及菩萨之难行苦行。能学能修行,谓不以难苦而自阻,恒常力精进,谓如此常常精进,而修止观。无止观不能生般若,但有般若无大悲,固无度生之行;有大悲无般若,亦无度生之智,二者皆须具足也。

  般若大悲,自是至究竟边后方能圆满究竟边,即到彼岸之义。回向有情,谓修六度皆为一切有情。前五波罗蜜为般若波罗蜜助伴之俱有伴,故无前五度,则第六度无作用也。五度如电灯、电车、电报等,般若如电;将般若置之五度中,犹将电置之电灯、电车、电报中,如此大作用方起,非五度外别有一个般若也。

  (五)依止何人学习般若?

  颂云:

  具调伏寂静,惑除三德增,有勇阿含富,觉真善论议,

  悲深离退息,十德堪依止,复解般若理,圆满之教义,

  得方便善巧,能作之正士,完全次第知,如法引随引。

  调伏谓戒、寂静谓定,惑除谓慧,有勇以下十德之师堪能依止学习般若。圆满教义,谓深广皆具。能作之正士,谓师不但知,而且能行,具依次第,如法引导也。

  (六)、如是学修般若之果如何?

  颂云:

  若善修学人,了证般若理,不执蕴处界,谛缘诸度等,

  流转还灭法,智照皆如幻,度一切苦厄,知色空义故,

  是心无挂碍,亦无诸恐怖,离颠倒梦想,得究竟涅槃,

  及至大菩提,悉由佛母生,能闻如是法,福慧无比价,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了证般若理,谓了解修证般若之理,闻思为了修为证。蕴、处、界,谓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谛、缘、度,谓四谛、十二缘起、六度。以上皆不执著,善能学。流转法,谓蕴、处、界,有为法。还灭法,谓谛、缘、度,无为法。智照如幻,谓照见五蕴皆空之义。知色空义,谓知色有无自性、知空无有作用,即行空不住空之义。住空即有挂碍,住有亦有挂碍,了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无挂碍。为色挂碍,为空挂碍,皆不自在。若无挂碍,自无恐怖,亦自能远离颠倒梦想,而得究竟涅槃矣。

  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谓过去如梦、现在如幻、身子如泡、业果如影、世事如露、刹那如电,此六喻有为法不实,不可贪著,应作如是观。谓应起般若正见,而修无为法也。

  

  

  

《入般若法门》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