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甚深微妙》般若心經釋義開示▪P3

  ..續本文上一頁奈何地由業力與煩惱所支配的。由清晨起床直至晚上入睡時,我們的心都無休止地變幻,一個又一個的妄念令我們有時歡悅,有時不安,引發我們的貪念及嗔恨等,從而驅使我們作出種種之的業因,這些業因與業力在將來因緣成熟的時候導致我們輪回至六道中的一道中,又再造出數不盡的新業因。我們就是這樣地在六道輪回中轉來轉去,周而複始,令我們在輪回去曆遍種種痛苦,不能得到解脫與自在。

  我們並未能把這個妄心與煩惱及業力的問題解決,所以這個心就一直被煩惱與業力所左右。並無任何的自主權。這個業力與因果的定律是客觀的情況,不論我們相信與否、喜歡與否,也不論我們是否接受這個規則,它們一樣生效,一樣在你我的生命中運作。我們舉一個例子:不理你如何堅信火焰是沒有傷害力的,只要你把手放進火裏面,你就會被燒傷!即使你不知道或不相信它的威力,它也一樣會在你的身上發揮作用,這是一個定律,並不會因你的不相信這而變得不存在或者不生效。因果、業力與輪回也是同樣的情況。

  要從輪回中解脫出來,我們必須要有出離心,還要有破除“我執”的“空性”智慧。這種智慧就是一把利劍,把我們困在六道輪回中的就是煩惱、業力等由“我執”而生起的鐵鏈,只要有了欲求自由的決心——出離心,配合斷“我執”的“空性”慧劍,就可以斬斷鏈鎖,得到自在的境界。

  但要成就出離心,必須先體悟到六道輪回之苦,所以剛才已經說過了:修持必須依著次第而由淺深入深,先後次序要正確。出離心是指對六道輪回之苦樂生起了真正的厭離心,急欲馬上脫離六道輪回生死循環的決心,尤如身處火坑之中,迫切欲脫難的心態。出離心是小乘與大乘的修行者都必須具備的一個先決條件。在對六道輪回根本並不厭離的情況下,我們並不可能成就任何小乘或大乘的果境。

  有了出離心,加上體悟了“空性”之智慧,就會得到解脫自在,不墜六道輪回之境界。

  修持佛法的人,可以區分爲小乘與大乘行者兩種:小乘的行者以出離心爲動機,以解脫顧死而得涅槃目標,而“空性”之智慧斬斷“我執”爲修持的過程及達到目標的方法。小乘的修持又分爲“聲聞乘”與“獨覺乘”兩種。生起真正的出離心時,直至成就解脫之境之間,這個曆程分爲五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中都有應該修證的章題,至圓滿了才可入于下一個階段,這五個階段稱爲“小乘五道”,起點是生起出離心的第一刹那,終點是解脫的果位。這五個階段稱爲“小乘五道”, “道的意思是“道路”,經由它們修持者可以由一點走至另一點,直至到達“五道”的最終目的地——解脫自在。由于小乘分爲“聲聞乘”與“獨覺乘”兩種修行人,這“小乘五道”實則分爲“聲聞乘五道”及“獨覺乘五道”。

  小乘以上的修持者,因爲自己見悟六道輪回之苦況,生起了出離心,同時又因體悟到從無始以往輪回以來,衆生皆曾經是他的母親,故不忍見如母衆生困于輪回苦海之中,而生起了願衆生得樂的大慈心及不願見衆生受苦之大悲心,進而生起了大願心——必須自己成就無上佛果位,俾能具有佛陀的能力來度助衆生脫出苦海,這個爲衆生而發願成佛的心稱爲“菩提心”。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必須先要具備真正的出離心,然後依“修心七重因果法”或“自他交換法”兩種實習及培養菩提心的開示而修證。這樣去修行的人叫做大乘修持者,他們的動機是菩提心,他們的目標是要成佛。在生起菩提心的第一刹那,至成就佛果位之間,這個曆程也分爲五個階段,在每個階段中都有應該修證及圓滿的章題或果位,完成了才入于下一個階段,這五個階段稱爲“大乘五道”。

  “大乘五道”分爲“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在生起菩提心的當下,行者就正式入于“資糧道”,透過一步一步的修時,行者經曆各道的果境,直至入于“無學道”;“無學道”也就是佛果位。

  “大乘五道”與小乘的“聲聞乘五道”及“獨覺乘五道”的起點不同,終點亦不同,但其中有部分的修持內容是共通的;“空性”之證悟是不論大乘或小乘的行者都必須修證的主體內容及達致各別目標的主要方法。

   至于如何生起出離心及菩提心,大家可以研學〈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論著,這些佛法開示源出于佛陀的教授,散見于諸經典中,但對于沒有機會或沒有條件遍學一切經典的人來說,〈菩提道次第廣論〉等論著是最佳的修學指引,因爲它包含了一切必須修學的佛法內容,而且依著行者應該進行的次序開示修持的方法及明列了成功的准則,由入門至成佛間必須學證的內容無不包括在內。〈菩提道次第廣論〉是宗喀巴祖師之巨著。祖師還著有〈菩提道次第略論〉。後世的曆代大師亦對它們作了無數的注疏,例如〈速道〉、〈易行道〉、〈掌中解脫論〉等等。這些都屬于〈菩提道次第〉系列的教法,都是依隨宗喀巴大師之本著,有次序地開示成佛之道的論著,其中〈掌中解脫論〉是衲的師公柏繃喀大師之開示,衲聽說過你們漢地的藏傳佛教第子中有不少是法尊大師及能海大師的再傳法脈,法尊大師與能海大師也都是柏繃喀大師的法脈傳承,因能海大師之上師康薩仁寶哲及法尊大師之上師安東喇嘛同爲柏繃喀大師之弟子,以後在這本論著有中譯本時,你們可以好好去修學!此外,宗喀巴大師也曾著有一些極短簡卻又包含了整個成佛次第道路的小論(也稱作“頌文”),例如〈普善德根本〉及〈道之叁主要〉等,其中〈道之叁主要〉是宗喀巴大師爲衲所住持的大藏寺之創寺祖師雅弘竹巴所造的。(注:〈普善德根本〉亦被稱爲〈諸功德根本頌〉及〈福德本頌〉等同名異譯;〈道之叁主要道〉等同名異譯;此外,柏繃喀大師曾爲此二論開示了注疏式之教授,已有中譯本,祈竹仁寶哲亦曾依〈道之叁主要〉作釋義開示,結集出版爲〈甘露心華〉。

  現在大家對小乘及大乘行者由入門至成就各別所求之目標這中間所需要修證的曆程果境已經有一點大概的認識了,〈般若心經〉中的佛法開示,尤其是觀自在菩薩應舍利子之問而作的答複,主要是有關“大乘五道”的修持,即教授一個大乘行者如何在生起菩提心後,次第修證“空性”而二道一地道經由“資糧道”、“加行道”、“見道”及“修道”而到達“無學道”——佛果位。

  【時觀自在菩薩摩诃薩 告尊者舍利子言 汝今谛聽 爲汝宣說】

  這一段是說明觀自在正開始向舍利子的問題作出日覆開示修證“般若空性” 的過程與方法。

  觀自在菩薩在這裏的開示是受了佛陀之加持而作的,這一點前面已經提過了;故此,此經的主要內容雖非佛陀直接宣說,但仍需視作佛陀的啓示。

  觀自在的問答啓示可以分爲叁個層次:

  (1)對下品根器者之啓示;

  (2)對中品根器者之啓示;及

  (3)對上品根器者之啓示。

  〈般若心經〉內觀自在的回答包含了對這種不同層次資根的修行人分別作了詳盡、中等及極簡潔的開示;由“若善男子善女人 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法門者 當觀五蘊自性皆空…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對下根者開示修證“空性”的方法,由“是故應知…”至“…當如是學”是對中根者開示同樣內容,但比較簡潔地去教授;“我今宣說…”至‥“是即修學甚深般若波羅密多” 是對上根者的杸爲精簡的密義開示,有關這些,我們慢之說下去會慢之明白。

  釋對下根者之開示——

  【若善男子善女人 樂欲修學此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法門者 當觀五蘊自性皆空】

  觀自在菩薩在作答的起始時,又重複地強調了兩點:

  (1)不論是男性或女性若“善男子善女子”,都可以修學證悟“空性般若”而達致成佛之境界,這一點明顯指出了女身不能成佛的錯誤見地;

  (2)要依“大乘五道”修證“般若空性”智慧,先要具備菩提心;“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己發菩提心,入于“資糧道”的男女。這一點也說明了這裏的開示是依“大乘五道”而”依“聲聞乘五道”或“獨覺乘五道”而說的。

  觀自在菩薩開示說:已發菩提心節男女行者,想要修證“般若空性”智慧法門的話,應該觀察“五蘊”的本質是“空性”。哪“五蘊”又是甚麼呢? “色”、“受”、“想”、“行”、“識”合稱“五蘊”、它們包括了所有無常的現像,即所有物質與心靈世界所有事物與觀像。

  “色蘊”包括了我們之以眼見到的、以耳聽到的、以鼻嗅到的、以舌嘗到的及以身觸到的事物。山、河、你、我等,包括這些事物的頻色、形狀、聲音、氣味、味道及質感,全都屬于“色蘊”的一部分。“色蘊”也可以說是物質世界的萬物。

  “受蘊”是指心識中的領納感受;當心識接觸上一件事物時,“受蘊”便會運作而對這件事物生起樂受、苦受或不樂不苦受叁種反應之一。

  “行蘊”是指心識中除了“受”與“想”這兩種功能以外,所有其它的功能。如感情及心理活動等等,例如:專注、信心、嗔恨、妒忌等感情或心理活動,也包括了其它即非“色”,也不屬于心識的現像,如:時間、生命等等。

  “識蘊”是五官之識與心識,即眼的知覺、耳之知覺、鼻之知覺、舌之知覺、身之知覺及心之知覺。

  “色蘊”統指物質,其余四蘊統攝了精神世界。加起來,它們包括了宇宙中一切萬事萬物在內。要知道甚麼是“自性皆空”,必須對“自性”的定義有所了解。如因一件物品是有“自性”的,也就是說它的本質是“真正存在”的,而且是單獨地存在的。“真正地存在”是指弋的本質與它的面目表相是一樣的,而且經透觀察是可以的確肯定它的存在的情況。“單獨地存在”是指客觀地存在而並不依賴主觀因素而存在。這幾點開始時並不容易明白,必須細心推敲思維。

  觀自在菩薩這一部分的開示是說:體悟欲修證般若空性的大乘行者,應該去色、受、想、行、識…

《《甚深微妙》般若心經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西藏醫學點滴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