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甚深微妙》般若心經釋義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說法者”及“聞法者”等紀錄。“般若”部有好幾部的經典和〈妙法蓮華經〉、〈首楞嚴叁昧王經〉等重要經典都是在這段時期及這個地點由佛陀所開示的,大家若有機會去印度朝聖的話,應該在朝禮菩提伽耶之菩提樹下金剛座佛陀成道之處後,再往鹫峰山,上當年佛陀說法之小平臺朝禮。以上之經文還有一層非言明的含義,描述了佛陀與諸弟子的不可思議功德:如果大家現在去到鹫峰山佛陀當年說法之處朝禮,可能會生出一個疑問,這麼小的一個地方當年如何容納一千二百多位大比丘(即“大苾刍”)、諸大菩薩及數以千計的其他弟子呢?佛陀能于一粒微塵中化現千千萬萬的淨土,所以在鹫峰山上說法臺要容納幾千個弟子並非不可能的事,我們凡夫自然沒可能思議諸佛之功德與力量。

  【爾時世尊 即入甚深光明宣說正法二摩地 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 在佛會中 而此菩薩摩诃薩 已能修行甚深般若波羅密多 觀見五蘊自性皆空】

  以上這段經文記載當年佛陀開示時的心經時的不共背景。

   此時佛陀雖處于大衆之中,卻入于“甚深光明宣說正法叁摩地”這定境中。 “叁摩地”定境有不同性質類別,佛陀這時所處的定境是指直接契入空性——萬事萬像的真實谛性本質——的一種定境;經文中的“甚深”二字就是解釋了佛陀是入于深妙空性境中。“光明”一詞的意思是指佛陀在入于定中時身放無量光明遍整個世界,淨化世間及衆生,令衆生心中的解脫或成佛的業因種子得以成熟。佛身放光也有另一層的緣起:在佛說法時,會有不少天道的衆生到臨聞法;普遍上來說他們貢高我慢的心很重,而且也身放大光明,這種傲慢心態並不利于他們學習佛法,故此,佛陀身放無量光,令到天道衆生的身光相較之顯得黯然失色,傲慢實時消除,較會十分謙卑好學的心態來聽聞佛陀開示,這些是佛陀以悲利益衆生的種之善巧。

  在此同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亦入于觀視“五蘊自性皆空”的“甚深般若波羅密多”禅定之中。有關“五蘊”、“空性”及“般若波羅密多”我們慢慢才解說,先說說“觀自在菩薩摩诃薩”是誰。“觀自在”的梵文原字爲 Avalokiteshvara,我們藏語稱作Chenrezig,他的名字的意思是:以慈悲眼不分晝夜恒常觀視衆生,自身己由痛苦中解脫而得自在,亦能令衆生由苦中得到解脫而成就自在者,中國人一般稱他觀世音;“菩薩”的梵文爲Bodhisattva,是尊稱爲利益衆生而發願成就無上佛果位的行者;“摩诃薩”梵文爲 Mahasattva,意思是“大士”。

  以上這一段記載的是當年佛陀開示時的不共背景。因爲佛陀入于空性定境並非當時衆聞法者所知曉的,佛陀身放光明也是要有福緣者方能見到,故北這些情況並非在場大衆可知,所以這部分的細節稱爲“不共”的背景。

  佛陀說此經之背景(“序分”)現已說完了。以下說經文的主體內容(“正宗分”)。這裏面主要分爲舍利子的問題、觀自在的回答及佛陀對觀自在的答案作出印許這叁支。

  釋舍利子之問——

  【爾時尊者舍利子。承佛威神 前白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 若善男子善女人 于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法門 樂欲修學者 當雲何學】

   這一段經文是說:當時尊者舍利子,受了佛陀之神通力加持驅使,向觀世音大士發問:“如因有善男子或女子,想要修持學習圓滿智慧法門,應該作樣去修學?”

  舍利子是人名(注:梵名Shaiputra ,“舍利”即一種稱爲“鸬鹚”的鳥類,“舍利子”之母名爲“鸬鹚”,故稱“鸬鹚之兒子”,亦有譯師依其梵音譯作“舍利弗”)他是佛陀的親近弟子之一,當時已成就了小乘聲聞羅漢之境界,他受了入于定中的佛陀所加持而作這樣的發問。“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已入于大乘道之男女修行者,亦即已發菩提心的行者。在這裏順帶一提,衲在內地常常遇上有不少人認爲女性不可能成佛,這是一個很錯誤的想法!在這經中就提到“善男子善女人”,並無說女人就不可以修持或者無可能成佛!

  “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波羅密多”是指圓滿法門。我們有時會聽到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禅定與般若等名詞,統稱六波羅密多或六種圓滿法門,這些是大乘行者必須去修持乃至成就的項目,這部經正是談北六者中之“般若”的圓滿之方法。

  “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法門”是指有關“空性”之智慧法門;“空性”的證悟被稱爲“甚深”,是因爲在證悟了它後,我們可以從無始輪回中得以解脫出來;它亦被稱爲“般若波羅密多”,因爲“空性”,亦即一切事物現像的真實谛性,正是智慧的圓滿之主要對像;“空性”同時在這裏被稱爲“法門”,因爲我們必須要透過證悟“空性”,方能成就解脫(小乘證果)或佛果位(大乘證果)!

  舍利子是小乘羅漢之果位,觀世音已于無量劫前成佛,只是爲了利益衆生的原因而化現菩薩之相而已。他們兩位都已成就了“空性”之體悟,在這時只是因著佛陀之神通加持所驅使故,舍利子才作這樣的發問,以與觀世者大士之對答而開示正法利益衆生。

  有些人會生出一疑:既然〈般若心經〉之主體內容爲舍利子與觀世音的問答而非佛陀所說的,爲何仍被視爲佛陀之開示呢?其實佛陀並不一定需要以其金口宜接宣說正法。佛陀有時以加持力令其弟子開示妙法,有時以佛身放大光明宣示佛法,有時甚至加持令風吹樹葉之瑟瑟聲化爲令衆生聞受佛法節妙音,這些都是被視爲佛陀之開示的。(注:這種情況下之開示稱爲“等流身所作開示”),佛陀與我們凡夫不同,我們想表達意思必須要說話,但佛陀卻有種種奇妙善巧可以宣示法理。衲坐在這裏說話,你們嫌衲之聲音不大,安裝了一套擴音設備;還有衲不懂英語及漢語,所以要有兩位傳譯員;佛陀開示不是這樣的!佛陀的聲音所有聽法者不論坐遠坐近皆可得聞,而且因著佛陀之神通威德,聞法者各以自己通曉的方言聽到佛陀的妙法,是不需要翻譯員幫忙的。

  舍利子的問題可以被解作:“若有已經生起了菩提心的男修行者或女修行者,想要修證深妙的“空性”,智慧這種圓滿的法門,應該如何去進行呢?”

  釋觀自在之答——

  觀自在菩薩在受到釋迦如來的神通力加持之下,對舍利子這個問題的作答,就是〈般若心經〉開示的主體內容。在未解說這部分前,有必要先說明一下修行者由入門乃至成就之間的過程,以令大家知道〈般若心經〉中的主體與整個成佛之道次第的相互關系。我們現在就先談談由剛入佛法之門乃至達小乘及大乘最終成就之間的曆程。

  修持佛法的人,必須先尋找並依止具資格的師父,這位師父必須是有能力帶引行者修時不同階段直至成就的一個師父。如因你想得到小乘的證果,由六道輪回中得脫,就必須要依止一位能引領你修持由上路乃至解脫的各個修持階段的一位師父。如因你想成佛,則必須依止一位能帶引你由初入門一步一步最終達至佛果位的一位明師。

  在找到並依止了一位明師以後,行者必須從師聽聞佛法開示,在如法地聽聞以後所生出之智慧稱作“聞所生慧;然後再反複禅思,在意念內推敲思維其內義,從這個過程所生出之智慧稱爲“思所生慧”;然後行者再禅修這部分之開示,直至這一部分的佛法內容與心念合而爲一,成爲了“修所生慧”。很多人以爲去聽一聽法師講經就明白了,其實這頂多是得到了“聞所生慧”,還需經過 “思”與“修”而得此二種過程所生之慧方算圓滿完成了這一部分了這一部分的佛法修持!

  在佛法上的所有章題,我們都必須以聞、思、修這個方法及依著這個順序去進行。在世間上,有少數人因爲有過往世的修持,可以不靠聽聞或閱讀而生起佛法上之智慧,但絕大部分的人都必須要靠聽聞佛法才能生起初步的體會認識,進行作“思”與“修”的階段。一般來說,閱讀亦被視作“聞”的一種,透過閱讀佛法而生出之認識亦可被歸納爲“聞所生慧”,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需要依止一位明師而聽聞佛法。曆史上還未有見過單單靠自己看看佛經而成佛的先例!所以依師而學是很重要的一環,也是修持的起點。

  在依止明師後,我們必須依首正確的次第,把佛法上的每一部分、每一章題遂一作聞、思、修,這個次序不可亂來,必須由淺入深地前進。佛法是十分淵博的學問,我們必須一步由入門的學問起手修證上去,對一個佛法上的章題部要完成聞、思、修而成就由此叁者所生之智慧。

  “修所生慧”是我們最終必須得到的成果,但它取決于我們是否已具備了 “思所生慧”;要得成“思所生慧”,又首先要透過聽聞開示而得“聞所生慧” 作爲基礎。

  我們必須從師而修學,依次序對“人身難得”、“生死無常”、“因果”、 “業力”、“六道輪回苦況”等部分之佛法開示依次作聞、思、修,直至心中對它們生起了體悟覺受,然後或依“四聖谪”,或依“十二因緣”,作聞、思、修玉心中真正生起出離心爲止。以上說過的這些章題,散見于佛經之中。上根者依佛經之開示而作聞、思、修便能成就對它們的體悟;中等根器者可以依靠〈菩提道次第廣論〉等佛滅後曆代祖師對佛經所作之闡釋與注疏開示,〈菩提道次第廣論〉中統攝了叁藏一切佛法在內,而且依著修持之正確次第排列,由剛入道修持直至成佛間一步應該修持的法門一一依次序開示教授,十分適合我們末法時期中的福薄根器之行者;下等根器者,則每次只聽聞佛法中之一個章題,回去作 “思”與“修”至得“修所生慧”時方聽聞下一個章題。

  在剛剛開始修持的時候,若因能對以上的部分,尤其是因果、輪回、心、業力間的牽引關系有一定節認識的話,對以後的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現在簡略地開示一下:

  我們的心不斷在變幻,由一個妄念跳到另一個妄念,從不止息。這個心並不由自己主宰,而是無可…

《《甚深微妙》般若心經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西藏醫學點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