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闻佛名恶趣得度分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lìn)。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阙(què)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尔时世尊。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释迦佛在演法的时候上对天庭、下对地狱、中间还要对人和非人等,所以就不能分出时间来,这是按佛法来说。虽然是用凡人的语言说,但天地人同时都能听闻并能解脱出来。尔时就是这个时候,世尊再一次的对曼殊室利童子说。
『曼殊室利。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曼殊室利呀!有很多的众生不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只想不择手段的贪占。吝是吝啬,舍不得给人家,像葛朗台似的,非常贪婪,这种人根本不可能去布施,别人布施,他还要骂。
这种人根本就不懂因果,不布施又不让别人去布施,更不知道布施之后的果报。如果家里人去布施,他就和你吵。布施就有一份功德,不布施又要阻止别人,就要种恶果。
善与恶,原本一心,众生不识善恶,即不识自心。不识自心,就迷心为境,逐物流转,就只怀贪吝,迷境逐物,流浪生死。
『愚痴无智。阙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愚痴无智,阙于信根,这种人不认识人生价值,不明白五蕴之身是四大假合的,更不明白维持生活的财物都是众缘和合而成,不了知一切诸法自性皆空。
最有价值的人生,是在众缘中参透人生的真相,才能卓立在人生最高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转业流入圣流。阙于信根的人,对于人生的真谛,没有尊崇信仰的心,当然也就没有超越的智慧了达人生的真相,起我相、人相、物相,于是多聚财宝;于己所有鄙吝有加,勤加守护,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这种人是真正的守财奴,只进不出。不布施,生怕别人花他的钱。看见要饭的来了,他心里非常不痛快,舍不得一分钱。
从这里我们要明白,一个人有财富,那是以前布施的缘故。不布施,吝啬守护,这样财源就会枯竭。
布施有三种:第一是财物,第二是法,第三是无畏。在家的布施财物,经常施舍给要饭的或者需要帮助的病人,供养僧人等都叫财布施。出家修法的人布施的是法。无畏布施,人在受惊害怕无助的情况下,给他一种温暖的语言,一种体贴的爱护,这叫无畏布施。
这三种以法布施最好最殊胜,次要的无畏布施,再次是财布施。只有我们具足了这些东西,在修行道上才能更加大踏步地走。
『设不获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深生痛惜。』处于外在的强力,而不得不布施时,就像割他的身肉一样难受。
有个笑话:有个守财奴病倒了,浑身没有力气,两个眼睛也睁不开了,就等着一命呜呼了。他的一个很好的朋友明白他的病根在哪儿,就把他的铜钱用线拴上,用手指头一弹当啷响。这个守财奴听到钱的声音了,一下子眼睛睁开了,这叫见钱眼开,你要拿他的钱就像割他肉一样,他悲痛的不得了。
【复有无量悭(qiān)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恶趣苦。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积集资财。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又有无量多的悭贪众生,满脑子是钱,又刻薄又吝惜。把挣来的资财放好并勤加守护,自己用也舍不得,何况他的父母、妻子,就更舍不得了。更不会雇佣奴婢了,见要饭的更不会给了。在古时候很多富贵人家丫鬟成群,这种守财奴就不会,宁可自己挨累让父母妻儿挨累,他也舍不得来雇人,那就更不用说要饭的来了。
『彼诸有情。从此命终。生饿鬼界。或傍生趣。』这一类刻薄悭贪的有情众生,死之后投生为饿鬼,饿鬼就是脑袋大,肚子大,脖子细,胳膊腿细细的。傍生就是畜生,做了畜生。
目犍连证得阿罗汉果之后,想起母亲来了,用神通一看,母亲怎么进了地狱了,目犍连托着食给母亲吃,他母亲犹如吃了烧红了的炭火一样。他一看母亲痛苦的样子,马上就跑回来跟释迦佛说:佛呀,为什么我妈妈会成那个样子?就是因为他妈在活着的时候非常悭贪,说是非,而且还诽谤僧宝。
佛告诉他,在结夏最后一天,也就是阴历的七月十五,供养所有修行的僧人,可以救他妈出来,因为所有的僧人都集中在一起念经超度亡魂。这一天又叫佛欢喜日,因为在三个月安居期间,很多修行人证得了果位,也就有能量可以超拔地狱的亡魂。这是在盂兰盆会讲的一个饿鬼的故事。目犍连神通第一,他都没有办法救他的母亲从地狱里出来。那我们回头想想自己,有没有这么大的本领,把地狱里的亲朋好友、六亲眷属救出来,如果救不出来那就好好修行。
『由昔人间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今在恶趣。暂得忆念彼如来名。』由于以前他在人间暂时或者巧合听闻了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现在他在三恶道中一下想起来了药师佛这个名号,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
『即于念时。从彼处没。还生人中。』在他念的时候,就从那个道上脱离出来,又回到了人世间上投生。
『得宿命念。畏恶趣苦。』就是还记得自己以前抠门的样子,没有布施的结果,恶报的情景还留在自己的记忆当中,害怕再堕入三恶道中受那种痛苦,再不敢悭贪了。
『不乐欲乐。好行惠施。赞叹施者。一切所有。悉无贪惜。』这个时候是真正的明白了,帮助别人才是真正的乐,而不是自己有钱就为乐。也乐意布施了。也会赞叹别人布施了。对于自己所有的财物再不会像过去那样悭贪了。
『渐次尚能以头目手足。血肉身分。施来求者。况余财物。』渐渐地也可以把自己的,就像释迦佛一样用自己的头、眼睛、手、脚、血肉施给那些来求的人、需要的人。医院现在经常说捐肾呀,这属于用身体去布施了。这个时候他明白了以前没布施的恶果进入恶趣,因为念药师佛的名号得到超拔。他这一念还是偶然听到的,还不是像咱们专门修行。他偶尔听到这个名号之后,在地狱里诚心诚意地念,又回到了人间,就得了宿命通或者宿命念。知道自己以前那抠门的样子,自己掉到恶道中痛苦不堪的样子,这个时候他就发心,喜欢去布施,而且赞叹布施的人,所有身上的东西都可以布施给来求的人,更不用说钱财物了。
【复次曼殊室利。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有虽多闻。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fù)蔽(bì)心故。自是非他。嫌(xián)谤(bànɡ)正法。为魔伴党。如是愚人。自行邪见。复令无量俱胝(zhī)有情。堕(duò)大险坑。此诸有情。应于地狱傍(bànɡ)生鬼趣。流转无穷。】
『复次曼殊室利。』释迦佛再一次温和地对曼殊室利说。
『若诸有情。虽于如来受诸学处。而破尸罗。』(当初释迦佛活着的时候,罗汉和僧人都跟释迦佛学,在释迦佛那儿学,那就是学处)。假如未来有情众生,虽然学习了佛法,也研究了很多经典,但破坏了戒律。尸罗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戒律。以前给你们讲过戒律是止恶防非的,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里面还有很多细小的比如戒杀盗淫妄酒,都是止恶防非的。跟佛学习的是九界众生。
『有虽不破尸罗。而破轨则。』轨则就是公共场所的制度。虽然没有破这个戒律,但破坏了公共场所的制度。比如飞机场、火车站等这样的公共场所,如果不守制度,把公共秩序破坏了。
『有于尸罗轨则虽得不坏。然毁正见。』有的没有破坏戒律,更没有破坏公共场所的制度,而且自己做得比较好。外表上看虽然他守戒守得非常好,是一个老老实实的人,但是他的邪知邪见很多、很严重,这个比破坏尸罗轨则更麻烦。
他虽然不破坏轨则戒律,但他的思维非常混乱,混乱之后就会邪知邪见,就会做出一些古里古怪的事情,或者说一些古里古怪的话,这都是他心里头有一种邪气产生的一种冲动,然后他的思维和行为都有些偏离了正轨。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这样的人。比如一个附体的人,很老实,但是发病的时候语言就非常邪,行为不正常,往桌子底下钻,或往床底下钻呀。他是被附体的我们就不能怪他了。有些事情不好比喻,因为人道上的事情比较杂乱,很难找一个具体的事情来说明。
『有虽不毁正见。而弃多闻。』有的虽然正知正见还保持着,但是他放弃了多听多闻的学习方式。阿难是多闻,他喜欢听法而且记忆力非常好。
弃多闻可能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懒惰或者认为自己本领已经够了,就放弃了不去听,不想多闻了,这样的话他就会放弃真正的般若。般若不是单指书上的,有人间般若、有出世间法的般若等等般若。他认为自己的般若已经够了,般若智慧圆满了,就会放弃多闻。前面没有破尸罗、轨则、正见,但是放弃多闻不想听法。
很多人是这样的,别人讲了一两句不太对他的劲,他就起哄说你那个东西错了。
『于佛所说契经深义。不能解了。』佛所说的都是很当机的,契经就是契机讲甚深的经。佛讲经或给解答问题都是说宇宙第一义或者圣谛第一义,这个都为甚深义妙义。他不去多闻多问,就不能够懂得佛所说的甚深第一义。
『有虽多闻。而增上慢。』虽然有的人,他轨则没有破,尸罗没有破,正见没有破,也没有把多闻的行为放弃,但是增上慢。释迦佛讲《妙法莲华经》,有多少…
《药师经释义 第六、闻佛名恶趣得度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