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么有生命?为什么有五蕴身心呢?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我们内心当中阿赖耶识有这个业力,就创造了安乐的果报跟痛苦的果报。诸位你想想看,你一生当中都很平顺,你对家庭付出的很少,对国家付出的很少,但是你得到了很多,你觉得这件事好不好?你付出了一分,得到了十分,那么这个差额的九分哪里来的?你想想看,那是耗损你过去的善业嘛!你占便宜了,其实你在损福报嘛!那你前生的善业就在每一次占便宜当中就耗损掉了。相反的,你付出了十分,但是你得到了一分,也是有九分的差额,那你是在积集资粮,在消除你的罪障。当然你认为现在很重要,那你就很难学吃亏了。如果你认为未来比较重要,那你应该学吃亏,因为你学吃亏,你这个生命每一天在积集资粮,你一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你说我现在不一定有一个美好的现在,但是我肯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为什么?因为我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那么那些功德是存起来嘛!所以你必须有很多观念你要把它参透,你就很自然地去做。哦,原来吃亏是对的。因为我吃亏,我在积集我的能量,我占便宜是在耗损我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一个菩萨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因为菩萨是着眼在未来。我们一再讲到菩萨的生命观,你是为了创造未来而活的。诸位你有没有想到你为什么而活?你不是为现在而活。你如果为现在而活,你很难行菩萨道。你就是斤斤计较,这十条戒你大概能够持的没几条。我的生命是为了创造美好的未来而活的,所以你可以牺牲现在。这就是整个菩萨道的精神,就是学吃亏。待人处事尽量学吃亏,恶事向自己,好事与他人,这样子你就不容易自赞毁他。
我们看总结,若自扬己德,隐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毁者,是菩萨波罗夷罪。身为一个菩萨,不能培养一种学吃亏的美好德行,反而处处宣扬自己的功德,隐藏他人的好事,处处要跟人家争执,处处要占便宜,乃至于使令他人受毁,乃至于因此而伤害了彼此间的和气,这个时候菩萨就犯了波罗夷罪,菩萨的功德就因为这样得到很大的折损。
我们看丁三段的罪相轻重。这条戒要构成重罪必须要自赞兼毁他两个都具足。你只有赞叹自己,或者是只有毁谤他人,那是犯轻;当两个都具足就犯重。所以只有贪心自赞,或者以嗔心毁他是犯轻的。
我们看它的因缘情况。第一个你自赞毁他的对象是一个人,而且你也知道对方是一个人,你也有自赞毁他的心,第四个,你描述自己的善,也描述他人的恶,对方理解,就构成了重罪。
好,我们看开缘情况。这个地方的开缘有两种情况,第一个,若以方便轻毁外道,称扬佛法,不犯。自赞跟毁他,假设两个都佛弟子,犯重,赞叹自己,毁谤的对象是一个佛弟子,犯重。但是如果你毁谤的对象是一个外道,不犯。为什么呢?因为外道是邪知邪见,我们佛弟子为了要宣扬正法、要破邪显正,不得已只好说出外道的教义有什么样的过失,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大家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什么是不正确的道。这种情况为了护持正法的缘故,自赞毁他是不犯的。因为你不讲出来,大家都不讲,谁也不知道谁对谁错,那么这对众生智慧的开显产生障碍了。第二种情况,若以方便,令彼调伏,舍离不善,修习善法。这个一般来说就是你身为一个师父,或者同参道友,你希望透过对他的种种的毁谤、种种的刺激,让他的烦恼能够调伏。因为你知道这个人,你赞叹他没有用,你要毁谤他,他才能够产生反省,舍离不善法而修习善法。那么这种情况,偶一为之可以,你不是经常毁谤他,偶一为之,这种药偶尔开一开是可以的。
澫益大师在这条戒,他说这个自赞毁他影响到整个僧团的彼此间的和气,所以说这条戒是直接影响到佛教的兴衰。为什么这样讲呢?《涅槃经》上说,魔王见到两个在家居士互相攻击、互相毁谤,魔王很高兴,但是不是非常高兴。但是魔王要看到两个住持正法的菩萨,甚至于是两个僧团互相毁谤,魔王起大欢喜,因为他知道佛教即将衰败,因为两虎相斗,必定是两败俱伤。你看佛教团体,你毁谤他,他也毁谤你,结果两败俱伤,那么魔王最高兴。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应该要去赞叹对方的好处,随喜功德。
这个道理是这样子,我们身为一个菩萨,什么叫菩萨?就是我们不圆满,因为我们不是佛陀。所以我们在整个佛教界我们不可能说大小通师,不可能。我们一定是先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一个人要能够不自赞毁他,就是你要找到你的位置。其实在整个佛教的团体当中,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有他该做的事情。我讲实在话,谁也不能取代谁,谁也少不了谁。佛教是一个团体,是一条船。我们今天是每一个船,你负责开船,他负责拿绳子,他负责干什么,谁都少不了。我们没有必要比较说,谁比较重要,你说开船比较重要,没有人拿绳子的话,你也靠不了岸。你看一个飞机,你少一个螺丝它就从空中掉下来。你说螺丝重不重要?所以不要落入比较。总而言之,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佛教是多元化的,要靠很多很多不同类型的人来弘传,因为众生的根基不同,众生的需要不同。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找到自己的定位,做你该做的事情。在整个佛教的僧团当中,你应该站在什么位置就好了,不一定要说你比他好,他比你好,都不需要。那这样子对整个僧团是有正面的力量,分工合作。
看第八悭惜加毁戒。这个悭惜就是一个菩萨他本身具足了佛法跟财富的功德,那么有人向这个菩萨乞求佛法、乞求财富,这个菩萨不但不给对方,还加以用身业、口业来毁辱对方,正是犯了这条戒。好,我们看丁一的戒文内容,请合掌:
若佛子,自悭,教人悭。悭因、悭缘、悭法、悭业。而菩萨见一切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一切给与。而菩萨以恶心嗔心,乃至不施一钱一针一草。有求法者,不为说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而反更骂辱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加以说明。身为一个安住菩萨种姓、发了菩提心的佛子,首先他必须要断除以下的犯罪事缘。第一个自悭,就是你自己去做这种悭惜加毁的事情,或者你自己不好意思去做,不好意思拒绝,你请别人来帮你拒绝。这个时候请他的人犯重。
它整个的犯罪因缘我们加以说明。丁二的因缘法业。那么人家向你乞求财物,向你慕款,或者人家来请你佛法,你为什么拒绝呢?犯罪动机就是鄙视吝惜之心。所以这个心态是两个心态的结合,第一个你看不起对方,你觉得我没有必要帮助你,我不值得帮助你,这是第一个看不起对方;第二个你舍不得财,舍不得法,就是看不起跟舍不得这两种心态的结合。我们看它的助缘。你用种种粗暴的言词或种种傲慢的动作来拒绝对方,这个叫作缘。第三个整个过程,你不但是内心的悭惜,还包括口业的责骂,也包括身业的打,有很多的口业跟身业的粗暴行动出现。最后,前人领解,对方也可以真实地感觉得到你对他是完全拒人于千里之外,对方感受到你对他拒绝之意。这个时候菩萨的罪就成立了。 我们看菩萨应修。那么菩萨应该修习这个布施之行。身为一个菩萨,他内心当中他是有一种牺牲奉献的心情,怎么说呢?他看到这种贫穷人来乞者,随前人所须要的而加以给与。这条戒的意思就是说,你真地是有多余的财产,你也真地内心当中有一些佛法的心得,这个时候乞求的人他正式向你开口,他不开口那不谈了,他主动地已经开口向你乞求,而你没有多少给他一点,完全是一种拒绝的状态,那就是犯重了。除非你真地知道我把钱财给你对你没有好处,我把钱财给你,你跑去喝酒、跑去放逸,所以我不给你。第二个,我把佛法教导你,你也听不懂,甚至于产生错误的了解,我不教你,因为你根基不够,可以。也就是说,除非你如实地了知,你给他财、给他法,对他不但没有帮助,使令他伤害更大,这个时候是可以开缘的。否则你身为菩萨,你有这个能力,你要多少对跟你乞求的人有所帮助,这个叫作布施之行。
我们看总结。身为一个菩萨,他对于众生对他的乞求,以邪恶之心和嗔恨之心不施一钱一针一草,不多少的一个布施;对求法者乃至不与一句一偈一微尘许法,不但是拒绝对方的要求,而且用种种身口的粗暴行为来骂辱对方,这个时候菩萨正式犯了波罗夷罪,折损了菩萨的功德。
我们看丁三的罪相轻重,悭惜加打骂。这个地方的犯重必须身口意三业具足。第一个意业有悭惜之心,第二个口业有骂辱的行为,外在的身有打的粗暴的行为,必须身口意具足,犯重。假设只是悭惜,而没有打、没有骂,犯轻。
我们看具五缘成重,第一个对象是一个人,你也知道他是一个有明了性有感情的人,而你内心当中存有悭惜、有鄙视毁辱之心,第四个你现出口业的谩骂和身业的手打,而且对方也感受得到你对他的拒绝,就构成犯重。
好,我们先休息十分钟。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五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