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P3

  ..续本文上一页奈何地由业力与烦恼所支配的。由清晨起床直至晚上入睡时,我们的心都无休止地变幻,一个又一个的妄念令我们有时欢悦,有时不安,引发我们的贪念及嗔恨等,从而驱使我们作出种种之的业因,这些业因与业力在将来因缘成熟的时候导致我们轮回至六道中的一道中,又再造出数不尽的新业因。我们就是这样地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周而复始,令我们在轮回去历遍种种痛苦,不能得到解脱与自在。

  我们并未能把这个妄心与烦恼及业力的问题解决,所以这个心就一直被烦恼与业力所左右。并无任何的自主权。这个业力与因果的定律是客观的情况,不论我们相信与否、喜欢与否,也不论我们是否接受这个规则,它们一样生效,一样在你我的生命中运作。我们举一个例子:不理你如何坚信火焰是没有伤害力的,只要你把手放进火里面,你就会被烧伤!即使你不知道或不相信它的威力,它也一样会在你的身上发挥作用,这是一个定律,并不会因你的不相信这而变得不存在或者不生效。因果、业力与轮回也是同样的情况。

  要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我们必须要有出离心,还要有破除“我执”的“空性”智慧。这种智慧就是一把利剑,把我们困在六道轮回中的就是烦恼、业力等由“我执”而生起的铁链,只要有了欲求自由的决心——出离心,配合断“我执”的“空性”慧剑,就可以斩断链锁,得到自在的境界。

  但要成就出离心,必须先体悟到六道轮回之苦,所以刚才已经说过了:修持必须依着次第而由浅深入深,先后次序要正确。出离心是指对六道轮回之苦乐生起了真正的厌离心,急欲马上脱离六道轮回生死循环的决心,尤如身处火坑之中,迫切欲脱难的心态。出离心是小乘与大乘的修行者都必须具备的一个先决条件。在对六道轮回根本并不厌离的情况下,我们并不可能成就任何小乘或大乘的果境。

  有了出离心,加上体悟了“空性”之智慧,就会得到解脱自在,不坠六道轮回之境界。

  修持佛法的人,可以区分为小乘与大乘行者两种:小乘的行者以出离心为动机,以解脱顾死而得涅槃目标,而“空性”之智慧斩断“我执”为修持的过程及达到目标的方法。小乘的修持又分为“声闻乘”与“独觉乘”两种。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时,直至成就解脱之境之间,这个历程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有应该修证的章题,至圆满了才可入于下一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称为“小乘五道”,起点是生起出离心的第一刹那,终点是解脱的果位。这五个阶段称为“小乘五道”, “道的意思是“道路”,经由它们修持者可以由一点走至另一点,直至到达“五道”的最终目的地——解脱自在。由于小乘分为“声闻乘”与“独觉乘”两种修行人,这“小乘五道”实则分为“声闻乘五道”及“独觉乘五道”。

  小乘以上的修持者,因为自己见悟六道轮回之苦况,生起了出离心,同时又因体悟到从无始以往轮回以来,众生皆曾经是他的母亲,故不忍见如母众生困于轮回苦海之中,而生起了愿众生得乐的大慈心及不愿见众生受苦之大悲心,进而生起了大愿心——必须自己成就无上佛果位,俾能具有佛陀的能力来度助众生脱出苦海,这个为众生而发愿成佛的心称为“菩提心”。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必须先要具备真正的出离心,然后依“修心七重因果法”或“自他交换法”两种实习及培养菩提心的开示而修证。这样去修行的人叫做大乘修持者,他们的动机是菩提心,他们的目标是要成佛。在生起菩提心的第一刹那,至成就佛果位之间,这个历程也分为五个阶段,在每个阶段中都有应该修证及圆满的章题或果位,完成了才入于下一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称为“大乘五道”。

  “大乘五道”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在生起菩提心的当下,行者就正式入于“资粮道”,透过一步一步的修时,行者经历各道的果境,直至入于“无学道”;“无学道”也就是佛果位。

  “大乘五道”与小乘的“声闻乘五道”及“独觉乘五道”的起点不同,终点亦不同,但其中有部分的修持内容是共通的;“空性”之证悟是不论大乘或小乘的行者都必须修证的主体内容及达致各别目标的主要方法。

   至于如何生起出离心及菩提心,大家可以研学〈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著,这些佛法开示源出于佛陀的教授,散见于诸经典中,但对于没有机会或没有条件遍学一切经典的人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等论著是最佳的修学指引,因为它包含了一切必须修学的佛法内容,而且依着行者应该进行的次序开示修持的方法及明列了成功的准则,由入门至成佛间必须学证的内容无不包括在内。〈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祖师之巨著。祖师还着有〈菩提道次第略论〉。后世的历代大师亦对它们作了无数的注疏,例如〈速道〉、〈易行道〉、〈掌中解脱论〉等等。这些都属于〈菩提道次第〉系列的教法,都是依随宗喀巴大师之本着,有次序地开示成佛之道的论著,其中〈掌中解脱论〉是衲的师公柏绷喀大师之开示,衲听说过你们汉地的藏传佛教第子中有不少是法尊大师及能海大师的再传法脉,法尊大师与能海大师也都是柏绷喀大师的法脉传承,因能海大师之上师康萨仁宝哲及法尊大师之上师安东喇嘛同为柏绷喀大师之弟子,以后在这本论著有中译本时,你们可以好好去修学!此外,宗喀巴大师也曾着有一些极短简却又包含了整个成佛次第道路的小论(也称作“颂文”),例如〈普善德根本〉及〈道之三主要〉等,其中〈道之三主要〉是宗喀巴大师为衲所住持的大藏寺之创寺祖师雅弘竹巴所造的。(注:〈普善德根本〉亦被称为〈诸功德根本颂〉及〈福德本颂〉等同名异译;〈道之三主要道〉等同名异译;此外,柏绷喀大师曾为此二论开示了注疏式之教授,已有中译本,祈竹仁宝哲亦曾依〈道之三主要〉作释义开示,结集出版为〈甘露心华〉。

  现在大家对小乘及大乘行者由入门至成就各别所求之目标这中间所需要修证的历程果境已经有一点大概的认识了,〈般若心经〉中的佛法开示,尤其是观自在菩萨应舍利子之问而作的答复,主要是有关“大乘五道”的修持,即教授一个大乘行者如何在生起菩提心后,次第修证“空性”而二道一地道经由“资粮道”、“加行道”、“见道”及“修道”而到达“无学道”——佛果位。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告尊者舍利子言 汝今谛听 为汝宣说】

  这一段是说明观自在正开始向舍利子的问题作出日覆开示修证“般若空性” 的过程与方法。

  观自在菩萨在这里的开示是受了佛陀之加持而作的,这一点前面已经提过了;故此,此经的主要内容虽非佛陀直接宣说,但仍需视作佛陀的启示。

  观自在的问答启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对下品根器者之启示;

  (2)对中品根器者之启示;及

  (3)对上品根器者之启示。

  〈般若心经〉内观自在的回答包含了对这种不同层次资根的修行人分别作了详尽、中等及极简洁的开示;由“若善男子善女人 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法门者 当观五蕴自性皆空…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对下根者开示修证“空性”的方法,由“是故应知…”至“…当如是学”是对中根者开示同样内容,但比较简洁地去教授;“我今宣说…”至‥“是即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 是对上根者的杸为精简的密义开示,有关这些,我们慢之说下去会慢之明白。

  释对下根者之开示——

  【若善男子善女人 乐欲修学此甚深般若波罗密多法门者 当观五蕴自性皆空】

  观自在菩萨在作答的起始时,又重复地强调了两点:

  (1)不论是男性或女性若“善男子善女子”,都可以修学证悟“空性般若”而达致成佛之境界,这一点明显指出了女身不能成佛的错误见地;

  (2)要依“大乘五道”修证“般若空性”智慧,先要具备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己发菩提心,入于“资粮道”的男女。这一点也说明了这里的开示是依“大乘五道”而”依“声闻乘五道”或“独觉乘五道”而说的。

  观自在菩萨开示说:已发菩提心节男女行者,想要修证“般若空性”智慧法门的话,应该观察“五蕴”的本质是“空性”。哪“五蕴”又是甚么呢? “色”、“受”、“想”、“行”、“识”合称“五蕴”、它们包括了所有无常的现像,即所有物质与心灵世界所有事物与观像。

  “色蕴”包括了我们之以眼见到的、以耳听到的、以鼻嗅到的、以舌尝到的及以身触到的事物。山、河、你、我等,包括这些事物的频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及质感,全都属于“色蕴”的一部分。“色蕴”也可以说是物质世界的万物。

  “受蕴”是指心识中的领纳感受;当心识接触上一件事物时,“受蕴”便会运作而对这件事物生起乐受、苦受或不乐不苦受三种反应之一。

  “行蕴”是指心识中除了“受”与“想”这两种功能以外,所有其它的功能。如感情及心理活动等等,例如:专注、信心、嗔恨、妒忌等感情或心理活动,也包括了其它即非“色”,也不属于心识的现像,如:时间、生命等等。

  “识蕴”是五官之识与心识,即眼的知觉、耳之知觉、鼻之知觉、舌之知觉、身之知觉及心之知觉。

  “色蕴”统指物质,其余四蕴统摄了精神世界。加起来,它们包括了宇宙中一切万事万物在内。要知道甚么是“自性皆空”,必须对“自性”的定义有所了解。如因一件物品是有“自性”的,也就是说它的本质是“真正存在”的,而且是单独地存在的。“真正地存在”是指弋的本质与它的面目表相是一样的,而且经透观察是可以的确肯定它的存在的情况。“单独地存在”是指客观地存在而并不依赖主观因素而存在。这几点开始时并不容易明白,必须细心推敲思维。

  观自在菩萨这一部分的开示是说:体悟欲修证般若空性的大乘行者,应该去色、受、想、行、识…

《《甚深微妙》般若心经释义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西藏医学点滴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