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四卷▪P3

  ..续本文上一页父说,你干什么?小偷一心虚讲不出话来。因为他想,我今天受了不妄语戒,我不能打妄语啊!那讲也不是,不讲也不是,就不敢讲话了。不敢讲话,说你这个人一定是作贼心虚!就把他抓回来,就把他的侄儿抓回来。抓回来以后,那其他人就去偷了。结果通通被抓,通通被抢毙了。那个这个小偷因为持不妄语戒的关系就逃过一次的死罪。这个小偷说,哦,这个不妄语是有功德的。后来他就发心受五戒了。所以这个很多的持戒不但是来世,其实现世都会产生趋吉避凶的效果。

  其实讲妄语,一个人你要经常讲真实语会有什么结果,诸位知道吗?你看有些人,他在教小孩子,他讲话有威德。他说不可以这样做!那个小孩子就不敢动。你看有些人他教小孩子讲话,小孩子不当一回事的,讲话没有那个力量。也就是说,当我们一个声音出来的时候,你那个音声的背后有一种不妄语的善业在加持的时候,在律上说,一个经常不随便说话的人,讲话都是称和真理的,称和真实的,他讲话有威德力。你一天到晚讲一些五四三二一的废话,讲多了,你讲话没有力量。所以这个要注意,口业。

  我们看第五条的酤酒戒,你把酒卖给对方来获取利润。在五戒当中是你自己喝比较重,菩萨戒是相反。菩萨自己喝酒犯轻罪,但是你把酒卖给别人犯重罪,这个要注意。因为你自己喝,你只伤害你自己;你卖给别人是伤害很多众生。那么这个酤酒罪在菩萨戒里面是犯重的,就是卖酒。我们看丁一的戒文内容,请合掌: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加以解释。身为一个菩萨,你应该要在酤酒方面断两种事相。第一个自己酤酒,你自己去卖酒,犯重。第二个你教人酤酒。你身为老板,你教员工去卖,两个都重,老板也犯重,员工也犯重,因为你教他去卖的。

  在整个犯罪的过程,我们看因缘法业,看丁二的犯罪因缘。整个犯罪因缘来自于你希求利润之心,你希望透过酤酒来得到财富。

  它过程有两个,第一个助缘,你依止种种的器具,用瓶子、用罐子把它装起来。在卖的过程当中用斤两来卖,或者用一瓶一瓶来计价等等。

  它的业的成就,当对方拿到酒的当下,对方把酒接过来,就成就了犯罪的业力。

  我们看它的犯罪的范围。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所谓的酒,什么叫酒呢?只要它有酒精成份,不管它是水果酒也好,它是酒糟也好,只要它已经产生了酒精的成份,都不能够去卖。为什么呢?因为酒是生起罪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缘。酒在律上叫无明药。什么叫无明药呢?就会使令一个人心智猖狂。这个人本来很正常,喝了酒以后,他不敢讲的话都敢讲,他不敢做的事情,他喝了酒就敢做了。也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正常平常的克制力,在酒喝下去以后,你的克制力全部破坏,让一个人心智猖狂。所以喝酒本身虽然不是杀盗淫妄的罪,它本身不是什么罪,但是它会引生其它的罪,因为它破坏你的克制力,所以叫起罪因缘,它是生起罪业的一个因缘。它本身不是罪,但是会带动罪业。这是所断的三种情况。

  第二个讲到菩萨所应该修的,应该修习施慧行,布施智慧之行。菩萨应该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身为一个菩萨,他深深地知道,所有的罪恶来自于愚痴,所以菩萨要想尽任何办法让众生能够听闻佛法,开启心中的光明智慧,应该这样做。而身为菩萨你不但不去开启众生的智慧,你还把酒卖给对方,让他产生颠倒之心,让他失去理智,这个菩萨被贪爱的烦恼所遮蔽,失掉了菩萨的戒体,也失掉了菩萨所有的功德。

  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一个人有烦恼,但是这个烦恼大部分的时间是一个种子的阶位,叫作睡眠,它睡觉。你不要刺激它。就是说,他有贪嗔痴的烦恼,菩萨不应该去刺激众生的烦恼。你为他说佛法,让他产生光明的智慧都来不及了,你还把酒卖给他,他酒喝下去,他把他所有的睡觉的烦恼统统叫醒。那他所有的犯罪都跟你有关系。所以卖酒犯重的原因就是你用这个酒来刺激对方的烦恼,所以犯重。

  我们看丁三的结罪轻重。卖与无醉乱人,犯轻。就是你卖给这个人的对象,你明明知道这个人是千杯不醉,他酒量特好,犯轻,因为他怎么喝都不会心智猖狂,他怎么喝都不会产生酒后乱性的,这个犯轻。卖与有醉乱人,犯重。你明明知道这个人喝酒会醉,会失去理智,你卖给他,犯重。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这个十重戒里面前面四条叫作四根本,犯一次就失戒体。这个第五条的酤酒罪以后的六条戒,不是犯一次就失戒体,它必须有两个条件。第一个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犯,而且没有惭愧反省的心;第二个他必须生起邪见,他把这件事情当作功德想而心生好乐。我们加以说明。不管是说四众过罪也好,不管是嗔心不受悔也好,乃至于谤三宝罪也好,总而言之,六增上戒它的上品的重罪都必须要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就是要数数现行。那么它的重点,蕅益大师说,其实重点在都无惭愧,就是你做这件事情已经做到完全没有惭愧心了,养成习惯了,习久成性了;而且你产生一种邪见,认为这件事情不但没有过失,还能够产生功德,对你有大利益,这个时候正式失掉戒体。他的惭愧心是什么意思?就是你在做之前也没有惭愧心,在做的当下也没有惭愧心,做了以后也没有惭愧心,表示你的菩萨戒体,那个警觉的功能已经完全被破坏了。过失在你的内心出现,你一点警觉都没有,表示你的戒体,要么羸弱,要么戒体被破坏了。这个时候就犯重。所以六增上戒不是一次就犯的,必须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见是功德,深生好乐,这两个条件都要具足。 当然你说这个数数现行的次数是几次啊?慈舟律师说,四次,超过三次到第四次就表示你这个人没有惭愧心了,四次。但蕅益大师认为不应该以次数,他认为应该以惭愧心判断。就是你只要还有惭愧心,你就没有犯重。所以在诸师的判定六增上戒的重罪,有些人偏重次数,有些人偏重心态,那这两个都有它的说法。

  我们看具缘成重。第一个你所贩卖的酒对方是一个人,而且你知道他是一个人,那么你有犯罪动机,就是你有希求利益之心,那么你也真地是卖给他一个真实的酒,对方拿到手,这个时候犯重。

  我们看开缘情况。虽似酒色酒香而无酒味,饮不醉人。就是说,它虽然有酒的成份,但是它的酒精成份非常之低,你就算把它喝了很多,它也不会产生酒醉的情况,不会心智猖狂,这个时候不犯。第二个药酒虽亦希利,不能乱人,在家菩萨酤者,不犯。它是一种治病的药酒,它味道是苦涩的,你不可能吃很多的,它是用来治疗身体用的,它也不会扰乱人的心性,那么在家菩萨来酤,这个是开缘的情况,因为它是治病的,把这个酒当作一个药引,这个是开缘情况。

  这个地方我们今天讲到前面五条戒。好,我们的进度先到这个地方。我们回答几个问题。

  请教法师,是否受了三归以后就可以受菩萨戒,还是要先受五戒或者沙弥戒,才可以受菩萨戒?

  这个在家居士,你所有要受戒之前要先受三归依,然后受五戒,五戒受完才能够受菩萨戒。你不一定要先受沙弥戒。受戒它是一个楼梯式的,要一层一层上去。你不能受三归完,马上受菩萨戒,不可以的,不可以。

  导师本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有传授菩萨戒的资格?

  在菩萨戒法上说,你要授人家菩萨戒,第一个你起码要十重清净。第二个你要通达菩萨的开遮持犯,你要能够有资格、有能力去教导对方。这个就构成授菩萨戒的资格。

  其实你忏悔也是这样。我今天某甲跟某乙忏悔,比如说我今天说了四众过,我找另外一个菩萨忏悔,这个人不一定全部要清净,就是这一条戒他起码要清净,我跟你忏悔的这一条戒你要清净,你就可以让我忏悔。如果都找不到,也没关系,在菩萨戒是可以开缘向菩萨忏悔的。我们到最后一堂课会说明。当然主要的重点在断相续心。忏悔来自于你针对过去的后悔,针对未来的发愿,不再造作。所以忏悔最重要就是你下定决心不再造作了,这个是非常重要,断相续心。

  我们修了一点的善法,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培养广大的菩提心,如此作法是否正确?是否有开空头支票之嫌疑?因为有些开示是说,我们修学佛法是一步一脚印,不能好高骛远,因为法界众生很大很广,我们所修的善法不圆满,凭什么来回向法界众生?

  其实你读大乘经典就知道,你回向给法界众生对我们的增上是很大的。诸位可能不了解什么叫作借假修真的道理。我们回向给法界众生,其实众生不一定能得到,因为它跟你有没有缘是一个关系。但是重点不是它得得到得不到,你必须发这个愿,你才能够快速成佛。诸位知道吗?你回向法界众生对你是很好的帮助,它得到得不到其实跟你缘没有深嘛!其实你胸量越狭隘对你越不好。我们一个人最严重的伤害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情。你的杯子这么小,你修一辈子的善法就是这么小。古人讲一句话,法性量等虚空,众生发心自小。心量太小,你很难修大功德,因为你是谁在造业?念佛是谁?拜佛是谁?当然是你那一念心嘛!那个身体怎么拜佛呢?身体怎么念佛呢?身体怎么作功德呢?它是一个臭皮囊啊!所有的业是从你的心发动的。如果你不发菩提心,你没办法修大功德的,你永远修那种小资粮。所以你要生起利他的心,对你有绝大的好处。我发起利他的心,我把功德回向给他,他不一定得到利益,但是起码我得到最大的受用,我透过回向扩展我的胸量,你胸量有多大,你的功德就有多大。是这个道理,这叫借假修真。

  如何净除罪障?

  罪障当然从枝末上来说就是忏悔了。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发菩提心是消业障最快的。因为你的心量改变了,你人生观改变了,你的…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