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净界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很多学问中的一种来研究。佛法本身是带有宗教性的,对三宝的功德要有信心,所以「佛法大海,信为能入」,自己对佛法一定要有信心,才能进入广大的功德海。所以大家要知道,身业、口业固然重要,但推动身业、口业的意业—心中的信心与愿望,这更为重要。

  过去历史上的汉武帝,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皇帝,汉朝从汉高祖以后,一路被匈奴追着打,他觉得不应该受这样的屈辱,于是整顿军队,他有一位大将军叫李广,后来平定了匈奴。李广有一天在清晨巡视军营,这时天尚未完全明亮,他远远的见到有一只老虎,心想老虎会伤人,于是他以箭射中老虎,天亮后他带士兵去看这只老虎,结果见到的并不是老虎,却是一颗大石头,而他竟然把箭射进石头。旁边的军官说:「将军,你可能是在打妄语,这石头那么坚硬,箭怎么可能射进石头呢?请将军再射一次看看。」结果李广在同样地方射箭,再也射不进石头。这是因为他第一次射箭时,充满信心,他相信所射的目标是一只老虎,牠是血肉之躯,当然可以射进去。后来他的信心丧失了,虽仍有射箭技术,有这样的造作,但效果已发挥不出来。

  有一位西藏上师说,在西藏有很多老修行者,书虽读得不多,却是精进用功的修行者,每天就念着西藏的国咒—唵嘛呢叭弥吽。因西藏很多人都至拉萨朝圣,他们经过一茅篷时,远远的见到房间放大光明,他们想这里有大修行者,于是就去参拜,结果见到的是一位老太太,她手里拿着念珠在念唵嘛呢叭弥吽,但是他念错成「唵嘛呢叭弥牛。」这上师很慈悲的对她说:「老太太,你念错了,不是唵嘛呢叭弥牛,而是唵嘛呢叭弥吽。」老太太表示很感谢,后来改念唵嘛呢叭弥吽。这上师敎她以后就离开了,在离去的路上回头往后看,老太太房间所放出的光明消失了,因为她内心产生了疑惑与分别心,这时上师赶快回去又对老太太说:「我跟妳讲错了,妳念的唵嘛呢叭弥牛是对的,妳已经念了那么久了,妳就照这样继续念好了。」当她改过来念以后,房间又照样放光明。所以修皈依的重点不在于如何表达,而是在于那念信心。有人问南无阿弥陀佛,到底是念台语的发音比较正确,还是念国语的发音比较正确?其实声音只是一种工具,我们与佛的感应道交决不是只靠声音,声音只是个桥梁,感应是在于心心相应,我们归依的心与佛陀的大悲心,心心相应时,感应道交难思议。所以诸位要知道,当我们作定课时,最重要的是至诚恳切的心,并不在于念佛数目的多寡,而是内心深信三宝能救拔我们,并且很希望能成就三宝的功德,这才是重点。

  前几年我到竹山一家商店买东西,商店老板是一贯道阶位很高的点传师,他说他非常喜欢念佛。我问他:「你是一贯道信徒,你怎么会喜欢念佛呢?」他说:「我每天很忙碌,但晚上念阿弥陀佛时,心就静下来,我是靠念佛培养专注力。」我对他说:「念这句无量光无量寿的佛号,能让你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临终时能带你往生净土,这佛号有这么大的功德,你相信吗?」他说他完全不相信。诸位,他这样的念佛能往生吗?没有办法往生的,因为佛号的功德宝聚,必须有信心才能把这个门打开,犹如没有密码就不能进门一样。所以印光大师说,念佛若没有信心与愿望,就只是把摩尼宝珠换成糖果吃了,佛号只是让心安定下来而已。因此我们在修皈依时要注意,身业的礼拜、口业的称叹、意业的作愿,三者缺一不可。

  皈依的涵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出一个观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气。」事相皈依的涵义,我们身体没有香气,但因为经常接触香,我们的身体也就有香气,这是相互的作用,佛法称为相互的熏习。一个人若经常去大殿,身体就染有香气;若经常到厕所,身体就染有臭味。诸位若观察一个家庭,刚开始是两个夫妇,后来有很多的子女。刚开始两个人认识时,因为没有住在一起,彼此互相仰慕,当两个人住在一起后,他们有不同的内心作用,彼此会释放讯息,起初是互相抵触的,渐渐的会达到平衡。所以只要两个夫妇,或同一家人,他们的个性都有一定的共同点。甚至于自己所拜的佛像,与自己都有点类似,这也是一种熏习。因此自己不断的与什么事物接触,你就会受到它的影响。若整天与坏朋友在一起,自然而然的就容易养成坏习惯,这叫耳濡目染。若经常忆念佛陀,你就会受佛陀功德的加持,所以不要小看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佛号在心中每转一次,经典上譬喻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清水珠进入污浊的水,这浊水就渐渐的清净了;同样的,佛号进入心中,它就能产生灭除罪障,增长功德的力量。所以我们每天不断的拜佛,称念佛的名号,心中的作愿皈依,渐渐的产生忏除罪障,积集资粮的功德,这是修皈依的基础。

  甲二、理体皈依分三 初、皈依业果。 二、皈依空性。 三、皈依实相。

  理体皈依是修皈依的重点,若要产生解脱的力量及临终的正念,这都要靠理体皈依,但前面的事相皈依是重要的基础。当我们从事相的功课,转成智慧的观照,这时开始修理体皈依,理体皈依是对真理的皈依,这分成三种:

  乙一、归依业果

  修习理体的皈依,首先是对因果道理的皈依,由这业果的皈依,产生行动力,勉强自己断除恶法,修习善法,培养增上的善良心,而成就人天的安乐果报。

  佛陀尚未出世之前,人世间有两种道理在引导人们的行为:

  (一)邪因缘论:外道认为生命有一个主宰者,由大梵天王或上帝主宰我们的生命,所以若想离苦得乐,必须对大梵天王礼拜、赞叹、供养,因为我们的快乐与痛苦是祂所恩赐的。换句话说,无论我们造善业或恶业,这些善恶业都没有作用,生命完全由大梵天王所决定,这样的因缘观是错误的,所以称之为邪因缘论。

  (二)无因缘论:无因缘论者认为生命是没有因缘的,造善不会得安乐果报,造恶也不会得痛苦果报;换句话说,生命只是一个偶然,犹如树叶从树上掉下来,并无任何的理由,自己之所以会有快乐果报,是因为运气比较好,有痛苦果报是因为运气比较差,这快乐、痛苦的背后并没有任何轨则,所以若想快乐,则可以不择手段及时行乐,因为死亡后,人死如灯灭,人生只活一次,不必在乎来世,因为根本没有来世,这种思想叫无因缘论,它比邪因缘论的思想更可怕,因为邪因缘论者,至少他心中还有所畏惧。

  佛陀出世后,祂否定了「邪因缘论」及「无因缘论」,佛陀提出「正因缘论」,佛陀说,生命是有因缘的,但这因缘不是外在的因缘,而是因果法则。佛法的因果是三世因果,从过去生、今生与来世,思惟业果的道理:

  (一)欲只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若想知道前生是种善因或恶因,由今生所承受的果报,便可推知前生的因地。

  (二)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若想知道来生会去哪里,是三恶道、人天或往生净土,你用不着算命也不用去问别人,「今生作者是」,今生自己所造的业力,哪一种业力最强,它就会主导你来世的果报。

  从佛法的因果论来说,我们是自作自受。很多人有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父母亲对我不好,他们生下了不好的我,因此我的生命才不如意。我们总觉得是父母生下了我们,也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从因果上的观察,父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不是父母选择儿女,而是儿女选择父母。自己今生的所有遭遇,都是自己的选择,你过去的选择所造作的业力,就有今生的结果,所以今生的结果,是你前生选择愿意造作这样的业力,今生才有这样的结果。同样的,自己来生的果报,也是你今生的抉择。所以诸位要知道,我们面对果报,自己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承受这果报。从因果论来说,果报出现时只能认命,并没有选择的权利,因为你前生已选择过了。但自己对因地仍有选择的权利,在你面对果报的同时,又会创造新的业力,这时自己就有选择权。所以今生的果报是前生的抉择,今生你又作出一个抉择,这又会影响你的来生。我们可以论断一件事实: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佛法,他的生命大部分都是重复的,前生是什么遭遇,今生就是什么遭遇;今生是什么遭遇,来生也是什么遭遇;他几十生的生命,几乎是千篇一律,因为他的因地没有改变,观念没有改变,行为没有改变,所以果报也就没有改变。他前生长得是什么相貌,今生也差不多是那个相貌;前生遇到哪些人,今生也差不多遇到哪些人,因为果报是由因地所召感,若能召感的因地没有改变,果报怎会改变呢?所以一般人的生命,基本上都是重复的。只有佛弟子最有能力改变生命,他能创造与今生完全不一样的来生,因为他明白因果的道理,外道虽然也能修习善业,但生命不太可能产生重大的改变,因为他所修习的善业,并没有「道」的力量,也没有三皈依,所以没有「法」的力量,没有真理的引导。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今生都已经过了一段时间,现在我们要做的是什么?是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的果报。果报是由因地所召感,譬如富贵从布施中来,庄严从忍辱中来,尊贵从持戒中来,每一种因地都召感一种果报。你对自己的今生,有哪些是不满意的?譬如生活富有,但身体却有很多病痛,你就可以推知,自己前生有布施但却造杀业。所以我们由果报中,反省自己的因地,然后对这个因地加强改进,来生才有希望。如果只是一天过一天,则来生又像今生般再走一遍,如此而已。因为我们养成一种习惯以后,要改变是不容易的。

  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有两个女儿,一是善光公主,一是金刚公主,善光公主长得聪明又漂亮,金刚公主却相貌非常丑陋,远远看她几乎不像是个人,而像动物一样,丑陋得令人害怕,国王只好把她嫁给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并且给他官位,只要求她善加照顾公主。年轻人娶回公主后,把她关在屋内不敢让她出门。这年轻人常参加贵族聚会,却不曾带妻子同行,别人呵责他…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净界法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