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父說,你幹什麼?小偷一心虛講不出話來。因爲他想,我今天受了不妄語戒,我不能打妄語啊!那講也不是,不講也不是,就不敢講話了。不敢講話,說你這個人一定是作賊心虛!就把他抓回來,就把他的侄兒抓回來。抓回來以後,那其他人就去偷了。結果通通被抓,通通被搶斃了。那個這個小偷因爲持不妄語戒的關系就逃過一次的死罪。這個小偷說,哦,這個不妄語是有功德的。後來他就發心受五戒了。所以這個很多的持戒不但是來世,其實現世都會産生趨吉避凶的效果。
其實講妄語,一個人你要經常講真實語會有什麼結果,諸位知道嗎?你看有些人,他在教小孩子,他講話有威德。他說不可以這樣做!那個小孩子就不敢動。你看有些人他教小孩子講話,小孩子不當一回事的,講話沒有那個力量。也就是說,當我們一個聲音出來的時候,你那個音聲的背後有一種不妄語的善業在加持的時候,在律上說,一個經常不隨便說話的人,講話都是稱和真理的,稱和真實的,他講話有威德力。你一天到晚講一些五四叁二一的廢話,講多了,你講話沒有力量。所以這個要注意,口業。
我們看第五條的酤酒戒,你把酒賣給對方來獲取利潤。在五戒當中是你自己喝比較重,菩薩戒是相反。菩薩自己喝酒犯輕罪,但是你把酒賣給別人犯重罪,這個要注意。因爲你自己喝,你只傷害你自己;你賣給別人是傷害很多衆生。那麼這個酤酒罪在菩薩戒裏面是犯重的,就是賣酒。我們看丁一的戒文內容,請合掌: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而菩薩應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而反更生一切衆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好,我們加以解釋。身爲一個菩薩,你應該要在酤酒方面斷兩種事相。第一個自己酤酒,你自己去賣酒,犯重。第二個你教人酤酒。你身爲老板,你教員工去賣,兩個都重,老板也犯重,員工也犯重,因爲你教他去賣的。
在整個犯罪的過程,我們看因緣法業,看丁二的犯罪因緣。整個犯罪因緣來自于你希求利潤之心,你希望透過酤酒來得到財富。
它過程有兩個,第一個助緣,你依止種種的器具,用瓶子、用罐子把它裝起來。在賣的過程當中用斤兩來賣,或者用一瓶一瓶來計價等等。
它的業的成就,當對方拿到酒的當下,對方把酒接過來,就成就了犯罪的業力。
我們看它的犯罪的範圍。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所謂的酒,什麼叫酒呢?只要它有酒精成份,不管它是水果酒也好,它是酒糟也好,只要它已經産生了酒精的成份,都不能夠去賣。爲什麼呢?因爲酒是生起罪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緣。酒在律上叫無明藥。什麼叫無明藥呢?就會使令一個人心智猖狂。這個人本來很正常,喝了酒以後,他不敢講的話都敢講,他不敢做的事情,他喝了酒就敢做了。也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正常平常的克製力,在酒喝下去以後,你的克製力全部破壞,讓一個人心智猖狂。所以喝酒本身雖然不是殺盜淫妄的罪,它本身不是什麼罪,但是它會引生其它的罪,因爲它破壞你的克製力,所以叫起罪因緣,它是生起罪業的一個因緣。它本身不是罪,但是會帶動罪業。這是所斷的叁種情況。
第二個講到菩薩所應該修的,應該修習施慧行,布施智慧之行。菩薩應該生一切衆生明達之慧,身爲一個菩薩,他深深地知道,所有的罪惡來自于愚癡,所以菩薩要想盡任何辦法讓衆生能夠聽聞佛法,開啓心中的光明智慧,應該這樣做。而身爲菩薩你不但不去開啓衆生的智慧,你還把酒賣給對方,讓他産生顛倒之心,讓他失去理智,這個菩薩被貪愛的煩惱所遮蔽,失掉了菩薩的戒體,也失掉了菩薩所有的功德。
這個意思就是說,我們一個人有煩惱,但是這個煩惱大部分的時間是一個種子的階位,叫作睡眠,它睡覺。你不要刺激它。就是說,他有貪嗔癡的煩惱,菩薩不應該去刺激衆生的煩惱。你爲他說佛法,讓他産生光明的智慧都來不及了,你還把酒賣給他,他酒喝下去,他把他所有的睡覺的煩惱統統叫醒。那他所有的犯罪都跟你有關系。所以賣酒犯重的原因就是你用這個酒來刺激對方的煩惱,所以犯重。
我們看丁叁的結罪輕重。賣與無醉亂人,犯輕。就是你賣給這個人的對象,你明明知道這個人是千杯不醉,他酒量特好,犯輕,因爲他怎麼喝都不會心智猖狂,他怎麼喝都不會産生酒後亂性的,這個犯輕。賣與有醉亂人,犯重。你明明知道這個人喝酒會醉,會失去理智,你賣給他,犯重。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這個十重戒裏面前面四條叫作四根本,犯一次就失戒體。這個第五條的酤酒罪以後的六條戒,不是犯一次就失戒體,它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要一而再、再而叁地犯,而且沒有慚愧反省的心;第二個他必須生起邪見,他把這件事情當作功德想而心生好樂。我們加以說明。不管是說四衆過罪也好,不管是嗔心不受悔也好,乃至于謗叁寶罪也好,總而言之,六增上戒它的上品的重罪都必須要一而再、再而叁地犯,就是要數數現行。那麼它的重點,蕅益大師說,其實重點在都無慚愧,就是你做這件事情已經做到完全沒有慚愧心了,養成習慣了,習久成性了;而且你産生一種邪見,認爲這件事情不但沒有過失,還能夠産生功德,對你有大利益,這個時候正式失掉戒體。他的慚愧心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在做之前也沒有慚愧心,在做的當下也沒有慚愧心,做了以後也沒有慚愧心,表示你的菩薩戒體,那個警覺的功能已經完全被破壞了。過失在你的內心出現,你一點警覺都沒有,表示你的戒體,要麼羸弱,要麼戒體被破壞了。這個時候就犯重。所以六增上戒不是一次就犯的,必須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這兩個條件都要具足。 當然你說這個數數現行的次數是幾次啊?慈舟律師說,四次,超過叁次到第四次就表示你這個人沒有慚愧心了,四次。但蕅益大師認爲不應該以次數,他認爲應該以慚愧心判斷。就是你只要還有慚愧心,你就沒有犯重。所以在諸師的判定六增上戒的重罪,有些人偏重次數,有些人偏重心態,那這兩個都有它的說法。
我們看具緣成重。第一個你所販賣的酒對方是一個人,而且你知道他是一個人,那麼你有犯罪動機,就是你有希求利益之心,那麼你也真地是賣給他一個真實的酒,對方拿到手,這個時候犯重。
我們看開緣情況。雖似酒色酒香而無酒味,飲不醉人。就是說,它雖然有酒的成份,但是它的酒精成份非常之低,你就算把它喝了很多,它也不會産生酒醉的情況,不會心智猖狂,這個時候不犯。第二個藥酒雖亦希利,不能亂人,在家菩薩酤者,不犯。它是一種治病的藥酒,它味道是苦澀的,你不可能吃很多的,它是用來治療身體用的,它也不會擾亂人的心性,那麼在家菩薩來酤,這個是開緣的情況,因爲它是治病的,把這個酒當作一個藥引,這個是開緣情況。
這個地方我們今天講到前面五條戒。好,我們的進度先到這個地方。我們回答幾個問題。
請教法師,是否受了叁歸以後就可以受菩薩戒,還是要先受五戒或者沙彌戒,才可以受菩薩戒?
這個在家居士,你所有要受戒之前要先受叁歸依,然後受五戒,五戒受完才能夠受菩薩戒。你不一定要先受沙彌戒。受戒它是一個樓梯式的,要一層一層上去。你不能受叁歸完,馬上受菩薩戒,不可以的,不可以。
導師本身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才有傳授菩薩戒的資格?
在菩薩戒法上說,你要授人家菩薩戒,第一個你起碼要十重清淨。第二個你要通達菩薩的開遮持犯,你要能夠有資格、有能力去教導對方。這個就構成授菩薩戒的資格。
其實你忏悔也是這樣。我今天某甲跟某乙忏悔,比如說我今天說了四衆過,我找另外一個菩薩忏悔,這個人不一定全部要清淨,就是這一條戒他起碼要清淨,我跟你忏悔的這一條戒你要清淨,你就可以讓我忏悔。如果都找不到,也沒關系,在菩薩戒是可以開緣向菩薩忏悔的。我們到最後一堂課會說明。當然主要的重點在斷相續心。忏悔來自于你針對過去的後悔,針對未來的發願,不再造作。所以忏悔最重要就是你下定決心不再造作了,這個是非常重要,斷相續心。
我們修了一點的善法,用念佛的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培養廣大的菩提心,如此作法是否正確?是否有開空頭支票之嫌疑?因爲有些開示是說,我們修學佛法是一步一腳印,不能好高骛遠,因爲法界衆生很大很廣,我們所修的善法不圓滿,憑什麼來回向法界衆生?
其實你讀大乘經典就知道,你回向給法界衆生對我們的增上是很大的。諸位可能不了解什麼叫作借假修真的道理。我們回向給法界衆生,其實衆生不一定能得到,因爲它跟你有沒有緣是一個關系。但是重點不是它得得到得不到,你必須發這個願,你才能夠快速成佛。諸位知道嗎?你回向法界衆生對你是很好的幫助,它得到得不到其實跟你緣沒有深嘛!其實你胸量越狹隘對你越不好。我們一個人最嚴重的傷害就是自私自利的心情。你的杯子這麼小,你修一輩子的善法就是這麼小。古人講一句話,法性量等虛空,衆生發心自小。心量太小,你很難修大功德,因爲你是誰在造業?念佛是誰?拜佛是誰?當然是你那一念心嘛!那個身體怎麼拜佛呢?身體怎麼念佛呢?身體怎麼作功德呢?它是一個臭皮囊啊!所有的業是從你的心發動的。如果你不發菩提心,你沒辦法修大功德的,你永遠修那種小資糧。所以你要生起利他的心,對你有絕大的好處。我發起利他的心,我把功德回向給他,他不一定得到利益,但是起碼我得到最大的受用,我透過回向擴展我的胸量,你胸量有多大,你的功德就有多大。是這個道理,這叫借假修真。
如何淨除罪障?
罪障當然從枝末上來說就是忏悔了。但是從根本上來說,發菩提心是消業障最快的。因爲你的心量改變了,你人生觀改變了,你的…
《《菩薩戒修學法要》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