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聞佛名惡趣得度分
【爾時世尊。複告曼殊室利童子言。曼殊室利。有諸衆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lìn)。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阙(què)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
『爾時世尊。複告曼殊室利童子言。』釋迦佛在演法的時候上對天庭、下對地獄、中間還要對人和非人等,所以就不能分出時間來,這是按佛法來說。雖然是用凡人的語言說,但天地人同時都能聽聞並能解脫出來。爾時就是這個時候,世尊再一次的對曼殊室利童子說。
『曼殊室利。有諸衆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曼殊室利呀!有很多的衆生不明了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只想不擇手段的貪占。吝是吝啬,舍不得給人家,像葛朗臺似的,非常貪婪,這種人根本不可能去布施,別人布施,他還要罵。
這種人根本就不懂因果,不布施又不讓別人去布施,更不知道布施之後的果報。如果家裏人去布施,他就和你吵。布施就有一份功德,不布施又要阻止別人,就要種惡果。
善與惡,原本一心,衆生不識善惡,即不識自心。不識自心,就迷心爲境,逐物流轉,就只懷貪吝,迷境逐物,流浪生死。
『愚癡無智。阙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愚癡無智,阙于信根,這種人不認識人生價值,不明白五蘊之身是四大假合的,更不明白維持生活的財物都是衆緣和合而成,不了知一切諸法自性皆空。
最有價值的人生,是在衆緣中參透人生的真相,才能卓立在人生最高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轉業流入聖流。阙于信根的人,對于人生的真谛,沒有尊崇信仰的心,當然也就沒有超越的智慧了達人生的真相,起我相、人相、物相,于是多聚財寶;于己所有鄙吝有加,勤加守護,拔一毛利天下而不爲。這種人是真正的守財奴,只進不出。不布施,生怕別人花他的錢。看見要飯的來了,他心裏非常不痛快,舍不得一分錢。
從這裏我們要明白,一個人有財富,那是以前布施的緣故。不布施,吝啬守護,這樣財源就會枯竭。
布施有叁種:第一是財物,第二是法,第叁是無畏。在家的布施財物,經常施舍給要飯的或者需要幫助的病人,供養僧人等都叫財布施。出家修法的人布施的是法。無畏布施,人在受驚害怕無助的情況下,給他一種溫暖的語言,一種體貼的愛護,這叫無畏布施。
這叁種以法布施最好最殊勝,次要的無畏布施,再次是財布施。只有我們具足了這些東西,在修行道上才能更加大踏步地走。
『設不獲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處于外在的強力,而不得不布施時,就像割他的身肉一樣難受。
有個笑話:有個守財奴病倒了,渾身沒有力氣,兩個眼睛也睜不開了,就等著一命嗚呼了。他的一個很好的朋友明白他的病根在哪兒,就把他的銅錢用線拴上,用手指頭一彈當啷響。這個守財奴聽到錢的聲音了,一下子眼睛睜開了,這叫見錢眼開,你要拿他的錢就像割他肉一樣,他悲痛的不得了。
【複有無量悭(qiān)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得宿命念。畏惡趣苦。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
『複有無量悭貪有情。積集資財。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況能與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來乞者。』又有無量多的悭貪衆生,滿腦子是錢,又刻薄又吝惜。把掙來的資財放好並勤加守護,自己用也舍不得,何況他的父母、妻子,就更舍不得了。更不會雇傭奴婢了,見要飯的更不會給了。在古時候很多富貴人家丫鬟成群,這種守財奴就不會,甯可自己挨累讓父母妻兒挨累,他也舍不得來雇人,那就更不用說要飯的來了。
『彼諸有情。從此命終。生餓鬼界。或傍生趣。』這一類刻薄悭貪的有情衆生,死之後投生爲餓鬼,餓鬼就是腦袋大,肚子大,脖子細,胳膊腿細細的。傍生就是畜生,做了畜生。
目犍連證得阿羅漢果之後,想起母親來了,用神通一看,母親怎麼進了地獄了,目犍連托著食給母親吃,他母親猶如吃了燒紅了的炭火一樣。他一看母親痛苦的樣子,馬上就跑回來跟釋迦佛說:佛呀,爲什麼我媽媽會成那個樣子?就是因爲他媽在活著的時候非常悭貪,說是非,而且還誹謗僧寶。
佛告訴他,在結夏最後一天,也就是陰曆的七月十五,供養所有修行的僧人,可以救他媽出來,因爲所有的僧人都集中在一起念經超度亡魂。這一天又叫佛歡喜日,因爲在叁個月安居期間,很多修行人證得了果位,也就有能量可以超拔地獄的亡魂。這是在盂蘭盆會講的一個餓鬼的故事。目犍連神通第一,他都沒有辦法救他的母親從地獄裏出來。那我們回頭想想自己,有沒有這麼大的本領,把地獄裏的親朋好友、六親眷屬救出來,如果救不出來那就好好修行。
『由昔人間曾得暫聞藥師琉璃光如來名故。今在惡趣。暫得憶念彼如來名。』由于以前他在人間暫時或者巧合聽聞了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現在他在叁惡道中一下想起來了藥師佛這個名號,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名。
『即于念時。從彼處沒。還生人中。』在他念的時候,就從那個道上脫離出來,又回到了人世間上投生。
『得宿命念。畏惡趣苦。』就是還記得自己以前摳門的樣子,沒有布施的結果,惡報的情景還留在自己的記憶當中,害怕再墮入叁惡道中受那種痛苦,再不敢悭貪了。
『不樂欲樂。好行惠施。贊歎施者。一切所有。悉無貪惜。』這個時候是真正的明白了,幫助別人才是真正的樂,而不是自己有錢就爲樂。也樂意布施了。也會贊歎別人布施了。對于自己所有的財物再不會像過去那樣悭貪了。
『漸次尚能以頭目手足。血肉身分。施來求者。況余財物。』漸漸地也可以把自己的,就像釋迦佛一樣用自己的頭、眼睛、手、腳、血肉施給那些來求的人、需要的人。醫院現在經常說捐腎呀,這屬于用身體去布施了。這個時候他明白了以前沒布施的惡果進入惡趣,因爲念藥師佛的名號得到超拔。他這一念還是偶然聽到的,還不是像咱們專門修行。他偶爾聽到這個名號之後,在地獄裏誠心誠意地念,又回到了人間,就得了宿命通或者宿命念。知道自己以前那摳門的樣子,自己掉到惡道中痛苦不堪的樣子,這個時候他就發心,喜歡去布施,而且贊歎布施的人,所有身上的東西都可以布施給來求的人,更不用說錢財物了。
【複次曼殊室利。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有雖多聞。而增上慢。由增上慢覆(fù)蔽(bì)心故。自是非他。嫌(xián)謗(bànɡ)正法。爲魔伴黨。如是愚人。自行邪見。複令無量俱胝(zhī)有情。墮(duò)大險坑。此諸有情。應于地獄傍(bànɡ)生鬼趣。流轉無窮。】
『複次曼殊室利。』釋迦佛再一次溫和地對曼殊室利說。
『若諸有情。雖于如來受諸學處。而破屍羅。』(當初釋迦佛活著的時候,羅漢和僧人都跟釋迦佛學,在釋迦佛那兒學,那就是學處)。假如未來有情衆生,雖然學習了佛法,也研究了很多經典,但破壞了戒律。屍羅是梵語,翻譯過來就是戒律。以前給你們講過戒律是止惡防非的,諸惡莫做,衆善奉行。裏面還有很多細小的比如戒殺盜淫妄酒,都是止惡防非的。跟佛學習的是九界衆生。
『有雖不破屍羅。而破軌則。』軌則就是公共場所的製度。雖然沒有破這個戒律,但破壞了公共場所的製度。比如飛機場、火車站等這樣的公共場所,如果不守製度,把公共秩序破壞了。
『有于屍羅軌則雖得不壞。然毀正見。』有的沒有破壞戒律,更沒有破壞公共場所的製度,而且自己做得比較好。外表上看雖然他守戒守得非常好,是一個老老實實的人,但是他的邪知邪見很多、很嚴重,這個比破壞屍羅軌則更麻煩。
他雖然不破壞軌則戒律,但他的思維非常混亂,混亂之後就會邪知邪見,就會做出一些古裏古怪的事情,或者說一些古裏古怪的話,這都是他心裏頭有一種邪氣産生的一種沖動,然後他的思維和行爲都有些偏離了正軌。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會碰到這樣的人。比如一個附體的人,很老實,但是發病的時候語言就非常邪,行爲不正常,往桌子底下鑽,或往床底下鑽呀。他是被附體的我們就不能怪他了。有些事情不好比喻,因爲人道上的事情比較雜亂,很難找一個具體的事情來說明。
『有雖不毀正見。而棄多聞。』有的雖然正知正見還保持著,但是他放棄了多聽多聞的學習方式。阿難是多聞,他喜歡聽法而且記憶力非常好。
棄多聞可能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懶惰或者認爲自己本領已經夠了,就放棄了不去聽,不想多聞了,這樣的話他就會放棄真正的般若。般若不是單指書上的,有人間般若、有出世間法的般若等等般若。他認爲自己的般若已經夠了,般若智慧圓滿了,就會放棄多聞。前面沒有破屍羅、軌則、正見,但是放棄多聞不想聽法。
很多人是這樣的,別人講了一兩句不太對他的勁,他就起哄說你那個東西錯了。
『于佛所說契經深義。不能解了。』佛所說的都是很當機的,契經就是契機講甚深的經。佛講經或給解答問題都是說宇宙第一義或者聖谛第一義,這個都爲甚深義妙義。他不去多聞多問,就不能夠懂得佛所說的甚深第一義。
『有雖多聞。而增上慢。』雖然有的人,他軌則沒有破,屍羅沒有破,正見沒有破,也沒有把多聞的行爲放棄,但是增上慢。釋迦佛講《妙法蓮華經》,有多少…
《藥師經釋義 第六、聞佛名惡趣得度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