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净界法师)▪P2

  ..续本文上一页闻之皆远离,这时天人就知道他的天福即将结束。更可怕的是,天人有神通,能预知来生的去处。这时释提桓因用神通力观察,发现他的天王生命结束后,来生将投胎于一处小农村中,成为一只母猪所生的六胎之ㄧ,也就是说,他将要变成一只猪。他本来是一位天王,来生却要成为卑贱的猪,因此内心感到非常恐惧。一个人之所以会皈依,是因他想要改变生命,希望生命有所突破。于是他拜访了很多的善知识,最后找到了三界之王—大梵天王,他是三界最大的主宰者。释提桓因就跪在大梵天王的座下说:「天王,我即将要死亡,而且死后会变成一只猪,我知道您老人家有大威德,请您告诉我方法,只要让我能离开猪身,继续做天王,我一定会依教奉行,什么事我都愿意做。」大梵天王想了一下,他说:「仁者,你的请求超过我的能力。虽然我有方法让你能做到天王,但这不是短时间能达到的,因为你离死亡的时间太近了,我没有能使你快速成就天王的方法,这是我做不到的。」这时释提桓因感到很失望,大梵天王就说:「在人世间有释迦牟尼佛出世,祂是一位大智慧者,你去向祂祈求,可能会有帮助。」一般来说,天王若不是佛弟子,他是很高慢的,他们看不起人类。但这时天王有求于佛,佛陀现出人身,于是释提桓因就从天上化作一个人,这时他的果报体如蜡烛般已快烧尽,寿命即将要结束了。因此他赶紧用神通力,把握最后的生命,冲到佛陀的精舍,一见到佛陀,便至诚的念着:南无佛,虔诚的皈依佛陀,因为他即将死亡,心中的恐惧感非常强烈。这时他内心强烈的皈依心,透过身体的礼拜,当他一拜下去时,就爬不起来,死在地上了。一瞬间他的业力牵引他投胎为猪,但因为在死亡之前,礼拜皈依大福田的佛陀,而且礼拜时有强烈的愿望,想要恢复天王的身份,由于这业力与誓愿力,结果他投胎时,本来母猪生产都是很安静的待在草堆里,但突然间,母猪却像发疯一样,从猪窝里跑出来,到处乱撞,撞破了主人的玻璃瓶子,主人一生气,拿着棒子打猪,结果母猪就流产了,所以释提桓因所投胎的猪便死亡,但由于他的善业力,使他又成为天王。由这个故事可知道,为什么我们要皈依呢?因为自己没有功德力,自己没有光明,但因常亲近光明,自己也有了光明。所以若想要离苦得乐,但自己又没有这个能力,则要皈依三宝,仰仗三宝的引导与加持,才能达到离苦得乐的目标,这是皈依的意义。

  甲二、三宝内涵

  我们若想要皈依,到底要皈依什么呢?什么才值得我们皈依呢?以下就对所皈依的三宝做详细的说明。一般来说,三宝分成两种:

  (一)住持三宝:这是外相的三宝,是有相状的三宝,是我们能见闻觉知的。这可分成三种:

  (1)佛宝—形象塔庙:形象是指佛陀的形象,如以纸或铜塑造的佛像,这是形象佛宝。塔庙是佛所住的处所,所以大雄宝殿也代表佛宝。虽然佛陀已灭渡,但我们对佛像礼拜时,只要能「拜佛如佛在」,宗喀巴大师说,若见到佛像,把它当作真佛一样的礼拜,这功德与礼拜真佛的功德相同,因为佛像能使佛住世。佛像的传承中,佛在世时就已有佛像。佛陀的母亲—摩耶夫人,她生下佛陀后,不久就往生忉利天,佛陀为了度化她,就升到天上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人世间的弟子很久未见到佛陀,非常仰慕,于是派一位阿罗汉以神通来到天上,请佛陀赶快回到人间,佛陀说:「我的说法还没结束,你们请一个画家到天上来,把我的形象画回去,你们对我的形象礼拜赞叹,也是有同样的功德。」所以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佛像的出现。这里大家要知道一个观念,「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佛陀可以用任何的形象出现,凡夫身是业报身,受到业力的系缚,所以我的灵魂不能进入你的身体内,因为有业力把我系缚了。佛陀的内心没有业力,祂可以变现成任何的形象,所以住持佛宝包括佛像及佛的名号。譬如一心归命阿弥陀佛,谁代表阿弥陀佛呢?有人说是佛像,但以眼睛「观像念佛」比较辛苦,因此中国佛教从二祖善导大师以后,强调「持名念佛」,「一句弥陀念诵听」,自己创造弥陀名号的声音,然后再听回这声音,这时你就是向佛陀皈依了,所以净土宗是以佛号的声音,以祂的名号代表阿弥陀佛。佛陀灭度后,佛陀就靠着佛像,使佛的功德继续流传世间,所以住持佛宝的「住持」即是相续而不流失的涵义。

  (2)法宝—纸素所传:这是白色的纸所记载的文字经典。法宝是个真理,真理本来是存在于佛陀心中的「道」,这是不能言说的,但佛陀为了使圣道流传后世,所以假借文字来记载。譬如佛陀要形容生命的现象,佛陀说:「生命就像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我们从这样的文字叙述,可知道生命就像是水流,它会变化又相续,相续又会变化。所以住持法宝就是文字经典,文以载道,我们从文字可以了解真理。

  (3)僧宝—戒法仪相:内心受持出家众的比丘、比丘尼戒,外表上现出剃除须发,身披袈裟的仪相,这是僧宝。以上的佛宝、法宝、僧宝,皆是我们能见闻觉知的,这称为住持三宝。

  (二)理体三宝:这是内心的功德,虽然我们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的,这是一种心地法门。这也分成三种:

  (1)佛宝—五分法身:这里的佛是法身佛,是清净的功德所成就的法身,法身有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等五种。

  (2)法宝—灭理无为:「灭理」是寂灭的真理,寂灭真理是无为法。我们的生命现象是变化不安稳的,今天与昨天不同,今天与明天也会不同,但涅槃是没有变化的,它不生不灭,所以法宝是指涅槃。

  (3)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学」是指初果、二果、三果,「无学」是四果阿罗汉,一切的圣人都有资格称为僧宝,这僧宝是约心地功德来说,若具足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的功德,称为僧宝。

  从次第上来说,起初我们所皈依的是住持三宝,先皈依有相的三宝,才能趋向无相的三宝。我们一定要先对佛像礼拜、赞叹、作愿,皈依住持三宝,内心产生善业力,然后再皈依理体三宝,内心产生正念力。若只是在住持三宝上用功,这是「执事昧理」,只在事相上皈依,但心中没有产生正确的观照,这样只能成就人天福报,所以皈依住持三宝是成就善业力,皈依理体三宝成就正念力。如果只修皈依理体三宝,而没有皈依住持三宝,这是「执理废事」,只知道理而不知事用。如有一位在家居士,研究佛教并有很多佛法的著作,有一次他生病,一个人生病时,运势会比较衰弱,于是就有鬼神在晚上压迫他,因为他平时只重视理体三宝,虽知道佛法的道理,也不断的观照,但他忽略住持三宝的归依,结果对鬼神的压迫一点办法也没有,于是他赶紧在藏经中找大悲咒,看大悲咒怎么念,然后照着念,但为时已晚,因为他念咒语不熟练,根本比一个阿公阿婆还差,阿公阿婆遇到鬼神,会大声念阿弥陀佛,鬼神就跑开了。但如果只皈依事相三宝,没有皈依理体三宝,这只是人天福报,并不能产生解脱的力量。所以要皈依住持三宝,也要皈依理体三宝,住持三宝是基础,理体三宝是目标。

  参:别明皈依的方法分二 初、事相皈依。 二、理体皈依 今初

  前面一科讲到皈依的意义,说明能皈依的心与所皈依境,皈依的心是祈求救护的心情,所皈依的境有二种,一是住持三宝或称为事相三宝,一是理体三宝或称为内心的三宝。前面的内涵是一种理论的说明,在皈依之前须具有的基本概念,以下这一科正式说明修学皈依的方法。

  甲一、事相皈依

  佛教的皈依有两种,一是事相的皈依,一是理体的皈依。事相的皈依是业力的修学,身口意的造作;理体的皈依则完全是心念的观照。从修学的次第上来说,我们是先成就事相的皈依,这分为三种:

  (一)身业的礼拜:若受菩萨戒,每天至少要礼佛三拜,这是修皈依。礼佛的重点是心中是否有三宝的存在,若心中经常存念三宝,无论多么忙碌,也会拨出时间拜佛,因为三宝在心中占了重要的地位。所以修皈依时一定要有身业的礼佛,表达自己皈依的心情。

  (二)口业的称叹:口业的称名赞叹,如早晚课时赞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或「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等偈颂。但最简单的称叹方式,就是称念佛菩萨的圣号,因为佛菩萨的圣号,是佛菩萨功德的表征,如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药师佛、南无地藏王菩萨,这些都是口业的归依。

  (三)意业的作愿:内心的作愿是意业的归依,作愿是希望成就三宝的功德,或希望仰仗三宝而能离苦得乐,这是心中的作愿希望。

  透过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作愿,就能产生三业的相应,我们的身口意就与三宝产生相应,或称为感应道交。当我们的心与三宝功德感应,则产生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的效果,也就是破恶生善的功能。

  有些人可能会拜佛,但口业的称赞做的不够,譬如有些人念佛不出声,做早晚课时也不出声,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每一种业都有它的效果。我们以前造业时,心念是造业的推动者,心念推动身业、口业来造业,身业造杀盗淫妄的恶业,口业造两舌、绮语、妄言、恶口的恶业。以前我们用很大的力气与别人吵架,用很大的力气打妄语,但现在修皈依时,却没有力气做口业的称叹三宝,则自己怎能转业,怎能灭除罪障呢?身业的礼拜能忏除身业的罪过,口业的称叹也能灭除口业的罪过,所以前面说过,事相的皈依是一种业力的修学,以善业破除恶业,若没有身口的善业,则这部分的罪业便很难消除。因此大家要注意,身、口二业缺一不可,当然最重要的是意业,内心中皈依希望的心。我们不能把佛教完全当做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本身是没有信心的。我曾经听一位学者演讲,他可以把佛法的道理讲得很清楚,但最后结束时,他说这些道理他完全不相信,他只是把佛法的真理,当作是…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