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师的特质

  上师的特质

  洛本仁波切

  学习佛法,当依心的譬喻而领悟;追求心灵的解脱是唯一,所以 需要一位灵性的上师来引导,告诉我们什么是念头,并教导我们如何 清净念头。未解心的体性前,心中充满妄念以为是心,故唯有念头清 净了,心才得以自在。清净妄念方法有很多,众多方法之中有一个共 同点,那就是以「了解上师的本质」为依归。如果不了解上师的本质 ,那么我们将无法体会他所说的与教导,也没有办法完全的接受金刚 乘的方便道。何为「方便」?方便就是上师跟弟子的关系,此关系建 立在心的亲密,并以直接的清净方法,在互动上体验本具,并由上师 直接指出我们的自性,这就是金刚乘殊胜的方便道。

  索迦仁波切曾说:「谈到喇嘛或者是上师的本质,我们必须记住 ,上师不是一个人而已,上师代表一切真理的持有者,并且就是由上 师将真理如实的教导我们。同时上师也包含了一切诸佛以及祖师的慈 悲,还有智慧的加持。」 顶果仁波切亦曾开示:「上师是一切加持 的根源,没有上师,我们将无法了解甚深法门,也无法得到法的加持 。」近代伟大的圣人, 蒋扬钦智却吉罗佐经常这样说道:「虽然我 们的真实本来是佛,但无始以来却被无知和迷惑所蒙蔽;即便如此, 内在佛性却从未屈服于无知之下,反而与迷惑对抗,这就是我们内心 的上师─佛性的殊胜。」

  佛说我们每一个人,乃至六道众生都具有佛性。这才是让我们成 佛的因,如果我们没有具足佛性,那么不管怎么修都不可能成佛。弥 勒菩萨说:众生本具如来藏,一时盖障所染故,佛性如矿中金,一时 不显,但金之体性不变。有人认为,「既然我们本来就是佛,那我不 用修行,我就是佛。」逻辑上是对,但实际上却是邪见。因为佛具足 断证功德,而我们却充满烦恼和迷惑。我们的佛性无始以来就被无明 、怀疑等各种染污障所蔽,就好像钻石掉到泥沼一样,显现不出耀人 的光泽。故众生所具未净佛性称为如来藏。

  所幸每当我们即将堕入轮回的深渊,罪恶如花朵招蜂一样时,这 个时候,佛性的特质就会一再地显现提醒我们,不让心继续往下堕落 。所以说我们内心本具的佛性,从未曾屈服在迷惑之下。这也就是许 多人,不管是否曾听闻佛法相信佛法,总能在关键时慈悲涌现。那怕 是作奸犯科、杀人放火的歹徒,到最后一刻也都还会发现本具慈悲, 如是慈悲也就是我们本具的佛性特质。

  为了开显佛性,我们必须不断修持,在修持过程中,这个内在本 具的佛性也正是我们究竟的上师。上师有二,一者为外在上师、一者 为内在上师。如何是外在上师呢?具有人身的上师,其言词未必能遵 ,但己想要的,当尽一切达成。云何为内在上师?自性是内在上师, 众生本具无染自性故说内在上师是自己最真实的导师。如是!内心最 真实的导师,总是会在我们最为迷惑的时候,努力将我们拉回真实的 佛性里。真实的佛性,从未遗弃我们,而以无尽的慈悲,毫不厌倦地 为净化我们的心灵,示现各种方法来引导我们,令我们能重回真实的 自性中。吾等遭遇即是。

  当我们内心感受到痛苦的时候,如果我们跟著痛苦走,那就成为 痛苦者;一旦我们认识念不真实,便可将其舍弃,不再受其左右。念 本无力,执著者念如山。当我们受苦知苦报而欲离苦时,痛苦本身就 是一种净化;若不经验痛苦,又如何知「苦」是什么呢?不知即不能 舍。然而世间人却都害怕苦「果」而不畏苦因,欲断苦果当不造苦因 ,果方不生。故菩萨行菩萨道,知诸法体性是空,虽入轮回不执轮回 之苦,成就不净染业成熟众生种性。我们这一生,乃至过去世,生活 本身的痛苦其实就是我们最好的导师,只可惜众生皆错失。当历尽人 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时,若能知这是戏一场,如是!自己将是自 己最好的导演。怕的是自编自导的戏,还要自己来演,若如是!我们 就将成为永不落幕的舞台人物,这就是轮回。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不一定都是我们想要得到的。 譬如,我们都不喜欢痛苦而希望快乐,但是生活不可能只有乐而无苦 ,故唯有以超越的心来看待痛苦,才有办法从痛苦之中解脱;如果一 直想要快乐,事实上痛苦将永远如影随形,无有解脱之际。一位具有 色身的灵性上师,虽不是内在自性上师,但却是这位上师引导我们认 识自己内心的导师,所以说,如法上师是具有超然的能力,可以让我 们认识自已。

  由于我们过去世的誓愿(或者说是愿力)祈祷、加上清净的善业 ,这都能够让我们这一生内在的导师,不假任何训练而变得清明。过 去世善业积聚得越多,这一生对于某些事的看法就愈加清明。然而有 些人由于过去世业力使然、恶缘的感昭,即便他偷了别人的东西亦认 为理所当然。这些人值得我们同情,因为他是无知的,不晓得自已所 做是多么愚蠢。如果我们诃责对方而引起他的镇恨,那么不对的是我 们不是他,因为是我们引起他的镇恨。故我们应该原谅并且劝勉他。 当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做好准备,要接受心灵的教育。从信仰佛教开始 首要改变过去想法,为解脱轮回的痛苦而精进,当我们内心做好这些 准备之后,具德的导师自然就会出现在弟子面前。

  我的第一位启蒙上师出现时。彼时十余年前我并不了解什么是密 宗,但是我对密宗相当吸引与好奇,内心更是渴望,希望求得心灵上 的依靠,最重要的是痛苦的解脱。因缘成熟时得以亲近一位仁波切, 并请示他:「什么时候我的上师才会出现?」他告诉我:「当你内心 准备好的那一刻,你的上师就出现了。」当时我还不了解个中真义, 所以他的出现对我而言,等于昙花一现;直到有一天我确实找到了我 自已最需要的上师时,再度与他见面。我向他说:「您愿意接受我的 皈依吗?」他告诉我:「你的上师出现了。」从此,就步上究竟不归 路。也许这条路是对的,但是现在不敢说它是对的。

  事实上,外在上师正是内在上师的示现,或说外在的上师是内在 上师的发言人。为什么自已不当自已的发言人呢?因为你跟内在上师 还没有接触,内在上师还没有被发掘,所以需要一位外在上师代表内 在上师发言,指引方向。究竟来讲,是自已让自已成佛,而不是哪位 外在上师让你成佛。如何让自已成佛呢?必须由一位外在的上师来引 导什么是道、什么是佛性。经由上师的引导,加上自已努力实践,才 能够达到「是心是佛」最后的目标。所以说上师是教导我们如何认识 心的上师,了解究竟真理,并且恢复我们的信心及信仰力,从不认识 真实自性所产生的痛苦中解脱的无上师。不了解心的自性就像一个人 被关在暗室之中。心犹如变形虫,无时不刻都在变化,就像你们坐在 这里听著我讲话,眼睛看著我,但是你的心果真听著我、看著我吗? 还是习惯地不自主,又在想另外一件事情呢?

  故上师就是自已内在自性真理的使者。上师如一座桥,桥尚未修 筑之前,住在山里的人,永远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故上师就如这座 桥,让我们跟内在佛性连接起来,所以上师就是佛的化身,令我们证 佛无染智。「依止上师」,乃成佛最直接的途径。上师能够让我们明 白所不明白的,更能够让我们了义所明白的,我们所明白的指的是相 对的真实。一位好的上师,会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什么是佛性,一再 的用各种方法将我们的习气清除乾净,甚至会叫我们去做最不愿意做 的事情。所以我们想要解脱,就必须完全臣服于外在上师的指导,进 而启发我们内在上师的本质,然后内外相融,合而为一。能无别合而 为一时,自然了义自性的胜谛;或者说,真正了解上师的本质是什么 。上师教导我们如何来发现自已,如何了解自已,最重要的是,如何 来超越自已。并且让我们发现:佛不在外面,不在佛像里面,而是在 我们自已的内心之中。所以,在我们还不能够确定「佛就在我心中」 之前,上师就是佛的代言人。确定之后上师就是佛。

  如果将上师比喻成阳光,那么佛法就如同放大镜,阳光透过放大 镜点燃乾燥的木头。至于我们是木头还是石头就要问自已了。如果我 们是石头的话,那么放大镜再大,阳光再强都没有办法引燃。但各位 绝对不会是石头,因为我们都具足了佛性和人身,是可以成佛的。上 师的智慧心就是超越边见的无二,如大手印的真理是绝对的无二的、 超越一切的。所以我们不应该认为上师只不过是个吃喝拉睡,有情绪 的平凡人而已。如果作如是想,那么珍贵的上师在我们的心中与凡夫 无异,我们将无法受到加持和教导;但对上师而言,却一点都没有增 损。正因如此,所以我常说度人最难度的是家人,尤其是父母亲。因 于其心中,我们永远都是父母的小孩,他们绝难接受自已的孩子就是 菩萨,所以我对父母而言只是一个平凡人。在朋友眼里,我也永远是 他们的朋友,他们一向的观点和态度从未改变,认为朋友就是朋友, 因此想度化他们也就相对地困难了。

  一位上师所奉行的真理,就是启发弟子的智慧,为达此目标,常 行各种方便善巧。因此,上师说法,并不一定要坐在高大的法椅上, 也不一定告诉你我现在要传法与你。事实上当我们跟上师日常生活在 一起时,上师无时不刻都是一本活字典,但是我们能够了解多少,吸 收多少则完全看我们自已。

  曾有一例:要某弟子去拔草,事实上外面已无杂草可拔。所以弟 子问道:「该拔哪里的草?」我说:「拔大理石上面的草。」弟子说 :「大理石上面怎么会有草?我说:「不仅有,还很茂密」。知者知 之不知者不知。对我们来说,上师是佛的具体化现,是慈悲以及智慧 的代表,所以我们相信上师,并且将上师所教导的一切法和言教,如 实奉行,并加以体会,直到我们能够将佛法完全融入我们心里成为…

《上师的特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四共加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