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净界法师主讲
第五卷
《菩萨戒修学法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在家菩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24面,丙六、说四众过戒。
佛陀在《梵网经菩萨戒》讲到我们受戒的功德,他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当我们发心受了菩萨戒以后,我们内心当中就产生一个坚定的誓愿,就是我们从今开始我们要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换句话说,你生命的目标跟佛陀的目标已经调整在同一个目标,所以叫作即入诸佛的阶位,我们正式进入到佛陀的因地的阶位。这个意思就是说,我们内心当中真实地安住在菩萨种姓,不是过去的凡夫种姓。那么安住菩萨种姓是什么样的相貌呢?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诸佛的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无量百千陀罗尼门,从这个时候开始,你内心开始出现诸佛的功德,从现在开始。当然有些人出现得很快,有些人出现得很慢,但是你这个时候才正式地出现佛的功德,以前都不算。以前你造再大的善法都不能讲成就佛的功德。因为你的目标跟佛的目标没有一致,你的种姓跟佛没有同一个种姓。所以结论就是,你受了菩萨戒,你等于是佛陀的儿子。 我们很多人学佛很久,但是跟佛陀的关系并不是很直接,也不是很密切。你看有些人跟佛陀只是朋友,点头之交而已。有些人好一点,变成佛陀的亲戚。那么只有受了菩萨戒,你才有资格说你是佛陀的亲生儿子。这表示什么意思呢?也就是佛陀以后的功德都是由你来继承,只要这个儿子不要死亡,他迟早会继承他父亲的家业。这个意思就是说,一个菩萨他受了菩萨戒以后,只要他不放弃他的目标,他不放弃他对无上菩提的追求,他迟早要成就佛陀所有的功德,迟早的问题,因为他已经变成佛陀的家族的一个直系的儿子了。
为什么我们受了菩萨戒生命有这么大的转变呢?我们本来是佛陀的朋友,就转成佛陀的儿子呢?在《瑜伽师地论》上说,因为你受了菩萨戒,你内心因为有清净的誓愿而产生两种强大的功能,第一个增上惭愧,第二个增上意乐。你看你受了菩萨戒,你开始产生一个强烈的、坚定的惭愧心。所以我们一个人受了菩萨戒以后,在律上说,虽作恶业,庶几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这个人受了菩萨戒,他即使会造业、造罪业,但是他事后马上产生自己的惭愧心而马上忏悔,这个我们不受戒做不到的。然后他这个罪业以后得果报的时候,比一般人轻很多,即使他有一些痛苦的果报,很快地就过去了。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造罪,他产生强烈的惭愧心,把这种罪业的力量折损了一大半。 有人说,你受了菩萨戒,你造罪的时候,罪加一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非常错误。稍微懂一点佛法因缘观的人,稍微对业果思想了解的人都知道,业果的道理是以心作根本,心为业主。判定业果的轻重,它不能看外表的身口,因为身口是个工具嘛!心是一个主导者嘛!心强业重,不管是善恶。你造这个业,特别的强烈,特别的坚定,这个果报就很大。正常人,很多特殊的情况,有些人受了菩萨戒不把戒体当一回事的,那这个我们不谈。正常人受了菩萨戒以后,他会尊重他的戒体,他会忆念他的戒体。然后他即使出了过错,他可能会在事前,或者顶多在事后,他会产生惭愧心。所以他的罪业会因为惭愧的关系、忏悔的关系,他会向菩萨忏悔、向佛忏悔,其实他的罪业已经折损一大半了,甚至于完全消灭掉了。这就是为什么受了菩萨戒的人,他即使造了罪业,他来世得果报的时候比较轻,因为他这个车子撞上去的时候,他踩了刹车。你没有受菩萨戒,谁也管不住你,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你是尽情地造罪啊!以后的果报很可怕。你这个车子撞上去是不踩刹车的。所以受了菩萨戒以后,是若堕恶趣,终不久留,痛苦的果报不会停留太久。所以我们在菩萨戒的誓愿当中产生了增上惭愧,可以折损很多很多罪业的势力。
当然不止是这样子而已,还有一个增上意乐。你看你过去去做义工,没有受菩萨戒的时候,你是护持人家打佛七,跟你受了菩萨戒再护持人家打佛七,功德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心态不一样。受了菩萨戒在修习善法叫作主动积极,叫作增上意乐,你不必别人来鼓励你,不必。因为我自己许下誓愿了,我要完成我的理想。你主动地去做善法,跟被动地人家打电话给你,勉强你才来的,那因果是完全不一样,得果报也完全不一样。因为你的心特别的坚定,特别的强烈,你非做不可!
所以你受了菩萨戒,你内心的功能改变了,除了有无量无边的妄想以外,你多出了一个增上惭愧,多出了一个增上意乐,你内心当中产生这么强大的功能。而且你开始变成佛陀的儿子,跟佛陀的关系,祖师说,是同一个鼻孔出气。那么这个就是受菩萨戒的意思,你跟佛陀是同一个种姓,同一个家族的人,一家人,是迟早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把一些重要的正确的观念给大家讲清楚。
好,我们看第六条说四众过戒,这一条戒是在十波罗夷里面的第六条,是属于菩萨的增上戒。也就是说,你能够受持这条戒,对你整个的功德有强烈的增上的效果。反过来,你犯了这条戒,对你的功德,对你的阴德将会有所损失。这条戒的意思就是宣说四众,它的对象是四众,这个四众包括了大乘的两众跟小乘的两众。大乘是包括受了菩萨戒的出家跟在家的两众,小乘是包括比丘、比丘尼的两众。一个菩萨你宣说在家的菩萨、出家的菩萨,或者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他犯了杀盗淫妄的重大过失,即使你讲的是真实的,你也犯了菩萨波罗夷罪,是这个意思。因为你没有必要宣说,对你、对他都没有好处,自他两伤。
我们看丁一的戒文内容,大家请合掌:
若佛子,口自说,出家在家菩萨、比丘比丘尼罪过,教人说罪过。罪过因、罪过缘、罪过法、罪过业。而菩萨闻外道恶人,及二乘恶人,说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恶人辈,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萨反更自说佛法中罪过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好,我们看讲表的说明。身为一个菩萨,他已经发了菩提心,也安住菩萨种姓,那么他应该要断除以下的犯罪事相跟因缘。先说事相,他亲口来宣说,他自己来宣说,宣说谁呢?包括了出家菩萨、在家菩萨,所谓大乘的二众;以及来宣说出家的小乘的两众,所谓比丘、比丘尼,那么你宣说什么呢?你宣说他某某人犯了杀盗淫妄的罪业,我曾经有亲见,或者我曾经听闻,即使你所宣说的是个事实,但是这个就犯了菩萨的重罪。那么菩萨也好,比丘比丘尼也好,都有护持正法续佛慧命的功能,所以你伤害了菩萨的形象,你伤害了比丘、比丘尼的形象,也等于是间接地影响整个三宝的住世、三宝的弘传,对三宝的打击太大。你等于破坏了很多人的信心,所以菩萨在这个时候就结重罪。除非你是私下的劝谏,你跟他很熟,他犯了重罪,你用鼓励的心、奖励(劝)的心来私下劝谏,这个是不犯的。只要你不是在他本人面前私下劝谏,是在别人面前宣说,就犯到这条戒。那么这种情况是属于你自己来宣说。第二个你自己没有说,你把这件事情教给别人来宣说,你用暗示的方法,或用直接的方式来指导别人来宣说,两个都犯重。这个都是菩萨所应断的犯罪的事相。
再说明菩萨所应断的整个犯罪的过程,我们看丁二的说明。那么身为说四众过罪,它的罪业的成立有四种条件,第一个要有说罪之心,你今天去宣说对方的罪过,你是什么心态呢?就是说,你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叫作犯罪动机呢?在律上说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陷没之心,陷没,就是你希望经过这样宣说,让对方陷入在一种不如意的状态。他可能因为你这样宣说,让大家对他失去了信心。你有陷没之心。第二个你有治罚之心,你希望因为你这样宣说使令他得到适当的惩罚,他会因为这样而痛苦。也就是说,简别你在宣说的时候,不是产生一种鼓励的心态。因为你这样宣说,他不可能改变嘛!你这样子讲,他不会因为你这样的宣说而产生改变,反而让整个三宝形象受到很大的打击,这个就是犯罪动机,你依止的是要去惩罚他的心,第二个你依止要使令他陷入不如意的状态的心。这个就是整个犯罪的动机。这是第一种情况。
第二个种种方便。你用直接的宣说,或者是用间接的暗示,这叫作方便。第三个,你真实地讲出他犯了某一条罪,你很清楚地说明他犯了哪一条罪,而且把整个的过程很详细地描述出来。第四个,对方也听懂你的话,当他听懂以后,那么这个时候菩萨的说四众过罪就全部成立,就是整个犯罪因缘。
我们看第二段。那么身为菩萨应该怎么办呢?怎么去防止这个罪业发生呢?你应该修习护法之行,护持正法之行。也就是说,虽然他人有问题,但是菩萨为护持正法的缘故,必须要默然而不能宣说。因为你这样宣说,破坏了正法的相续。所以菩萨即便听到了邪见的外道的恶人跟二乘的恶人,这个外道是行为有邪恶,这个二乘他是内心很清净,但是他思想上邪恶,因为他有严重的法执。我们看到外道来批评大乘佛法,看到二乘来批评大乘佛法,说是非法非律,就是他说法说非法,说大乘哪一部经典不是佛说的,大乘某一部律不是佛说的。说菩萨不要说自己去诽谤,即便他听到别人去诽谤大乘佛法,内心当中产生慈悲心,产生不忍之心,用种种方便来教化这些人,希望他们不要宣说。应该是菩萨处处要想到,这个正法必须在人世间要一代一代地相续下去,这是菩萨要培养这样的观念。
但是身为一个菩萨,不但没有护法之心,而反而自己去宣说四众的过错,间接使令佛法的弘传产生了障碍,产生了佛法中的罪过,就是众生听到你这样讲,他对大乘佛法产生了一种退转的心态。那你这样讲我就不学佛了,你看我心目中的偶像是这样子,那我干脆,人有问题,那么他就牵入法,所以人跟法是不能分开的。他认为这个人的行为有…
《《菩萨戒修学法要》讲记 第五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