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
编者的话
〈般若心经〉为汉藏二地佛教弟子广为尊崇及修诵的部佛经,内容主要为有关“般若空性”的佛学开示。虽然〈般若心经〉被很多人视为日常念诵的功课经文,其深妙内义却并不易令广大佛子所明了,导致绝大部分三宝弟子只能止于诵念此经而未能深入领纳其中的妙义。
这本着作之内容乃依据大藏寺法台祈竹仁宝哲在一九九0年应澳洲雪梨弟子请求。一九九三年应马来西亚弟子请求及于一九九六年应香港弟子请法而作之三次释义开示,由编者翻译,笔录及整理合并文义而成。法师当年采用藏语原经而作释义开示,故此,编者舍用较多人认识之唐玄奘所译之简本〈般若心经〉而采用了各版整全的广本译文之一——宋施护法师译本〈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作为中文释义开示之依据经文,全经已打印于释义开示部分之前以供参考,在释义开示中并至有关经文章句时亦再次粗体印出以资对照及识别,此外,在书末亦印出汉地历代以来由不同法师译出之各种译版数据以供参考。
在传统佛教学经制度中,非常注重科判的定制,令学者易于掌握内容大纲及忆记所开示之细节,编者依据法师之口授释义分别编定了开示内容之科判及全经之解构,印于书首,祈能令学者易于修习。
愿一切吉祥!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
今晚开始,衲将应顺大家的要求,尝试开示〈般若心经〉的妙义,但在未开始正式讲说前,大家必须首先调整自己的发心,也就是说:调整自己来这里听法的动机。
大家来闻法的动机是什么呢?有人因为对佛教有丝毫的好奇而来听经,有人为了消磨时间而来,有人随波逐流跟着朋友来听,有人为了积累一些学识以便成为众人尊重之大学者而来,又有人为人消灾解难而参加所有的佛教活动,也许还有人只是来看看这个西藏喇嘛到底是什么模样的!这些都不是适当的发心。这些动机并不利于大家学习吸收。大家自视为大乘佛教徒,最终目的是要利益所有的有情众生,令他们得到安乐而远离痛苦,但怎样才可以最有效地利益他们呢?我们凡夫的能力有限,故应发心成就无上佛果位以便有能力去利益众生!但是,成佛必须要圆满福德与智慧二者;而要圆满福慧又必须先学懂积聚福慧资粮的正确方法:所以我们必须去听法、去学经、去学习成佛的方法。大家在听闻佛法开示前,必须预先在心中生起这种正确的闻法发心:“为着利益众生我必须成佛;为了成佛我必须学习成佛之道:故此我就当下好好听闻法师开示成佛之方法!”,这是听闻任何佛法开示之大乘发心。发心是修持的一个重要环节;噶登派的祖师云:““始”与“终”乃最重要的二事!”所谓“始”,指一切佛法活动(如听闻佛法开示)前之发心;所谓“终”乃指佛法修持结尾时之回向;祖师是在说:修持之目的是最重要的,必须在修持前后确实在心中培养出清净而正确的动机!我们所做的事到底是否与佛法相应,正视乎我们的发心,并不取决于所做的事情之性质;若果听法之发心清净正确,即使限于根器下劣而未能完全听懂,这听法的过程也已积聚了一个成佛的种子,未来必定会结果!如果发心并不清净,即使通达了三藏一切经论,这份学识也不能令你向佛果位迈进一小步!故此,大家要小心地调整动机,生出清净、正确的听法之发心。
释经名——〈出有坏母般若波罗密多心〉
不论我们在研学什么经论,首先应该研究其经或论的名称。在古印度有百千种的地区方言,就等于你们中间人有福建话、北京话及广东话等等不同的方言一样;佛陀的教法主要以二种语系文字被记录流传,即梵语系与巴利语系。〈般若心经〉的原文属于梵语系大乘经典,不论是藏语或中文的译本都是从原有之梵文原版翻译过来的。在西藏的译经传统中,凡译为藏文之经典必然会先把经文之原文经名刊印列明,例如这〈般若心经〉原经以梵文抄录,在藏语译本之经文前就印明了梵语经名Bhagavati Prajna Paramita Hrdaya,这是为了列明译文有其印度原经依据来源,而并非西藏之论作或伪经;没有原经依据的译经是不被承认的。传统上,另外会记录原经有多少章、多少节、多少字等等细节,以防后人混淆正法、制造伪经及增删经文等情况,这些都是为确认法源清净的传统制度。
梵语经名中之Bhagavati一词意为“出有坏母”(注:中国译经师施护之译本经名中译作“佛母”),“出有坏”(Bhagavan,亦译作“薄伽梵及“世尊”)是佛陀的一个尊称指佛陀由众苦中超出、具有一切功德、已破坏一切烦恼有漏。
“般若波罗密多”(梵语Prajna Paramita)意为“智慧之圆满”或“渡彼岸智慧”与“空性”有直指之关系。
“心”(梵语Hrdaya)在这里指的是“心要精华”的意思。
全个经名的意思就是:“智慧之圆满的心要精华—出有坏母”。
佛陀依众生不同的根器程度与不同的需要,开示了众多的法门,其中一部分称作“般若”部的开示;在这系列的开示中,有多部长短与程度深浅不同的版本,〈般若十万颂偈经〉(即〈大品般若经〉)、〈般若二万五千偈经〉(即〈信咒般若经〉)、〈般若四千偈经〉(即〈小品般若经〉)及〈般若三百偈经〉(即〈金刚经〉等,在这系列的经典中,佛陀开示了最究竟之教授,三世诸佛之微妙心髓证悟;出有坏母般若波罗多心(简称〈般若心经〉)是这系列中最精简的一部经典,故被称为〈心经〉,即指它是一切“般若”部教法之心要精华。“般若”部教法是教授空性的开示,而空性之证悟是欲求解脱自在的小乘行者与欲证无上佛果位的大乘佛子都必须达致的,不论你修持的目的是了成佛还是为了得到解脱自在之境,你都必须证悟空性,成就“般若”。在普遍情况下, “出有坏”(或“出有坏母”)是我们对诸佛之尊称,但在这经名中,“出有坏母”这个名称被用作经文之尊称;因为修行者必须证悟了“般若”空性方可成佛,诸佛可以说是由“般若”而出生,所以“般若”被譬为三世诸佛之母;这部经开示“般若”部妙法,所以才被称为“佛母”(“出有坏母”)。
经文原来之梵语名称现已解释过了。有学识的学者往往单阅经论之全名已能了知其内容的大概要点与等点,在看到〈般若心经〉的梵文原名时,他们可以从而当下知道这部法典乃由佛所开示、与“空性”有关,而且十分精简。
(注:〈出有坏般若波罗密多心〉为梵语原经名与藏语译本经名直译,在中国历代以来有不少译本,以下所列以供与释义内容对照之中译经文为宋施护译本,其译出之经名称为〈佛说圣佛母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与梵文原经始有小异之处,特此指出;法师于释经名时乃依原梵语经名所说。)
释经文——
现在说到经文的内容了,依据传统,应先说佛陀当年作此座开示之背景(即 “序分”然后再释述此座开示之主体(即“正宗分”):
释佛陀开示是经之背景(序分)——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 在王舍城鹫峰山中 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并诸菩萨摩诃萨众 而共围绕】
以上这段经文列出了共通的开示背景。这里列明了背景的几个要点:“如是我闻”指出此经乃由佛陀的亲近弟子阿难尊者在佛陀示寂后依据当年的情景忆述出来而被记录为文字的。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忆述此经者(阿难尊者)亲闻如此的;事实上,“如是”这两个字有很深妙的意义,真正要细说的话。可以说上几个月!这二字其实已统摄了一切佛法在内。“一时”是指佛陀在“王舍城”夕法之时,约在如来世寿五十七岁左右的时候;“世尊”是佛陀的尊称,亦即此部经典之开示者;“大中;“在王舍城鹫峰山中”列出当年开示之地点,“王舍城” 是古印度的一个城市,现今已不存在,在印度,现在比哈省(Bihar)中一处,仍可见古城之遗迹,距离佛陀示现成佛的金刚座(即现今称作“菩提伽耶”之圣地)并不太远。“王舍城”对佛教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点,佛陀在世时有很多的史迹是在这里发生的,例如佛陀正是在这里遇上并摄受他的其中两位主要弟子:目犍连与舍利子。这两位尊者都是在这里出生的,最后也在此地入灭;佛经中记述了佛陀的一个亲人提婆达多的事迹:提婆达多也是佛的弟子,但却对佛陀心生怨恨,常常破坏佛陀利生之事行,其中一次他设计令人放出一头疯狂的大象,欲害死佛陀,但大象却被佛陀之慈心降伏了,静静地跪伏在佛前,这件事也是发生于“王舍城”的;佛教史上第一次的僧团结夏安居也在此地举行;大家都知道佛教史上有一个闻名之国王叫阿育王,这阿育王曾在夜间建成八万四千个供奉佛陀舍利之塔,其中有一个在中国山西五台山,衲也曾经朝拜过的,这阿育王在迦叶佛陀在世时是一个普通的小孩,他十分尊敬佛陀,有一次他取了一些泥沙当作是金沙供养佛陀,后世的人都说他之后世转世中成为阿育王就因为这个因缘。“王舍城”还有一个佛陀曾经在其中沐浴的浴池,现在还存在!“鹫峰山” 是“王舍城”附近的,佛经中云:“阿氏多罗汉与一千五百罗汉住于鹫峰山中。” 其得名有两种解释:此山顶上有一大石状似灵鹫鸟,故得此名,此为一说,另一种释法是:十方净土中之诸大菩萨当年幻化为灵鹫联群飞来闻法,全山被这些灵鹫所围绕,故得此山名;“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并诸菩萨摩诃萨众 而共围绕”是说明当年的听众身份,包括了如阿难、须菩提及舍利子等尊者具足戒僧人一千二百五十多位(注:即“大苾刍”),同时也有大乘菩萨众如观世音及弥勒等在场。以上教点指出了“时”、“地”、“说法者”、“闻法者”之背景数据,所有的佛经都时以返个结构开始的,包括了“如是我闻”这一句“法证”、 “时”、“地”…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