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净界法师)▪P4

  ..续本文上一页太过刻薄,他很伤心,感到进退两难,想带公主出门也不是,不带公主出门也不是,后来他把这件为难的事告诉妻子,妻子听了以后感到很惭愧,因为自己的相貌丑陋却让丈夫蒙羞。于是公主面对墙壁,真诚忏悔,忏悔时又忆念南无佛,这时释迦牟尼佛便出现,她的罪障渐渐消除,相貌从丑陋转成漂亮,因为古人的心力强,所以很快能转业力。这年轻人很高兴的带着漂亮的妻子,回去找波斯匿王,国王便带着公主去请教佛陀,为什么她的福报这么大,贵为公主却相貌丑陋呢?佛陀说,以前有一个大富长者的女儿,她很喜欢布施,任何一位修行人经过,她一定虔诚的布施,但她布施时脾气很大,出家众只要稍微不满意,她就呵责这出家众;若出家众威仪不好,她也呵责,因此她所布施的善业,加上瞋心挑剔的恶业,两种业力合起来,致使她今生富贵但相貌丑陋。所以因果是不能抵销的,有人认为自己造了罪业,就以金钱来赎罪,这是错误的想法,金钱的布施会有布施的等流因果,所造的罪业也会有罪业的等流因果,最后汇集起来而形成果报。

  我们对因果的态度,应该是从果报中反省自己的因地,这称为「观果知因」。反省自己今生的果报中,有哪些是满意的,你就可以知道,自己曾经有这样习惯性的善业;有哪些果报是不满意的,这也可以看出自己的心中,有一些是你习惯性的罪业,这些应该要处理修正的。所以修行的内涵,不是每个人都相同的,佛陀宣说众多的教法,并非要每一个人都去修,而是要针对自己比较弱的部分去补强,若某方面做得很好,就不用再加强。所以「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前生所造的因,今生表现出果报;「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知道来世的果报,今生就要开始栽培。这就是所谓的三世因果,也是我们归依时,首先要求的「深信业果,断恶修善。」

  乙二、皈依空性

  第二种皈依是更深一层的皈依空性。前面的皈依是有相因果事相上的皈依,这里是空性的皈依。如何皈依呢?「思惟无常,通达空性,成就出离心。」我们对无常的观察有两个重点:

  (一)生灭性:它有生起,也有消失。

  (二)变化性:它生起后,在消失之前,它也不断的变化。

  所以无常即表示了生灭与变化,从无常的观察中,我们知道一切法的体性是空性,如是而成就了出离心。如何观察无常呢?

  (一)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诸行是指一切的有为法,有为法是有造作的活动。有为法的本质是无常变化,所以它是不安稳的生灭法,体性是变化的。

  (二)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若将生灭法的生灭变化性除去,成就寂灭的状态,这才是究竟的安乐处。

  无常观有两种差别的修行:

  (一)外空:空观有外空及内空,在修行的次第上,先成就外空,这是空掉外在人事的障碍。我们在生命中虽造了一些善业,但有时内心仍感不安,因为我们的得失心太重了。所以要思惟外境是无常的,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思惟死亡的来临。我们往往忽略死亡的来临,总是觉得昨天仍在,今天也存在,所以自己是不会死亡的。若没有思惟死亡,就容易对今生的很多人事产生执着。其实外在的人事是由业力所召感,自己做不了主的。所以应该思惟人生只是一个过客,短暂的几十年间,自己想怎样,就能怎样吗?这是不可能的。既然人生只是一个过客,我们来到人世间,要知道自己生命的目的在哪里?对一切人事,思惟自己即将死亡,而死亡时,一切皆带不走。所以开始修无常观时,先空掉外境,因为死亡时,一切的外境、眷属、人事根本带不走。

  (二)内空:这是空掉内心,空内心比较困难。内心的本来面目是清净本然,但我们却在内心中产生妄想,这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生起,在佛法的修学中是一大障碍,我们习惯被自我意识所系缚。诸位若受菩萨戒,菩萨道有很多难行的方法,都是要突破自我意识。以下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自我意识:科学家做一个实验,若将一只跳蚤放在桌上,跳蚤会跳来跳去,若用手拍桌子,跳蚤会往上跳,科学家就用一个有适当高度的玻璃器具放在牠的上面,所以当用手拍桌子,跳蚤跳起来时就碰到玻璃。跳蚤很聪明,第一次碰到玻璃后,第二次再跳时,牠会调整高度,而不会碰到玻璃。若把玻璃的高度降下一半,当拍桌子,牠跳起来时又碰到玻璃。再拍桌子时,牠又调整跳的高度而不会碰到玻璃。若再把玻璃的高度下降到极点,几乎与跳蚤身体接触时,当一拍桌子,牠碰到玻璃,若再拍桌子,牠再也不跳了,因为牠从经验中产生一种习惯,这只跳蚤在一生中,再也不会跳了,这叫自我意识,牠从以前的经验中,认为自己做不到了。以下再举一个例子说明:譬如一只大象,如果从小就被关在马戏团的笼子里,以铁链锁住,牠刚开始想要跑,但一跑就被铁链牵住,再跑又被牵住,从此以后牠就不跑了。所以马戏团失火时,知道要往外跑的动物,大多是比较年长时才被捉去马戏团的,若是从小就被关在马戏团的,这时牠们跑不动,因为牠们不相信自己能够逃走。所以为什么要知道「觅心了不可得」呢?我们这念心经历过很多的生命,而每一个生命都会给我们一些错误的讯息,因此我们的心是很复杂的,自己不相信别人,也不相信佛法,我们内心中有很多负面的情绪,所以佛法告诉我们不要犯杀生、偷盗等戒律,这都是我们可以做得到的,但当我们在持戒时,只要有一次的失败经验,我们内心便开始自我设限,认为自己做不到,所以要成就功德就变得困难。譬如你不相信自己会往生净土,不相信自己可以和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不相信临终时,靠这一句佛号能往生净土,对成就这样的功德没有信心,这叫自我设限。所以为什么要空掉内心呢?因为我们内心中已产生很多错误的经验与讯息。一个人若想要在佛法中产生重大的突破,就要相信「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自己的本来面目是清净的,所有的经验及感受都是生灭的,都是可以改变的。若没有这样的观照,你修学佛法想要突破就变得很困难。因此这里为什么讲思惟空性呢?因为前面的皈依业果,虽然可以断恶修善,但你的自我意识(内心的执取)并没有改变,所以建立空性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生命若要产生扭转性的突破,就一定要相信「觅心了不可得」。

  总之,皈依空性,首先要修习外空,思惟死亡时,无论财富、眷属,一切都带不走。其次,思惟内空,要相信过去不代表未来,

  过去虽做不到,未来是可以做到的。所以一个人不能总是活在过去,活在过去的人是下等人,若过去怎么做,现在也怎么做,那么自己就没办法突破。所以我们要思惟内心的状态,它是变化无常的,我们的本性是清净的,一切恶法都可以断除,诸佛菩萨的功德,也是可以成就的,因为自心本是清净,这些因缘法都是后来熏习才有,所以它是可以改变的。以上是皈依空性,我们应该建立外空与内空的思想。

  乙三、皈依实相

  第三种皈依是皈依中道实相。前面的业果皈依是有相行,它是有相的行为造作;空性的皈依是无相行。若把有相的业果造作,与空性的观察,两者合起来,称为「空有双照」,这就是悲智双运,成就菩提心。菩提心如何修学呢?「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菩提心是在凡夫的惑业及魔境中修学,「惑」是烦恼,「业」是业力,我们在众多的烦恼、生死业力及冤亲债主的魔境中,追求解脱,所以大乘佛法不是逃避,而是在杂染的因缘中追求解脱。这是如何解脱呢?「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莲花不着水」是空观,莲花不沾染水,这表示对果报的不执取。但它又像日月在虚空中活动,而不住空,这是讲因地。中道是真空妙有,到底我们要空掉什么?想要保存什么呢?空有双照的「空」是空掉对果报的执取,所谓的「有」是要注意因地,若空掉「因地」就修错了,而是要空掉果报的执取,保存因地的修学,所以古德说:「万法皆空,善恶不空。」中道的思想是在「有相行」与「无相行」中,走第三条的中间道路。在菩萨道中,「凡事尽心尽力,成败交给业力。」成败就是果报,若要行菩萨道,就不能对眼前果报的得失看的太重;但在因地的修学,自己要「凡事尽心尽力」,也就是「万法皆空,善恶不空。」因此从中道实相来说,生命的重点在于过程,不在结果,强调在修学过程中,我们是否掌握了因地。当然在过程中,我们要设定目标,今生自己到底要追求什么?生命非常短暂,若人生没有目标,生命很快就过去了。我们来生的目标又在哪里呢?是追求人天安乐果报或成就净土?从果报中规划自己的生命,做该做的事,对于过程中的一切得失,不用看得太重,这是我们要注意的。总之,中道是把空观与有观两者融通,空有双照,悲智双运,成就菩提心。

  肆:结示劝修

  甲一、功德利益

  《归敬仪》云:「经云:『有人受三皈依,弥勒初会解脱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但以罪多恶重,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是故智人初受归时,专心缘此,得名归依,故感善神随逐护助。」

  这是说明皈依的功德。如果我们在释迦牟尼佛的法中皈依,这善根最迟在弥勒初会时,就能解脱生死。不论是事相的皈依,对三宝的礼拜、称赞、作愿,或是理体的皈依,思惟佛法的真理,这些都是出离苦海的殊胜途径,也是成就佛法功德的最重要基础。以上是正面的劝勉,以下是负面的警诫。

  如果我们仍随顺自己的烦恼罪业,对三宝「轻而慢者,虽曾受归,随缘还失。」诸位要知道,你虽曾在三宝中皈依,但回去以后,却不拜佛、不念佛,也不听闻佛法,时间久了之后,三宝在你的心中就不留下痕迹了。古人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若不皈依三宝,则会皈依自己的欲望,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所以若不随顺三宝而行,就是随顺烦恼欲望而行。我们很多人总有一种观念,认为皈依一次以后,就可一劳永逸了。世间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因为我们的心是变化无常的,若不是进步,就是退步,因此若不经常受三宝熏习,「虽曾受归,随缘还失。」所以一位有智慧的人受三皈依后,会经常缘念三宝,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也才能召感三十六种善神的护助。

  甲二、举颂劝修

  「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

  诸佛是三界导师,四生之父;正法是真理;众中尊是僧宝,我们对三宝的境界,「直至菩提我皈依」,只要我尚未成佛,乃至等觉菩萨,都要祈求三宝救护。诸位要知道,莫以为只有生死凡夫才祈求皈依三宝,弥勒菩萨、文殊菩萨等大菩萨都要皈依三宝,所以说「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们必须把所修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善法,回向给众生,使他们也能离苦得乐,成就佛道。

  总之,皈依的主题有二,一是事相的皈依,一是理体的皈依。事相的皈依是一种身、口、意的造作,这种事相的皈依,智慧不一定会开展,它是依止信心与愿望的皈依,所以这是一种信愿,是修皈依的基础。理体的皈依则是一种智慧的观照,这是对生命真相的观察。所以一个是信愿的皈依,一个是智慧的皈依,希望大家能善加体会其中的涵义。

  

  

《皈依的意义与方法(净界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