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修学述要》
净界法师主讲
第一卷
《五戒修学述要》。诸位法师慈悲,诸位居士,阿弥陀佛!请放掌。
那么我们从今天开始有四堂课的时间,要跟大家共同的来学习这个五戒在修持上的一些重要的观念跟方法。
那么在讲这个主题之前,我们先简单地说明,就是诸位在两天之后就要再受五戒了,当我们受了戒以后,这个时候我们在生命当中,到底有什么差别,跟我们没有受戒之前有什么差别?那么这一点我们先做一个说明。
那么在我们受了戒以后,我们内心当中的一个最大的差别啊,就是我们内心当中多了一个戒体。那么这个戒体在心中到底,会产生一个什么的效果?在戒律里面讲到两个不同的效果:第一个就是有本期誓。“期誓”就是说你心中有一个愿望在支持着你。虽然你以前在没有受戒之前,你也可能做很多的善法,但是你那个善法是没有一个目标来引导你的。比如说你到了菜市场,你看到可怜的众生,你也可能会把它买下来放生,但是你这样的行为你是临机刚好看到因缘才生起的,你不是经常保存这样的愿望的,所以你这个行为不会相续,而且造作也没有力量。那么当我们受了戒以后,你心中经常保存一种愿望——我要断恶修善度众生,那么这种愿望再遇到环境的因缘具足的时候,这个愿望就表现出来。所以你受完戒以后,你的戒体会产生一种愿望来引导你的生命,那么使令你的生命远离错误、趋向于善法。这是第一个,你心中有一个愿望。第二个是遍该生境。也就是说你在没有受戒之前,你所修的善法是有期限的,不能够普遍一切众生。比如说你以前也可能不杀生,但是你不是说对所有的众生都不杀生,可能你遇到了冤家你就会去伤害他,遇到了去刺激你的蚊子啦、苍蝇啦,你可能会伤害它。但是你受了戒以后,你的不杀生是普遍地面对一切众生,我对所有的众生,在任何的情况之下都不杀生。所以你的所缘境是特别地广大。所以,我们总而言之你受了戒以后,开始修善的时候,第一个,你心中有誓愿,第二个你的所缘境特别广大。所以会使令你所修的一切善法的功德,都会辗转地增胜。这就是我们受了戒以后的一个最大差别,就是成就了一个戒体。
那么这个观念大家有了以后,我们就可以来看讲义啦。那么《五戒修学述要》,我们将释此义,大分为三。 我们这当中有三大科:第一个、安住戒体,那么我们受了戒以后,应该如何去纳受戒体,进一步地去安住戒体,把戒体的功能把它发扬光大,这是这一堂讨论这个主题。第二个、奉持戒相,那么这个戒体是内心的一个愿力,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个愿力,把它付诸在身口二业的一个戒相,这个就真实地去表现我们心中的愿望。第三个、结示劝修,我们最后用一个偈颂来总持前面的所有的内容。所以我们事实上持戒就是两个重点,第一个我们如何安住我们的戒体,第二个我们如何去实践我们的戒相,这两个重点。我们就着这两个重点开始去研究它的讲义。
我们看第一段,甲一、安住戒体。那么安住戒体有两个重点。第一个、戒体相状。我们要安住戒体,你要先得到戒体。你根本心中都没有戒体,你根本不知道怎么安住。所以这个戒体相状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来成就戒体。第二个、戒体作用。当我们心中有戒体以后,我们如何把这个戒体把它发挥成一个最大的、防非止恶的作用。这个地方讲两个重点。
我们先看第一个。那么我们后天要受戒,我们如何来去成就内心戒体。我们看这个《事钞》:
《事钞》云:“谓法界尘沙二谛等法。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领纳在心,名为戒体。”
那么这一段我们分成三小段来说明。那么第一小段是说明我们所领受的戒法是什么,所领纳的法,就是整个法界尘沙二谛等法。这个“法界”指的是十法界,那么这个十法界的法呢,就像这个空中的灰尘、像恒河的沙这么多,所以这个“尘沙”是一个譬喻。那么这个法是什么内涵呢?“二谛”,有真谛的不生不灭的无为法,也有世俗谛的生灭的有为法。那么十法界的整个尘沙二谛等法,怎么就是我们所领受的戒法呢?我们做一个说明。当我们没有受戒的时候,这个十法界的法都是我们造业的所缘境。说你为什么会杀生?就是有这些十法界的因缘。有一些杂染的因缘、清净的因缘你才会造业。所以我们在没有受戒之前,这十法界的法都是我们造罪的因缘。那么我们受了戒以后,这十法界的因缘就转成一个我们持戒的对象。就是转过失成功德。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在受戒的时候,我们每一个戒所谓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所面对的对象是整个十法界的法。所以这样子,古德说,这个就是所谓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这个妙是微妙的妙,妙善戒法。这就是我们后天我们要去领受的这个戒法。虽然你的戒是五条,但是这五条它的所缘境是十法界的。
第二个,我们看能领纳之心。以己要期,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测思明慧,冥会前法。那么我们应该要用什么方法来领受这个十法界的妙善戒法呢?这个地方讲出一个重点——“以己要期”。你心中必须有一个希望,那么你有一种要成就广大功德的希望,那么这个希望包括有一定的时间,比如说如果你受八关斋戒,那当然这个希望就是一日一夜,我一日一夜要奉持佛陀的八关斋戒而成就广大的功德;如果你是受五戒,那么你的希望是尽形寿,到你这一期生命死亡为止。所以你心中必须有一个一定的期限,这个期限当中你有一个希望,那么依止这样要成就一种功德,想要离苦得乐的希望,你开始施造方便,善净心器必不为恶。这个地方的“方便”就是你要遵守受戒的仪轨。所以你在受戒的时候,你该礼拜的地方没有礼拜,该你出声音的时候你没有出声,你就得不到戒体。因为你身业、口业没有造作,就没有遵守仪轨、没有遵守这个方便。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注意,我们一定要去遵守身业礼拜、口业的称念,那么这样子呢,来调伏我们心中的恶念,不要起恶念。就是受戒的时候、三归依要得戒体的时候,你不能打妄想。
那不能打妄想,我们心中要干什么呢?以下说明:测思明慧,冥会前法。“测思明慧”就是一种观想。你这个时候你要观想,我从现在开始是一个生命的开始,过去的种种譬如过去死,今日的种种譬如今日生,我现在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么这个时候你心中要对整个三宝面前许下誓愿:我从今天开始,我对整个十法界的因缘,我要做三件事情:第一个,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第二个,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第三个,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化。当然,我们许下这个誓愿不表示我们马上做到,当然重点就是说你一定要先立定一个目标,那你生命有一个方向、一个努力的使命感,这个是一个重点。而且你在许下誓愿的时候心中不能任何的拣别,不管对方,他是你的冤家或者是你的仇人,你都应该把他纳入到你所发愿的对象,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你心中许下这个誓愿以后,你就用你的誓愿去“冥会前法”,这个前法就是前面的十法界的妙善戒法。这个时候你能领纳的心跟你所要领纳的十法界的法就相契合。所以这个地方就是以心来会这个境。
我们看第三段总结:以此要期之心,与彼妙法相应,与彼法上有缘起之义。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心中的希望跟前面十法界的妙善戒法两个相应了以后,在我们心中就有一种缘起。这个缘起就是说,心生则种种法生。本来我们心中没有这个目标的,那么当我们对这个十法界开始发愿的时候,我们心中开始由没有而转成有,这个就是缘起。那么你说他这样子的话,我这样子发愿心中产生一个什么呢?产生一个非常有力量的一个要断恶修善度众生成就佛道的誓愿。这个时候,这样的一个清净的愿力在你心中就缘起。那么这样子的一种功能,你把它牢牢地放在心中,这个就是你的戒体了。因为所有的断恶修善度众生的一个戒法的表现,都是从它发动出来的,所以它是一个体。
我们看第二段:“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这一段是讲一个简单的一个定义。就是在阿赖耶识当中你要成就一种善的种子,这个善种子就是功能,能够防非止恶的功能,这个就是戒体。也就是说,你看我们看这个图,你本来是一个阿赖耶识,是没有这种功能,但是你后来缘境发心,缘十法界开始发了断恶修善度众生的心,产生一个善种子,这个善种子就是戒体。
所以我们简单做一个总结。你要成就戒体啊,你就是你在受戒的时候你要发愿。有些人受戒的时候就是念阿弥陀佛,你受戒的时候念阿弥陀佛你不能得戒体。念阿弥陀佛有念阿弥陀佛的功德,成就戒体有成就戒体的因缘。你不发愿、你不对十法界发愿,你根本不可能成就戒体。那么这个戒体到底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要期誓愿”,你生命当中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来引导你。
这个目标对我们的生命是一个很大很大的一个力量。我讲一个简单的公案诸位体会看看。这个是讲到美国好莱坞一个巨星他立志成功的一个实际的例子。这个人他的祖先啊,他本来是伊朗人,中东伊朗人,后来他搬到美国去住,就移民到美国。那么这个巨星他的父母亲,他父亲是一个酒鬼整天喝酒,他母亲是一个赌徒整天赌博,所以他们两个他父亲…
《五戒修学述要(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