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法者”及“闻法者”等纪录。“般若”部有好几部的经典和〈妙法莲华经〉、〈首楞严三昧王经〉等重要经典都是在这段时期及这个地点由佛陀所开示的,大家若有机会去印度朝圣的话,应该在朝礼菩提伽耶之菩提树下金刚座佛陀成道之处后,再往鹫峰山,上当年佛陀说法之小平台朝礼。以上之经文还有一层非言明的含义,描述了佛陀与诸弟子的不可思议功德:如果大家现在去到鹫峰山佛陀当年说法之处朝礼,可能会生出一个疑问,这么小的一个地方当年如何容纳一千二百多位大比丘(即“大苾刍”)、诸大菩萨及数以千计的其他弟子呢?佛陀能于一粒微尘中化现千千万万的净土,所以在鹫峰山上说法台要容纳几千个弟子并非不可能的事,我们凡夫自然没可能思议诸佛之功德与力量。
【尔时世尊 即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二摩地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在佛会中 而此菩萨摩诃萨 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观见五蕴自性皆空】
以上这段经文记载当年佛陀开示时的心经时的不共背景。
此时佛陀虽处于大众之中,却入于“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地”这定境中。 “三摩地”定境有不同性质类别,佛陀这时所处的定境是指直接契入空性——万事万像的真实谛性本质——的一种定境;经文中的“甚深”二字就是解释了佛陀是入于深妙空性境中。“光明”一词的意思是指佛陀在入于定中时身放无量光明遍整个世界,净化世间及众生,令众生心中的解脱或成佛的业因种子得以成熟。佛身放光也有另一层的缘起:在佛说法时,会有不少天道的众生到临闻法;普遍上来说他们贡高我慢的心很重,而且也身放大光明,这种傲慢心态并不利于他们学习佛法,故此,佛陀身放无量光,令到天道众生的身光相较之显得黯然失色,傲慢实时消除,较会十分谦卑好学的心态来听闻佛陀开示,这些是佛陀以悲利益众生的种之善巧。
在此同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亦入于观视“五蕴自性皆空”的“甚深般若波罗密多”禅定之中。有关“五蕴”、“空性”及“般若波罗密多”我们慢慢才解说,先说说“观自在菩萨摩诃萨”是谁。“观自在”的梵文原字为 Avalokiteshvara,我们藏语称作Chenrezig,他的名字的意思是:以慈悲眼不分昼夜恒常观视众生,自身己由痛苦中解脱而得自在,亦能令众生由苦中得到解脱而成就自在者,中国人一般称他观世音;“菩萨”的梵文为Bodhisattva,是尊称为利益众生而发愿成就无上佛果位的行者;“摩诃萨”梵文为 Mahasattva,意思是“大士”。
以上这一段记载的是当年佛陀开示时的不共背景。因为佛陀入于空性定境并非当时众闻法者所知晓的,佛陀身放光明也是要有福缘者方能见到,故北这些情况并非在场大众可知,所以这部分的细节称为“不共”的背景。
佛陀说此经之背景(“序分”)现已说完了。以下说经文的主体内容(“正宗分”)。这里面主要分为舍利子的问题、观自在的回答及佛陀对观自在的答案作出印许这三支。
释舍利子之问——
【尔时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 前白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法门 乐欲修学者 当云何学】
这一段经文是说:当时尊者舍利子,受了佛陀之神通力加持驱使,向观世音大士发问:“如因有善男子或女子,想要修持学习圆满智慧法门,应该作样去修学?”
舍利子是人名(注:梵名Shaiputra ,“舍利”即一种称为“鸬鹚”的鸟类,“舍利子”之母名为“鸬鹚”,故称“鸬鹚之儿子”,亦有译师依其梵音译作“舍利弗”)他是佛陀的亲近弟子之一,当时已成就了小乘声闻罗汉之境界,他受了入于定中的佛陀所加持而作这样的发问。“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已入于大乘道之男女修行者,亦即已发菩提心的行者。在这里顺带一提,衲在内地常常遇上有不少人认为女性不可能成佛,这是一个很错误的想法!在这经中就提到“善男子善女人”,并无说女人就不可以修持或者无可能成佛!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罗密多”是指圆满法门。我们有时会听到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与般若等名词,统称六波罗密多或六种圆满法门,这些是大乘行者必须去修持乃至成就的项目,这部经正是谈北六者中之“般若”的圆满之方法。
“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法门”是指有关“空性”之智慧法门;“空性”的证悟被称为“甚深”,是因为在证悟了它后,我们可以从无始轮回中得以解脱出来;它亦被称为“般若波罗密多”,因为“空性”,亦即一切事物现像的真实谛性,正是智慧的圆满之主要对像;“空性”同时在这里被称为“法门”,因为我们必须要透过证悟“空性”,方能成就解脱(小乘证果)或佛果位(大乘证果)!
舍利子是小乘罗汉之果位,观世音已于无量劫前成佛,只是为了利益众生的原因而化现菩萨之相而已。他们两位都已成就了“空性”之体悟,在这时只是因着佛陀之神通加持所驱使故,舍利子才作这样的发问,以与观世者大士之对答而开示正法利益众生。
有些人会生出一疑:既然〈般若心经〉之主体内容为舍利子与观世音的问答而非佛陀所说的,为何仍被视为佛陀之开示呢?其实佛陀并不一定需要以其金口宜接宣说正法。佛陀有时以加持力令其弟子开示妙法,有时以佛身放大光明宣示佛法,有时甚至加持令风吹树叶之瑟瑟声化为令众生闻受佛法节妙音,这些都是被视为佛陀之开示的。(注:这种情况下之开示称为“等流身所作开示”),佛陀与我们凡夫不同,我们想表达意思必须要说话,但佛陀却有种种奇妙善巧可以宣示法理。衲坐在这里说话,你们嫌衲之声音不大,安装了一套扩音设备;还有衲不懂英语及汉语,所以要有两位传译员;佛陀开示不是这样的!佛陀的声音所有听法者不论坐远坐近皆可得闻,而且因着佛陀之神通威德,闻法者各以自己通晓的方言听到佛陀的妙法,是不需要翻译员帮忙的。
舍利子的问题可以被解作:“若有已经生起了菩提心的男修行者或女修行者,想要修证深妙的“空性”,智慧这种圆满的法门,应该如何去进行呢?”
释观自在之答——
观自在菩萨在受到释迦如来的神通力加持之下,对舍利子这个问题的作答,就是〈般若心经〉开示的主体内容。在未解说这部分前,有必要先说明一下修行者由入门乃至成就之间的过程,以令大家知道〈般若心经〉中的主体与整个成佛之道次第的相互关系。我们现在就先谈谈由刚入佛法之门乃至达小乘及大乘最终成就之间的历程。
修持佛法的人,必须先寻找并依止具资格的师父,这位师父必须是有能力带引行者修时不同阶段直至成就的一个师父。如因你想得到小乘的证果,由六道轮回中得脱,就必须要依止一位能引领你修持由上路乃至解脱的各个修持阶段的一位师父。如因你想成佛,则必须依止一位能带引你由初入门一步一步最终达至佛果位的一位明师。
在找到并依止了一位明师以后,行者必须从师听闻佛法开示,在如法地听闻以后所生出之智慧称作“闻所生慧;然后再反复禅思,在意念内推敲思维其内义,从这个过程所生出之智慧称为“思所生慧”;然后行者再禅修这部分之开示,直至这一部分的佛法内容与心念合而为一,成为了“修所生慧”。很多人以为去听一听法师讲经就明白了,其实这顶多是得到了“闻所生慧”,还需经过 “思”与“修”而得此二种过程所生之慧方算圆满完成了这一部分了这一部分的佛法修持!
在佛法上的所有章题,我们都必须以闻、思、修这个方法及依着这个顺序去进行。在世间上,有少数人因为有过往世的修持,可以不靠听闻或阅读而生起佛法上之智慧,但绝大部分的人都必须要靠听闻佛法才能生起初步的体会认识,进行作“思”与“修”的阶段。一般来说,阅读亦被视作“闻”的一种,透过阅读佛法而生出之认识亦可被归纳为“闻所生慧”,但这并不代表我们不需要依止一位明师而听闻佛法。历史上还未有见过单单靠自己看看佛经而成佛的先例!所以依师而学是很重要的一环,也是修持的起点。
在依止明师后,我们必须依首正确的次第,把佛法上的每一部分、每一章题遂一作闻、思、修,这个次序不可乱来,必须由浅入深地前进。佛法是十分渊博的学问,我们必须一步由入门的学问起手修证上去,对一个佛法上的章题部要完成闻、思、修而成就由此三者所生之智慧。
“修所生慧”是我们最终必须得到的成果,但它取决于我们是否已具备了 “思所生慧”;要得成“思所生慧”,又首先要透过听闻开示而得“闻所生慧” 作为基础。
我们必须从师而修学,依次序对“人身难得”、“生死无常”、“因果”、 “业力”、“六道轮回苦况”等部分之佛法开示依次作闻、思、修,直至心中对它们生起了体悟觉受,然后或依“四圣谪”,或依“十二因缘”,作闻、思、修玉心中真正生起出离心为止。以上说过的这些章题,散见于佛经之中。上根者依佛经之开示而作闻、思、修便能成就对它们的体悟;中等根器者可以依靠〈菩提道次第广论〉等佛灭后历代祖师对佛经所作之阐释与注疏开示,〈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统摄了三藏一切佛法在内,而且依着修持之正确次第排列,由刚入道修持直至成佛间一步应该修持的法门一一依次序开示教授,十分适合我们末法时期中的福薄根器之行者;下等根器者,则每次只听闻佛法中之一个章题,回去作 “思”与“修”至得“修所生慧”时方听闻下一个章题。
在刚刚开始修持的时候,若因能对以上的部分,尤其是因果、轮回、心、业力间的牵引关系有一定节认识的话,对以后的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我们现在简略地开示一下:
我们的心不断在变幻,由一个妄念跳到另一个妄念,从不止息。这个心并不由自己主宰,而是无可…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